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三門峽市印染廠秦人墓葬出土陶器文字芻論

    2017-08-22 03:55:20衡云花
    關(guān)鍵詞:拓片圖版字體

    □衡云花

    三門峽市印染廠秦人墓葬出土陶器文字芻論

    □衡云花

    1965年,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現(xiàn)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配合三門峽市的基本建設(shè)工作中,發(fā)掘了一批墓葬,在三門峽市印染廠墓地發(fā)掘,年代有戰(zhàn)國晚期至秦、漢、唐、宋等,共有152座,其中秦人墓葬共63座,編號為 M14、M15、M18、M23、M29、M34、M35、M37、M39、M40、M41、M42、M43、M45、M47、M49、M50、M53、M55、M56、M58、M59、M62、M63、M64、M65、M69、M73、M74、M75、M76、M77、M78、M80、M81、M85、M86、M88、M90、M91、M92、M93、M99、M100、M101、M102、M107、M109、M110、M120、M122、M123、M124、M125、M126、M128、M129、M132、M136、M139、M142、M146、M147。63座秦人墓葬中,出土陶器 155件,器形有罐、缶、盆、甑、釜、瓿、甗、鼎、壺、甕、盤、盒、錐狀物等13類。這些陶器中,帶有陶文的出于14座墓葬,有陶文的陶器器形9類,器物23件(組),陶文共26處。本文試對此進(jìn)行分析、探討。

    一、陶器陶文

    三門峽市印染廠發(fā)掘的63座秦人墓葬中出土有陶文的共計14座,編號為M14、M29、M43、M53、M55、M56、M64、M69、M74、M81、M110、M124、M139、M147。帶陶文的陶器器形有:罐、缶、盆、甑、釜、瓿、甗(甑、鼎套件)、壺、盒,共9類。陶文有戳印和刻畫兩種,字體均為篆書,筆畫多粗壯有力,分布位置多在肩、腹內(nèi)壁、底內(nèi)壁等較為明顯的地方。

    陶罐3件。標(biāo)本M55∶3,陶文戳印在肩部,排字形狀為豎排長方形,篆字字體粗壯,陶文為陰文“陜亭”(圖一、圖版一);標(biāo)本 M110∶3,戳印在肩部,排字形狀為橫排長方形,篆字字體稍纖細(xì),陶文為陰文“陜市”(圖二);標(biāo)本M124∶4,刻畫在肩部,排字形狀為長方形,篆字字體粗壯,陶文為陰文“市亭”(圖三、圖版二)。

    陶缶9件。標(biāo)本M29∶3,刻畫在肩部,排字形狀為橫排,篆字字體粗壯,陶文為陰文“市亭”(圖四、圖版三);標(biāo)本 M53∶2,戳印在肩部,排字形狀為長方形,篆字字體粗壯,陶文為陰文“王”,此陶文應(yīng)是作坊記號或陶工姓號(圖五、圖版四);標(biāo)本 M64∶2,戳印在肩部(兩處),排字形狀為橫排,篆字字體粗壯,陶文為陰文“陜市”(圖六);標(biāo)本 M64∶3,戳印在肩部,排字形狀為橫排,篆字字體粗壯,陶文為陰文“陜市”(圖七);標(biāo)本 M69∶1,戳印在肩部,排字形狀為橫排長方形,字體粗壯,陶文模糊不清,無法辨認(rèn)(圖八);標(biāo)本 M74∶2,戳印在肩部,排字形狀為橫排,篆字字體粗壯,陶文為陰文“陜市”(圖九、圖版五);標(biāo)本 M81∶2,戳印在肩部,排字形狀為豎排長方形,篆字字體粗壯,陶文字跡模糊不清,無法辨讀(圖十);標(biāo)本 M139∶1,戳印在肩部,排字形狀為橫排,篆字字體粗壯,陶文為陰文“陜市”(圖十一);標(biāo)本 M139∶3,刻畫在肩部,排字形狀為橫排,篆字字體粗壯,陶文為陰文“市亭”(圖十二)。

