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三花
摘要:在我國城鎮(zhèn)化的經(jīng)濟發(fā)展進程中,難免會衍生一系列不可避免的問題,其中由于農村大規(guī)模的人口流動造成的留守兒童問題比較突出,具體體現(xiàn)在留守兒童整體上嚴重缺失感恩思想。孩子長期缺乏父母的關愛和呵護,容易滋生一些不良習慣,產生價值認識上的偏離,甚至嚴重的會走上犯罪道路,再加上農村的教育水平有限,教師不能及時做出正確的疏導教育,這些因素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孩子的健康成長。因此,重視農村小學留守兒童的感恩教育亟不可待,應積極探索實施感恩教育的途徑和方法,培養(yǎng)留守兒童的感恩意識,彌補家庭教育的缺失,促進兒童身心健康的綜合全面發(fā)展。文章就農村小學留守兒童感恩教育的有效策略進行了幾點論述,希望可以起到一定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農村 小學教育 留守兒童 感恩 策略
感恩教育對于留守兒童的影響重大,雖然堅強樂觀,自信懂事,天真活潑是大部分留守兒童真實的寫照,但仍存在一部分內心封閉、情感冷漠、自卑懦弱,還有的脾氣暴躁、沖動易怒的留守兒童。所以不管哪一種性格類型的留守兒童,都是需要我們引起高度關注的,同時給予正確的思想認識以及價值觀念的引導,以免他們的心理存在陰影、性格出現(xiàn)偏差。農村小學留守兒童感恩意識的缺失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教師作為小學教育的主要引導者,需要充分運用教學資源培養(yǎng)兒童的感恩思想,并抓住一切滲透感恩教育的時機,使留守兒童逐漸受到感恩教育的熏陶,從而學會感恩、懂得回報,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質。
一、從家庭教育開始抓起感恩教育
開展留守兒童的感恩教育離不開家庭的教育配合,家庭作為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應充分擔任起感恩教育的責任和義務[1]。一方面,加強父母對培養(yǎng)兒童感恩教育的意識。父母不能因自身長期在外就過分的寵愛孩子、一味地順從滿足孩子的要求,應充分展現(xiàn)家庭教育的作用,建立孩子對家庭的感恩意識。比如說做家務這件事情,很多家長認為孩子只需要讀好書就可以了,不讓孩子做家務,或者部分家長對孩子做家務的行為會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這樣都是降低孩子家庭責任感的表現(xiàn),不利于培養(yǎng)兒童基礎的感恩意識。因此,教師需要與家長進行溝通,加強父母向孩子灌輸感恩教育的意識,讓孩子感受家庭的重要性,體會父母的辛苦和不易,以培養(yǎng)孩子知恩、感恩的良好品德。
另一方面,加強父母積極與兒童交流溝通的意識。農村留守兒童隨著年齡的增長,思想會慢慢的成熟,情感也會更加豐富,與父母的割舍感也會愈加強烈,這時學校應積極的起到橋梁和紐帶的作用,盡量滿足兒童對父母的渴望之心,加強兒童與父母的情感交流。隨著網(wǎng)絡的應用普及,便捷的溝通了不同兩地的交流,學??梢猿浞掷眯畔⒕W(wǎng)絡資源,增進留守兒童與父母交流的機會,比如說運用網(wǎng)絡開展家訪、家長會等教學工作,既解決了父母在外不方便掌握孩子學習生活情況的問題,為父母及時關注孩子的成長學習提供了途徑,又讓留守兒童感受到雖然父母不在身邊但依然關心自己的情感,激發(fā)孩子努力學習的熱情。這種方法促進了學校感恩教育有效開展的同時,也促進了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發(fā)展。
二、從學校教育重點培養(yǎng)感恩教育
每個學科教師應充分將感恩教育體現(xiàn)在自身的課程教學中,力求做到每一位教師都是感恩教育的傳播者,實現(xiàn)每一節(jié)教學課堂都是感恩教育的陣地,以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不時地向學生滲透感恩教育,使學生時刻受到感恩教育的熏陶。例如,語文教學課文中蘊含著豐富的思想情感,且課文的感恩角度存在著差異性,是最好的實施感恩教育的方法和內容。像父母之恩的《地震中的父與子》《游子吟》,歌頌了父愛、母愛的偉大和無私;祖國之恩的《狼牙山五壯士》,傳達了英雄烈士的愛國之情;以及自然之恩的《桂林山水》,表現(xiàn)了美麗、神奇的大自然給予人類的恩惠孕育等等。數(shù)學課程同樣可以滲透感恩教育,數(shù)學知識中也包含著一定的育人哲理,如“分一分”這節(jié)的教學就可以向學生說明好東西不能自私獨占的道理,培養(yǎng)學生團結友愛的精神,養(yǎng)成大公無私、克己待人的美好品德。對于英語課程中,像簡單的“Good morning”“Thank you”“Sorry” 等常用的表示問候、禮貌的句子,教師側重于養(yǎng)成學生的這一良好習慣,時刻加以提醒接受別人的幫助時,要說“Thank you”,接受別人的贊美時要說,接受別人的禮物時也要說,即使是自己的父母也不能忘了說。在學習“New Years Day”的時候,引申到“ MothersDay”“Fathers Day”等節(jié)日,回家后,要求學生用英語向父母祝福。還有美術、音樂等等課程,在任何課程的教學內容中,都可以體現(xiàn)對學生的感恩教育,教師要做個有心人,不斷挖掘課本教材值得學生感恩的教學內容。
三、從社會教育輔助強化感恩教育
教師在進行感恩教育時要注重向學生強調知足常樂,時常讓學生看到他們已經(jīng)擁有得到的東西,然后才能進一步的要求學生學會感恩,比如以海倫·凱勒的故事,使學生感恩到父母賦予了自己健全的身體。另外,引導學生學會付出也是一種有效的進行感恩教育的途徑,留守兒童的問題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后,紛紛受到了社會團體以及個人帶來的愛心,雖然留守兒童不能給予他們一定的回報,但可以以幫助他人的方式傳遞愛心表達自己的感恩,比如學校可以組織讓學生去敬老院照顧老人的志愿活動,或者通過向災區(qū)捐捐助物資來獻愛心。引導學生將自己的感恩之情傳遞給需要幫助的人,在付出中體驗幫助他人的快樂,并感知到自己的價值,才能使學生心存感恩之心,最終有效實現(xiàn)感恩教育的目的。
總之,在對農村小學留守兒童進行感恩教育的過程中,不管是家庭教育、學校教育還是社會教育,教師都要找準開展教育的切入點,充分了解孩子的真實想法,引導他們學會感恩以及對他人的感恩回饋,從而幫助留守兒童形成積極向上的樂觀態(tài)度,促進留守兒童健康茁長的成長。
參考文獻:
[1]歐陽波.農村小學留守兒童感恩教育策略探究[J].教育,2016,(08).
[2]杜紅海.淺論農村小學留守兒童的教育和管理策略[J].科學咨詢,2016,(4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