吳克敬
“天下第三行書”
共識為“天下第三行書”的《黃州寒食詩帖》,應該是蘇東坡傳世書法的代表作了。
歷史資料證實,蘇東坡書寫此帖當在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年),那時,他因“烏臺詩案”受朝廷排斥,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北宋時的黃州,就是今天的湖北省黃岡市。不幸的蘇東坡,在那個相對荒蠻的地方,竟然一住就是5年,他在書寫《寒食帖》時,當是在黃州的第三年。
蘇東坡選在寒食節(jié)這天寫下這樣一紙詩帖,想來是有深刻寓意的。而且他的心情肯定不好,甚至是非??酀摹T蛟谟诒詣傊钡乃?,不該受此罪罰啊。我想,大概這是他要寫《寒食帖》的另一個背景了。
“烏臺詩案”的確在蘇東坡心頭留下了陰影。何謂烏臺,即宋朝皇室所設的御史臺,專意監(jiān)察六部官,并負責向皇帝進諫的機構。天下衙門朝南開,唯御史臺的衙門是向北開著的,其內又廣植柏樹,數(shù)千烏鴉棲居樹上,整日里鴉噪不絕,景象極為蕭條,故而為人謔稱為烏臺。
北宋朝廷,“烏臺詩案”是王安石新政一派與舊派人物爭斗的產物。案情的緣由,概而言之:禍從口出。本來也是,蘇東坡遠離了朝廷,在杭州、密州、湖州做他的地方官,老百姓都歡迎他。如果他不惹朝廷,朝廷斷不會惹他??伤幸活w念念不能忘記的詩心,這就麻煩了。他都寫了哪些詩呢,這里不好一一照錄,只把他在湖州任上給皇帝寫的一個謝表,摘錄幾句,就能看出他是發(fā)了牢騷的。這是蘇東坡的不成熟,無疑會授人以柄:
優(yōu)念臣性資頑鄙……知其遇不適時,難以追培新進;察其老不生事,或能收養(yǎng)小民。
“追培新進”、“老不生事”,蘇東坡的譏諷當下便刺痛了一群小人,其中有個名叫舒顫的人,很是生氣,他早就收集了蘇東坡的許多詩作,趕在這個時候用上了。他以小人之心,對蘇東坡的詩句逐一分析,發(fā)現(xiàn)多有謾罵新朝、埋怨皇上的句子。于是,像舒顫這樣的一群小人,群起攻擊蘇東坡。
幸好還有個人品不錯的王安石,蘇東坡雖說了他許多不是,但他不去計較,決意要救蘇東坡一命。于是,在金陵的家中給宋神宗上書稱:“安有盛世而殺士才乎?”這就把蘇東坡的命保下來了,只作了個貶謫黃州的處罰。
初來黃州時,蘇東坡還沒有這個名字,他先有字和仲,后又有字子瞻,姓蘇名軾。到了黃州,人雖獲罪被貶,卻也有老朋友牽掛他,給他一些力所能及的幫助,其中有個叫馬三卿的人,恰在此地為官,就給他在城東的小山坡開墾了一塊地,面積有好幾十畝。于是,久握筆桿子的蘇軾拿起了鋤頭,在這塊荒地上挖刨了半年,他的手被鋤把磨破了,裹卜布條繼續(xù)刨,最后滿手都磨出了厚厚的繭。這期間,他常想起白居易當年也是遭貶,在忠州的東坡墾地種菊的事,以此為念,他就把他挖刨出的這塊地叫了“東坡”。接下來,在東坡邊上,又蓋起了幾間茅舍, 適逢大雪,他還自題茅舍為“東坡雪堂”,漸漸地,他就又以“東坡居士”自居。歲月推移,其“東坡”之名倒比其他名諱還要響亮。
東坡的土地沒有虧待蘇東坡,讓他在黃州的日子過得還不錯。囊中錢多時,竟還在武昌城置了產業(yè),同時他每天少不了肉吃,少不了酒喝。有幾天閑時間,還會到附近的名勝古遺去游覽,游得開心、覽得高興了,藏在心里的詩性便又無法按捺,非得寫出來不可。此一時期,他寫了不少膾炙人口的好詩。其中一次,他約一朋友在江邊喝酒喝得大醉,夜歸臨皋亭,隨手就寫了一首《臨江月》。還有一次,他游黃州東南三十單的沙湖,途中遇雨,寫了一首《定風波》。又有一次,他騎馬出游,傍晚路過一家酒館,進去喝了幾杯,再上馬時,發(fā)現(xiàn)晴空萬里,皓月如銀,信步走著,到了一座橋邊,居然翻身下馬,躺在草叢里呼呼大睡,醒來時即在橋柱上寫了一首《西汪月》。蘇東坡是太能寫了,有人研究蘇東坡,說他在黃州的詩作寫得多,也寫得好。
《黃州寒食詩帖》,堪稱蘇東坡的詩文書法相得益彰的經典之作,詩意凄涼,神思飛揚,見字如見其人。
《黃州寒食詩帖》
墨跡素箋本的《黃州寒食詩帖》,橫118厘米,縱33.5厘米,行書17行,共129字。盡管蘇東坡在黃州的日子還算過得去,但他又豈是衣食中人?作為文學巨子,他是有其遠大政治報復的,這從他的《念奴嬌·赤壁懷古》中便可看出,那壯懷激烈、氣吞山河的詩句,讓我們可以想象,其時的蘇東坡該是怎樣的超脫與豪邁,使無數(shù)英雄熱淚沾襟。因此,僅是衣食無憂,哪里就能安撫他精神上的寂寞,終于在這個特殊日子—寒食節(jié)日作了兩首五言詩,并手書在那紙素箋上。詩曰:
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春天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兩月秋蕭瑟。
