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杰
摘要:在新課標新教法呼聲日益高漲的今天,筆者認為要學會贊賞學生,讓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緊密結(jié)合,不斷培養(yǎng)和開發(fā)學生的興趣,提高審美能力,給學生插上飛向音樂宮殿的翅膀。
關(guān)鍵詞:初中音樂;課堂教學;方法探討
音樂課堂應該是體現(xiàn)在以學生為本,音樂教學活動應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師生溶為一個學習過程的整體,在音樂中追求一種和諧輕松、雙向交流的教學氣氛。中學音樂教學過程中,很容易看到這樣的情景:音樂課堂中的學生,牙關(guān)緊閉,面無表情;課間的學生,口中的歌曲、小調(diào)兒很是悠揚。為什么學生愛音樂甚于愛音樂課?我們的音樂課還存在怎樣的問題?
一、初中音樂課堂教學的思考及對策
而今音樂教育提倡適應學生個性、擴展創(chuàng)造性經(jīng)驗的音樂欣賞教育。我們要有意識地在音樂欣賞教育中進行主體性的策略研究,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能力、自信心和創(chuàng)造意識,達到整體提高學生素質(zhì)的目的,提高初中學生在音樂學習中的主體性、活動性、創(chuàng)造性。
1.自主性。它與受動性、外在性相對立,表現(xiàn)為學生行為的自主、自信與自律(自控)。自主性對教師的要求是“尊重”,目的在于通過對教師的尊重,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培養(yǎng)學生自尊心,創(chuàng)造使教師的“外部”指導轉(zhuǎn)化為學生“內(nèi)部”能動活動的條件。教師的角色應當是顧問、辯論會主席、對話人,而不是高高在上的權(quán)威。教師的主要作用是組織、點撥和概括三方面,在這三個方面之前教師行為應該是傾聽,努力的傾聽。應該區(qū)別“教學”與“教學生學”的不同,認識到從長遠上看,少教才能多學。對學生的要求是“反思”(自律、調(diào)整)。具有反思的思維方式,是人的重要特征;反思,是自主性最重要的表現(xiàn)。
2.活動性?;顒有缘暮诵脑谟谑箤W生的學習從感覺效應轉(zhuǎn)變?yōu)檫\動效應,不僅指動手、動口之類的操作參與,更指理性思考的投入?;顒觾?yōu)劣的主要標志是學生參與和投入的程度。未來社會需要肯于參與、善于活動的人,否則生活和工作質(zhì)量都不會太高?;顒邮俏磥砩鐣谋匦瑁彩菍W會學習的必需。
活動性對于教師的要求是給學生留下必要的時空,把表現(xiàn)的機會留給學生而非自己。必須強調(diào)指出,這里的活動是自主性的活動,即學生作主人的活動,而非學生是木偶的活動,也非“表演式”的專供參觀學習的所謂活動。對學生的要求是參與,在參與的過程中,學生的表現(xiàn)不可能百分之百的正確,應當允許學生犯錯誤。學習是試錯的過程,不是復制、照相。每個人都是以自己的經(jīng)驗為背景理解事物,都只能理解事物的不同方面,并不存在唯一正確的理解。教師應該研究學生的錯誤,調(diào)整自己的教學,矯正或糾正學生的錯誤,從而使學生得到發(fā)展。
3.創(chuàng)造性。創(chuàng)造是人的主體性的最高表現(xiàn),對中學生而言,不應該要求“發(fā)前人所未發(fā)”,僅要求“發(fā)自己所未發(fā)”即可。從社會需要與學習需要兩個方面看,教學中都必須強調(diào)創(chuàng)造。
創(chuàng)造性對教師的要求是實踐與激勵,自己的創(chuàng)造實踐是對學生創(chuàng)造的激勵,不僅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激活知識。創(chuàng)造離不開直覺思維,而直覺思維離不開審美水平,因此,在引導與激勵中,應該在美育上多下筆墨,對學生的要求是探索與猜想,探索是態(tài)度,猜想屬方法。
二、初中音樂課堂教學的不足
1.音樂課類似文學課,語言文字解說的多,提及音樂語言、挖掘藝術(shù)情感的少。有些老師的課,他們講得多,要學生用心聆聽的少;把自己對音樂的理解傾其所有,非講個清清楚楚不可的多,留給學生去思考、去領(lǐng)悟、用音樂去激發(fā)想象的少;用語言表達的多,用情感體驗的少……因此,在一些老師的教學中,語言多,音樂少,也沒有了“音樂作品是要悟的”這個道理了。這樣的結(jié)果只會是,學生的音樂作品積累少,對音樂的感悟淺薄,最終是對音樂課沒了熱情。
2.如今的音樂課已經(jīng)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唱歌課,而是一門類似于綜合課的藝術(shù)課。在音樂課上僅僅唱會歌曲的多,唱好歌曲、唱得有滋有味的卻很少;聽音樂的多,用心聆聽、欣賞音樂的少。學生在我們課堂的相當一部分時間里唱歌卻是“老太婆念經(jīng),有口無心”,既不用心,何來之味,又何來之情,更何從談感!音樂課里的歌不好聽、不夠味,那學生當然會到課外去找,找他們所認為好聽、夠味的歌來唱,還工工整整地把它們抄在精心挑選的小本本里,裝在兜里,并引以為豪。課堂上偷偷摸摸塞耳機的學生,正是在聽足以證明他們個性的自己所喜愛的音樂,不是嗎?
3.音樂課以教師為中心的多,突出學生主體地位的少。在我們的音樂課里,很多教師不是笑臉相迎,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幾乎坐在琴凳上不挪窩,指手劃腳,不管學生學得如何,只顧按照已備的教案、時間表灌之。學生回答問題順我者表揚、逆我者斥之并不少見……這樣的課堂教學,是一個不平等的教與受的關(guān)系,從未把學生作為教育的主體,從來只把學生當成知識的接受器,教師絕對是主宰而非主導,學生是完全被動的。這樣的音樂課學生哪來的情、哪來的興趣?也就無從說“我喜歡音樂課”了。
4.音樂課堂教學的觀念落后,方法陳舊,手段及模式單一,教學設施跟不上社會發(fā)展的步伐?,F(xiàn)如今,一邊是“奧爾夫”、“柯達伊”等教學法鋪天蓋地而來,令我們目不暇接;而另一邊卻為音樂與素質(zhì)教育有什么聯(lián)系、音樂教育如何滲透德育、中小學音樂教學到底該用什么譜等“重大問題”爭論不休。這令第一線的音樂教師們無所適從,還大有望不到窮盡之態(tài)。
一邊是高保真立體聲音響、鋼琴、家庭音樂教育,而另一邊是簡易的手提錄音機加劣質(zhì)的教學磁帶;一邊是排練廳、音樂會、mtv盡情享受,而另一邊還在我唱一句你跟一句、先認譜再唱歌、剩余時間聽錄音…… 如此強烈的對比、反差,足以把我們的課堂音樂教學擠進被人遺忘的角落。
總之,作為一名音樂教師,有責任引導學生如何正確去體驗音樂、感受音樂,師生互動,精彩展示,讓學生在表演中享受成功,使他們的情感得到釋放并引起共鳴,從而達到真正地喜愛、理解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