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云
DOI:10.16662/j.cnki.1674-0742.2017.16.112
[摘要] 目的 研究對比超早期急性腦梗塞選擇性動脈溶栓與靜脈溶栓的療效。方法 方便選取2013年12月—2015年11月在該院進行治療的140例急性腦梗塞患者為研究對象,按患者自愿原則進行分組(對照組35例采用靜脈溶栓方法進行治療;觀察組105例采用動脈溶栓方式進行治療)并進行溶栓治療,并對治療后的評價指標內(nèi)容(NIHSS評分)進行統(tǒng)計分析。結(jié)果 采用動脈溶栓治療患者的總有效率為86.67%優(yōu)于采用靜脈溶栓治療的對照組的74.29%,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jié)論 對超早期急性腦梗塞患者采用兩種溶栓方法均能獲得較好的療效,但采用動脈溶栓治療效果更為理想。
[關鍵詞] 超早期急性腦梗塞;選擇性動脈溶栓;靜脈溶栓;療效
[中圖分類號] R74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7)06(a)-0112-03
Research on Comparison of Curative Effect of Super Early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Selective Arterial Thrombolysis and Intravenous Thrombolysis
LIU Yun
Second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Chuxiong Peoples Hospital, Chuxiong, Yunnan Province, 675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research and compare the curative effect of super early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selective arterial thrombolysis and intravenous thrombolysis. Methods 14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December 2013 to November 2015 were convenient selected and voluntari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control group with 35 cases was treated with intravenous thrombolysis, 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with 105 cases was treated with arterial thrombolysis, and the NIHSS score after treatment was statistically analyzed.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86.67% vs 74.29%),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Conclusion The two thrombolysis methods for patients with super early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can obtain a better curative effect, but the treatment effect of arterial thrombolysis is more ideal.
[Key words] Super early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Selective arterial thrombolysis; Intravenous thrombolysis; Curative effect
