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榮華
摘要:家庭教育中的過度教養(yǎng)正在侵蝕家庭教育的實際效力。在過度教養(yǎng)家庭里,家長對子女的回應與要求異常偏離于正常水平,導致子女能力不足、性格扭曲、品行失范。過度教養(yǎng)現(xiàn)象與經濟飛速發(fā)展、傳統(tǒng)觀念桎梏、家庭結構失衡、社會競爭加劇、子女身心稚嫩等都有著密切的關系。消解家庭教育中過度教養(yǎng)現(xiàn)象,需要家長教養(yǎng)態(tài)度回歸理性、積極重構家庭關系以及學校教育及時補位、社會指導有序介入。
關鍵詞:家庭教育;過度教養(yǎng);教養(yǎng)方式
中圖分類號:G7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7)07A-0012-05
過度教養(yǎng)即家長出于對子女當下或未來的成就較為嚴格的要求與期待而過度卷入子女生活成長的現(xiàn)象。1965年,美國著名臨床心理學家戴安娜·鮑姆林德提出了衡量家庭教養(yǎng)方式的兩個指標:一是回應,即家長對子女需求的回應程度;二是要求,即家長對子女自身成熟、獨立、承擔責任的要求。[1]據此,一般我們會把回應和要求都遵循適度原則的家庭教育看作理想的教養(yǎng)方式,即:一方面,對子女的要求積極回應,而不是無視;另一方面,又希望子女能夠足夠獨立與成熟,不依賴于家長的護佑。這樣培養(yǎng)出的子女普遍具有較高的自我評價、較好的人際交往能力和較高的安全感。然而,在過度教養(yǎng)家庭里,家長對子女的回應與要求異常偏離于正常水平。
一、過度教養(yǎng)現(xiàn)象的表征與危害
(一)過度教養(yǎng)現(xiàn)象的表征
過度教養(yǎng)現(xiàn)象頻頻出現(xiàn)于日常教育之中,以下幾種家長的教養(yǎng)方式是過度教養(yǎng)現(xiàn)象的典型表征。
1.綿羊式家長:百依百順
綿羊式家長,顧名思義,家長在子女面前猶如聽話的綿羊,唯命是從。在回應維度上,家長表現(xiàn)出高于正常水平的回應,對子女的要求百依百順,聽之任之。通常情況下,他們會將子女的需求視為家庭第一優(yōu)先選項,子女在家庭中位居一等,處處享受特殊照顧,家庭事務圍繞著子女的需求展開。當子女向他們提出一些正常的需求時,獲得的是他們放大的反饋。有些家長在面對子女的不合理要求時,甚至會在是非原則性問題上予以妥協(xié)。
2.直升機家長:如影隨形
“直升機家長”是一個形象的比喻,這些家長如同直升機,時刻盤旋在子女的上空,監(jiān)控著子女的一舉一動,無處不在,無時不在。他們會將自己過度卷入子女的生活,對子女的各個方面都加以干預,控制甚至禁止子女成長過程中正常合理的活動,如偷看子女的日記和信件、偷聽子女與同學的正常交流,甚至跟蹤子女的外出活動等等。家長的出發(fā)點無疑是基于子女健康成長的考量,但是這種行為是否恰當真的需要引起我們的注意。在這種家庭教養(yǎng)方式下,子女更像是被監(jiān)視的一方,他們的合理活動一概被監(jiān)控,一定程度上喪失了身心自由,可能陷入壓迫抑郁的境地。
3.割草機家長:清除障礙
有些家長對子女的要求過低(即不讓子女獨立和承擔責任),回應程度卻過高。這種家長我們稱之為“割草機家長”。他們?yōu)榱俗优某晒Γ瑫S時趕在子女前面,像割草機清除雜草一樣,幫助他們掃清前進道路上的一切障礙。他們隨時待命,不管是子女餓了想吃飯,還是有東西落在家里,都會馬上出面解決問題。為了讓學校重視自己的子女,他們還可能會對學校進行捐贈、給老師送貴重的禮物等。這樣的家長不惜一切代價想讓子女取得成功,但又不讓他們獨立面對困難,不希望他們承擔失敗的責任。他們會在很多方面阻礙子女作為一個個體的成熟,無論子女長到多大,他們都以撫養(yǎng)低齡兒童的方式教養(yǎng)他們。
4.虎狼式父母:要求過苛
有些家長要求過苛,對子女在學業(yè)、能力、特長等方面的發(fā)展提出過高的不切實際的要求。采取這種教養(yǎng)方式的家長在中國通常被稱為“虎媽”“狼爸”。這種類型的家長會要求子女在本該擁有更多游戲娛樂時間的年齡就取得非常高的成就,并會根據子女的行為表現(xiàn)施以獎勵和懲罰。但他們的獎懲都是有條件的,而不是基于子女真正的成長。比如,獎勵往往是物質上的,而且與分數嚴格掛鉤;不允許子女在任何事情上失敗或出錯,一旦失敗就會進行極嚴厲的責罰,比如施以暴力。
(二)過度教養(yǎng)現(xiàn)象的現(xiàn)實危害
蘇聯(lián)著名教育學家馬卡連柯說:“家長對自己的子女愛得不夠,子女就會感到痛苦,但是過分的溺愛雖然是一種偉大的感情,卻會使子女遭到毀滅?!盵2]從現(xiàn)實影響的角度來審視這一問題可以發(fā)現(xiàn),“過度教養(yǎng)”對子女的危害是非常明顯的,簡而概之,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能力不足,難以適應社會
