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詠梅
前幾天的朋友圈里,很多人都轉(zhuǎn)發(fā)了那個因為父親扔手機、孩子就跟著手機跳樓的慘劇,并且紛紛發(fā)出“現(xiàn)在的孩子惹不起”“氣性太大”“太脆弱”的感嘆。
其實,問題更多是出在不懂得青春期孩子心理特點的家長。
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點
很多心理學家把青春期形容為“暴風驟雨時期”。那個階段的父母,就像夜里在高速公路上開車的司機。
暴雨突然降臨,雨刷器幾乎沒有用,視線變得非常差,這時候,除了小心減速、謹慎駕駛、注意觀望前車尾燈以保持距離,盼望著平安駛出這個暴雨地帶,司機還能做什么呢?
父母如果不了解青春期孩子的身心發(fā)育特點,就像在黑夜的高速路開車遇到了暴風雨,卻不改變開車的方法,還是原來的速度,想并線就并線,想超車就超車,怎么能不出事故呢?
很多父母都知道青春期的標志是孩子開始叛逆了,但很少有人知道孩子叛逆的心理需求是“我的地盤我做主”。
十二三歲到十八九歲的孩子,正處于從毛毛蟲變蝴蝶的蛻變期,渴望與眾不同,渴望被當作大人,渴望獨立自主地決定自己的事情,但又處于既要過兒童節(jié)又要過光棍節(jié)、時而激進時而極端的矛盾中。
在要求零花錢、外出時間、發(fā)型服裝等權(quán)利的時候,他們認為自己是大人,不愿再順服父母的管教;在被要求承擔義務、分擔家務的時候,又覺得自己還是孩子。
父母如果不能針對性地調(diào)整原有的家庭教養(yǎng)方式,就很難避免青春期的親子沖突不斷升級。
其實,叛逆是孩子長大的必經(jīng)過程,叛逆是好的開始。如果父母希望孩子將來進入職場有獨立性,知道如何理性地表達自己的情緒,也知道面對上級和權(quán)威時如何恰當?shù)卣f“不”,就要允許孩子在家庭環(huán)境中習得這些能力。
只有在自己感到最安全的環(huán)境中,在自己最信賴的人面前,孩子才可能自如地表達成長的各種要求,這時父母就猶如孩子練習反權(quán)威的沙袋,要接納、忍耐并且?guī)椭⒆恿暤眠@些能力。
尊重青春期孩子的意見
家庭教育的特點是不教而教、不學而學,父母對待沖突的任何言行都是在給孩子做示范。
有一天在理發(fā)店里,我左邊的一個十二三歲的男孩,要理發(fā)師把頭發(fā)留得長一些,但是媽媽不允許,要求理發(fā)師一定要剪短,并且當著一屋子顧客的面說:“你怎么不聽話?。〗o你臉了是嗎?”男孩氣得拉著臉不吭聲。
右邊的一個初中女孩一直在跟媽媽說:“我特別想留空氣劉海?!眿寢寘s只顧看手機不理她,后來女孩非常生氣地嘟囔了一聲“神經(jīng)病”,幸好她媽媽忙著接電話沒聽見。
這個男孩兒的媽媽,最大的問題是缺乏對孩子的尊重,沒有把孩子當作一個有獨立人格的孩子來對待。而女孩的媽媽采取的是回避的辦法,也很容易招致孩子反感。
家長要知道,孩子更在意的不一定是發(fā)型,而是自我形象,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的那種感覺,所以即使跟孩子還有分歧,也應該在家里充分地溝通,而不要把矛盾帶到公共場合,加大親子溝通的難度。
溝通的原則
說到手機,現(xiàn)在幾乎已經(jīng)成為孩子的一種生活方式,簡單粗暴地禁止,弊大于利。
另外,玩耍是兒童的權(quán)利,重點不是讓不讓孩子玩手機,而是孩子第一次接觸手機的時候要給他立規(guī)矩。
很多家長的失誤恰恰在于,過早地讓孩子接觸手機等數(shù)碼產(chǎn)品,甚至在孩子小時候就用手機當作保姆,等孩子玩上癮了,又要以耽誤學習為理由從孩子手里奪走,孩子的反感和反抗可想而知。
就像一輛好車既要有優(yōu)質(zhì)的油門也要有靈敏的剎車,重要的是家長要教會孩子自律、節(jié)制、知止。拿得起放得下,孩子就不會被手機捆綁,也不會因為手機跟家長產(chǎn)生激烈的沖突。
青春期父母最大的困惑,是如何跟孩子好好溝通,說什么,怎樣說,都是有講究的。如果說不好,寧可先不說。
建議家長把握三個原則:一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二是“己所甚欲,慎施于人”,三是“快快地聽,慢慢地說,慢慢地動怒”。
還要會傾聽,一要聽清孩子說的內(nèi)容,二要聽出孩子的情緒,三要聽懂孩子的心理需求。
尤其不能在憤怒的時候管教孩子,務必要“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否則不僅會事倍功半,還可能南轅北轍、欲速不達。
青春期就像是家庭教育的一次深度體檢,有的家長很奇怪,同樣的方法怎么就搞不定家里那個一直都很乖的孩子了。
試想一下,孩子從“奧拓”長成了“奧迪”,而您操作不規(guī)范、停車入庫不熟練等小毛病,原來似乎可以混過去,但現(xiàn)在就暴露出問題了。
好在家庭教育中的任何危機都是一個提升父母教育素養(yǎng)的契機,現(xiàn)在開始調(diào)整、學習,還來得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