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 曉[揚州大學文學院, 江蘇 揚州 225000]
詩文評鑒
文學地理視域下的劉禹錫貶謫期散文探析
⊙遲 曉[揚州大學文學院, 江蘇 揚州 225000]
一個文學家遷徙流動到一個新的地方,當地的風土人情、自然景觀、氣候現象等都會對他的文學創(chuàng)作產生影響。“永貞革新”失敗后,劉禹錫先后被貶到朗州、連州、夔州、和州,在荒涼枯寂的南荒之地掙扎了二十三年。他在西南邊陲的巴楚文化、少數民族生活中,吸取了豐富的創(chuàng)作素材,描繪了新奇豐富的巴楚民風民俗,為世人展示了鮮活生動的巴楚文化。
劉禹錫 巴山楚水 文學地理 貶謫生活
唐代政壇上著名的“永貞革新”可以說是劉禹錫人生動蕩起伏的分水嶺,劉禹錫因這次政變先被貶連州,在途中又被貶朗州。
“貶朗州司馬。地居西南夷,士風僻陋,舉目殊俗,無可與言者。禹錫在朗州十年,唯以文章吟詠,陶冶情性。蠻俗好巫,每淫祠鼓舞,必歌俚辭。禹錫或從事于其間,乃依騷人之作,為新辭以教巫祝。故武陵溪洞間夷歌,率多禹錫之辭也?!庇纱丝芍手莸纳钣绊懥藙⒂礤a的詩文創(chuàng)作,而劉禹錫的詩文創(chuàng)作也豐富了朗州的文化。劉禹錫在朗州過了近十年的謫居生活后被召回長安,又因一首譏諷朝政的詩《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又名《游玄都觀》)再遭貶謫,為連州刺史。在連州度過了四年半的時間,直到他的母親病故,劉禹錫在洛陽居喪一年,再赴南荒——為夔州刺史,于長慶二年抵達夔州,并于長慶四年秋改授和州刺史。
袁行霈先生曾說過:“中國文化的地域性,主要表現在南北兩個地區(qū)的差異。東部和西部雖然也有差異,但相對說來不那么顯著?!膶W也是如此?!睂Υ?,曾大興先生提出了自己的意見:“我國南北文化的差異固然很大,但東西文化的差異同樣顯著?!陂L江流域,由西向東,則有巴蜀文化、荊楚文化、湖湘文化、贛文化、江淮文化和吳越文化。”正如曾大興先生所言,劉禹錫在二十三年的貶謫生活里就是受到了巴蜀文化、荊楚文化,以及湖湘文化,還有嶺南文化的熏陶,由此創(chuàng)作出諸多帶有當地特色的詩文佳作。
(一)朗州:“一曲南音此地聞,長安北望三千里”
這一時期劉禹錫的散文以書信、啟為主,也有為好友寫的墓志銘。他在朗州所寫的散文更多的是關于自己的遭遇和政治上的看法,等等。在《觀市》中寫到自己所見所住之地集市的熱鬧場面:
這篇文章不僅為我們展示了朗州的風貌,也能讓我們了解唐代集市的基本狀況。從繁華富庶的京師被貶到偏僻的朗州,雖然政治上失意,但貶謫經歷所帶給劉禹錫的除了內心苦悶之外,還有豐富的生活閱歷。在他針對柳宗元與韓愈關于“天說”的書信往來而作的《天論》上、中、下三篇中舉了許多人世間的例子,其中在中篇,劉禹錫想到在去往朗州的途中,經過洞庭湖的時候,往來之客相互照應結成船隊而行,但是在途中有的船安然無恙,有的船卻沉于途中,因此他寫道:“水與舟,二物也。夫物之合并,必有數存乎其間焉。數存,然后勢形乎其間焉。一以沉,一以濟,適當其數乘其勢耳。彼勢之附乎物而生,猶影響也。本乎徐者其勢緩,故人得以曉也;本乎疾者其勢遽,故難得以曉也。彼江、海之覆,猶伊、淄之覆也。勢有疾徐,故有不曉耳?!彼再H謫中的所見所感不僅豐富了他的文學素材,還豐富了他的哲學內涵。
不僅是朗州的風土人情給劉禹錫提供了豐富的創(chuàng)作素材,劉禹錫的詩文創(chuàng)作也反作用于朗州的風俗傳承。這也就是曾大興先生所說的:“一個文學家遷徙流動到一個新的地方,自然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新的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自然會對新的所見、所聞、所感,做出自己的理解、判斷或者反應,并把這一切表現在自己的作品當中?!?/p>
(二)連州:“剡溪若問連州事,惟有青山畫不如”
連州自古以來就是一個漢族和少數民族雜居的地區(qū)。劉禹錫到連州后,與當地主要的少數民族莫徭族相處得很好。在深入了解連州情況之后,劉禹錫做了一篇《連州刺史廳壁記》,在其中生動地描繪了當時的連州風物:
這篇文章對連州景物、物產等方面都有所涉及,語言優(yōu)美、狀物鮮明,也為我們了解連州提供了豐富的資料。
謫守連州期間,劉禹錫描寫風物的散文較少,除了《連州刺史廳壁記》之外,還有一篇《吏隱亭述》。這一時期的散文主要是上奏朝廷的奏表和寫給好友或者上級的書信、啟文,如《賀收蔡州表》《賀赦表》《賀門下裴相公啟》等。任職期間,劉禹錫對連州人民的生產、勞動、生活、世情等方面觀察入微,以充滿激情的筆墨,描繪了當時連州人民生產、勞動、生活等畫面。
(三)夔州“:個里愁人腸自斷,由來不是此聲悲”
此時期的另一篇散文《奏寄丞相府論學事》,是一篇建議廢除州縣祭孔制度來節(jié)省經費用于興建學校的奏記,從這篇散文我們可以知道當時的夔州雖然地理位置偏遠,但是依然有祭孔制度,由此可以推測出當地尊師重道的民風。