有些在過度教養(yǎng)環(huán)境成長起來的子女,如同溫室之中的花朵,事無巨細都會受到家長的關注與干預。作為家庭的中心,由于凡事有家長支撐,子女無須自己單獨面對生活的困境與挑戰(zhàn),長此以往,子女的能力發(fā)展可能會存在不足。這種能力的不足是多方面的、深層次的,包括獨立生存自理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個人交際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等的不足,尤以生活自理能力的不足表現(xiàn)得最為明顯。國內最大的家長社區(qū)平臺“家長幫”發(fā)布的《2016年中國家庭教育焦點問題報告》,通過對全國不同地區(qū)6529個家庭的調查追蹤,揭示中國家長在子女0~18歲成長的不同階段存在的家庭教育問題。調查顯示;青少年問題排在首位的是生活懶散,不愛整理衣物,約占70%。另外,48.9%的子女缺乏吃苦精神,不愿挑戰(zhàn)困難。這些問題無疑是生活自理能力差的顯著表征。家長對子女生活自理能力的擔憂的比例達到70%,子女的生活自理能力已經成為其成長一大短板。[3]盡管報告沒有直接揭示過度教養(yǎng)就是子女生活自理能力差的直接原因,但多數家長表示,子女的家庭教育存在一定的過度教養(yǎng)現(xiàn)象,或直升機式,或綿羊式等,形式不盡相同,結果卻趨向一致。
2.性格扭曲,心理問題頻發(fā)
過度教養(yǎng)的另一大危害便是容易造成子女性格扭曲,引發(fā)子女心理問題。一是以自我為中心,表現(xiàn)為任性、自私。從心理學角度來說,任性是個性偏執(zhí)、意志薄弱和缺乏自我約束能力的表現(xiàn)。而子女的自私則表現(xiàn)為只顧自己,不管他人。過度教養(yǎng)的環(huán)境是導致兒童產生任性和自私心理的主要因素。家長一切以子女為中心的過度教養(yǎng)方式催化了子女自我意識的膨脹,綿羊式的妥協(xié)是滋長子女自私觀念的溫床,割草機式的清障更是為子女鋪平了任性的道路。二是心理依賴感過強,抗壓能力差。過度教養(yǎng)家庭環(huán)境有時如同溫室,在此環(huán)境中成長的子女勢必會對溫室產生依賴心理,一旦失去家長的保護或需獨自承擔重任時,其心理抗壓能力與所面對的困難就難以匹配。相關研究表明,目前我國青少年自殺問題頻發(fā),一大原因就是親代可能會忽視子女的年齡和實際能力,進而讓子代承擔某些超出其能力范圍的事務,而子代遭受失敗之余又可能受到致命的精神打擊,并在無法承受打擊的情況下選擇自殺。[4]換句話說,心理抗壓能力不強的子女一旦背負家長過高的期待時,就很容易出現(xiàn)極端行為。
3.品行失范,法制觀念淡薄
過度教養(yǎng)在某種程度上會成為子女形成不良品德,甚至走上違法亂紀道路的深層原因之一。過度教養(yǎng)導致子女性格和心理存在缺陷,極易誘發(fā)失范行為。例如,一部分長期在家中接受過度教養(yǎng)的子女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他們到學校之后,若無法及時調整自己的身份定位,依然我行我素,特別是當其對他人有不合理要求又未獲滿足時,便很容易付諸暴力,這也是校園沖突問題產生的根源之一。
二、過度教養(yǎng)現(xiàn)象的歸因
柏拉圖說:每一生成或被創(chuàng)造的事物必然是由于某種原因而造成的,因為沒有原因,任何東西都創(chuàng)造不出來。當我們運用復雜性思維對這一現(xiàn)象進行重新審視時,不難發(fā)現(xiàn),過度教養(yǎng)背后的深層次原因也是較為復雜的。探尋家庭教育教養(yǎng)方式異化的原因,不僅應從外部的宏觀社會系統(tǒng)中進行考察,同時也要從內部的微觀角度進行研究。
(一)經濟飛速發(fā)展是過度教養(yǎng)的物質基礎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總體保持高速發(fā)展。據國家統(tǒng)計局相關數據顯示,我國國民收入由1978年的3650.2億元增加至2016年的744127億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由1978年的382元增加至2016年的53980元。[5]如今,我國已形成數量相當龐大的中高收入群體。另據調查,大城市中高收入者家庭在為大額購買所做的儲蓄中,39%是為購買房產,32%是為子女教育和發(fā)展,28%是為買車。[6]可見,子女的教育與發(fā)展已占據家庭大額支出的第二位。在如上所反映的過度教養(yǎng)的常見表征中,無論是百依百順的綿羊式家長,還是包辦一切的割草機家長,在回應子女的物質需求時或者替子女清除前進障礙時,無一不需要強大的經濟實力作為支撐。必須說明的是,經濟的飛速發(fā)展并不一定直接導致過度教養(yǎng),但為過度教養(yǎng)創(chuàng)造了充裕的物質條件,客觀上有助于過度教養(yǎng)。
