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仕旦+劉國平
摘要:以湖北荊州地區(qū)疑似豬鏈球菌病的病豬為研究對象,經(jīng)病料采集、細菌分離培養(yǎng)、純化、染色、鏡檢、生化鑒定、血清學試驗和PCR檢測,確定該病豬為豬鏈球菌2型病例。經(jīng)藥敏試驗篩選出了環(huán)丙沙星、阿莫西林和頭孢唑肟鈉為其敏感藥物;經(jīng)動物攻毒試驗復制出同樣疾病,表明豬鏈球菌2型對湖北地區(qū)豬具有很強的致病性。
關鍵詞:豬鏈球菌;鑒定;生物學特性
中圖分類號:S82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7)14-2722-03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7.14.031
Abstract: In this study, the suspected swine of Streptococcus suis disease in a certain pig farm in Jingzhou, Hubei Province was us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s: disease collection, bacterial culture, purification, dyeing, microscopic examination, biochemical identification, serological test and PCR. The swine were determined as Streptococcus suis type 2 cases. Ciprofloxacin, amoxcillin and ceftizoxime sodium were screened by drug sensitivity test,and the same disease was reproduced by animal challenge test, indicating that Streptococcus suis type 2 had a strong pathogenicity to pigs in Hubei area. This experiment is very important for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Streptococcus suis disease in Hubei pig industry.
Key words: Streptococcus suis; identification;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
豬鏈球菌病是由豬鏈球菌引起的一種人畜共患傳染病,可感染人致死。而豬鏈球菌2型是豬鏈球菌中致病性最強的一種,其毒力可能與溶菌酶釋放蛋白(MRP)、細胞外蛋白因子(EF)和溶血素(SLY)等毒力因子有關。該病多在4~12周齡豬群中暴發(fā),無明顯的季節(jié)性,全年均有發(fā)生,發(fā)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1]。病豬表現(xiàn)為腦膜炎、關節(jié)炎、肺炎、心內(nèi)膜炎、漿膜炎等,并可導致母豬流產(chǎn)和局部膿腫。目前,已發(fā)現(xiàn)豬鏈球菌共有35個血清型,毒力最強的依次為2型、1型、9型和7型,目前感染人的主要是2型。
豬鏈球菌2型與豬的臨床疾病有一定的相關性,不是所有的2型菌株均能致病,也并非引起同一種疾病。各齡的豬均能感染豬鏈球菌,但大多在3~12周齡的仔豬先發(fā)流行,尤其在斷奶及混群時出現(xiàn)發(fā)病高峰[2]。口、鼻腔是主要的入侵組織,然后在扁桃體定居繁殖。在關節(jié)炎的病例中,最早見到的變化是滑膜血管的擴張和充血,關節(jié)表面可能出現(xiàn)纖維蛋白性多發(fā)漿膜炎,受影響的關節(jié)囊壁可能增厚,滑膜形成紅斑,滑液量增加,并含有炎性細胞。豬鏈球菌2型引起病豬患支氣管肺炎、腦膜炎、心內(nèi)膜炎、關節(jié)炎、動脈炎、膿腫。MRP和EF被認為是豬鏈球菌的兩種重要毒力因子,從病豬體內(nèi)分離的菌株含兩種分子,而從大多健康豬體內(nèi)分離的菌株沒有這兩種大分子。根據(jù)MRP及其相關蛋白存在與否,豬鏈球菌2型存在以下幾種表現(xiàn)型:MRP+EF+、MRP-EF-、MRP+EF*(EF類似物)、MRP+EF-、MRP+EF-、MRP-EF+、MRP-EF+等[3,4]。
