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奇
摘 要:翻譯是極其重要的的交流方式,但是由于各個國家和民族文化的差異性和獨特性,文化翻譯逐漸成為跨文化交際中的一大難題。因此,本文分別從翻譯的社會性、文化性、符號轉(zhuǎn)化性、創(chuàng)造性和歷史性五個特性入手對漢語文化負載詞的英譯進行討論,進一步論述了去字梏,重組句和建空間在內(nèi)的三種具體翻譯方法。
關(guān)鍵詞:翻譯特性視域 漢語文化負載詞英譯
一、前言
在人類社會發(fā)展的過程中,翻譯起到了實現(xiàn)社會交流和文化傳播的重要作用。中國文化要想傳播出去,向全世界人們傳播和普及,就需要將漢語翻譯成地道的英語,讓外國人可以身臨其境地感受中國文字的博大精深。那么隨之而來的問題是,如何才能更準確的傳播華夏文化、翻譯出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譯文呢?在本篇論文中,筆者從翻譯本身具有的社會性、文化性、符號轉(zhuǎn)化性、創(chuàng)造性和歷史性著手,論述了翻譯的去字梏、重組句、建空間三原則,以便更好地傳播中華文化。
二、翻譯的文化特性
(一)社會性
現(xiàn)代語言學之父索緒爾說:“語言是言語活動的社會部分”。人類是群居動物,生活在社會環(huán)境中難免會有交流,而翻譯活動也是建立在交流的基礎上,翻譯不可能離開人和語言而單獨存在,所以說,翻譯具有社會性。每個獨立的國家或者國際性組織,都會設立外交部,召集雙語及多語外交官,這些都能足夠證明翻譯活動的社會性。由于社會性質(zhì)的不同,也會產(chǎn)生具有國家特點的詞匯,比如,像一國兩制、改革開放等等具有中華文化內(nèi)涵的詞匯都可以證明翻譯具有社會性,在翻譯中就需要準確把握其文化內(nèi)涵。
(二)文化性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得以在世界上生存延續(xù)的身份證,雖然我們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村,但是不同的生活環(huán)境和風俗習慣還是造成了不同國家和民族之間的文化差異。翻譯運用語言進行交流,而這種交流,也是交流文化,促進文化交融和碰撞的過程。各個國家和民族通過翻譯來交流文化,傳遞信息,傳達著不同的精神活動。同樣的事物,在不同的國家,可能就具有截然不同的含義,因此了解不同國家和名族的文化,對于翻譯工作者來說是極為重要的。例如:中國人往往將狗看成令人討厭的東西,認為其形象是骯臟齷齪的,漢語中與狗有關(guān)的習語大多含有貶義,像“狗腿子”、“狐朋狗友”等等,雖然現(xiàn)在很多家庭養(yǎng)狗作為寵物,但是狗的形象還是具有一定的貶義。而英語文化中,人們卻認為狗是人類的伴侶,也有不少與狗有關(guān)的稱贊之詞,比如說“a lucky dog”,就是形容一個人非常的幸運。
(三)符號轉(zhuǎn)化性
每種語言都是一種不同的符號,翻譯就其具體形式來看是在兩種語言符號之間的轉(zhuǎn)化,在翻譯原文時,要徹底了解原文的含義,然后再重新編排譯出譯文,但是在翻譯過程中,切記不能逐詞翻譯,使得文章內(nèi)容枯燥乏味,符號轉(zhuǎn)化性的優(yōu)點在于使譯文顯得地道生動使譯入語讀者容易理解并取得與原語讀者相同或?qū)Φ鹊母惺芎托Ч1热缭谥形暮陀⑽脑诰渥咏Y(jié)構(gòu)上有很大差異,因此漢譯英過程中,譯者經(jīng)常造錯句,如“北京目前存在許多問題,如空氣污染”,許多人翻譯成“Beijing now exist some problems, such as air problem.”。由于把北京當成了主語和把存在當作了謂語,這樣就形成了一個新的主謂結(jié)構(gòu),“Beijing exist”這使得主要結(jié)構(gòu)圍繞“the existence of Beijing”,“ Beijing exist where”“how long does Beijing exist”,這些意義和原句是完全不同的。
(四)創(chuàng)造性
奈達指出:“翻譯是兩種文化之間的交流。對于真正成功的翻譯者而言,熟悉兩種文化甚至比掌握兩種語言更重要,因為詞語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義。”翻譯的創(chuàng)造性,也就是譯者的主觀能動性,就是譯者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礎上,在眾多的表達方式里面挑選一個最合適的表達方式,然后通過原文的構(gòu)架等盡可能再現(xiàn)原文的意境風貌和內(nèi)容等。(霍欣琰,2015)。中國有句老話: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共俗。這句話如果按照字面意思逐字翻譯就會讓譯者束手無策,但是如果在了解了原文含義之后,運用更為通俗的英文來翻譯,效果就會好得多,可以翻譯為“People within one hundred square miles do not share their way of life, people within one thousand square miles do not share their custom”。同樣的,同相同的作品,由不同的譯者進行翻譯,獲得的譯文是不盡相同的,例如,李治華和雅歌、楊憲益和戴乃迭、英國的霍克斯等都曾翻譯過我們的四大名著《紅樓夢》,然而卻各有千秋、風格各異,這便是最好的例證。
(五)歷史性
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翻譯出來的作品內(nèi)容也是不盡相同。在翻譯著作時,我們必須要考慮到作者寫作時身處的歷史環(huán)境,要將當時的歷史環(huán)境還原到原文中,不能使譯文與時代背景脫軌。正是由于翻譯的歷史性,很多我們當時無法理解和解決的問題,隨著時代的變遷,會慢慢得到答案。所以說“翻譯無定本”,翻譯活動雖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它又具有不斷超越現(xiàn)在、豐富完善的潛力,譯者也會逐漸解決很多懸而未決的問題。比如,在二戰(zhàn)時期,德國的譯者們不會將納粹當成一個貶義詞,但是隨著歷史的發(fā)展,這個詞在現(xiàn)在社會卻是霸權(quán)主義的象征。