(二)傳統(tǒng)觀念桎梏是過度教養(yǎng)的文化誘因
從古至今,我國的社會是典型的親情社會,社會結構的穩(wěn)固一直有賴于親情關系的維護?!白鹄蠍塾住边@一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也一直鼓勵國人關愛幼小?!皟盒星Ю锬笓鷳n”“老母一百歲,常念八十兒”“父愛如山”“可憐天下家長心”等俗語,皆反映了國人對子女無私關愛的程度之深,令人感慨和敬佩。這種精神代代相傳,不斷演進,形成了獨特的中華民族親情觀念。然而,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這種親情觀念在指導家長進行家庭資源分配時逐漸出現(xiàn)了異化傾向,即表現(xiàn)為過度教養(yǎng)。
(三)家庭結構失衡是過度教養(yǎng)的間接推力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后,我國的計劃生育政策一直鼓勵一對夫妻只生一個子女,到2016年全面放開二孩時,這一政策已實施三十余年。嚴格的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有效地遏制了我國人口增長過快的不利局面,但同時也對我國的家庭教育造成了難以彌補的負向影響。嚴格的計劃生育政策直接導致“4+2+1”(一對夫妻加雙方家長再加上一個子女)家庭結構日益普遍化,由此引發(fā)的獨生子女家庭教育問題備受關注。一般而言,獨生子女要比非獨生子女受到的關注要多,更容易陷入家庭教育過度教養(yǎng)的怪圈。一方面,由于家庭中子代數量稀少,來自家庭長輩的關注與關愛自然而然就集中傾注于獨生子女身上,使得相當一部分獨生子女享受著極為豐富的家庭資源。另一方面,部分獨生子女由于身心發(fā)展尚未成熟,在這種教養(yǎng)方式下極易迷失自我,對于溺愛難以抵制,對長輩的過度要求無法拒絕,反過來加深了長輩的過度教養(yǎng)的程度。
(四)社會競爭加劇是過度教養(yǎng)的外部動力
據報道,2016年,高校畢業(yè)生人數達756萬。[7]與此同時,當年國內經濟增長速度也在放緩。大學生就業(yè)人數的增長和就業(yè)崗位的減少使得大學生就業(yè)難已經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如何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脫穎而出,不僅是大學生們思考的問題,更是牽動著局內外的家長們的神經。為了不讓子女輸在起跑線上,讓子女在未來的社會競爭中處于優(yōu)勢地位,家長對子女的成長顯現(xiàn)出極大的熱忱。在生活方面,他們竭盡全力給子女提供優(yōu)質的食物、住宿、交通工具等;在學習方面,他們對子女有著嚴格的要求,過于看重考試分數,為此壓縮子女的休閑娛樂時間以增加學習時間?!巴映升?,望女成鳳”是每個家長都秉持的殷切希望,這種動機在社會競爭激烈程度加劇的大環(huán)境下顯得更加強烈與急迫。殊不知,很多家長缺乏投入把控能力,在此過程中偏離了家庭教育的正常軌道,陷入了過度教養(yǎng)的泥淖,反而給子女的成長帶來了不可逆轉的傷害。
(五)子女身心稚嫩是過度教養(yǎng)的前置條件
處于成長階段的子女,由于身心發(fā)展尚未成熟,無論是身體還是心智的發(fā)展水平都不足以支撐其獨立自主。一方面,子女隨著年齡和閱歷的增長,會相應地產生不同層次的心理和物質需求。其中,有些需求是合理的,但有些是不夠理性、脫離實際的。例如,子女在看到其他同齡人擁有優(yōu)越的物質條件時,會產生攀比心理,便向家長提出請求。這正是子女身心不成熟的體現(xiàn),缺乏理性的家長會不假思索地予以滿足甚至是過度滿足。另一方面,也是由于身心的稚嫩,子女對于家長施于自身的過高的關注度、侵害自身隱私的舉動、給自己設定的無法企及的學業(yè)目標、對自己的不分場合的溺愛行為等,常無法做出正確的回應。子女的弱勢地位決定了他們難以拒絕來自父母強制的關注與干預,心理的稚嫩又使他們對來自家長溺愛的抵抗力較弱。因此,子女身心稚嫩是導致過度教養(yǎng)現(xiàn)象的前置條件之一。
三、家庭教育中過度教養(yǎng)現(xiàn)象的消解