診斷豬鏈球菌感染是根據(jù)臨床癥狀和病理變化,證實感染需通過病原分離和組織檢查才能確定。目前,檢測方法主要有分離培養(yǎng)及生化鑒定、血清學鑒定、分子水平鑒定、隨機擴增多態(tài)性DNA分析(RAPD)方法[5]。根據(jù)細菌形態(tài)可初步鑒定豬鏈球菌,但要確定其血清型比較困難,可用分型診斷血清進行乳膠或玻片凝集試驗PCR檢測[6,7]。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1.1.1 標準血清 豬鏈球菌2型標準血清,由長江大學動物科學學院實驗室制備。
1.1.2 試驗試劑 生化發(fā)酵管、藥敏試紙:購自杭州天和微生物試劑有限公司;染色液:長江大學動物科學學院實驗室配制;TSA、TSB:購自寶生物工程(大連)有限公司。
1.1.3 試驗動物 試驗病豬:來源于湖北枝江某豬場。復制試驗昆明鼠:購自長江大學醫(yī)學院實驗動物中心,體重20~25 g。復制試驗仔豬:湖北恩施某豬場,50日齡豬健康仔豬,豬鏈球菌2型抗體檢測為陰性。
1.2 試驗方法
1.2.1 細菌分離、純化 用小負壓穿刺術采集疑似豬鏈球菌病豬的關節(jié)液,接種TSA培養(yǎng)基,37 ℃培養(yǎng)24 h;挑取平板培養(yǎng)基上生長的單個可疑菌落進行革蘭氏染色鏡檢,選擇鏡檢為G+雙球菌或短鏈狀球菌的菌落再次培養(yǎng)以純化。挑選純化培養(yǎng)的單個可疑菌落先作標記,然后挑取少許菌落按常規(guī)革蘭氏染色法進行染色,油鏡下觀察染色結果。
1.2.2 形態(tài)觀察 將純化培養(yǎng)的細菌接種于綿羊血瓊脂平板和TSA培養(yǎng)基,恒溫37 ℃培養(yǎng)18~24 h,進行細菌涂片、革蘭氏染色、鏡檢,觀察其在綿羊血瓊脂平板和液體培養(yǎng)基中的生長特性和細菌形態(tài)。
1.2.3 生化鑒定 取純化培養(yǎng)后的典型菌落分別接種葡萄糖、乳糖、棉子糖、山梨醇、蔗糖、蕈糖、6.5%NaCl、水楊苷、馬尿酸鹽、七葉苷、V-P等,37 ℃培養(yǎng)24 h,并記錄試驗結果。
1.2.4 血清定型 病原菌抗原的制備:取純化后的凍干菌種,接種于TSA培養(yǎng)基,37 ℃培養(yǎng)12 h,純度檢驗合格后,作為一級菌種,2~8 ℃保存,不超過7 d。挑取一級菌種中的單菌落,接種于TSA培養(yǎng)基,37 ℃培養(yǎng)12 h,用PBS溶液(pH 7.4)收獲菌液。按菌液總量的0.8%加入甲醛溶液,37 ℃滅活24 h,每隔4 h搖動1次。該菌液作為被檢抗原。
血清凝集試驗:在潔凈的玻片上滴上制備好的被檢抗原1~2滴,然后分別滴加A~G的2型標準血清1~2滴,充分混勻,涂成大小為1.5 cm的圓圈,輕輕搖動玻片,2 min內(nèi)觀察結果有無凝集,有明顯凝集物呈“++”以上者判為陽性。
1.2.5 毒力因子的檢測 根據(jù)GenBank發(fā)表的序列,分別設計了豬鏈球菌2型3個毒力因子溶菌酶釋放蛋白MRP、細胞外蛋白因子EF和溶血素的特異性引物見表1,進行主要毒力檢測。
1.2.6 耐藥性檢測 挑取TSA培養(yǎng)基上生長的純培養(yǎng)菌落和標準質(zhì)控菌株,接種于2 mL營養(yǎng)肉湯,培養(yǎng)16~18 h(濃度達到1.5×108 CFU/mL),觀察細菌生長情況。用無菌鑷子夾取藥敏試驗試紙貼于TSA培養(yǎng)基上。37 ℃培養(yǎng)24 h,用最小刻度為mm的直尺測量各抗菌藥物對每株細菌抑菌圈的大小,計算平均直徑,根據(jù)表2判斷結果。
1.2.7 動物試驗 菌液制備:將純種菌株接種于普通營養(yǎng)肉湯里,37 ℃培養(yǎng)18 h,菌液先用比濁法粗略記數(shù),然后倍比稀釋,以平板表面涂布法記數(shù) (CFU/mL),然后將菌液稀釋至1.8×109 CFU/mL,在4 ℃冰箱中保存?zhèn)溆谩?/p>
