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曉云
白鹿洞書院位于江西省廬山五老峰南約10公里處的后屏山南麓,西有左翼山,南有卓爾山,三山環(huán)繞。書院始建于唐代,相傳唐貞元年間(785年前后),洛陽人李渤與其兄李涉在此隱居讀書,養(yǎng)一白鹿自娛。此鹿通人性,常跟隨左右,且能跋涉數(shù)十里到星子縣城將主人要買的書籍、文具等如數(shù)購回,故時人稱李渤為白鹿先生,稱其所居為白鹿洞。后李渤任江州刺史,便在讀書臺舊址創(chuàng)建臺榭。到南唐升元中(940年),在此辦起學校,稱“廬山國學”。白鹿洞書院是中國首間完備的書院,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由中央政府于京城之外設(shè)立的國學。宋代理學家朱煮出任知南康軍時,重建書院,親自講學,確定了書院的辦學規(guī)條和宗旨,并奏請賜額及御書,由此名聲大振,成為宋末至清初數(shù)百年中國一個重要文化搖籃。
先賢大儒們的思想華光
我在游玩廬山時,最后一個景點就是五老峰下的白鹿洞書院。對白鹿洞書院,我心神往已久。白鹿洞書院隱于綠蔭濃密的山谷與清溪間。旅游大巴在村野間、在樹林中穿行了很久,終于停了下來,停車坪前方,古樹遮掩之下便是書院的院門了,灰墻青瓦間透顯出一種古色古香、清雅淡泊之氣,感覺一分陌生,又感覺一分熟悉。轉(zhuǎn)入院門,是一條參天古木掩映的青石路,路的左側(cè)是古樸有致的建筑群,右側(cè)是流水潺潺貫道溪。書院面積3800平方米,建筑均坐北朝南,石木或磚木結(jié)構(gòu),主要建筑有欞星門、泮池、禮圣門、禮圣殿、朱子祠、白鹿洞、御書閣等。
游覽其境我發(fā)現(xiàn),大學者朱熹、陸九淵、王陽明等都曾在此設(shè)壇講學,教者君君,習者咿咿,這里閃爍過大師大儒們的思想光華,也留有莘莘學子的生命清香。對書院文化,我知之甚少,但行走在千年書院,無不感受中華文化的筆意墨色和古圣先賢的如蘭氣息。只當自己是一個舊時的學子,每看到一位先賢的畫像、雕塑、字跡摹刻,甚至面對丹桂亭前的桂樹,我都一一揖拜。白鹿洞書院仿佛是遠離世俗的一塊心靈凈土,置身于樓閣亭榭之間,行走在林間石徑之上,浮躁的心會變得清朗、古樸。此時此刻,真想做一個舊時追夢的學子,捧一本書,在古樹下、在清溪邊、在石凳上,慢慢悠悠地讀,任日升日落、花開花謝。
史書記載,白鹿洞書院“始于唐、盛于宋,沿于明清”,據(jù)說,從千年書院走出了三位狀元、數(shù)百位進士。走進這千余年歷史的白鹿洞書院,山水濃郁的文化氣息撲面而來。四周青山環(huán)抱,流水潺潺、花放鳥鳴,書院在參天古樹的掩映下更顯清幽,書院內(nèi)養(yǎng)的幾只白鹿,讓白鹿洞書院之名變得更加貼切。書院里處處都留有朱熹的影子,好似隨時穿越回朱熹講學的朝代,與他隔空論學一番。
五老峰下五院落
走近白鹿洞書院,門前古樹垂蔭,溪水輕吟。大門是一座雙層飛檐單門,門上高懸明正德年間李夢陽手書的“白鹿洞書院”橫額,筆力雄渾。書院傍山而建,一簇樓閣庭園盡在古木的掩映之中。書院建筑美觀大方,白墻、青瓦的徽派建筑風格,由近及遠依次排列著五個高大的院門,由此構(gòu)成五大院落,每一院落又各有兩至三進。
宋朝書院講學之風盛行,白鹿洞書院因朱熹和學界名流陸九淵等曾在此講學或辯論,成為理學傳播的中心。朱熹制定的《白鹿洞書院揭示》(又稱《白鹿洞書院教規(guī)》)影響后世幾百年,其辦學的模式為后世效仿,傳至海外的日本、南韓及東南亞一帶,白鹿洞書院譽享海外。據(jù)白鹿洞書院的講解員介紹:“中國古代有9000多所書院,江西就有900多所,占到全國的十分之一,所以江西也是著名的書香圣地?!卑茁苟磿菏侨珖攸c文物保護單位。目前,白鹿洞書院已形成集文物管理、教學、學術(shù)研究、旅游接待、林園建設(shè)五位一體的綜合管理體制。