(一)教養(yǎng)態(tài)度回歸理性
家庭教育的成功與否和教養(yǎng)態(tài)度息息相關。正確的教養(yǎng)態(tài)度是指不論什么樣的家庭,也不論什么樣的子女,家長在教育子女過程中都必須遵循的指導原則,或稱為實施家庭教育的依據。[8]從家庭教育學的視角來看,教養(yǎng)態(tài)度回歸理性必須堅持從家庭實際出發(fā),遵循幾個原則。
首先,理智施愛,愛而不驕。戰(zhàn)國思想家韓非子曾言:“人之情性莫先于父母,皆見愛而未必治也。”家長對子女的愛是偉大的,但對教育并不總是有益的。對溺愛子女的家長而言,無論是有求必應、百依百順的綿羊式做法,還是關愛備至、提前清障的割草機做法,都極不可取,家長應該意識到這些做法的危險之處并加以摒棄。
其次,循序漸進,把握規(guī)律。孟子說過:“原泉混混,不舍晝夜,盈科而后進,放乎四海?!苯逃优彩侨绱?,應該從子女的實際出發(fā),兼顧子女的實際的心理發(fā)展水平和能力,不能任意加重子女的學習負擔和心理負擔,不宜對子女提出過高的要求。家長應該尊重兒童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由淺入深,由簡入繁,逐步對子女提高要求。
再次,態(tài)度一致,協(xié)同推進。家長對子女的教育和影響作用一般是通過集體的干預實現(xiàn)的,因此,要達到預期的教育目的,糾正和規(guī)避過度教養(yǎng)的不良影響,所有擔負家庭教育任務的家庭成員務必堅持態(tài)度一致,教育統(tǒng)一,相互配合協(xié)作,形成強大的教育合力。此外,對待不同子女應一視同仁,教育影響應做到前后一致。
最后,獎懲得當,有理有據。獎勵和懲罰是教育實踐中常見的強化手段,通常具有見效快、應用廣、操作簡單等特點。但過度教養(yǎng)的家長經常濫用獎懲手段。一則表現(xiàn)在獎勵過于物質化,以物化的形式刺激子女在學習上取得進步,實質上反而助長子女的物質欲望,不利于其成長。二則表現(xiàn)在濫用體罰,對子女的行為錯誤或者學業(yè)失利予以暴力回應,不能因勢利導,過于簡單粗暴。因此,獎懲手段利用必須有理有據,相輔相成,才能發(fā)揮其正常的教育功能。
(二)積極重構家庭關系
長期以來,中國家庭里奉行封建家長制,家長為一家之主。家長與子女之間的關系是支配與被支配的關系,家長作為教養(yǎng)子女的主導者,掌握著家庭教育的最高話語權。當前,這種家庭教育傳統(tǒng)還有強大的生命力,因此,需要重構一種新型的民主平等的家庭關系。一方面,家長應該充分認識到,子女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不是家長的私有財產和附屬品,應當尊重子女的人格和個性,不強制子女服從自己的意志,對子女提出的要求應當符合實際。努力營造寬松和諧的生活環(huán)境,盡力糾正和消除過度教養(yǎng)帶來的不良影響。另一方面,作為家長,在追求民主平等的家庭關系過程中,切忌陷入形式主義的泥沼,而是應該從內心尊重子女,從子女的長遠發(fā)展計,這才是正確的對子女地位的尊重。當子女在家庭的地位過高時,便容易產生高高在上、唯我獨尊的自我中心意識。故此,家長有義務引導子女正確認識自己的價值和地位,把子女擺在一個恰當的位置上,避免子女滋生自我中心思想。
(三)學校教育及時補位
關于人的身心發(fā)展,目前更強調多因素決定論,即人的身心發(fā)展是由環(huán)境、遺傳、教育和人的主觀能動性等因素共同決定的,其中教育在個人發(fā)展過程中起主導作用。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輔相成,當家庭教育的一端偏離正常的軌道,陷入過度教養(yǎng)的怪圈時,學校教育應及時補位,通過實施積極的教育消除過度教養(yǎng)的負面影響。家校合作的最終目標是形成家校教育合力,提高教育教學的水平和質量,促進家長素質和學校管理水平的提高,推動學校教育的社會化。[9]教師要能以一種更開放的心態(tài)對待家長對學校教育的參與。雙方都以更開闊的眼界、更謙虛的態(tài)度和更誠摯的感情融入對學生的教育和引導中。家長和學校之間應該構建暢通的溝通渠道,拓展交流溝通的途徑,形成良好的合作關系。學校和教師應及時掌握學生的家庭教育基本現(xiàn)狀,著重關注班級管理中學業(yè)成績有待上進、舉止行為較為異常、品德有失范傾向的學生,及時與這些學生的家長進行溝通交流,對存在過度教養(yǎng)行為的家長真誠地提出改進意見。同時,在學校教育中,教師應當對家庭教育過度教養(yǎng)產生的負面影響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例如,對自我中心意識強烈的學生,應當通過說服、榜樣示范、合理懲戒、感化等多種方法加以矯正。