《夔州始興寺移鐵像記》一文充分顯示了劉禹錫深厚的佛學淵源,如果不參閱相關資料,是很難理解文中許多的佛學術語。這篇文章給了我們兩個信息:一個是劉禹錫對佛教很有研究,另一個是劉禹錫堅持走群眾路線,注意和群眾保持密切聯系,積極融入巴渝人民生活之中?!稒C汲記》中記載了夔州百姓自古以來都沒有鑿井取水之俗,他們習慣從江河溪流中汲水而用,這樣的風俗習慣也讓我們更加了解夔州。
(四)和州:“望來已是幾千載,只似當時初望時”
劉禹錫到達和州時,正值當地百年未遇的大旱,他痛心疾首地在《歷陽書事七十四韻》中寫道:“比屋恂嫠輩,連年水旱并,遐思當后已,下令必先庚……”充分表達了他對和州民眾遭受疾苦的關切之情。在劉禹錫的治理下,和州在極短的時間內就有了很大的改變,這些在他的《和州刺史廳壁記》中很清晰地展示出來:“田藝四谷,豢全六擾。廬有旨酒,庖有腴魚。”
和州在唐代是全國有名的大州,而且它又地處長江要塞、物產富饒、人文薈萃。劉禹錫在政事之余漫游和州,并把自己所見之事物寫成《歷陽書事七十韻》,稱頌贊美雞籠山、濡須塢等和州名勝古跡。作于此時的《和州刺史廳壁記》中有云:“歷陽,古揚州之邑,于天文直南斗魁下,在春秋實句吳之封,后為楚所取。秦并天下,以隸九江,而六為九江治所。晉平吳,復隸淮南……鎮(zhèn)曰梁山,浸曰歷湖。田藝四谷,豢全六擾。廬有旨酒,庖有腴魚。神仙故事,在郊在藪。玄元有臺,彭鏗有洞。名山曰雞籠,名塢曰濡須。異有血閫,祥有沸井。城高而堅,亞父所營?!痹敿毜亟榻B了當時和州的地理風貌。
唐敬宗寶歷二年,劉禹錫卸任和州刺史返回洛陽,與此同時白居易也從蘇州返回洛陽,兩位好友在揚州相逢。白居易在筵席上寫了一首詩贈予友人劉禹錫,劉禹錫也寫了一首詩來答謝他,這便是著名的《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xiāng)翻似爛柯人。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痹谶@首詩里,劉禹錫抒發(fā)了自己二十三年被貶蠻荒的感慨,又表達了白居易對自己的關懷和同情的感謝。但劉禹錫的這首詩比白居易的詩胸懷更加曠達,境界更為高尚:針對白居易詩的“舉眼風光長寂寞,滿朝官職獨蹉跎”的同情和不平,詩人回答說“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反而勸白居易不必為自己多年的寂寞、蹉跎而憂傷,因為沉舟之側,有千帆競發(fā);病樹前頭,萬木爭春。詩人超越了一己之悲,對世事變遷和仕途升沉秉承樂觀豁達的態(tài)度,表現出博大的襟懷和更為廣闊的人生視野。
二十三年的光陰里,并沒有蹉跎劉禹錫的韌性,在巴山楚水的漫長時光里,劉禹錫在貶謫之地融入風土人情中,從各地吸取了許多創(chuàng)作因素,豐富了自己的文學創(chuàng)作。而劉禹錫的創(chuàng)作也反過來提高了巴山楚水的知名度,為世人留下了一筆豐富的巴山楚水生活畫卷。
①劉煦:《舊唐書》,中華書局1975年版,第4210頁。
②袁行霈:《中國文學導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33頁。
③⑥曾大興:《文學地理學研究》,商務印書館2012年版,第22頁,第19頁。
④⑤⑦⑩???〔唐〕劉禹錫:《劉禹錫全集》,瞿蛻園校點,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40頁,第41頁,第63頁,第63頁,第313頁,第59頁,第59頁。
⑧張邦基:《墨莊漫錄》,見《筆記小說大觀》卷10,臺北新興書局1962年版,第8頁。
⑨?〔唐〕劉禹錫:《劉禹錫集》,趙娟、姜劍云解評,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133頁,第133頁。
[1]曾大興.文學地理學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
[2]劉煦.舊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3]袁行霈.中國文學導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劉禹錫.劉禹錫全集[M].瞿蛻園校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5]劉禹錫.劉禹錫集[M].趙娟,姜劍云解評.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
[6]卞孝宣,卞敏.劉禹錫評傳[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6.
[7]吳汝煜.劉禹錫傳論[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8.
[8]賀秀明.劉禹錫與巴山楚水[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1).
作 者:遲曉,揚州大學文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
編 輯:趙紅玉 E-mail:zhaohongyu69@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