臥聞海棠花,泥污燕支雪。
暗中偷負去,夜半真有力。
何殊病少年,病起已白頭。
春江欲入戶,雨勢來不已。
小屋如漁舟,蒙蒙水云里。
空庖煮寒藥,但見烏街紙。
那只是寒食,破灶燒濕葦。
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里。
也擬哭涂窮,死灰吹不起。
向來樂觀豪氣的蘇東坡,此時心境是多么的悲涼??! 幾乎可說是萬念俱灰,生不如死。也正是這樣一種心情,才使我們敬仰的大文豪蘇東坡?lián)]毫潑墨,盡抒心中憤懣,寫出了傳之千古的《黃州寒食詩帖》。
我們今天來看這幅書帖,依然能感受到蘇東坡那時的心緒是怎樣的起伏跌宕,充溢著讓人心驚肉跳的動勢,其藝術品格和人物情緒躍然紙上。書者其時有感而發(fā),一落墨、一起筆,莫不迅疾如飛,痛快淋漓,一氣呵成。他這種寓詩句以心境情感的變化,表現(xiàn)在濃墨重彩的點畫線條中,或正峰,或側峰,轉換多樣,順手斷聯(lián),實可謂渾然天成。其結字也奇,或大或小,或疏或密,忽輕忽重,忽寬忽窄,參差錯落,態(tài)肆奇崛,非大手筆而不能為。難怪有宋一朝,人稱書界四家的“蘇、黃、米、蔡”他領了頭一份,緊跟在他后身的是黃庭堅, 作為一個識家, 此公沒有文人相輕,而是心悅誠服,為他的書法大折其腰,慨然哨嘆東坡此詩似李太白,猶恐太白有未到甄此書兼顏魯公、楊少師,李西臺筆意,誠使東坡復為之, 未必及此。endprint
時間推移到了明朝,大書畫家董其昌看到了《黃州寒食詩帖》,心為之怦然而動,提筆寫了一段跋語,大贊其美:“余平生見東坡先生真跡不下三十余卷,必以此為甲觀后世諸公皆然不吝言詞。”褒揚蘇東坡的黃州寒食詩帖,稱其為“天下行書第三”。那么第一和第二是什么呢?想來大家是知道的,第一為晉時王羲之的《蘭亭集序》,第二為唐時顏真卿的《祭侄文稿》,惶惶一千余年的書法史,包括《黃州寒食詩帖》在內的三大不朽之行書,實是中華文化的大奇觀了。
流傳
《黃州寒食詩帖》如此珍貴的一幅書帖,流傳至今,已有900余年,其間多次轉手,所遭遇的故事,也是夠叫人提心吊膽了。
北宋時,先由河南永安縣令張浩偶然所得。這個張浩倒是一個有心人,獲得蘇東坡的《黃州寒食詩帖》后,千方百計求得黃庭堅的題跋,遂為他們張姓的傳家之寶。元代的天歷年間,被人獻入內府,鈴上了一枚“天歷之寶”的藏印。
明朝時,復又流落民間,董其昌有幸得見墨跡,在帖上慨然題跋。清朝順治年間,輾轉又為青州孫承澤收藏,滿人納蘭性德,在康熙朝算個人物,詞、書、畫為時人所重,他知道了《黃州寒食詩帖》的下落后,不惜重金購回詩帖,寶愛得整日不忍釋手,然惜其命薄,活到31歲即撒手人寰。乾隆對散落四處的珍玩異寶極有興趣,天下傳世書畫墨寶紛紛流入內府,《黃州寒食詩帖》也在流入之列,乾隆皇帝過目后,便珍愛地帶在身邊,隨時展玩,并在刻定《三希堂法帖》時把此帖收入進去。
后朱英法侵略軍火燒圓明園,藏在園內的《黃州寒食詩帖》經歷了一次真正的大劫難。不知是神的保佑,還是詩帖自身的法力,經此劫卻安然脫險,只被沖天的烈焰烤焦了一部分邊緣。民國初年,收藏家顏世清在艱難獲得詩帖后,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提筆在帖上又寫了一段題跋,詳細記載了詩帖遭遇大難的經過:東坡《寒食帖》,歷元明清,疊經著錄,咸推為蘇書第一。乾隆間歸內府,曾刻入三希堂帖。咸豐庚甲之夏,圓明園焚,此卷劫余,流落人間。帖有燒痕印。其時也。
流入民間的《黃州寒食詩帖》,如一枚風中的葉子,總是飄搖不定,先后轉手了馮展云、梁鼎芬、完顏樸孫等人。到了1917年,完顏氏還在燕京的書畫展覽會上公開展覽了詩帖。不久,即為顏世清收購。4年后,在日本的江戶又被日本人菊池惺堂藏購,這成了《黃州寒食詩帖》的又一次大劫難。1923年東京大地震,城中民房十有八九毀于火災,菊池惺堂冒死沖進火海,搶救出為他所有的詩帖,暫寄于日本著名漢學家內藤虎先生寓所。這時羅振玉先生出場了,他目睹了詩帖的真容,亦在上面題跋,補記了先師張文襄公(張之洞)曾于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在武漢見識詩帖,卻拒絕題跋的舊事。二戰(zhàn)結束,《黃州寒食詩帖》又一次轉手,為日本近代書法大家西川寧收藏。時任國民黨外交部部長的王世杰,派人渡海東洋,把詩帖贖回臺灣,捐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一紙《黃州寒食詩帖》的素筆,怕是附著了蘇東坡的精魂,傳世以來,竟如書寫者一樣命運多舛,讓人真要掬一把辛酸淚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