(四)社會指導有序介入
社會指導的介入途徑是多種多樣的,形式靈活機動。一是利用新媒體工具,搭建家長交流平臺。可以采用當下應用最為廣泛的微信、QQ群等線上媒介,組織家長進行家庭教育經驗溝通,交流優(yōu)秀的教養(yǎng)經驗,商討解決家庭教育實踐中遇到的難題。二是開設家長學校,以社區(qū)為依托,以正確的教養(yǎng)價值觀為導向,進行教養(yǎng)知識的傳授,提高家長的教養(yǎng)能力。三是加強媒體宣傳,引導家長認清過度教養(yǎng)誤區(qū),反思自己的家庭教養(yǎng)行為。
參考文獻:
[1]辛浩力.國外現(xiàn)代親子關系理論觀點回顧[J].天津市教科院學報,1997(2).
[2]逯改.家庭與學校教育理念之比較[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8(04).
[3]家長幫,好未來基金會.2016年中國家庭教育焦點問題調查報告[R].2016.
[4]張勝康.論青少年自殺的家庭因素[J].青年探索, 2011(05):79-82.
[5]國家統(tǒng)計局.中華人民共和國2016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統(tǒng)計公報[EB/OL].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702/t201702 28_1467424.html.
[6]波士頓咨詢公司.中國中高收入群體的消費[J].中國經濟信息, 2014(19):21.
[7]央廣網.2016高校畢業(yè)人數創(chuàng)新高 756萬畢業(yè)生迎就業(yè)大考[EB/OL].http://china.cnr.cn/yGxw/20160524/t20160524_5222210 42.shtml.
[8]趙忠心.家庭教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187-188.
[9]張勇.從溝通走向合作——形成家校教育合力的必然途徑[J].教育科學研究, 2011(03):61-64.
責任編輯:楊孝如
Analysis of and Solution to Over-Parenting Phenomenon in Family Education
LI Rong-hua
(Innovation Center for Informatization and Basic Education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9, China)
Abstract: Over-parenting in family education is weakening the efficiency of family education. Parents in such families tend to make extremely abnormal response to and demands on their children, resulting in their childrens insufficient competence, character defect and nonstandard or immoral behavior. This phenomenon is closely related to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traditional idea fetters, family structure imbalance, increasing social competition, and childrens mental and physical immature. To solve the problem requires that attitudes towards parenting should revert to rationality, that family relationship should be reconstructed, that school education should make timely supplementation, and that social guidance should make orderly intervention.
Key words: family education; over-parenting; parenting sty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