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平,孫一民/SU Ping, SUN Yimin
空間轉換中的教與學
——制約條件下的輾轉騰挪
蘇平,孫一民/SU Ping, SUN Yimin
開放共享是當代建筑教育空間的重要特征。本文以華南理工大學建筑學院為例,闡述在建筑系館“微改造”過程中公共教學空間轉換所體現的開放性特征,以及學院將開放空間作為訓練素材充分融入設計教學和建造實驗的積極探索,指出設計教學與教育空間的緊密互動在當代建筑設計教學中的創(chuàng)新意義。
開放空間,空間轉換,建筑教育,設計教學,建造實驗
建筑教育空間既是容納設計教學的場所,也是“設計教學的知識來源和教學過程中的現場教材”[1],“教學的空間、空間的教學”[2]的雙重屬性使其成為建筑院系教育理念的物質載體。建筑學教育模式的持續(xù)演變一直影響著不同時代建筑系館的空間塑造;當代建筑教育提倡開放式的培養(yǎng)模式,以促進知識的交流和激發(fā)創(chuàng)意的想象,建筑教育空間的發(fā)展也因此呈現出開放和互動的特征。國內外新建的建筑系館,普遍采用共享空間、通用空間等開放的布局模式,以及移動間隔、活動裝置等可變的家具設備,來創(chuàng)造一個多元復合、靈活適應的空間容器;以此來適應教學功能的動態(tài)轉變,并成為創(chuàng)新設計理念的直觀示范和學習媒介。對于具有較長發(fā)展歷史的資深建筑院校而言,也迫切需要對原有的教學空間進行有效地調整,來應對開放式教學的發(fā)展需求。近年來,在極其困難的制約條件下,華南理工大學建筑學院在設計教學和開放空間的有效結合模式上進行了積極的嘗試,這既是對當代建筑教育空間開放性需求的主動應對,也成為將建筑設計教學主動融入空間改造實驗的有益探索,其間還有輾轉騰挪的無可奈何。
華南理工大學建筑學院最早的系館是建成于1934年(民國23年)的建筑紅樓(又稱6號樓),是建筑學院悠久歷史的重要見證和精神象征。該建筑平面呈東西向的“凹”字形,兩層高的混凝土框架結構建筑整體上采用中國傳統(tǒng)建筑樣式,局部則通過二層開敞外廊等設計元素體現對地域氣候的適應(圖1)。紅樓前身為國立中山大學的理學院,華南理工大學成立后一直作為建筑學院的系館,近年按照歷史建筑的保護要求完成了最新一次的完整修繕。由于建筑面積僅約2000m2,目前主要作為學院的教學及行政辦公、《南方建筑》編輯部、多媒體報告廳、會議室等公共使用功能。
建成于1987年的27號樓是華工建院本科設計教學的主要場地,其建設初期是建筑、土木、機械等專業(yè)共同使用的設計制圖教學樓,后歷經多次調整,目前基本為建筑學院獨立使用。該樓建筑面積約10,000m2,圍繞邊長36m×36m的中心庭院形成首層口字形、二層以上凹字形的開敞外廊式布局;目前大樓一層及二層局部設置展廳、報告廳、實驗室、資料室等公共教學用房,2~6層主要布置南北向的各班級設計教室、評圖室,7層為教學科研用房,建筑物西側均設置服務用房以減少庭院及建筑內部的西曬問題(圖2)。經過30年的使用,27號樓的建筑和設施逐步陳舊和老化,各專業(yè)擴招后使用面積上也存在著一定的局限。大樓的改擴建方案一直在持續(xù)推進中,但由于各種原因的制約目前仍處于報建階段。為了滿足現實的教學需求,近年來學院通過“微改造”等模式對27號樓的教學環(huán)境進行調整轉換,特別是針對公共開放空間采取了多方面的優(yōu)化策略。
1 建筑紅樓(攝影:孫一民)
建筑紅樓和27號樓在建設之初并非定位為建筑系館,在空間布局上并沒有專門針對設計教學的特定意圖;但適應廣州地區(qū)濕熱氣候而產生的開敞式建筑布局,為開放教學模式的轉型提供了靈活可變的空間形態(tài)基礎(圖3)。歷經多次“微改造”式的空間整合和營造實驗后,建筑氣候空間中的開放性潛質被不斷地突顯和優(yōu)化,為日漸衰弱的舊建筑注入了創(chuàng)新的活力和意外的驚喜。
3.1 適應開放教學的空間整合
