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詠
摘要:老子思想中蘊含了佛教的“業(yè)報”思想,雖然春秋戰(zhàn)國時候,佛教尚未傳入中國,老子思想并沒有受到佛教思想的影響,這是思想的暗合,而非文化的傳承。本文主要研究老子思想中的“業(yè)報”思想,從老子的“禍福觀”、“道論”來分析其中所蘊含的“業(yè)報”思想。分析老子思想中的“業(yè)報”思想,有利于梳理老子思想中與佛教相通的部分,有利于了解佛教在中國傳播發(fā)展的本土因素。
關(guān)鍵詞:老子;佛教;業(yè)報;道“業(yè)報”思想是由佛教的“緣起說”演化而來,由如來藏清凈心被無明染著而產(chǎn)生的種種事業(yè),即是“業(yè)”。所謂“報”,是指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得惡果;種不善不惡因,得不善不惡果。而其“因”之起源,則緣于一切眾生無始以來的無明。能夠招致三世苦樂果報的善惡業(yè)因,導致因果異類而熟的“因”,稱為“異熟因”,“業(yè)報”正是由于因果不斷“異熟”而產(chǎn)生,世界萬事萬物也是由因果不斷的“異熟”而產(chǎn)生的。
而老子部分思想與“業(yè)報”有一定相似性。“業(yè)”在老子思想當中有時表現(xiàn)為“道”,以“是否合乎道”判斷善業(yè)與惡業(yè);有時體現(xiàn)為“德”,“德”是善惡的載體;同時,“道論”闡釋萬物由積漸而來,與“業(yè)業(yè)相報,化現(xiàn)世間”的“業(yè)報”思想相類似。
本文主要分析《老子》文本中與“業(yè)報”思想類似的地方,試圖整理出二者相似的因果觀,以找到佛教在中國繁榮發(fā)展的中國本土思想的根源。
一、老子“禍福觀”崇尚“息業(yè)”
老子所崇尚的“難得可貴”(無為不爭)與世俗所認為的“難得可貴”(富貴名利)不一樣。“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馳騁畋獵令人心發(fā)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睆谋砻嫔峡矗@是一種“有”不如“無”的價值取向。五色五音美麗動聽,但是會讓人失去理智,沉溺其中,忘記自身安危。因此“有”此五色五音之事,不如沒有此事,即沒有后來危險、勞役身心之事。這體現(xiàn)了老子的價值取向,他所崇尚的,是沒有“業(yè)”事,既無功勞可稱,也不享名聲?!叭f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薄安蛔苑?,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在老子看來,自伐自矜,會產(chǎn)生 “業(yè)”事,反而不自矜自伐,有功,而能為長。他認為,“不自見、自是、自矜、自伐”反而會產(chǎn)生“功業(yè)”,這“功業(yè)”是看不見的,悄然滋長積累。與財富名利這些世俗所求不會產(chǎn)生直接的關(guān)系,但是其“不爭”所積累的功業(yè)福德,將會給人帶來“天下莫能與之爭”的福報。而“自見、自是、自伐、自矜”,“其在道也,曰余食贅行,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保拖裼嗍迟樞幸粯訒a(chǎn)生多余的業(yè)事,使得外物產(chǎn)生排斥厭惡,而導致銷損之禍。
老子的“禍福觀”,是以“無業(yè)”為福,以“有業(yè)”為禍;以存身為福,以失身為禍。想要存身,莫過于“息業(yè)”,“息業(yè)”則能免禍,可以免于“人之生,動之死地”這種不壽的情況。因此,“賢能”、“難得之禍”、“名”、“貨”、“甚愛”、“多藏”,這些會招致“業(yè)”的東西,都應(yīng)當避免,而不應(yīng)當追求。另外,如果對事物有所分別、選擇,也會招致“業(yè)”?!暗溬飧V?,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正復(fù)為奇,善復(fù)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圣人”所處的狀態(tài),是理想的“無業(yè)”的狀態(tài),和光同塵,不擾外物,與物俱化、同行。而“無業(yè)”的狀態(tài),其實是“大善”的境界,也就是“大善業(yè)”的生成。老子筆下的“圣人”,有大能,而不求名利,其所以為大能者,以其“不自生”,與物為善,而不索善名,終積善業(yè)。于玄冥不知之處,積累福業(yè),故最終能夠成為“圣人”,而處于“天下莫能與之爭”之地。
二、老子之“德”具有表記善惡的作用