菌液感染小白鼠試驗:健康的小鼠腹腔注射菌液,每組注射4只,0.5 mL/只,對照組4只小鼠腹腔注射滅菌普通肉湯,0.5 mL/只,對注射后的小鼠隔離飼養(yǎng),觀察其發(fā)病及死亡情況,對死亡的小鼠立即解剖,觀察病理變化。同時對主要組織器官及血液進行病菌分離。
菌液感染仔豬試驗:健康仔豬靜脈注射菌液,5 mL/只,對注射后的豬隔離飼養(yǎng),觀察體溫及其他臨床表現(xiàn)。對死亡的仔豬立即進行解剖,觀察病理變化,并對主要組織器官及血液進行分離病菌。
2 結果與分析
2.1 病菌的形態(tài)及培養(yǎng)特性
試驗分離的菌株為革蘭氏陽性球菌。固體培養(yǎng)物以雙球菌為主,少數(shù)為3~5個排列的短鏈,綿羊血瓊脂平板培養(yǎng)物可見α溶血。在TSA培養(yǎng)基上分離菌株的菌落均為圓形微凸,表面光滑,濕潤,邊緣整齊,半透明樣。
2.2 生化試驗結果
試驗分離到的菌株接種于葡萄糖、乳糖、棉子糖、山梨醇、蔗糖、蕈糖、6.5%NaCl、水楊苷、馬尿酸鹽、七葉苷、V-P等觀察其生化特性。分離菌株的生化試驗結果見表3。
2.3 血清學試驗結果
試驗分離培養(yǎng)的菌株與豬鏈球菌2型標準血清發(fā)生凝集反應。
2.4 毒力因子PCR檢測結果
病菌毒力因子PCR檢測結果表明毒力因子為EF基因,PCR結果如圖1所示。
2.5 耐藥性檢測
試驗分離菌株耐藥性檢測結果是環(huán)丙沙星、阿莫西林、頭孢唑肟鈉對其敏感,而慶大霉素、鏈霉素、紅霉素、壯觀霉素和林可霉素對其表現(xiàn)出耐藥。其結果見表4。
2.6 動物復制試驗
小鼠腹腔注射后4 h后開始出現(xiàn)死亡,眼瞼、面部水腫,伴隨有共濟失調(diào)、麻痹或驚厥等神經(jīng)癥狀。死亡后剖檢肺有出血點,肝脾腫大,腸系膜和胃壁有出血現(xiàn)象,對照組小鼠未見異常。
仔豬病初表現(xiàn)為精神降低,體溫升高、厭食,隨后表現(xiàn)為共濟失調(diào)、震顫發(fā)抖、角弓反張、呼吸困難、走路出現(xiàn)搖晃,3 d后有1只病豬死亡,解剖可見全身臟器出現(xiàn)充血或出血現(xiàn)象。具體試驗結果如表5所示。
3 小結與討論
通過細菌分離、培養(yǎng)、生化鑒定、血清學試驗、PCR檢測等試驗方法進行研究的結果鑒定了病豬病原為豬鏈球菌2型。同時,通過藥物敏感性試驗篩選出環(huán)丙沙星、阿莫西林和頭孢唑肟鈉為其敏感藥物;通過攻毒試驗證明了豬鏈球菌2型對小白鼠和健康仔豬有很強的致病性。
病料采集為病豬的關節(jié)液,雜菌少,易于分離,比常規(guī)從肺臟和扁桃體等部位采集病料分離病菌要好得多,且結果準確些。耐藥性檢測可以看出,該病菌對頭孢唑肟鈉、環(huán)丙沙星、恩諾沙星、阿莫西林敏感性高,這些藥物臨床應用要晚于耐藥性強的藥物,如對青霉素、鏈霉素、慶大霉素和壯觀霉素。這一點也證明了臨床上不宜長期、大劑量的使用抗生素,造成病菌耐藥而影響人類健康。
參考文獻:
[1] 崔 立.豬鏈球菌2型四川株與江蘇株對SPF豬的致病性[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2006(1):45-69.
[2] 倪宏波.長春地區(qū)豬鏈球菌的分離與鑒定[J].黑龍江八一農(nóng)墾大學學報,2002(1):264-268.
[3] 李 春,張 東,李金海,等.四川省豬鏈球菌的分離與鑒定[J].四川畜牧獸醫(yī),2005(9):25-26.
[4] 何孔旺,倪艷秀,王繼春,等.豬鏈球菌2型的分子流行病學研究田[J].中國人獸共患病雜志,2002,18(5):45-47.
[5] 張秀亮,沈琴芳,鄭新添,等.豬鏈球菌的鑒定及其PCR分型方法的建立[J].黑龍江畜牧獸醫(yī),2005(9):86-87.
[6] 倪艷秀,何孔旺,王繼春,等.豬鏈球菌2型的PCR快速檢測[J].中國獸醫(yī)學報,2002,22(5):474-477.
[7] 胡曉抒,朱風才,汪 華,等.人-豬鏈球菌感染性綜合癥研究[J].中華預防醫(yī)學志,2000,24(3):15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