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敏
(中央民族大學教育學院 北京 100081)
?
情境因素對后悔、失望情緒的影響研究
李 敏
(中央民族大學教育學院 北京 100081)
采用2×2×2重復測量設計,考察努力程度、事件可控性和后果嚴重性等情境因素對后悔和失望情緒的影響。結果表明:(1)努力程度對失望的影響非常顯著,后果嚴重性對后悔和失望的影響均非常顯著。(2)努力程度和后果嚴重性對后悔和失望的交互作用均非常顯著。可控性和后果嚴重性對失望的交互作用顯著。研究提示,對未作為事件的歸因可能影響個體對后悔和失望情緒的知覺強度,是區(qū)分后悔和失望的標準之一。
情境因素;后悔;失望;影響
后悔是我們經(jīng)常體驗到的一種負性情緒。人們認識到后悔情緒與認知密切相關,研究它有助于揭示認知和情緒的相互作用關系,因而逐漸受到重視,這同時增加了后悔研究的難度和復雜性。目前大量關于后悔的研究實質上限定于決策后悔(decisionregret)。Zeelenberg(2007)認為后悔是個體同他人比較后認識到或想象出如果先前做出不同的決定,目前的處境會更好時體驗到的一種自責情緒。作為一種基于社會認知的自我預期情緒(self-anticipatoryemotion),后悔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部分依賴于思維的發(fā)展。Burnett(2010)應用賭博范式針對青春期少年的研究則提示,青少年在調整反事實思維情感的能力上比兒童有所增加。這些研究似乎提示,后悔和失望存在同步發(fā)展的可能性。個體如何感知和區(qū)分后悔和失望情緒,是后悔研究不可回避的一個關鍵問題。
Roseman(1994)和Zeelenberg(1998, 2007)最先提出后悔是一種在基本估價、經(jīng)驗內容和行為結果等方面不同于失望、生氣、悲傷的普遍情感。Zeelenberg(1998b)早期研究發(fā)現(xiàn),后悔和失望的差異最主要表現(xiàn)在行為趨向(actiontendencies)和動機目標(emotivationalgoals)兩方面。近期認知神經(jīng)科學研究證明,后悔和失望的情感體驗均由一般性神經(jīng)網(wǎng)絡引發(fā),但在主觀感受程度和情緒激活范圍上,后悔的強度更大。在社會心理學方面,Martinezetal.(2011a, 2011b)的研究提示,后悔增加社會贊許行為,失望減少社會贊許行為。對后悔的感知可消除傳統(tǒng)的捐贈效應;失望則不然。把后悔視為一種獨特的、有益身心的負性情緒的新觀念,增添了后悔研究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通過探討影響后悔的因素,發(fā)掘后悔情緒對個體發(fā)展的積極作用,成為后悔研究的重點。
大量研究表明,后悔與多種因素有關。影響較大的是Connolly和Zeelenberg(2002)的決策判斷理論。該理論假設與決策相關的后悔包含兩個核心因素:與結果的對比評估和因做了錯誤選擇而產(chǎn)生的自責感。該理論得到許多實驗的支持,如Rebetal.(2010)研究發(fā)現(xiàn),預期后悔在謹慎的決策后更易發(fā)生;張慧君等(2009)應用事件相關電位技術的研究結果支持責任對后悔強度有所影響,且后悔強度在一定程度上隨責任大小呈線性變化。vanDijketal.(1999)研究了工具性努力和非工具性努力在后悔和失望強度上的影響。結果發(fā)現(xiàn),高水平工具性努力下失望強度更強,低水平工具性努力下后悔強度更強;而在高水平非工具性努力下,后悔和失望強度均有增加。Avni-Babad(2003a)進一步的研究表明,后果嚴重程度影響后悔強度。在嚴重損失下,被試表現(xiàn)出更多未作為后悔。