書院的大門上面“白鹿洞書院”五個大字是明代文學家、書法家李夢陽在任江西提學副使時所書,此人曾在白鹿洞書院講學,留下了很多關(guān)于白鹿洞書院的詩篇。白鹿洞書院建筑群南面是一條清澈的小溪,名“貫道溪”,取自孟子“吾道一以貫之”。面對著貫道溪,從西到東一字排開五個院落,分別是“先賢書院”、“欞星門院”、“白鹿洞書院”、“紫陽書院”和“延賓館”。每個院落都是沿南北中軸線的布局,建筑坐北朝南。這五座院落相對獨立,各自擁有自己的主體建筑和面朝貫道溪而開的大門。五個院落之間內(nèi)部又有門可相互貫通,一道白凈的青瓦圍墻將五座院落在外觀上圍成一個整體。書院內(nèi)古木參天,書院外茂林修竹,門前流水潺潺,泉清石秀。是一個難得的清靜之地,喧囂中的寧靜之所,的確是一個念書的好地方。很佩服古人的眼光,李渤兄弟能從洛陽跑到此處隱修,朱熹能果斷地在此創(chuàng)建書院,陸九淵、王陽明、李夢陽等能積極地來此講學,皆為不俗之人,此乃不俗之地。
進入白鹿洞書院大門,右手邊是貫道溪,左手邊就是五個院落中的西邊第一個院落先賢書院。門上的“先賢書院”四字是明代書法家李時達的真跡。門右柱上還有塊牌子“朱煮紀念館”。進得院門,穿過一個小花園,前面有一個過道門,門內(nèi)高懸“洞賢天下”牌匾,匾名口氣很大,跟湖南長沙岳麓書院門口那對“惟楚有才于斯為盛”的對聯(lián)有一拼。門內(nèi)又是一個花園,比第一進的小花園要大不少。園中有座四角的亭子,上有匾額“丹桂亭”,亭內(nèi)有石碑一方,上書“紫陽手植丹桂”,是光緒四年(1878年)時任贛州知府的嶺南人曹秉睿所題寫。亭前左右各有一花壇,種著桂樹兩棵,枝繁葉茂,看上去很有些年頭了。紫陽是朱煮的號,難道這兩棵桂樹真是朱煮親手種下?那得有八百多歲了吧?
花園的東、西、南、三面是碑廊,里面墻上鑲嵌著宋至明清古碑刻一百二十多塊。碑刻中有很多名家手筆,前面提到的手書“白鹿洞書院”五字的李夢陽的真跡也在其中,這些碑刻中最著名的當屬明代紫霞真人用蒲草書寫的《游白鹿洞歌》。我順手摘錄了幾句:何年白鹿洞,正傍五老峰。五老去天不盈尺,俯視人世煙云重。我欲攬秀色,一一青芙蓉。舉手石扇開半掩,綠鬟玉女如相逢。風雷隱隱萬壑瀉,憑崖倚樹聞清鐘。洞門之外百丈松,千株盡化為蒼龍。駕蒼龍,騎白鹿,泉堪飲,芝可服,何人肯入空山宿?空山空山即我屋,一卷黃庭石上讀。
先賢書院的主體建筑是丹桂亭北面并列著的“報功祠”和“朱子祠”。兩座建筑的規(guī)制、大小相同,均為四柱五開間硬山頂?shù)拇u木結(jié)構(gòu)。其中西側(cè)的報功祠,是明正統(tǒng)三年(1438年)南唐知府翟溥福所建。講解員說里面是祭祀李渤、周敦頤、朱熹等有功于白鹿洞書院的人的。作為先賢書院的主體建筑,朱子祠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由時任南康知府張象文創(chuàng)建,專祀朱煮。朱子祠正中的北墻上是線描的朱熹畫像石刻,像左立張象文手書《文公朱子專祠碑記》,右立朱熹所撰《白鹿洞書院學規(guī)》,上懸康熙所賜“學達性天”金字匾額。畫像兩面的墻上是周敦頤、程頤、程灝、陸九淵等理學、心學大師以及朱煮十四弟子的畫像。周敦頤與兩程都是理學上的先行者,是朱煮的前輩,在此也只能同朱熹的弟子一樣陪祀兩側(cè),可見朱子之地位。
磚縫里都透著文化氣息
前面說過五個院落相互獨立,卻內(nèi)部又相互貫通。先賢書院的東面是第二個院落欞星門院,這個院落是當年學子們祭拜孔子的地方。欞星門院的大門就是這座石質(zhì)牌坊,這個院落名稱的也來自于這座牌坊。這座六柱五門五樓的沖天式牌坊學名叫“欞星門”。古代傳說“欞星”即“文曲星”,以它命門,意即此處人才輩出,為國家培育棟梁之才之意?,F(xiàn)存的這座欞星門已存在了五百多年,它是白鹿洞書院里面的一個重要的古跡。欞星門后是一個水池,名“泮池”(又稱“蓮池”),自古有在學府前建泮池能振興學業(yè)之說。池上有座單孔石拱橋,名“泮橋”,不過現(xiàn)在叫做“狀元橋”。泮池兩側(cè)有“泮齋”,這兩座相當于東西配殿的建筑內(nèi),西泮齋里的內(nèi)容是“歷代名人與白鹿洞書院”,在這里有江西歷代進士題名錄。中國古代歷代進士數(shù)量最多的省份,江蘇第一,浙江第二,江西第三。歷代狀元最多的省份,江蘇第一,江西第二,浙江第三。江浙多進士,歷來如此,在此為我們江浙驕傲一下。江西不弱于江浙,倒是第一次知道,沒想到江西人文如此之盛,白鹿洞書院應(yīng)該功勞不小吧。