最能體現(xiàn)老子的“業(yè)報”思想的,是第八十一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毙叛?、善者、知者,皆是實在所有,如果依照佛教的“業(yè)報”來看,都是如來藏心所蘊藏的能夠招致善緣的阿賴耶識種子。而美言、辯者、博者,都是表面的現(xiàn)象,其現(xiàn)象則是瞬息即變,被無明熏習、招致惡因緣的阿賴耶識種子。因為表面的現(xiàn)象(包括仁義、名節(jié))是不可持久的,所以老子并沒有把他們當成實在。他把實際所作的善業(yè),或者說人做了自己本分之事,當作實在,這些在玄冥之“道”上,都會暗中積累起來,這種善業(yè)是實在的。他想說表面與實際不同,他推崇的是實在的善,而不是表面的華美,而實在的善,不能被人所看見,它只會被積累在每個人的“業(yè)”身上。因此,“圣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奔河?,自己的價值能有更高的體現(xiàn);己愈多,福德、善業(yè)會越積越多。老子的思想并不是追求世俗的功利,而是追求實在的福報,這一點與佛教思想相類似。
第二十七章“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蓖蹂鲎ⅲ骸百Y,取也。善人以善齊不善,以善棄不善也。故不善人,善人之所取也?!?河上公注:“資,用也。人行不善,圣人猶教導使為善,得以給用。”“資”為“取用”之意,善人教導不善人,使之為善,是善業(yè)。故善人憑借不善人,成就善業(yè),所以說不善人是善人之所取給。
第四十七章“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鄙普?,善待之,不善者,亦善待之,我之德不亦善乎?信任的人,亦信任他,不信任自己的人,也信任他,其德不亦真乎?這里“德”的概念與“業(yè)”的概念有相似之處。相似之處在于“德”和“業(yè)”對于“善”與“惡”有表記作用?!皹I(yè)”是事情堆積的一種狀態(tài),善事堆積,惡事亦堆積,如果把“業(yè)”字換到這句話里,“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業(yè)善。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業(yè)信。”也說得通。
三、老子之“道”具有“善應(yīng)”的習性
第二十三章,“故從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樂得之;同于德者,德亦樂得之。同于失者,失亦樂得之?!边@句話則體現(xiàn)了“報”的思想。陳鼓應(yīng)先生對這句話評價說:“施政的后果,有如俗語所說的:‘同聲相應(yīng),同氣相求。統(tǒng)治者如果清靜無為,則社會當有安寧平和的風氣以相應(yīng);統(tǒng)治者如果恣肆橫行,則人民當有背戾抗拒的行為以相應(yīng);統(tǒng)治者如果誠信不足,則百姓當有不誠信的態(tài)度以相應(yīng)?!钡勒摺⒌抡?、失者的相應(yīng),體現(xiàn)了“報”的思想,也就是道者、德者、失者皆有所表記,其因緣蓄積到一定的程度,就會顯露出來,就像“報”一樣?!疤熘?,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yīng),不召而自來,繟然而善謀。天網(wǎng)恢恢,疏而不失?!边@段話也說明了道“善應(yīng)”的屬性。endprint
故本章的開頭說道,“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弊匀皇请y以言說的,大雨大風不能夠一整天的刮,天地所產(chǎn)之物尚不能恒常,什么是恒常的呢?接下來“故從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這一段正是對上文的回答。一方面,飄風驟雨是“失道”的體現(xiàn),所以不能久,所以人要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分清楚什么是得“道”之路,什么是得“德”之路,什么是致“失”之路,這樣才能存身不亡。另一方面,事情必定會有所積累這個規(guī)律是恒常的,有所報應(yīng),而且不會被消除,如果有什么善惡得失性質(zhì)的分別,這些事情不會被消除,善惡都會被記錄在“道”上,而這些“善惡”之事積累起來共同構(gòu)成了千變?nèi)f化的世間。規(guī)律是恒常的,而所造記之事業(yè)也是恒常的,它們都看不到,而被記錄在冥冥之中,所以從表面來看,世事是不可測的,但是實際上,仍然有恒常的本質(zhì),因此“道”亦是可測的。老子極力描述道的不可測“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是擔心有“前識者”妄圖測量天道,而謀劃作不道之事。而同時,他希望世人能夠積造善事,作本分的事情,自然而然得到好的結(jié)果,正因為天命的不可測,所以只有通過做好的事情,才能夠得到好的結(jié)果,甚至不需要算計運數(shù)。不通過積累好的事情想要得到好的結(jié)果,“算計”也枉然。所以老子說“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圣人處其厚,不居其??;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崩献佑廾裾摺肮胖茷榈勒?,非以明民,將以愚之?!币舱且驗?,道的可測在于最樸實無華之處,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若人對此視而不見,妄圖通過機巧的方式追求“可欲”,就會招致失敗。從這個層面講,道又是不可測的。