這些研究從不同角度揭示出影響后悔的諸多因素,但卻只關注到問題的某些方面。如責任、努力和事件后果對后悔的影響是否存在交互作用,或者中介效應。若采用比較具體、接近真實生活的情境,并充分考慮影響后悔情緒的因素的復雜性,對進一步研究的開展無疑是有益的。同時,關于后悔的理論解釋可謂百家爭鳴,但是罕有明確應用歸因理論進行解釋的。既然后悔情緒與認知因素密切相關,歸因這一重要認知過程有可能在情緒的產(chǎn)生中發(fā)揮重要作用。近期經(jīng)濟學領域已發(fā)現(xiàn),顧客對錯過促銷行為的歸因影響后悔強度,這強烈地提示我們在對后悔的長期研究中缺乏對歸因理論的重視和應用,而從歸因角度討論后悔的產(chǎn)生是可行的和必須的。Kahnemanetal.在標準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后悔的作為效應。這一開創(chuàng)性的成果引起大量基于作為效應的相關研究(Avni-Babad, 2003b; 施俊琦,王壘,彭凱平,2004)。然而日常生活中,因沒有做某事而引起的后悔情緒比比皆是,未作為情境應當引起研究者的關注。因此,本研究擬聚焦于后悔和失望的區(qū)別,設計更加接近現(xiàn)實的情境,從努力程度、事件可控性和后果嚴重性三方面,考察未作為情境下個體的情緒體驗差異。本研究假設歸因影響個體對失望和后悔情緒的知覺和區(qū)分,并嘗試對此進行解釋。
(一)被試
隨機抽取某大學教育學院一年級本科生80名,男40名,女40名。其中一人未完成實驗,最后分析根據(jù)79名被試的數(shù)據(jù)。
(二)實驗材料
共8個故事,其中一半為錯過高考情境,一半為錯過公交車情境。例如,小明徘徊在高考考場外。他平日學習刻苦,趕往考場的路上不幸遇到車禍,阻塞了唯一的去路,錯過了入場時間。小方考完后,興高采烈地跟小明說:“今天試題很簡單,你怎么沒來呀?”控制各故事的表述方式、字數(shù)基本相同。選取本科生10名,在7點量表上分別對情境中人物的努力程度、事件可控性和后果嚴重性進行評定。經(jīng)WilcoxonT檢驗,努力程度、可控性、后果嚴重性的兩水平差異均顯著,ps<.05。證明實驗材料對自變量不同水平可進行很好的區(qū)分。
(三)實驗設計與程序
采用2(努力程度:高、低)×2(可控性:可控、不可控)×2(后果嚴重性:高、低)的重復測量設計。實驗程序使用E-prime2.0編寫,材料隨機呈現(xiàn)。被試需假設自己是故事中的主人公,在7點量表中評價自己在每個故事中體驗到的后悔和失望情緒強度,從非常強為7分到非常弱為1分。實驗數(shù)據(jù)使用SPSS17.0進行多元方差分析。
(一)多元方差分析結果
應用多元方差分析對后悔和失望強度兩項指標進行綜合檢驗,剔除不顯著因子,只保留顯著因子,得到如下結果,見表1。結果表明,努力程度和后果嚴重性的主效應均非常顯著;努力程度和后果嚴重性的交互作用非常顯著、可控性和后果嚴重性的交互作用顯著。
表1 多元方差分析結果
注:﹡p<.05, ﹡﹡p<.01, ﹡﹡﹡p<.001。
(二)對后悔的方差分析
結果表明,后果嚴重性主效應非常顯著,F(xiàn)(1,58)=15.327,p<.001,η2=.209,嚴重后果(M=5.085,SD=.156)比不嚴重后果(M=4.288,SD=.156)引起更強烈的后悔情緒。努力程度和后果嚴重性的交互作用非常顯著,F(xiàn)(1,58)=18.334,p<.001,η2=.240。事件后果嚴重時,努力程度對后悔的影響差異顯著,即高努力比低努力更后悔;事件后果不嚴重時,努力程度對后悔影響差異不顯著。其他主效應及交互作用均不顯著。
(三)對失望的方差分析
結果表明,努力程度主效應非常顯著,F(xiàn)(1,58)=8.216,p<.01,η2=.124,高努力(M= 4.839,SD=.140)比低努力(M= 4.339,SD=.144)引起更強烈的失望情緒;后果嚴重性主效應非常顯著,F(xiàn)(1,58)=37.826,p<.001,η2=.395,嚴重后果(M=5.131,SD=.138)比不嚴重后果(M=4.047,SD=.147)引起更強烈的失望情緒。二者的交互作用非常顯著,F(xiàn)(1,58)=8.347,p<.01,η2=.126。事件后果嚴重時,努力程度對失望的影響差異顯著,即高努力比低努力更失望;事件結果不嚴重時,努力程度對失望影響差異不顯著。可控性主效應不顯著,后果嚴重性主效應非常顯著,可控性和后果嚴重性的交互作用顯著,F(xiàn)(1,58)=5.566,p<.05,η2=.088。事件后果不嚴重時,可控性對失望影響差異顯著,即可控情境比不可控情境更失望;事件后果嚴重時,可控性對失望影響差異不顯著。努力程度和可控性的交互作用不顯著。
本研究對未作為事件中,影響個體后悔和失望情緒的情境因素進行了考察。