    陶盆4件。標(biāo)本M29∶1,刻畫在下腹內(nèi)壁,排字形狀為橫排,篆字字體粗壯,陶文為陰文“市亭”(圖十三、圖版六);標(biāo)本 M29∶5,刻畫在底部內(nèi)壁,排字形狀為橫排,篆字字體粗壯,陶文為陰文“市亭”(圖十四,圖版七、八);標(biāo)本M43∶4,戳印在下腹內(nèi)壁,排字形狀為橫排,篆字字體粗壯,陶文為陰文“陜市”(圖十五);標(biāo)本M64∶4,戳印在下腹內(nèi)壁,排字形狀為橫排,篆字字體粗壯,陶文為陰文“陜市”(圖十六)。

    圖一 M55:3陶文位置及拓片

    圖二 M110:3陶文位置及拓片

    圖三 M124:4陶文位置及拓片

    圖四 M29:3陶文位置及拓片

    圖版一 M55:3陶文照片

    圖版二 M124:4陶文照片

    圖版三:1 M29:3

    圖版三:2 M29:3陶文照片

    陶壺2件。標(biāo)本M14∶1,陰線刻畫在肩部,排字形狀為豎排,篆書字體纖細(xì),陶文為“肖果”(圖十七、圖版九),“肖”通“趙”;標(biāo)本M56∶4,戳印在肩部,排字形狀為豎排長方形,篆字字體纖細(xì),陶文為陰文“市亭”(圖十八、圖版十)。

    陶釜1件。標(biāo)本M124∶3,刻畫在肩部,排字形狀為橫排,篆字字體粗壯,陶文為陰文“陜市”(圖十九)。

    陶甑1件。標(biāo)本M64∶6,戳印在下腹內(nèi)壁,排字形狀為橫排,篆字字體粗壯,陶文為陰文“陜市”(圖二十)。

    陶瓿1件。標(biāo)本M64∶5,戳印在肩部(兩處),排字形狀為橫排,篆字字體纖細(xì),陶文為陰文“陜市”和“陜”(圖二十一、圖版十一)。

    陶甗1件。標(biāo)本M139∶2,陶甗由陶鼎(標(biāo)本 M139∶2-1)和陶甑(標(biāo)本 M139∶2-2)組成。陶鼎戳印在肩部,排字形狀為橫排,篆字字體粗壯,陶文為陰文“陜市”;陶甑戳印在下腹內(nèi)壁,排字形狀為橫排,篆字字體稍纖細(xì),陶文為陰文“陜市”(圖二十二、圖版十二)。

    陶盒蓋1件。標(biāo)本M147∶1,戳印在盒蓋內(nèi)頂部,排字形狀為橫排,篆字字體粗壯,陶文為陰文,模糊不清,無法釋讀(圖二十三、圖版十三)。

    綜上所述,戳印陶文“陜”的器物有2件2處,戳印陶文“陜亭”的陶器有1件1處,戳印陶文“陜市”的器物有11件(組)12處,戳印陶文“市亭”的陶器有5件5處(表一)。

    二、陶文“陜”“陜亭”“陜市”“市亭”考辨

    圖五 M53:2陶文位置及拓片

    圖六 M64:2陶文位置及拓片

    圖版四:1 M53:2

    圖版四:2 M53:2陶文照片

    三門峽市印染廠秦人墓葬出土的陶器陶文,主要是“陜”“陜市”“陜亭”“市亭”,這在以往三門峽地區(qū)的考古發(fā)掘中也有所發(fā)現(xiàn)。

    圖七 M64:3陶文位置及拓片

    圖八 M69:1陶文位置及拓片

    圖九 M74:2陶文位置及拓片

    圖十 M81:2陶文位置及拓片

    圖十一 M139:1陶文位置及拓片

    圖十二 M139:3陶文拓片

    圖十三 M29:1陶文位置及拓片

    圖版五:1 M74:2

    圖版五:2 M74:2 陶文

    圖十四 M29:5陶文位置及拓片

    圖十五 M43:4陶文位置及拓片

    圖十六 M64:4陶文位置及拓片

    圖十七 M14:1陶文位置及拓片

    圖十八 M56:4陶文位置及拓片

    圖十九:M1243陶文位置及拓片

    圖二十 M64:6陶文位置及拓片

    圖版七 M29:5

    圖版八 M29:5陶文

    圖版九 M14:1陶文

    圖版十 M56:4陶文

    圖二十一 M64:5陶文位置及拓片

    圖二十二 M139:2陶文位置及拓片

    圖二十三 M147:1陶文位置及拓片

    圖版十一 M64:5

    圖版十一 M64:5陶文

    圖版十二 M139:2

    圖版十二 M139:2陶文

    圖版十三 M147:1陶文

    1957年,黃河水庫考古工作隊在后川發(fā)掘的西漢初墓葬,出土的陶罐印有“陜”“陜市”等字樣[1]。1985年,三門峽市文物工作隊在三門峽市剛玉砂廠發(fā)掘清理的22座秦人墓中,6 座 (M10、M20、M24、M35、M43、M48)墓葬出土遺物中的9件陶器上戳印有 “陜亭”“陜市”陶文[2],其中 1 件為“陜市”陶文,其余為“陜亭”陶文。

