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名輝,葉洋/XUE Minghui, YE Yang
土木樓里話建筑
——方院環(huán)廊中走出來的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建筑教育
薛名輝,葉洋/XUE Minghui, YE Yang
土木樓空間群是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建筑教育的主要發(fā)生地,歲月流轉中積淀出了獨有的空間印記。本文從空間的“形、用、序、界”4個角度入手,描述空間群中方院、環(huán)廊空間模式下的教學與生活情境,并輔以作者20年的空間感知與回憶;旨在通過建筑專業(yè)教育背景下空間演變的論述,闡釋空間特質與專業(yè)教育之間的積極互動關系。
土木樓,空間群,方院,環(huán)廊,建筑教育
學院空間是建筑教育的承載,而建筑專業(yè)教育也在潛移默化地改變著空間。
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哈工大)土木樓空間群,指以建筑學院所在地建筑館為核心的,由西大直街、公司街、聯(lián)發(fā)街和海城街4條街道所圍合起來的一系列建筑與空間,包括俗稱“前樓”的土木樓、俗稱“后樓”的哈工大博物館、沿海城街的食堂及規(guī)劃設計院、沿聯(lián)發(fā)街的A05公寓樓等(圖1)。其中,哈工大博物館即為哈工大前身中俄工業(yè)鐵路學校舊址,是哈工大的發(fā)源地;而土木樓則在1953年建成之后,因專業(yè)教學分工之故,區(qū)別于后續(xù)陸續(xù)完工的機械樓、電機樓而得名。1959年,土木樓成為了獨立擴校所成的哈爾濱建筑工程學院的主樓;2000年,同根同源的哈工大與哈建大組建成新的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土木樓成為哈工大建筑學院所在地。
筆者自入學,直至博士畢業(yè)留校工作,一直生活、工作在這美麗而又滄桑的土木樓空間群內(nèi),二十載春秋,二十載青春的喜怒哀愁;參與了空間群的持續(xù)演變,也見證了土木樓的獨特與傳奇。
環(huán)境是最好的學習,土木樓空間群正是如此。若從建筑風格與審美傾向而論,“前樓”是面臨西大直街的5層建筑,哈爾濱市二類保護建筑,建于建國后蘇聯(lián)專家援建時期。不同于那個時期哈爾濱各高校主樓所專屬的宏偉壯觀的“社會主義民族建筑風格”[1],而是采用了歐洲古典復興風格,立面橫向五段、縱向三段;造型線條剛勁有力,典雅中蘊藏著陽剛(圖2)?!昂髽恰苯ㄓ?906年,當時正值新藝術運動在俄羅斯風靡,循中東鐵路而來的精巧的工匠們?yōu)檫h東地區(qū)的“東方莫斯科”也奉獻了這樣一座新藝術運動的“經(jīng)典建筑”,局部曲線優(yōu)美流暢,簡潔中彰顯著端莊(圖3)。也正是因這相輔相襯的一對建筑的存在,《中國國家地理》雜志曾將土木樓空間群評為最美的大學校園TOP50之一。在這里求學的哈工大學子,也因這得天獨厚的條件,足不出戶就可領略建筑史上兩大流派所體現(xiàn)出的別致的藝術之美。
1 土木樓空間群區(qū)位
2 建筑館
3 校史陳列館
4 土木樓老照片
悠久的建筑背后,烙印著深深的辦學歷史,哈工大建筑學科始于1920年中俄聯(lián)合創(chuàng)辦的中東鐵路哈爾濱中俄工業(yè)學校鐵路建筑科,是我國最早的土木建筑學科之一,當時任課教師多為俄籍工程師;在1937-1945年間又受到日本建筑教育體系的影響,在建校之初就具有鮮明的多元、融合的國際化傳統(tǒng)(圖4)。而在建國后,這種傳統(tǒng)被以哈雄文、梅季魁、常懷生、侯幼彬、郭恩章等為代表的老一代建筑教育專家們繼續(xù)發(fā)揚光大,并奠定了哈工大建筑教育的基石;而到了21世紀,新一代的哈工大建筑人,扎根寒地黑土,拓展多重領域,積極轉變地域劣勢,凝練獨到辦學特色,碩果累累,實現(xiàn)了新時期的跨越發(fā)展。
近百年的風雨砥礪,哈工大建筑教育來到今天,滄桑的土木樓凝結著“大土木學科”的深厚底蘊,在其面前,“傳承”二字難能可貴。
方院是土木樓空間群的第二個顯著特點:四條街、一圈樓,出門逛馬路、進門小合院,可謂之袖珍;但正是在這方寸天地間,獨特的校園生活就這樣鮮活地建構起來了(圖5)。
