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榮莉??
摘 要: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fā)展,我國對應用型人才的需要越來越大。審計是門跨學科的專業(yè),《審計學》更是融合會計、財務管理、稅法等多門學科的課程,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在我國人才隊伍中,審計類人才是尤為重要的一部分,其在推動社會經濟發(fā)展方面發(fā)揮著一定的作用,審計人才有效的保證了社會市場經濟的秩序穩(wěn)定。應用型人才是指能夠將所學的理論知識充分應用到所從事的專業(yè)中的一種專門性人才,而審計專業(yè)就是一項應用性和實踐性非常強的專業(yè),基于培養(yǎng)應用型人才的需求導向,探討了《審計學》課程教學的改革。
關鍵詞:應用型人才;需求導向;審計學;課程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21.078
1 審計學課程教學改革的重要性
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fā)展,會計行業(yè)的范圍逐漸擴大,過去會計工作只是負責簡單的核算、做賬、監(jiān)督等職能,而現(xiàn)如今對于會計人才的職能則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這就需要會計人才具有全面的專業(yè)能力以及崗位適應能力。會計專業(yè)中審計學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隨著社會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傳統(tǒng)的審計學教學課堂已經無法更好的培養(yǎng)應用型人才,因此,審計學課堂教學必須對教學模式進行改革,以培養(yǎng)適應社會發(fā)展的審計人才。
現(xiàn)如今,用人單位對會計類畢業(yè)生的錄用要求越來越嚴格,很多用人單位甚至不愿意錄用應屆畢業(yè)生。原因是因為會計工作是一項應用性特別強的工作,只有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以及專業(yè)知識基礎,才有可能勝任這個職位,而大部分應屆畢業(yè)生都是具有一定的知識基礎,但是普遍缺乏實踐能力和從事經驗,所以企業(yè)寧愿錄用一些沒有較高文憑具有一定工作經驗的會計人員,而不選擇錄入應屆畢業(yè)生。這一現(xiàn)實問題充分體現(xiàn)了用人單位對會計人才應用性的要求,因此,作為會計類中的審計學應該清晰認識到這一問題,并對課堂教學進行改革,順應社會的發(fā)展趨勢。審計學課堂教學的改革應該以培養(yǎng)應用型審計人才為目標,對教學模式進行創(chuàng)新改革,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和操作能力,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學生畢業(yè)后能夠適應用人單位的需求,進而也能為國家輸送大量的應用型審計人才。
2 審計學課程教學中存在的不足
2.1 教學模式過于單調
就目前來看,大部分院校中的審計學課堂主要采用的還是傳統(tǒng)的說教教學模式,就是以教師為主體,以講解灌輸為主。雖然這種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是教學中最基礎的教學途徑,但是由于審計學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如果單單采用講解教學方法,那么學生則很容易產生倦怠心理,由于課堂內容枯燥乏味從而產生厭學情緒。另外,由于審計學的理論知識非常抽象,如果教師一味的通過講解來灌輸學生的掌握知識,那么學習效果則會適得其反,其不僅會導致學生產生畏難心理,也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
審計學教學模式不僅是教學方法傳統(tǒng)落后,考核方式也過于單調。審計學的主要考核方式就是以期末試卷為主,在學習期間很少進行成績考核,所以這種單調的考核方式會導致學生對審計學課堂的學習態(tài)度不夠端正。很多學生為了應付期末考試死記硬背,并沒有真正的理解知識,再加上學生在課堂上學習效果不佳,所以期末考試不能相對準確的衡量出學生的學習效果。
2.2 課程教學不夠貼近社會實際