    三門峽市印染廠秦人墓葬出土陶器陶文統(tǒng)計表

    帶有某“市”某“亭”“市亭”陶文戳印的陶器,在其他地區(qū)和省份也多有出土。洛陽漢河南縣城遺址發(fā)現(xiàn)戳印有“河市”“河亭”陶文的陶片[3],洛陽市西郊辛店鄉(xiāng)于家營村秦墓出土的3件陶罐的肩部戳印有“河亭”“河市”陶文[4],河北省邯鄲市武安縣午汲古城的陶窯出土的陶片戳印有“邯亭”陶文[5],安徽省亳縣城外渦河橋邊出土帶有“譙市”戳記的陶盆片,陜西省秦都咸陽遺址出土的陶釜肩上戳印有 “杜亭”陶文[6],陜西秦始皇陵園出土的陶器上戳印有“櫟亭”“麗亭”“焦亭”等陶文,湖北省孝感市云夢睡虎地14號秦墓出土的三件小口陶甕的肩上戳印有“安陸市亭”陶文等[7]。

    “陜”,早在西周時期,周武王伐紂,周滅商朝之時,就封邦建國,封焦國、西虢國于境內(nèi)?!洞呵锕騻鳌る[公五年》記載:“自陜以東,周公主之;自陜以西,召公主之?!边@就是說,周、召分陜而治。那么,“陜”的出現(xiàn)就不會晚于西周初年,但在陜置縣,即“陜縣”作為行政區(qū)域的地名產(chǎn)生,卻較晚一些。周安王十二年(公元前390年),強(qiáng)秦行兼并之勢,遠(yuǎn)交近攻,東進(jìn)占領(lǐng)后始置陜縣,時間很短。公元前376年,韓、趙、魏三家分晉,陜歸屬魏國。公元前361年,秦孝公繼位后,欲東伐六國,出兵圍陜城,陜地歸屬秦。其后,陜地多次易主,時而屬秦,時而歸魏。公元前314年,秦攻魏焦,陜地重歸秦國。公元前249年,秦置三川郡,陜地歸屬三川郡管轄,但尚未置縣?!妒酚洝の菏兰摇酚涊d:“王假三年 (公元前225年),秦灌大梁虜王假,遂滅魏以為郡縣?!睆拇?,“陜縣”開始永久性登上歷史舞臺,成為秦國設(shè)立郡縣制中的地域?qū)S妹Q或符號。秦統(tǒng)一后,陜地的郡縣制度就在全國推廣開來,逐漸形成了完善的行政機(jī)構(gòu)。這批秦人墓出土的陶器戳印陶文“陜”,應(yīng)該就是指這一時期或之后的“陜縣”或“陜地”,三門峽市在秦王朝歸屬陜縣所轄。

    關(guān)于 “陜亭”“陜市”,俞偉超先生認(rèn)為:“大凡地名為二字者,大抵省略一字,如河南的‘亭’‘市’便省作‘河亭’,‘河市’,邯鄲的‘亭’便省作‘邯亭’……地名本為一字者,無法再加省略,故陜地的‘亭’‘市’便作‘陜亭’‘陜市’……”[8]筆者同意此論斷。

    秦漢時期的“亭”分為街亭、門亭、旗亭。街亭是設(shè)于街上的亭,門亭是設(shè)于城門及其附近的亭。旗亭又稱市樓,實(shí)際上是“市亭”。張守節(jié) 《史記正義》:“《西京賦》 曰:‘旗亭五重’,薛綜曰:‘旗亭,市樓也,立旗于上,故取名焉?!逼焱ぞ褪鞘袠?,立旗于樓上,作為開市之標(biāo)志。舉旗當(dāng)市的制度,東漢時已經(jīng)改為擊鼓?!捌焱ぜs為西漢的古詞,或可上溯到戰(zhàn)國”[9]。