“前樓”為“山”字形平面,中間的一處體量正好伸向院落空間,在院中構成了強烈的建筑界面;而院內(nèi)的幾棵古樹,也形成輔助界面以限制空間。當年的籃球場位于院落東側,水泥鋪就的場地,旺季時隊滿為患;而往西的一樹之隔,是一塊很小的足球場地,反而促成了建筑學院的特色活動——七人制足球賽,也讓建筑學院的足球健兒們練就了細膩、靈動、飄忽的球風。當這塊空間沒有足球的時候,伸到院內(nèi)的那塊山墻就成了網(wǎng)球愛好者的最佳陪練者,無論球技高低,它都會“任勞任怨”地把打出的球一次次彈回。西北角的小空間是土木樓夏日最為涼爽的陰影區(qū),那是怕曬的女生們的最愛。每到早晚,院內(nèi)跑步鍛煉的學生也不少,跑累了就坐在大樹下歇一歇;而那階梯式的樹池也正好是白天觀看比賽,晚上談情說愛的最佳場所[2](圖6a)。
當年的幾塊活動場地都是清一色的水泥鋪裝,運動不慎很容易受傷;但也正因為這種空間地面的無差別和一致性,為多樣性的活動提供了可能,比較典型的就是學院內(nèi)經(jīng)常舉辦的文藝演出。圖6中的第二張照片便是2006年一次全院規(guī)模的聯(lián)歡會的情景,平時被網(wǎng)球數(shù)次擊中的老墻,搖身一變成為了晚會的主角——大屏幕(圖6b)。而幾棵小樹旁的空地,也備受校園內(nèi)各個樂團的青睞,幾張桌子搭成舞臺,校園演唱會就“躁”起來了[2]。
在2010年針對校園院落的一次改造中,空間進一步清晰界定,也調換了籃球場和足球場的位置(圖6c)。近年來,教職工汽車數(shù)量激增,球場之外的空間大部分都變成了停車場,土木樓內(nèi)院空間的動人的故事與記憶也仿佛越來越少。這個問題已經(jīng)引起了重視,目前正在打算重新整合、劃分停車位,并將西南角的空間作為師生休閑空間,對院落空間進行再利用,已經(jīng)在院內(nèi)進行了方案征集競賽。一方天地一方人,土木樓之方院封閉、簡約卻不簡單;遮蔽城市中心的喧囂,“聚力”師生之生活,形成了獨特的哈工大建筑文化。
5 雨后的土木樓方院
6 土木樓內(nèi)院空間不同時期對比
7 環(huán)廊路徑示意
8 建筑館二層平面走廊示意
9 連廊局部
袖珍方院的另外一個顯而易見的好處,就是各功能空間距離短、交通便利;尤以連接整個空間群的風雨無阻的室內(nèi)環(huán)廊最為顯著。
這是土木樓中最有意義的“交通空間”,整個空間群的各個角落都因其而連到一起,環(huán)廊里微氣候適宜,有風遮風,有雨擋雨,夏季因有效遮蔽而十分涼爽,冬季又因集中供暖而溫度如春。早晨8:00的課,7:45爬起來,5分鐘洗漱完畢,宿舍樓下便利店一塊面包一袋牛奶,一邊吃,一邊漫步到教室,準不會遲到;這無形中就為建筑學院的學生們節(jié)約出了“大量”睡眠的時間;環(huán)廊也就成為了極具特色的“食堂-宿舍-教室”三點一線生活的空間映照[2](圖 7)。
環(huán)廊最寬敞的部分接近于4m,這使得通行功能被極大弱化,而炫麗的大學生活得以在這里鋪陳開來(圖8、9)。自行車、滑板等平素只在室外出現(xiàn)的事物,可以成為土木樓內(nèi)的交通工具(圖10);橫著畫上一條線,一場無風沙干擾的簡易羽毛球比賽就能順利進行;走廊的轉角處,聚上五六個人,來場“毽球大戰(zhàn)”,汗水淋漓之后倍覺輕松;而盡頭的眺望景致,角落里的張桌幾凳,也不知曾催生了多少設計靈感的生成(圖11、12)。寬闊的走廊也是教學的得力“助手”:一部投影、幾條椅子,就是上課的好場景;而每到評圖的日子,走廊里掛滿了各色圖紙;只要肯花上一點心思,一場別致的展覽隨時都可以進行(圖13)。值得一提的是最近幾年,走廊已經(jīng)成為了躲避雨季時的建造大賽的主場地(圖14)。
環(huán)廊路徑的漫長帶來了數(shù)量眾多的樓梯,也催生了大量漫不經(jīng)心的樓梯間小利用。
從一層到五層的主樓梯是整個環(huán)廊空間序列的中心,五層由于交通人流的減少,曾經(jīng)作為自由學習區(qū)來使用(圖15),現(xiàn)在則是學院的展覽廳。一層便是建筑學院特色的主門廳(圖16),對著西大直街,空間層次分明;經(jīng)常被一些民國題材的電影作為拍攝場景。四層的空間最受開放式教學的青睞,因為階梯教室的原因,聯(lián)系兩側主走廊的中廳變窄,路徑也產(chǎn)生了轉折,卻反而促成了一個較為封閉的空間(圖17);而階梯教室面向樓梯的大片墻面,就成了天然的展示板,掛上圖紙與投影屏幕,一個開放、自由、活潑的課堂情境不經(jīng)意間就浮現(xiàn)出來了[2](圖 18、19)。
在土木樓空間群中,處處可見非限定功能空間的充分利用[3],合理的空間促發(fā)多樣的教學行為,是為“引智”之措。于是,一代代的“哈工大建筑人”,便在這自由的空間中博學之,在開放的場域里慎思之,在厚重的四九墻下明辨之,在斑駁的光影中篤行之。
方院雖獨特,卻也像錢鐘書筆下的“圍城”一樣,使建筑學院與哈工大其他學院相對隔離;這對于學生的全能力塑造其實是存有一定弊端的。一直以來,學校都構想著將建筑學院搬遷至校園環(huán)境更優(yōu)美,住宿、飲食條件更為優(yōu)越的二校區(qū),將建筑、土木、市政、交通等學院整合在一起,在空間上也形成大土木學科集群。關于這一構想的爭論一直都在持續(xù),離去而開辟一個未知的院區(qū),亦或繼續(xù)留在土木樓的空間群,孰優(yōu)孰劣,很難潦草說清[2]。