審計學課程主要介紹的就是財務報表審計,一般包括三大部分內容:第一部分是審計的發(fā)展歷程和執(zhí)業(yè)準則、職業(yè)道德;第二部分是審計的程序和技術方法;第三部分是各交易循環(huán)審計。各部分內容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lián)系和邏輯關系,但審計最終目的是圍繞出具審計報告這個工作成果而進行的。所以在教學內容上,一方面是教材過于理論化,不夠貼近社會實際,另一方面是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注重理論講解,缺乏實踐環(huán)節(jié)。由于課程教學不夠貼近社會實際,學生缺乏實踐能力,所以導致學生在畢業(yè)后很難達到社會需求的人才水平要求。
2.3 師資隊伍缺乏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的意識
就目前來看,大部分院校中的審計專業(yè)教師都是相關專業(yè)畢業(yè)的碩士生或者博士生,雖然這些教師具有較高的理論知識基礎,以及先進的教學方法,但是由于大部分教師都是在畢業(yè)后直接進入課堂的,缺乏一定的工作實踐經驗,所以在實際課程教學中,也缺乏實踐教學的能力。由于師資隊伍中大部分教師都沒有實踐教學的經驗,所以他們也缺乏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的意識,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仍然以理論知識培養(yǎng)為主。學生在這種教學環(huán)境中無法得到有效的實踐能力培養(yǎng),進而也就缺乏理論知識轉向實踐操作的能力。
2.4 學校缺乏實踐應用能力考核
雖然有些審計學課程教學中增加了實踐能力的教學培養(yǎng),并且也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但是在學習效果考核中,卻缺乏了對實踐應用能力的考核。在審計教學成果考核中大部分學校都是注重理論知識的書面考核,嚴重忽視了實踐操作的考核,很多學校以理論講授居多,而輕視實踐教學,有些即使有審計軟件,還是難以將實踐操作做到位,其原因是學校的教學觀念還是以應試教育為主,將理論考試成績作為教學目標。學校不是沒有實踐教學,而是依然缺乏配套的措施,教師缺乏實踐應用能力的考核,則無法準確的衡量學生的實踐能力,也使得學生無法正確的認識自己實踐教學的掌握程度。
3 基于培養(yǎng)應用型人才的需求導向的審計學課程教學改革策略
3.1 教學模式的改革
目前來看,大部分院校中審計學課程教學普遍都是采用重理論、輕實踐的教學方法,顯然這種方法無法適應當今經濟發(fā)展的趨勢,也不利于培養(yǎng)適應社會的應用型審計人才。因此,教師應該正確的認識到這一現(xiàn)實問題,積極對教學模式進行改革創(chuàng)新,以促進學生能夠成為應用型人才,進而為經濟社會提供服務。教學模式的改革主要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
(1)案例教學法。案例教學法就是針對審計學中的知識理論,通過以現(xiàn)實工作中的實際案例為教學基礎,進行講解分析,以幫助學生能夠更好的理解理論知識。由于審計學的理論知識較為抽象,再加上審計學的實踐性非常強,所以通過案例教學法,可以幫助學生充分掌握理論知識,也能促進學生在案例中發(fā)現(xiàn)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另外,通過采用案例教學法,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比如案例教學法中的案例是實際生活中的真實工作案例,通過對真實工作案例的分析了解,也能幫助學生對日后實踐工作有一定的積累。為了更好的實施案例教學法,作為教師首先應該建立起審計案例庫,案例類型應該貼近所要教學的內容,并且要盡可能選擇新的案例。其次,教師要有效的將案例滲透在知識講解中,幫助學生通過真實案例理解教材中的理論知識。教師要充分的利用真實案例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可以組織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對案例進行分析,讓學生帶著問題進入課程。endprint
(2)模擬訓練法。模擬訓練是培養(yǎng)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尤其是對于具有較強實踐性的審計學而言,通過模擬訓練可以有效的提高學生的操作能力和實踐能力。模擬訓練法就是指對現(xiàn)實的工作環(huán)境進行模擬,讓學生親身體驗在實際工作中如何應用所學的知識。模擬訓練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幫助學生適應日后的工作。教師在審計學課程教學中可以積極組織學生進行模擬訓練,比如教師可以建立其一套完整的賬本,其中包括在實際審計工作中的各個工作環(huán)節(jié),然后,給每一個學生分配不同的工作職責,要求完成相應工作崗位的審計任務。另外,教師要經常不定期組織學生進行模擬訓練,比如學習了新的知識后,就可以組織學生進行相應的模擬訓練,通過模擬不同業(yè)務循環(huán)的審計流程,來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3.2 提高師資隊伍的實踐教學意識
