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 吟
歐東花:收藏一部絢爛的民族手工技藝史
文/林 吟
◎韋桃花馬尾繡作品
到貴州黔東南,歐東花民族服飾博物館值得一看。
這是一家私人博物館,坐落在凱里苗侗風情園內(nèi),面積1480平方米。館名就是館長的名字,一位四十多歲的苗族女人。她不收藏珠寶玉器,只收藏苗族以及其他民族的服裝。
走進博物館,呈現(xiàn)在人們眼前的是一部絢爛的民族手工技藝歷史。館里收藏的苗族支系服飾數(shù)量眾多,美不勝收。有清水江型的“革東式”“高丘式”“施洞式”“臺拱式”“黃平式”,有月亮山型的“雅灰式”“擺貝式”“芭沙式”,有雷公山型的“舟溪式”“西江式”“古裝式”“大塘式”,還有安順型的“華嚴式”,湘西型的“古裝式”,川黔滇型“摩尼式”“廣南式”,等等。
在這里還能觀賞到瑤族服飾中的“大板瑤式”“藍靛瑤式”“過山瑤式”“白頭瑤式”“海南式”,以及彝族的“涼山型”“楚雄型”“烏蒙山型”等。
此外,背兒帶、繡花鞋、娃兒帽等,在這里也數(shù)不勝數(shù)。
這些民族服飾廣泛采用了刺繡、蠟染、織錦、亮布、銀飾等傳統(tǒng)手工技藝,其中的刺繡圖案如云霞般美麗。苗族刺繡針法計有平繡、挑花、堆繡、鎖繡、貼布繡、打籽繡、破線繡、縐繡、辮繡、纏繡、馬尾繡、錫繡,等等,充分表現(xiàn)了千百年來苗族婦女的刺繡智慧。早在民國時期,一位名叫陳國均的民族學研究者就對苗族服飾盛贊有加,他認為,苗夷族有一共同特征,即女子無一不擅長繡花,對于自己所穿衣服上的花紋,異??季浚渖呐浜?,形狀的精巧,不亞于湘繡杭繡等。
苗族遷徙的歷史在博物館的服飾上也得到生動體現(xiàn):披肩上的云紋、水紋、棱形紋是故鄉(xiāng)的天空、山水和田土,他們歷盡艱辛渡過的長江黃河,成了裙上的彩色條紋,《苗族古歌》里唱到的蝴蝶、魚龍、鳥兒等,也飛到衣裙上。
館內(nèi)收藏的錫繡服裝令人炫目,那奇特的針法和圖案使錫繡如一幅濃縮的銀色迷宮;館內(nèi)收藏的百鳥衣最是絢麗,衣上繡著各種鳥的圖案,下擺邊上還綴滿一束束白色鳥毛。
◎歐東花收藏的娃兒帽和百鳥衣
傳說蝴蝶媽媽生12個蛋,12個蛋由吉羽鳥孵化成自然萬物和人類,因此,苗族把鳥作為始祖來崇拜。
◎歐東花收藏的祥云圖背兒帶
◎歐東花在介紹藏品
苗族最隆重的祭祖活動是“鼓藏節(jié)”,據(jù)《貴州通志》,“每十三年畜牯牛祭天地祖先,名曰吃牯臟?!保ń褡鳌肮牟亍保?。每到“鼓藏”節(jié),丹寨雅灰鄉(xiāng)和榕江擺貝村的苗家男女都會身穿百鳥衣,因此,他們的百鳥衣也稱為“鼓藏服”。歐東花博物館內(nèi)就收藏了一件從丹寨收購來的百鳥衣,已有300年歷史,是歐東花花了近4萬元錢買來的,是館里的“鎮(zhèn)館之寶”。
館里還藏有一件盛裝,背面繡滿了各色石榴花朵和飛鳥,是苗服中的孤本,曾有一位法國人開價30萬,歐東花沒有賣。她說:“這是苗家?guī)状说难},賣不得的?!?/p>
一條奇特的背兒帶引起我的注意。背兒帶上面用粉色的絲帶繡了無數(shù)朵祥云,如無數(shù)小小的圓形迷宮,仔細一看,這些絲帶都沒有交叉,是用一根絲帶細細盤成的,做工精良。還有一件施洞盛裝,上面繡了兩個大眼睛的人物,據(jù)說是苗族古代英雄張秀眉和吳蘿席,再看衣服袖口,有若干紅色條紋,這表示英雄流淌的鮮血。
有一件未做多少加工的動物毛皮做成的大氅,歐東花也無法標記這件衣服的由來,大氅套在一模特身上,宛如一個氣場強大的土司頭領默然矗立。
歐東花民族服飾博物館的藏品遠不止這些,令人眼花繚亂,它當屬黔東南州藏品最多的服飾文化專題博物館。
館主歐東花也學得一手好繡工。她1969年生于施秉縣馬號鄉(xiāng)一個苗族家庭,7歲時邊跟著母親學刺繡邊念書;19歲時,嫁到臺江縣施洞鎮(zhèn)。施洞苗服很有名氣,多用“破線繡”法,即一根絲線破為8—13根,用這極細的線來繡制,繡面如綢布般光滑明亮。歐東花很快就掌握了施洞盛裝的繡制方法,自己也繡制了一套盛裝,在出席隆重活動的時候穿。
施洞舊時是清水江上游主要的物資集散地,有經(jīng)商傳統(tǒng),歐東花深受影響,開了個小門市,平日出售些土布、菜油、大米等農(nóng)產(chǎn)品。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貴州對外開放后,很多外國觀光客來凱里搜尋苗侗服飾和繡品,歐東花看到了這個商機?;?/p>
◎韋桃花馬尾繡作品
后不久,歐東花和丈夫開始徒步深山“收貨”,她知道,越是深山,“老物”的保存量越大。他們從凱里買了白布到深山里一家家問,采取以物易物方式收購苗家的古裝。當從外國人手里接過錢時,歐東花卻心疼了:這些東西是我們苗家的寶貝,賣一件少一件的,就像賣娃娃,以后再見不到的。于是,歐東花傾盡全力,想方設法收購這些手工珍品自己珍藏。沒有錢,歐東花就到鄉(xiāng)下收購油菜籽、大米等農(nóng)產(chǎn)品出售,得到的一點收入就花在收購“老物”上。她的足跡遍布貴州、云南、四川、廣西、海南等省區(qū)的邊遠山區(qū),風里來雨里去,度過了25個寒暑春秋。2014年11月下旬,歐東花民族服飾博物館開館,館內(nèi)展示的一萬多件套藏品,就是她這25年走鄉(xiāng)串寨收集而得的苗族和其他民族的服飾,藏品價值上千萬元。
在黔東南,這樣的私人博物館還有兩家,唐勝蘭的“苗妹非遺博物館”和楊建紅的“苗族服飾博物館”。在黔南的三都,還有宋水仙的“馬尾繡服飾博物館”。這些私人博物館是貴州民間對傳統(tǒng)民族服飾自覺進行保護的生動寫照,是貴州非遺靜態(tài)傳承的一道風景。
歐東花民族服飾博物館和其他私人博物館,展現(xiàn)的不僅是苗族服裝,也是中國古代手工技藝的絢麗的“化石”。
責任編輯 袁澤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