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兵
對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是義務教育階段教學改革和發(fā)展的一個基本趨勢,更是素質教育的關鍵性目標。而能夠肯定的是,初中思想品德學科教學是和人格完善、價值觀踐行等項內容有密切關系的,它更強調了基于思想品德角度對社會與生活方方面面的審視,繼而使學生提升興趣,強化品質,擁有足夠的責任感和進取心,增強對于國家、民族的親切感以及對于民主、法治的認同感,并形成卓越的心理品質。而核心素養(yǎng)的這些指向目標,無一不與學生深度學習需要若合符節(jié),教師對學生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關注,亦是對學生深度學習需要的照應,可以說是一種促進學生健康發(fā)展的良好路徑與手段。為此,教師需要從問題引導、互動協調、情境模擬幾個方面做出努力,用以保證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課堂養(yǎng)成條理清晰、循序漸進。
一、問題引導
借助問題引導的辦法,帶動學生增強社會觀察水平,可以使之在感知過程中強化核心素養(yǎng)。而教學是否取得成功的一個重要標志是學生的能力是否得到了有效培養(yǎng),對于思品學科來說,能力多數指向了對社會實際問題的觀察。該項能力是一種目標性和計劃性較強的知覺,是一種個體接受現實的主動認知,它并非學生先天生成的,而是要借助教師的恰當引導。問題的引導則無疑是一種最有效的手段。學生心里自發(fā)生成的問題固然可貴,也很難得,而來源于教師的外部提問則可以在很多時候成為思維發(fā)生發(fā)展的源點。在思品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借助提問的方式來促進學生觀察社會、生活,如果將問題設置得恰如其分,學生的欲望便會得到最大限度的激發(fā),由此進入深入學習狀態(tài)。比如《情系祖國》這部分知識,涉及我們國家當前階段的歷史任務的內容,教師便可以首先播放多媒體資料《可愛的中國》,繼而給出問題任務:“剛才同學們欣賞到的是方志敏對未來中國的暢想,他理想中中國的樣子,今天很多已經成為現實。那根據大家的觀察,你的中國夢又是什么樣子的呢?”學生便會得到各自的答案,有些學生認為人民的錢越來越多,有些學生認為中國的環(huán)境質量越來越好,有些學生認為中國的國防力量更強,等等。由此,教師做出總結:“綜合大家的愿望,我們可以說當前中國的歷史任務是建設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國家,使國家走向現代化?!?/p>
二、互動協調
教師協調課堂互動氛圍,可以讓學生掌握一些辯證思維的方法,從而在碰撞交流中掌握核心素養(yǎng)方面的知識、能力等。因為初中階段的學生依然處在心智發(fā)展尚不成熟的狀態(tài),所以他們的思維難免有時會有些片面,是非此即彼的,因此容易陷入到極端想法中去。教師使學生掌握一些辯證思維的基本方法,可以使其在深度學習中恣意遨游,更容易達到核心素養(yǎng)要求。為此,在思品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全面發(fā)揮學生的積極性,利用討論交流的辦法促進學生激蕩各自的思維,實現思維能力的飛躍發(fā)展。比如在接觸到科學技術與現代化有關內容時,教師可以先提出問題:“大家認為科學技術是不是非常重要?它重要或者不重要的原因是什么?請舉出實例加以論證?!睂τ谶@種問題,如果給學生提供足夠的時間,學生便會進行自然的交流和討論,交流討論過后,各組學生會給出討論結果,例如,一組學生認為:科學技術會讓生活更加方便,像從馬車到汽車再到飛機,使人們的出行產生了質的變化。二組學生認為:科技讓生活變得更加美好,如袁隆平的雜交水稻解決了中國人的吃飯問題。三組學生認為:科學技術雖然給我們帶來了方便,可是同時也產生了相應的煩惱,像食品安全問題、信息詐騙問題,不容忽視。而教師適時進行引導,使學生的交流和討論朝深度化方向發(fā)展,讓大家可以用辯證的思維看待科學技術的問題。由此,各小組會得出更有深度,也更符合實際情況的思考結果,比如關于前面提到的食品安全問題,學生便會反思,這究竟是科學技術進步所產生的問題,還是人類行為所產生的問題,這就如同一把刀,既可以用來切菜,也可以用來傷人,傷人的主體是人,并不是刀本身,食品安全給人帶來負面影響,并不是食品工業(yè)進步所致,而是人類自我管理出現了偏差。總之,學生在交流和討論過程中,根據教師的指點,利用辯證方法對相關的問題進行審視和分析,可以說是認知結構上的巨大進步,同時也將有助于其世界觀、人生觀及價值觀的完善。