審計相對于其他英語、語文等學科來說有很大的不同之處,比如英語、語文學科,只要具有扎實的理論知識基礎,就可以學好相關課程,而審計在具有理論知識的基礎上還需要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說白了審計就是一門實踐課。因此,審計學教師應該在課程教學過程中注重實踐能力培養(yǎng),盡可能的組織學生進行實踐訓練,實踐操作等,以此來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教師自身應該正確的認識到實踐教學的重要性,并充實自身的實踐教學能力,比如教師在課余實踐可以到企業(yè)、單位中積累實際實踐經驗,將積累的經驗融入教學內容中。
另外,學校也可以定期組織師資隊伍進行實踐教學交流討論,在交流討論會中鼓勵教師發(fā)表自己的實踐教學方法,以供其他教師借鑒參考,進而也可以激發(fā)其他教師的實踐教學意識。學??梢云刚堃恍┚哂袑徲嫻ぷ鹘涷灥淖詴嫀熥鳛榧媛毥處?,兼職教師不僅可以充實師資隊伍,其實踐教學方法也可以影響更多教師,進而使得師資隊伍的實踐教學意識得到提高。審計課程教學只有充分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才能提升學生的審計應用能力,進而培養(yǎng)出更多社會需要的應用型審計人才。
3.3 加強實踐應用能力考核
教師在加強了實踐教學后,還要注重實踐應用能力的考核,通過考核可以更加清晰的了解到學生的實踐學習效果,也可以幫助學生的實踐能力得到鞏固。因此,教師應該打破傳統(tǒng)單一的理論知識考試模式,將審計應用能力作為學生學業(yè)考核的內容之一。教師具體可以對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進行考核,比如在學習理論知識后,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課堂實踐小考,其小考成績將作為學生學業(yè)審計應用能力考核的參考指標。這種隨堂考核的模式不僅可以準確衡量出學生的學習效果,也能保證學生的學業(yè)考核公平公正。
4 結束語
總而言之,隨著社會對應用型審計人才的需要越來越大,各大院校都應該以培養(yǎng)應用型人才為基礎,對審計學課堂教學進行改革,進而為社會培養(yǎng)出大量的應用型審計人才。由于審計課程有著自身的特點,所以在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yǎng)適應社會發(fā)展的審計人才。另外,學校應該更多的為學生提供實習機會,使得學生能夠將所學的知識應用于實踐中,進而將學生培養(yǎng)成社會所需的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張燕. 淺談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的審計教學改革[J]. 財經界(學術版),2015,(01):216217.
[2]陶慧芳. 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的審計教學改革探討[J]. 科技創(chuàng)業(yè)月刊,2015,(03):6869.
[3]史雅潔. 《審計學》課程教學改革研究——基于培養(yǎng)應用型人才的需求導向[J]. 現(xiàn)代商貿工業(yè),2015,(16):155157.
[4]馬云平,許延明,王迪. 淺析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的審計學課程教學改革[J]. 中外企業(yè)家,2013,(09):219+247.
[5]黃秋菊. 基于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審計學》課程教學創(chuàng)新探究[J]. 會計師,2016,(10):4647.
[6]陳楨. 關于高等院校審計學課程教學改革探討[J]. 現(xiàn)代國企研究,2016,(20):107108.
[7]蘇亞莉,郭曉旋,周永臘. 基于應用導向的本科審計學課程教學改革研究[J]. 東華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04):374376.
[8]謝志明,易玄. 《審計學》課程教學改革探討[J]. 教育教學論壇,2014,(43):27627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