四、老子“道論”闡釋萬物皆“積漸”而來
佛教“業(yè)報”說對于“業(yè)”積小成大,而“異熟”有非常詳細的解釋。甚至一切有情世間,都是業(yè)報生成的結(jié)果。這種積漸的思想,也蘊含在老子的思想當中。第三十九章,“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其致之,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發(fā),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貴高將恐蹶。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猴王自稱孤、寡、不榖。此非以賤為本邪?”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任何的事物都是由微小積漸而成,天、地、神、谷、萬物、侯王,都是以微小積聚而成就善業(yè)。侯王自稱孤、寡、不榖,謙卑,“圣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碧幱谥t卑的態(tài)度當中, “物或損之而益,益之而損?!薄皳p有余以奉天下,惟有道者?!睋p有余以奉天下,便是得道,這在無形中便增加了福業(yè)。以老子的價值觀來看,以己利人,以己奉人,可以增加福報,因此低賤微小本來就是福德,不拒絕低賤微小、容納萬物也是福德。而人處于謙卑的狀態(tài),則不會張揚惹事,而喜好息事寧人,則可以“無業(yè)”為福,得到好的福報。
老子多次提過做人應(yīng)該謹小慎微。“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就是怕一不小心種下了不好的“業(yè)”,“古之善為士者,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由于看到事情的“業(yè)報”,所以處理事情格外小心。第五十九章,“治人事天莫若嗇。夫唯嗇,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碧岬搅恕胺e德”的概念,“積德”的概念應(yīng)當來源于《尚書》。“積德”不只包含了事情的準備工作,還包含了個人善行的修養(yǎng)。老子并沒有具體的闡述,“積德”為什么“無不克”,但是他提出“積德”可以增強人力量的觀點。這種力量不一定是世俗的力量,但可以使人得到民心,幫助人避免禍患。
第六十三章“報怨以德”,老子并不是從道德的角度來處理恩怨,孔子說“以德報怨,何以報德?”是從道德的層面考慮的。而老子是從業(yè)報的角度來處理恩怨,若要報怨,則必有余報,故老子以德報怨,就是要消除“業(yè)報”,他不去衡量道德上對于恩怨的待遇是否相稱??鬃诱J為對于恩怨的待遇要有區(qū)別,要分別相稱,而他并不以相稱為美,而以消業(yè)為美,故“報怨以德”。有學者認為該句應(yīng)當放在第七十九章“必有余怨”之后,然而甲乙帛書本此句仍在第六十三章中。高明《帛書老子校注》輯錄:朱謙之云:“‘大小多少,即下文‘天下難事比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之說,誼非不可解。六十四章:‘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起于足下。亦即本此。此謂大由于小,多處于少?!表n非曰:“有形之類,大必起于??;行久之物,族必起于少。”高亨云:“視星星之火,謂將燎原;覩涓涓之泉,謂將漂邑;即謹小慎微之意”。此句“抱怨以德”,葢云“抱怨”會積累怨報,就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任何的不善之機都可能招致禍患,所以言行須當小心謹慎。老子對于恩怨的處理態(tài)度,是出于智慧,他所崇尚的是“無業(yè)”,“無業(yè)”即是“無禍”,同時,不會給他人帶來禍患,而成全道德。
老子的思想中的“業(yè)報”思想,可以溯源到《尚書》、《周易》。中國本土的思想中對于“道”的論述與對于“德”的論述,與“業(yè)報”有類似之處。因此,佛教傳入中國時,其思想很快地被中國接受,與本土思想融合,與中國本土思想含有“業(yè)報”思想有較大關(guān)系。參考文獻:
[1](漢)河上公注,嚴遵指歸,(三國)王弼注.老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2]林朝成,郭朝順.佛學概論[M]臺北:三民書局,2000
[3]陳鼓應(yīng).老子注釋及評介[M]北京:中華書局,1984
[4]高明.帛書老子注[M]北京:中華書局,1996
[5](梁)真諦釋,高振農(nóng)校釋.大乘起信論[M]北京:中華書局,1992
[6]釋印順.雜阿含經(jīng)論會編(下)[M]北京:中華書局,2011(作者單位:廣東省廣州市華南師范大學文學院5100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