    在陶器上加蓋戳印陶文,主要目的是記錄陶器的出處,作為交易的取信憑證?!抖Y記·月令》:“必功致為上,物勒工名,以考其誠。”陶器出處不同,其加蓋的戳印也不同。按陶器的出處不同,其戳記可以分為三類:其一,中央官署監(jiān)制的器物,加蓋官署名,如“左司空”“右司空”等;其二,民營制陶作坊制造的器物,加蓋戳記多為籍貫名加陶工名,如“咸卜里戎”“咸廣里高”,“咸” 為咸陽,“卜里”“廣里”為陶工的籍貫,“戎”“高”為陶工名;其三,地方官府監(jiān)制的器物,加蓋戳記多為“某市”“某亭”“某市亭”等。三門峽市印染廠墓地秦人墓葬的這批戳印“陜市”“陜亭”“市亭”陶文的陶器應(yīng)是陜縣地方官府監(jiān)制的產(chǎn)品,其戳記應(yīng)是陜縣市井官府制陶作坊或陜縣近畿市井官府制陶作坊的戳記。

    三、陶文與三門峽市印染廠秦人墓的斷代

    三門峽市印染廠發(fā)掘的63座秦人墓葬中出土有陶文的 14座中,1座(M56)為雙洞室墓,1座(M43)為豎穴土坑甕棺葬小孩墓,其余12座為單洞室墓。雙洞室墓(M56)出土陶器的陶文為“市亭”,豎穴土坑甕棺葬小孩墓(M43)出土陶器的陶文為“陜市”,墓葬期屬均為第Ⅲ期,墓葬年代推斷為秦末至西漢初。12座單洞室墓葬的形制:3座(M14、M124、M147)墓葬形制為墓道長于墓室而墓室較為狹長的單室土洞墓,墓道底長與墓室底長比例值為 1.1~1.5;2座(M53、M110)墓葬形制為墓道底與墓室底等長或相當(dāng)?shù)膯问彝炼茨?,墓道底長與墓室底 長 比 例 值 為 1.0~1.02;7 座 (M29、M55、M64、M69、M74、M81、M139)墓葬形制為墓道短于墓室的單室土洞墓,墓道底長與墓室底長比例值為0.75~0.98。 12座單洞室墓葬的期屬和年代:2座(M14、M147)墓葬的期屬為第Ⅱ期,年代為戰(zhàn)國晚期至秦統(tǒng)一,其出土陶器陶文非在“陜”“陜市”“陜亭”“市亭”之列;其余 10座墓葬的期屬均為第Ⅲ期,年代為秦末至西漢初,出土陶器陶文除了有1座 (M53)為戳印“王”、有 2 座(M69、M110)字跡不清外,余均為“陜”“陜市”“陜亭”或“市亭”。

    由以上資料可知,出土陶器的陶文為戳印或刻畫篆體“陜”“陜市”“陜亭”“市亭”的墓葬集中在第Ⅲ期,年代為秦末至西漢初。

    “陜市”“陜亭”如是陜地的“市”“亭”,那么,應(yīng)該先有“陜(陜縣)”,而后才有“陜市”“陜亭”。《史記·魏世家》記載:“王假三年 (公元前240年),秦灌大梁虜王假,遂滅魏以為郡縣?!薄扒亟y(tǒng)一(公元前221年)后,在全國推行的郡縣制應(yīng)是在陜地郡縣制度的基礎(chǔ)上加以推廣,并形成了較為完善的行政機(jī)構(gòu)?!盵10]這就是說,“陜市”“陜亭”出現(xiàn)的時間,應(yīng)該晚于“陜縣”出現(xiàn)的時間,當(dāng)在秦統(tǒng)一(公元前221年)至以后的時段。由此可以推斷:出現(xiàn)“陜市”“陜亭”“市亭”陶文的三門峽市印染廠第Ⅲ期秦人墓葬的年代,早不過秦統(tǒng)一時期。

    袁仲一先生在《“牦亭”及“霸陵過氏瓴”陶文的詮釋》一文中寫道:“‘某亭’的印記基本上流行于戰(zhàn)國晚期至秦王朝。到漢代‘某市’印取代了亭字印的地位,從漢代中期開始,市印的陶文基本消失。 ”[11]因此,出現(xiàn)“陜市”“陜亭”“市亭”陶文的三門峽市印染廠第Ⅲ期秦人墓年代晚不過西漢中期。