位于建筑中部的室外庭院是27號樓開放空間的核心,其適宜的尺度及外部環(huán)境,自然地形成舉辦畢業(yè)典禮、文藝表演、電影放映、學術論壇等大型活動的戶外公共客廳(圖4);庭院周邊的各層敞廊及平臺,構成了立體式的舞臺和觀眾席,成為集體活動中師生微信朋友圈上的共同記憶(圖5)。環(huán)繞中心庭院,通過“微改造”形成北展廳、東廳等多功能公共開放空間;首層南側配置提供CNC、激光切割機、3D打印機等完善教學服務的模型實驗室,承擔陶藝制作、節(jié)點研究等實驗教學以及“第二課堂”教育職能的材料構造、美術實驗室(圖6),以及供學生社團“青設計”“筑學社”等使用的活動用房;二層北側為俯瞰東湖美景的圖書資料室、西側首層二層均設臺階式的多媒體報告廳。各類型公共教學空間通過敞廊、平臺相互連接,與中心庭院內外溝通,形成連續(xù)而完整的開放交流場所(圖7)。建筑紅樓與27號樓在平面形狀上的巧合,同樣圍合出與校園軸線有序銜接的入口廣場(圖8),成為畢業(yè)合影、校友回訪、外賓參觀等公共活動不可或缺的歷史性空間和儀式性場所(圖9)。紅樓首層東南側,巧妙地通過下挖原有地坪改造成臺階式下沉的學術報告廳(圖10),并可通過前廳連接東側的景觀實驗場地和南側的室外營造展場,是學院舉辦學術交流活動的重要聚點(圖11)。
2 27號樓內景(攝影:謝光源)
3 27號樓航拍(攝影:劉穗杰 )
4 27號樓中庭彩排活動(攝影:謝光源)
5 27號樓中庭交流活動(攝影:李志強)
6 27號樓結構模型展(攝影:鐘冠球)
7 27號樓開放空間分析圖(繪制:蘇平,辛穎)
8 建筑紅樓前廣場(攝影:孫一民)
9 紅樓開放空間分析圖(繪制:蘇平,辛穎)
10 建筑紅樓學術報告廳(攝影:蘇平)
11 建筑紅樓學術報告廳國際交流活動(攝影:孫一民)
27號樓北展廳,由建筑首層北側原本分散的展示、辦公用房及內部天井整合而成,改造后成為面積約500m2、設施完備的大型展覽空間和學術活動場地。展廳四面均為適于布展的連續(xù)白墻面,內部空間方正寬大且易于分隔;中部天井打通后采用帶遮陽膜的橫向玻璃天窗進行覆蓋,讓展廳獲得柔和而充沛的自然采光;可以適應公開展覽以及設計評圖、學術論壇等多功能的活動需求(圖12)。這里不僅舉辦過專業(yè)級別的筱原一男、坂本一成等著名建筑師作品的公開巡回展覽(圖13),也為畢業(yè)設計、美術寫生等學生作品展示提供了充足的場地(圖14)。北展廳正門外、面對庭院的外走廊被用作半室外的舞臺空間,覆蓋巨型海報的對開拉門構成巨幅的舞臺背景,庭院及圍廊提供立體式的觀賞空間(圖15)。開放舞臺上的出席嘉賓共同拉開背景大門、徐徐進入展廳的常設環(huán)節(jié),成為27號樓公開活動中最富于嶺南環(huán)境氣息和象征意義的獨特“開幕”儀式。
27號樓東廳,是將建筑東側原有架空層門廳封閉后,改造而成的長方形高大敞廳(圖16)。東廳面向庭院一側,設置可以完全開啟的整面鐵藝玻璃門;其立面借鑒校園內民國時期的歷史建筑“發(fā)電所”大門的形式語匯,恰到好處地融入建筑外墻年代特征鮮明的水刷石肌理中;連續(xù)玻璃門為室內大廳提供了充足的自然光線和綠色景觀,也創(chuàng)造了室內外連通的開放使用條件(圖17)。以移動式展板和大型討論桌靈活分隔的大廳室內空間,既可集中進行聯合設計工作坊、專題展覽、公開評圖等人數較多的教學交流,也可以分隔成獨立小空間進行小組式的課程教學討論,是目前27號樓中使用頻率最高的公共教學場所(圖18)。
3.2 融合設計訓練的空間實驗
27號樓的庭院及半室外空間是學生制作模型、裱板貼圖、營造實驗,師生之間課間討論、講解評圖的重要公共場所。以此為背景,近年來學院積極鼓勵教師在課程設計、學生競賽、創(chuàng)新實踐等活動中,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從使用者角度探討行為與空間的關系,激發(fā)他們主動思考開放空間轉換的各種可能性;并依托開放空間的參與性建造實驗,培養(yǎng)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系統(tǒng)思維和操作能力。
12 27號樓北展廳