三、情境創(chuàng)設
同小學生相比,初中生已經有了較為豐富的生活經歷,同時,對于市面上的流行性事物往往能夠給予關注,這也是初中思品核心素養(yǎng)教學的優(yōu)勢所在,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利用這一點,課堂知識的講解緊密結合學生所熟悉并有過切身體驗的生活實例,這樣才能真正調動起學生的好奇心,撥動學生的心弦,從而增加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比如在接觸經濟學知識時,如果單純進行理論講解會讓學生無法接受,教學效果不佳,此時,教師應該注意引入學生熟知且實際經歷過的實例,例如:利用多媒體播放工具為學生播放肯德基、麥當勞、必勝客等店面廣告等,然后,向全體學生發(fā)問。
另外,教師幫助學生進行情境創(chuàng)設,可以使學生對目標任務做出更及時而準確的判斷,在體驗中培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的效果也將愈加突出。特別是在面對日益復雜的社會生活、日益多元的價值觀念時,要求學生做出合理的道德判斷、行為選擇,就一定要給其必要的具體情境,使之得以借此實現積極思考,即在情境里面體驗,在體驗過程中感悟,由感悟推動踐行,這可以說是初中思品教育培養(yǎng)的一種基本做法。比如在接觸到共同建設和諧社會有關內容時,教師即可以給出相應的情境設計,使之完成模擬情境之下的任務。教師可以從教育公平的視角展開此問題,以小見大地過渡到和諧社會建設題目上來。為此,教師先給出新聞材料“融不進的學?!?,說的是本地戶籍和外地戶籍學生入學差異的問題。讓學生分別扮演不同戶籍的學生家長、學校負責人、政府官員、教育專家等角色,要求他們從自身角色出發(fā),對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是不是應當享受同等的教育資源這個問題加以分析與討論。這樣的情境模擬方法摒棄了傳統(tǒng)教學時學生被動接受的弊病,學生在即時性和沖突性的環(huán)境中,有了深度參與討論的心理動向,因此能夠很快認識到外來務工人員在城市發(fā)展方面的巨大推動作用,他們也就更應享受到當地同等的教育資源。而在面對接下來本地教育資源總量有限,不能滿足全部成員對教育的需求這一矛盾問題時,大家的討論變得更加激烈,他們開始深度反思這種矛盾的深層次原因及合理化解決途徑,最終引發(fā)了如何構建和諧社會的思考,課堂教學至此達到高潮。應當說,道德建設是一種非常情境化的教學任務,情境中的各種影響因素的完善,會使學生價值判斷及行為選擇趨于理性。因此,如果缺少具體情景,道德教育便難免有教條之感,只有在情境的引導下,學生才能做出更加理性的判斷,才能成為學生深度學習的一種重要輔助力量,對促成核心素養(yǎng)目標實現極有幫助。
如上所述,核心素養(yǎng)是知識接受者核心知識、核心能力與基本素養(yǎng)的總和,提及核心素養(yǎng)這個概念,正是要照應學生深度學習的需求,這也因此成為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一個關鍵性目標。從這個意義上說,初中階段的思想品德教師需要從課程改革的基本點出發(fā),努力對思想品德教學內容、教學方法進行創(chuàng)新,同時對自身修養(yǎng)加以錘煉,積極促進學生投入到對社會、生活、學習的全方面關注中去。只有這樣,方有可能達到思品核心素養(yǎng)的目標,給深度學習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