研究發(fā)現(xiàn),當個體付出較高努力,面對負性結果時失望體驗強度更大;后悔體驗則不存在顯著差異。有趣的是,事件后果嚴重時,高努力比低努力更后悔;事件后果不嚴重時,努力程度對后悔情緒無顯著影響。相似結果同樣在失望體驗中發(fā)現(xiàn)。我們認為,較高的努力水平反映出個體積極應對事件的強烈動機。不幸的是,個體沒有實現(xiàn)最終目標。這與Li et al.的接近性效應相一致。實際結果接近意愿結果的程度調節(jié)著后悔強度。在本研究中,嚴重后果(錯過高考)對一個人的命運影響巨大,而順利參加高考,特別是對于高努力的個體,實際結果接近好的結果的可能性更高,因而在未作為情境下他們的后悔體驗最強烈。事件后果不嚴重(錯過公交車),在對比評估后發(fā)現(xiàn)好的結果吸引力較弱,所以即使付出努力而無所獲,個體也不會產(chǎn)生太多后悔或失望情緒。
同時,高努力個體可能較少體驗到自責感,他們認為自己已經(jīng)進了最大努力,消極結果的產(chǎn)生源于外部環(huán)境。根據(jù)Zeelenberg et al.(1998a)的研究結論,當個體認為不利事件由自我原因造成時,往往感到后悔;當個體認為不利事件是未預料的,由不可控的他人或環(huán)境因素造成時,往往感到失望。而根據(jù)決策判斷理論,自責感會強化后悔而不是失望體驗。因此我們推論,在對負性事件進行歸因的過程中,高努力個體體驗到更少的控制感,產(chǎn)生更強烈的失望情緒。同時,本研究證實了在與決策相關較低的生活事件中,決策判斷理論依舊具有相當?shù)慕忉屃Α?/p>
本研究還發(fā)現(xiàn),嚴重后果比不嚴重后果產(chǎn)生更強烈的后悔和失望情緒,這與Avni-Babad的研究相一致。事件后果不嚴重時,可控事件比不可控事件更失望;事件后果嚴重時,可控性對失望無顯著影響。但后悔情緒沒有觀察到這種顯著差異??煽厥录试S個體在多種可能性中主動選擇某種行為方式,可能導致個體更多對內部原因的歸因傾向。采用van Dijk et al.(2002)的評估方式,我們認為負性結果的出現(xiàn)是意想不到的、希望避免的、不合理的、由環(huán)境引起的,因而產(chǎn)生的是朝向外部環(huán)境的失望情緒而不是后悔。但是,我們并沒有發(fā)現(xiàn)可控性作為一個獨立的因素影響后悔情緒。也許,可控性是作為一個間接因素,參與對復雜情境的對比評估,特別是影響個體對情境的歸因,繼而影響個體對不同情緒的知覺和區(qū)分。值得注意的是,事件后果嚴重時,可控性對失望和后悔均無顯著影響。我們推測,面對一項影響巨大的負性事件,個體是否有選擇的權利會影響隨后的情緒體驗。但這種情緒可能不僅僅局限于后悔或失望。此時,即使個體主動選擇某種積極策略并賦以巨大努力,消極結果還是會必然發(fā)生。個體極有可能體驗到一種以憤怒為主導的復雜情緒,更多的將結果歸因于不如人意的他人或環(huán)境。
當然,后悔和失望的分界并不是完全清晰的,個體可能同時體驗到兩種情緒。但是,從歸因的角度區(qū)分和解釋后悔和失望情緒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可能是一條理解二者共性和差異的合理途徑。
(1)努力程度對失望的影響非常顯著,后果嚴重性對后悔和失望的影響均非常顯著。
(2)努力程度和后果嚴重性對后悔和失望的交互作用均非常顯著。可控性和后果嚴重性對失望的交互作用顯著。
[1]施俊琦,王壘,彭凱平.作為效應的象征性與利益性影響因素:后悔理論的經(jīng)濟心理學分析[J].心理科學, 27.
[2]徐曉坤,王玲玲,錢星,王晶晶,周曉林.社會情緒的神經(jīng)基礎[J].心理科學進展, 13.
[3]張慧君, 周立明, 羅躍嘉.責任對后悔強度的影響:來自ERP的證據(jù)[J].心理學報, 41.
[4]Avni-Babad, D.(2003a).Action/Inaction Regret as a Function of Severity of Loss[J].Applied Cognitive Psychology, 17.
[5]Avni-Babad, D.(2003b).Mental Undoing of Actions and Inactions in the Absence of Counterfactuals[J].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 94.
李敏(1993-),女,山東即墨人,中央民族大學教育學院2015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