14 27號樓北展廳學生寫生作品展(攝影:謝光源)
13 27號樓北展廳筱原一男作品展(12,13攝影:鐘冠球)
15 27號樓北展廳開幕儀式(攝影:鐘冠球)
16 27號樓東廳
17 27號樓東廳鐵藝玻璃門(16,17攝影:謝光源)
18 27號樓東廳設計評圖活動(攝影:蘇平)
在本科生的課程設計、畢業(yè)設計、SRP等不同類型項目中,分別設置了針對27號樓空間改造的課題;如二年級下學期的《東廳改造》課程設計,要求學生對開放空間新的使用模式進行探討。2017年的畢業(yè)設計題目《應用數字制造技術的模塊化微建筑建造研究》,指導學生應用機械臂開展建造實驗,結合庭院中心的圓形花壇,利用機械臂雕刻而成的200件三維異形泡沫構件,搭建出一個直徑10m、高4.68m的懸索拱構筑物,創(chuàng)造了更多樣化的室外公共交流空間(圖19、20)。針對首層走廊和室外庭院之間上下臺階行走不便的問題,指導學生在建筑模型課程中采用不同材料搭建出多條臨時的便橋;通過參數化設計課程的研究,在門廳中搭建出不規(guī)則曲面的木質屏風裝置;通過組織學生志愿者,針對架空門廊外立面建筑構件進行視覺引導設計,為不同的教學交流活動提供主題性的入口形象(圖21)。
近年來影響甚廣的營造競賽活動,直接把開放空間作為設計對象和建造場地,鼓勵學生進行更為廣泛和深入的實驗探索(圖22)。2015年度的競賽主題為“模塊化木構展覽小筑集群設計”,采用易于加工的木構進行模塊化的設計和搭建。入選決賽的10個小組在場外預制部件和節(jié)點,于規(guī)定時間內在建筑紅樓南側實驗場地進行快速安裝,并根據“集群設計”的競賽要求將10個木構筑物串聯成一個整體的展廊(圖23)。這次活動有效促進了不同年級之間的設計交流和團隊合作(圖24),也充分整合了紅樓周邊的開放教學空間(圖25)。2016年度的營造競賽利用27號樓的庭院、平臺、外走廊等開放空間,進行“共享木構設施建造”的教學實驗;通過由基本模塊單元生成的預制裝配構筑物,探討公共空間中兼具實用性和復合性、功能性和形式感的現代木構建筑可能性(圖26、27)。10組入選決賽的作品在舊建筑的場地背景中植入了全新的創(chuàng)意單元,形成適應教學討論、休閑聚會、閱讀冥想等靈活用途的多層次小型活動場所(圖28)。這種將開放空間改造轉變?yōu)樵O計教學實驗的設計訓練,既增加了實驗教學的目的性和趣味性,也豐富了適應師生使用需求的公共活動場所,并使建筑系館呈現出多元拼貼的鮮明場所形象(圖29)。誠然,實驗性的建造教學也帶來了環(huán)境衛(wèi)生、維護管理等現實問題,對設計教學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如在營造競賽中就采取了“運營維護獎”等措施來進行積極的應對。
19 27號樓中庭懸索拱構筑物(畢業(yè)設計作品,攝影:謝光源)
20 懸索拱構筑物搭建現場
21 27號樓入口門廊視覺引導設計(20,21攝影:蘇平)
22 27號樓營造競賽搭建現場(攝影:申宏宇)
23 紅樓南側木構展覽小筑整合而成的室外展廊(攝影:鐘冠球)
24 木構展覽小筑搭建過程(攝影:孫一民)
26 共享木構設施與27號樓庭院空間的結合(25,26攝影:鐘 冠球)
25 木構展覽小筑與紅樓室外環(huán)境的結合
27 共享木構設施與27號樓平臺空間的結合
28 共享木構設施在開放空間中的植入
29 多元拼貼的全新27號樓開放空間(27-29攝影:謝光源)
設計教學與開放空間的有效互動并非一蹴而就,這一實驗過程中所引起的關注、思考乃至于爭論,對于建筑教育空間的優(yōu)化發(fā)展都具有積極的探索價值。開放式的院系公共空間為不同類型的教學訓練提供了自由發(fā)揮的舞臺,并成為學生可以直接閱讀和體驗的現場空間教材;在此基礎上,將開放空間作為設計教學的訓練素材,融入到互動的設計教學和實驗操作中,可以引導學生通過直接的參與去理解空間形式塑造的具體操作。這一包括觀察、體驗、思考、設計和建造等完整階段的訓練過程,相較于預設的空間形態(tài)示范講解,可以更直觀地激發(fā)學生的多角度思考和多元化想象。