狀元橋北是禮圣門,應(yīng)該說這才是整個白鹿洞書院的正門,原為先師廟門,亦稱大成門,宋、明、清歷朝均有重修。目前此門是1980年重新維修的,門十扇,廊式,隔為空心幾何圖案,兩側(cè)有閣,硬山屋頂,屋脊東西兩頭飾陶龍。門上掛原南京軍區(qū)政委杜平所書“正學之門”四字匾額。穿過禮圣門,是個花園,花園的北面就是這個院落的主體建筑禮圣殿。禮圣殿又名大成殿,大成,取孟子“孔子之謂集大成者”語意,始建于南宋淳熙九年(1182年)?,F(xiàn)存的大殿為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提學冀霖重建。禮圣殿主體為重檐歇山頂宮殿式建筑,周環(huán)以廊。磚木結(jié)構(gòu),以木柱支撐,其石柱礎(chǔ),浮雕纏枝紋飾,為明代遺物。整個大殿巍峨宏麗,氣勢莊嚴。禮圣殿是書院祭祀孔子及其門徒的地方,殿北墻正中有孔子行教立像石刻,是1980年維修時摹刻的唐代吳道子所繪孔子像。像上有康熙手書“萬世師表”匾額,左右有朱熹書寫的“忠”、“孝”、“廉”、“節(jié)”四大字。殿中左右有線雕四圣像石刻,分別為復圣顏子、述圣子思、宗圣曾子、亞圣孟子。左右兩側(cè)壁有十二賢線雕小像。
欞星門院東面的是第三個院落“白鹿洞書院”,和大門口的“白鹿洞書院”重名。這里面有一個小插曲,在20世紀60年代的時候當代書法家趙樸初來參觀白鹿洞書院,當時的書院管理方請他給這第三個院子題字,他拿起筆就題了“白鹿洞書院”五個字,管理方也就只能掛在了第三個院門上,所以這第三個院落也就叫做白鹿洞書院了。這個院落的中央有座二層的木構(gòu)廡殿頂?shù)挠鶗w,始建于南宋,現(xiàn)閣系清康熙年間所建。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御賜《十三經(jīng)注疏》《廿一史》《古文淵鑒》《朱子全集》等書,南康知府周燦請建閣珍藏,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又由南康知府葉謙、毛德琦重建。御書閣內(nèi)東邊有木板樓梯可登樓,二層正中有“御書閣”豎額。閣南北各有六門,門上段為窗欞格,下為方框裙板。樓上向南有門,四面皆為欞格通風窗,周環(huán)走廊。院落的北面與隔壁禮圣殿并列的大型建筑是明倫堂,又名彝倫堂。明正統(tǒng)三年(1438年),南康府知府翟溥福建,明弘治十年(1497年)江西提學僉事蘇葵重建。磚木結(jié)構(gòu),白墻灰瓦,人字形硬山頂,四開間,前后均有門和窗,前有走廊。明倫堂是整個白鹿洞書院的講堂,也就是現(xiàn)代學校里的教室。明倫堂面積較大,可同時容納百名學生聽講。八百年來,無數(shù)學子在此求學,無數(shù)學者在此講學,共同將白鹿洞書院推向輝煌。
白鹿洞不是洞,不過現(xiàn)在白鹿洞書院內(nèi)的確有個洞。據(jù)《白鹿洞志》記載:初,鹿洞有名無洞。明嘉靖九年(1530年),知府王溱乃辟講修堂后山,為之筑臺于上。也就是這個南康知府專門命人在明倫堂后的山坡上修了個洞,自此白鹿洞里就有了洞。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繼任南康知府何巖覺得“洞中無鹿,寥寥無意趣”,就請石匠雕一跪姿石鹿放在洞中,于是白鹿洞又有了鹿。有鹿有洞,終于完美了。洞上還修有一高臺,名思賢臺。
白鹿洞書院的東側(cè)是第四個院落紫陽書院,聽導游說里面的建筑相當于現(xiàn)在學校中的校長辦公室和會議室。紫陽書院的東面是第五個院落,古時的功能類似于現(xiàn)在的學生宿舍與學校招待所,現(xiàn)在仍作為賓館對外營業(yè),當然內(nèi)部設(shè)施肯定是完全按照現(xiàn)代人生活水準來改造的了。游客如果需要的話,是可以住在里面的。
可惜的是,這個非常適合讀書的地方,這座磚頭縫里都透著文化氣息的千年育人之地,在那個“很文化”的革命中,成了育豬之所(很羨慕那年頭的豬)。好不容易將豬趕了出去,如今卻成了車來車往人頭攢動的旅游景點,逗弄白鹿的動物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