    綜上,出現(xiàn)戳印篆體 “陜市”“陜亭”“市亭”陶文的秦人墓的年代,當(dāng)在秦統(tǒng)一之后至西漢初年。這批陶文,為三門峽市印染廠秦人墓的斷代提供了可資依靠的實(shí)證。

    四、余論

    近年來,隨著制度史研究的進(jìn)一步深化,秦漢時期市井官府制度引起越來越多的學(xué)者的關(guān)注,特別是對“亭”“市”的研究。

    關(guān)于秦漢“亭”的設(shè)置,一般都認(rèn)為是“十里一亭,十亭一鄉(xiāng)”,但這只是一種理想制度而已,不論行政區(qū)劃還是職官建制都不可能模式化。我們這里不討論“亭”的布局和職能如何,僅從出土有秦漢時期的陶文“亭”的角度看,“十里一亭,十亭一鄉(xiāng)”的制度,肯定是實(shí)際存在的。

    “市”與“亭”的性質(zhì)一樣,器物上加蓋這些印文,說明它們是官府制陶作坊的產(chǎn)品?!瓣兪小薄瓣兺ぁ薄笆型ぁ比卟煌⒎菚r代的區(qū)別,可能是管理層次上有所不同。

    從考古發(fā)掘出土陶文情況來看,和“陜市”“陜亭”同類的縣級陶文,多屬于戰(zhàn)國晚期至西漢初年,多出自秦地,可見縣邑市井官府制度在秦國得到了發(fā)展和完善。

    [1]黃河水庫考古工作隊:《1957年河南陜縣發(fā)掘簡報》,《考古通訊》1958年第11期。

    [2]三門峽市文物工作隊:《三門峽市司法局、剛玉砂廠秦人墓發(fā)掘簡報》,《華夏考古》1993年第4期。

    [3]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考古研究院:《洛陽中州路》,科學(xué)出版社,1959年。

    [4]洛陽市第二文物工作隊:《洛陽于家營秦墓發(fā)掘簡報》,《文物》1998 年第 12期。

    [5]河北省文物管理委員會:《河北武安縣午汲古城中的陶窯》,《考古》1959年第 7期。

    [6]吳梓林:《秦都咸陽遺址發(fā)掘出土的陶文》,《文物》1964年第7期。

    [7]湖北孝感地區(qū)第十二期亦工亦農(nóng)文物考古訓(xùn)練班:《湖北云夢睡虎地十一座秦墓發(fā)掘簡報》,《文物》1976年第9期。

    [8][9]俞偉超:《漢代的“亭”“市”陶文》,《文物》1963 年第2期。

    [10]張懷銀:《談“陜”與陜縣》,《華夏考古》1998 年第1期。

    [11]袁仲一:《“牦亭”及“霸陵過氏瓴”陶文的詮釋》,《秦漢研究》(第八輯),陜西人民出版社,2014年。

    (作者單位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責(zé)任編輯 孟昭勇]

    猜你喜歡
    拓片圖版字體
    唐 豳州昭仁寺碑拓片
    中國書法(2023年12期)2023-02-02 16:45:53
    唐 等慈寺碑拓片
    中國書法(2023年12期)2023-02-02 15:51:36
    《韋洽墓志》拓片
    北宋《曲行殷墓志》拓片
    字體的產(chǎn)生
    圖版 Ⅰ Plate Ⅰ
    地球?qū)W報(2015年5期)2015-06-06 10:45:11
    圖版II Plate II
    地球?qū)W報(2015年5期)2015-06-06 10:45:11
    組合字體
    圖版
    圖版
    巴中市| 凤庆县| 黑河市| 南靖县| 新平| 翁源县| 化隆| 桐柏县| 新绛县| 蕲春县| 梅河口市| 南宁市| 巴林左旗| 星子县| 荥阳市| 宣武区| 乌拉特后旗| 嘉祥县| 西安市| 扎囊县| 宁晋县| 泽州县| 福鼎市| 绥滨县| 咸宁市| 嘉峪关市| 裕民县| 海淀区| 巨鹿县| 广丰县| 齐齐哈尔市| 柯坪县| 阿尔山市| 漾濞| 台南县| 贺兰县| 廊坊市| 英吉沙县| 尼勒克县| 三门县| 大冶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