由此可見,建筑教育空間的教學意義不僅存在于靜態(tài)的空間形態(tài)結果中,更在于將設計教學與開放空間緊密結合的動態(tài)過程中,而這種互動模式還可以延伸到不同類型的公共交流空間中。如華工建院近期在廣州知名的1200bookshop(24小時書店)文創(chuàng)空間中,舉行本科二年級“書店+”設計作業(yè)的展覽和評圖;期間與建筑界、文化界的專業(yè)人士及社會公眾展開跨界討論所帶來的思維碰撞,為建筑設計教學的拓展和普及帶來了積極的影響(圖30)。因此,推動設計訓練與開放空間的緊密互動,從“開放的教學空間”邁向“開放的教學過程”,將是當代建筑學教育發(fā)展的重要創(chuàng)新途徑?!酰ū疚墨@得2016年度廣東省本科高校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以技術理性為主導的建筑設計基礎課程整合教學模式改革》資助)
30 華工建院二年級設計作業(yè)1200bookshop展覽及評圖(攝影:大白)
[1] 凌潔. 設計教學的演繹——以墨爾本大學建筑系館為例[J]. 建筑學報,2017(03): 85-89.
[2] 夏兵. 教學的空間·空間的教學——東南大學建筑學院前工院改造設計[J]. 建筑學報,2008(02): 84-87.
[3] 彭長歆,莊少龐. 華南建筑八十年:華南理工大學建筑學科大事記(1932-2012)[M]. 中國廣州: 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12.
[4] 阮皙鳴. 適應現代教育理念的建筑系館空間改造策略研究[D]. 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16.
[5] 王一平,李保峰. 建筑教育論題之建筑系館設計[J]. 華中建筑,2010(01): 187-189.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Spatial Transformation
Open space is an important feature of the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al education buildings. Based on the case study on the School of Architecture of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open features of the public education space transformation in the department building micro renovation, and the positive exploration to take the open space as a training material fully integrated into the design teaching and construction experiment, finally points out that the close interaction between design training and education place reflect an innovative meaning in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al education.
open space, spatial transformation, architecture education, design teaching, construction experiment
華南理工大學建筑學院
2017-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