三.漢語文化負載詞英譯
(一)去字梏
在翻譯中,要正確把握每個詞的意義,必須細心地揣摩作者的意圖,要在動態(tài)的語境中正確領(lǐng)悟字詞的意義,全面地把握上下文的關(guān)系。翻譯本質(zhì)上是一種將原文進行轉(zhuǎn)化,并解釋含義的過程,它不能一對一的解釋,很少有文章可以逐詞逐句地翻譯出來,因為沒有任何兩種語言是完全對應的。因此,直譯只能導致翻譯出無法令讓人信服的語言。例如,“他晚上常常睡得很晚”,許多人會將“睡得很晚”翻譯成“sleep late”。在中文的邏輯中,“睡得很晚”相當于“在晚上睡得晚”。英語的“sleep”對應中文“睡”, “l(fā)ate”對應“晚”,所以你可以翻譯“睡得晚”成“sleep late”嗎?結(jié)果是錯誤的。“He always sleeps late at night”在中國意思是“他總是起得很晚”,所以這句話的正確的翻譯應該是“He often stays up late at night”。再比如,成語“少年老成”也不要譯出“old”的字眼,而是譯成“young but experienced”, 用“experienced”去除字梏,更貼切表達詞義。
(二)重組句
字與句分不開,字詞在句子中才有上下意可談。在翻譯時,可以不用拘泥于原文的順序,在不影響原文立意的情況下,適當通過重組句,是文章內(nèi)容建立起一個新的框架,是原文的意義得以復活,突出其核心內(nèi)容,令讀者更容易接受作者的用意。比如“棋逢對手,將遇良才”翻譯為”Diamond cuts diamond“,此句從字面上看與原文截然不同,引入了”鉆石”這個詞,乍一看感覺與原文出入很大,但是仔細思考之后,鉆石確實是珍貴的東西,用它來形容優(yōu)秀的人才也很合適,那鉆石碰鉆石,優(yōu)秀之人進行比拼,也是很好的解釋了強中自有強中手的含義。再比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譯成“Every man has a share of responsibility for the fate of his country”。再看在重組句的模式下的漢語文化負載詞的翻譯,雖然少了與文中興亡的意象,但是用“fate”更好地把興亡的意味表達出來,且更符合英文的表述方式。
(三)建空間
在翻譯過程中,譯者不僅翻譯出文章的原意,還要表達出原作的深層韻味,挖掘出作者創(chuàng)作中的隱含意義,建設一個開放的空間,讓讀者與作者能進行對話關(guān)系,領(lǐng)悟到深層次的“意”與“味”。許淵沖教授譯的杜甫的《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Two golden orioles sing amid the willows green; A flock of white egrets flies into the blue sky. My window frames the snow -crowned western mountain scene; My door oft says to eastward -going ships“Goodbye! ”(陳奇敏,2012)單看譯文完全跳出原詩的框架,一些詞匯也沒有翻譯出來。但是如果我們在了解了詩詞所處的歷史環(huán)境背景,就會理解譯者翻譯的用意。譯者正是在了解原文的歷史背景和文化關(guān)系的前提下,把握住原文的內(nèi)涵,對詩詞內(nèi)容進行重組和適當?shù)淖兓?,不僅表達出了原文的含義也把蘊含在文章中的深層意義也表述出來,重新賦予譯文生命,使譯文既表達出字面意義又傳達出字面之外的含義。
四、結(jié)語
在漢譯英的翻譯過程中,譯者的主要目的是傳達漢語文化,但是也要時刻注意英語的表達方式,一定要遵循英語的表達方式,翻譯出地道的英語。本文用具體例子剖析了翻譯的本質(zhì),即翻譯的社會性、文化性、符號轉(zhuǎn)換性、創(chuàng)造性、歷史性五大特性,,并提出了翻譯實踐中應運用到去字梏,重組句,建空間原則,從而使譯者翻譯出更加地道的英文,傳播更準確的中華文化。
參考文獻
[1] (瑞士)索緒爾.普通語言學教程[M].高明凱,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37.
[2] (德)馬克思.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0.
[3] 張緒娥.從移情的角度看春江花月夜及其三個英譯[D].成都:西南石油大學,2014.
[4] 廖七一.當代英國翻譯理論[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364.
[5] 許鈞.翻譯概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
[6] 許鈞.翻譯概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15-103.
[7] 盧紅梅.華夏文化與漢英翻譯[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218-252.
[8] 張培基.英譯中國現(xiàn)代散文選(一)[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9] 馮慶華.實用翻譯教程(英漢互譯)[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8.
[10] 曾慧.漢譯英中的邏輯關(guān)系問題處理[J].科技信息,2008(30).
[11] 叢滋杭.中國古典詩歌英譯理論研究[M].北京:國防工業(yè)出版社,2007:176-177..
[12] 霍欣琰.瘋狂英語(教師版)[Z].2015-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