急性腦梗塞是指患者腦部血流突然中斷并導致腦組織壞死的嚴重疾病,引發(fā)機制為腦部動脈出現(xiàn)粥樣硬化及形成血栓后使管腔狹窄甚至閉塞,導致腦供血不足而使腦部組織得不到正常供氧而軟化、壞死(也有因異常物體隨血液循環(huán)進入腦動脈或供應腦血液循環(huán)的頸部動脈)[1]。已有研究表明造成急性腦梗塞與如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高脂血癥等疾病及不良嗜好如長期吸煙、飲酒以及肥胖等有關,臨床主要表現(xiàn)為:猝然昏倒、不省人事、半身不遂、言語障礙、智力障礙等,具有極高的死亡率和致殘率[2]。已有研究表明在患者發(fā)病4 h內(nèi)(超早期)如能及時恢復腦血流和改善腦組織代謝可以極大降低患者的致殘率和死亡率[3]。為此該研究對自2013年12月—2015年11月在該院進行治療的140例采用超早期急性腦梗塞選擇性動脈溶栓與靜脈溶栓治療患者的療效進行對比研究,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方便選取在該院進行治療的140例急性腦梗塞患者為研究對象,將患者進行分組,兩組的基本資料為,對照組:35例患者,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11例;年齡分布45~75歲之間,平均年齡為(52.2±2.5)歲。觀察組:105例患者,男性71例,女性患者34例;年齡分布46~73歲之間,平均年齡為(51.8±2.6)歲。兩組患者均在發(fā)病的3 h內(nèi)送達該院,經(jīng)實驗室檢查及神經(jīng)影像學檢查得以確診且均排除溶栓治療用藥等禁忌特征,兩組患者(家屬)自愿選擇治療方法且均簽署治療知情同意書,兩組患者的一般性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endprint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患者采用靜脈溶栓方法進行治療,尿激酶原使用方法為:用10 mL 0.9%生理鹽水將20 mg尿激酶原(國藥準字S20110003,規(guī)格:5 mg(50萬IU)/支)溶解并采用靜脈推注方式給藥(需在3 min內(nèi)結(jié)束),用90 mL 0.9%生理鹽水將30 mg藥物溶解并在30 min內(nèi)采用靜脈滴注方式給藥,注意給藥劑量和溶栓時的速度。
1.2.2 觀察組 采用動脈溶栓方式進行治療,術前進行造影并明確栓塞部位,對患者行氣管插入全身麻醉,取患者右股動脈為穿刺位入路,使用三維旋轉(zhuǎn)造影選擇最佳工作位置,送入微導管至栓塞部位,并使用微量泵沿導管將尿激酶原送入(對血栓嚴重患者可現(xiàn)行微導絲插入疏通),并造影觀察,待血栓疏通即可停止用藥。(用藥劑量及配伍方式參考1.2.1內(nèi)容)。
1.2.3 控制血壓 嚴格控制患者溶栓時血壓(血壓控制在180/100 mmHg以下),定期監(jiān)測皮下出血、穿刺點出血、口腔牙齦出血、便血、泌尿系統(tǒng)出血等出血癥狀,發(fā)現(xiàn)異常應及時處理;定期對患者的神經(jīng)功能和肢體功能進行檢查評估,保持30 min/次,在隨后的24 h內(nèi)改為1 h/次;對出現(xiàn)嚴重不良反應的如頭痛、高血壓、惡心嘔吐等異常情況的立即停止溶栓給藥。
1.2.4 抗凝藥物治療 對患者采用抗凝藥物(低分子肝素鈉、氯比格雷或阿司匹林等)進行預防性治療。其中使用低分子肝素鈉采用低分子肝素鈉注射液按70~80anti-XaIU/公斤體重計量使用生理鹽水稀釋后采用靜脈方式給藥(單次劑量),連續(xù)使用7~10 d。(低分子肝素鈉:國藥準字H20000096,規(guī)格:0.4 mL:5 000 IU);使用氯比格雷按1次/d,2片/次方式長期給藥治療。(國藥準字H20000542,規(guī)格:75 mg/片);使用阿司匹林按50~150 mg/d劑量服用(阿司匹林腸溶片)(根據(jù)患者體征情況)。(國藥準字H44021139,規(guī)格:100 mg)。
1.3 評價指標
將治療效果為評價指標,其中臨床療效評判標準按NIHSS為參考,痊愈:NIHSS評分降低幅度大于90%;顯效:NIHSS評分降低幅度為在46%~90%之間;有效:NIHSS評分降低幅度為在18%~45%之間;無效:NIHSS評分降低幅度未達18%。總有效率=(痊愈例數(shù)+顯效例數(shù)+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
1.4 統(tǒng)計方法