10 一層走廊里的生活情境
11 走廊盡頭的景致
12 角落里的小討論區(qū)
13 學生作業(yè)成果展覽與教師點評
14 在連廊里舉辦的建造節(jié)
15 五層的自習區(qū)
16 建筑學院的主門廳
17 主樓梯四層局部平面
而在這一圍城之外,隱形的“術業(yè)之界”更讓人堪憂,東北地區(qū)經(jīng)濟衰退對建筑領域的影響,寒地地域對于師資培育與人才引進的限制,一直掣肘著哈工大建筑學科的發(fā)展。面對如此境況,無力改變社會大環(huán)境的同時,唯有以更為開放的姿態(tài)在學科發(fā)展中多點“突破”,拓展國際化視野;同時不斷更新辦學模式,永續(xù)激活本土化的資源平臺,讓學科創(chuàng)新發(fā)展??上驳氖牵S著最近幾年建筑學院人才培養(yǎng)的持續(xù)改革,出現(xiàn)了一系列“突破禁錮”的特色課程,如與海外高校及知名企業(yè)共建的開放式研究型設計課程、面向C9高校聯(lián)盟的國際暑期學校等都進行得如火如荼,有聲有色,這里最值得感謝的是那堅守在寒地沃土上的齊心戮力的師生們,而那多元的方院、開放的環(huán)廊也功不可沒。
土木樓是哈工大建筑學子最熟悉了解的場所,是建筑之夢想照進現(xiàn)實的地方。滄桑古樸的外表下,看似平淡的空間,因為一代代建筑人待過、哭過、笑過、修整過、裝飾過、改變過,而變得精彩起來。而這份悠悠歲月中不變的情懷,新銳氣息來臨時優(yōu)雅的持重,是許多新建的校園空間很難在短時間內(nèi)能達到的(圖20)。
時光荏苒,歲月轉變,土木樓空間群的主人不斷更迭,相應的空間也不斷更新,但卻印跡猶存,情懷依舊;一合院、一環(huán)廊,蘊育著“傳承”與“聚力”之教育模式;或平凡,或精彩,彰顯著“引智”與“突破”的大學精神。
18 主樓梯開放式教學情境
19 主樓梯平時的場景
20 土木樓空間群平凡中的精彩
[1] 朱力. 新中國現(xiàn)代民族建筑之路初探[D]. 中央美術學院,2015.
[2] 薛名輝,連菲. 平凡中的精彩——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土木樓空間群環(huán)境印跡[J]. 建筑與文化,2017(1):133-136.
[3] 張宏哲. 非限定功能空間的行為環(huán)境研究[D]. 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05.
Architecture Conversation in the School of Architecture of HIT: Architectural Education Derived from Square Courtyard and Ring Corridor
The HIT architecture education mainly originated from the space group of the School of Architecture of HIT,which has a unique space signature as the years passing by. This paper starts from the shape, usage, sequence and boundary of the space, describes the education and life scenario together with the authors' 20 years of space perception and memory. This is aiming at illustrating the positive interaction between space characteristics and professional education through the space change discussion in the background of architecture education.
School of Architecture of HIT, space group,square courtyard, ring corridor, architecture education
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建筑學院
2017-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