將評價指標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jié)果
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見表1,觀察組的總有效率為86.67%優(yōu)于對照組的74.29%,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統(tǒng)計比較
3 討論
急性腦梗塞是一種嚴重的急性腦血管疾病,年齡多在40歲以上,男性較女性多[4],可引起極高的死亡率,現(xiàn)有研究表明該疾病已成為我國中老年患者的重要死亡病因,也是患者殘疾的首要原因,患者中大多存在語言障礙、運動障礙、意識障礙等情況,致殘率高達60%~80%[5],極大傷害患者的身心健康。溶栓對超早期急性腦梗塞有著顯著的療效,已有研究表明對患者在發(fā)病的6 h以內(nèi)是啟用溶栓治療的最佳窗口期[6],因此縮短入院至用藥時間,嚴格掌握溶栓適應證及禁忌證是提高療效的基本保證。
目前臨床主要采用動脈溶栓和靜脈溶栓兩種方法,通過研究得到采用兩種方式均可獲得較好療效(對照組和觀察組的治療總有效率分別是74.29%和86.67%),但動脈溶栓療效更好。該研究結(jié)果與國內(nèi)相關報道相吻合;我們認為主要是采用動脈溶栓術針對性強且給藥直接可以作用于血栓部位而獲得良好療效,這與李博等急性腦梗死超選擇性動脈溶栓與靜脈溶栓的比較研究結(jié)果中表達基本接近[7],相比而言靜脈方式藥物作用時間較長,根據(jù)目前已有的研究結(jié)果表明雖然6 h以內(nèi)為最佳溶栓時間,但由于患者送達醫(yī)院治療以及檢查準備等及有可能超出這一時間窗口,而采用動脈溶栓則因作用直接而可適當延長溶栓的治療窗口(部分醫(yī)學界人士認為可延長至發(fā)病的12 h以內(nèi)),從而獲得更多的搶救機率而改善治療效果。有研究[7]證明:采用超選擇動脈溶栓梗死側(cè)血管內(nèi)藥物的濃度為靜脈給藥的9倍,而且再通率及預后優(yōu)于動脈溶栓。在研究中我們發(fā)現(xiàn)雖然動脈溶栓療效較好,但由于其作用迅速如果抗凝不及時有可能形成新的血栓,方嘉陽等[8]在動靜脈溶栓治療急性腦梗死對比研究中表明形成新血栓的發(fā)生率可達20%~30%左右,在研究中也發(fā)現(xiàn)如抗凝血不當或不及時出現(xiàn)新血栓的發(fā)生率與方嘉陽等研究結(jié)果基本吻合,這也是該研究在治療時應該引起注意的,另外該方式的治療時間比靜脈溶栓時間要長(造影、穿刺、導管送入等),對窗口臨界時間段的患者不建議使用。通過該文研究結(jié)果可以看到,采用動脈溶栓治療的總有效率顯著優(yōu)于采用靜脈溶栓的患者,充分表明該溶栓方式在治療急性腦梗塞中的顯效性可安全可靠性。由于該研究時間較短,對采用兩種方法治療患者的長期效果尚未有明確的數(shù)據(jù)來證實采用動脈溶栓的長期優(yōu)越性。
綜上所述,對急性腦梗塞患者超早期采用動脈溶栓術可以獲得更好的療效,但在應用時應充分考慮動脈溶栓形成新血栓發(fā)生率較高的情況,應及早采取對癥方法進行預防處理以促進患者的康復,在臨床應用時需綜合考慮。
[參考文獻]
[1] 李浩,馬歷歷.超選擇性動脈溶栓與靜脈溶栓治療急性腦梗死臨床療效分析[J].醫(yī)藥衛(wèi)生:引文版,2016(4):43.
[2] 段麗.尿激酶靜脈與超選擇性動脈溶栓治療腦梗死患者的療效[J].南昌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6,56(4):56-59.
[3] 趙蕾.超選擇性動脈溶栓與靜脈溶栓治療急性腦梗死臨床對比研究[J].中國現(xiàn)代藥物應用,2016,10(18):68-70.
[4] 賈萬春.急性腦梗死用尿激酶靜脈溶栓及超選擇性動脈溶栓的比較[J].中國現(xiàn)代藥物應用,2016,10(2):162-163.
[5] 王董冬,殷捷,吳勤奮,等.腦梗塞后動脈溶栓與靜脈溶栓的效果比較[J].新疆醫(yī)學,2016, 46(8):139-141.
[6] 劉曉林,劉宓宓.超選擇性動脈溶栓與靜脈溶栓治療急性腦梗死的對比分析[J].中國衛(wèi)生標準管理,2015(1):71-73.
[7] 李博,羅曉光.急性腦梗死超選擇性動脈溶栓與靜脈溶栓的比較研究[J].中國實用醫(yī)藥, 2014(3):25-26.
[8] 方嘉陽,陳貞君,李華.動靜脈溶栓治療急性腦梗死對比研究[J].中國實用神經(jīng)疾病雜志, 2015(12):26-27.
(收稿日期:2017-03-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