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丹
摘要:死刑覆奏制度是我國古代天子依據(jù)朝審、秋審的死刑囚犯執(zhí)行前的訴訟制度。在繼承唐代覆奏制度的基礎上,北宋時期死刑覆奏制度有了一些改變,中央實行“一覆奏”,死刑案件奏報以其他形式加以補充,其中審刑院居于主導地位。北宋后期撤銷審刑院,覆奏制度恢復“三覆奏”。北宋死刑覆奏制度的進一步的發(fā)展和完善,對于死刑案件的公平處理起到了積極作用,但同時由于設計過于繁瑣以及人治色彩的因素,也具有一定弊端。北宋覆奏制度的發(fā)展促進了明清覆奏制度的成熟,也促進了慎刑思想的發(fā)展和慎刑制度的實施。
關鍵詞:北宋;覆奏制度;審刑院
死刑覆奏制度是中國古代在死刑案件臨刑前由審理案件者向天子上奏,由天子親自考慮是否給予一定寬宥的一項制度。經過唐末五代藩鎮(zhèn)割據(jù),死刑覆奏制度一度中斷,宋初并未全部恢復,統(tǒng)治階級對死刑覆奏制度做了一定的調整,北宋死刑覆奏制度以元豐改制分為前后兩個時期,北宋前期,在中央逐步恢復一覆奏制度,地方死刑奏報權下放,并設立審刑院加強死刑案件的審理;北宋后期,宋神宗元豐改制撤銷審刑院,恢復隋唐時期“三覆奏”。
一、北宋前期的覆奏制度
北宋前期,統(tǒng)治階級在中央繼承了隋唐“京師五覆奏,諸州三覆奏”制度,在地方將死刑審理的權力下放到地方政權,并在此基礎上將死刑案件奏報分散到其它司法機構,如審刑院、大理寺、刑部,其中審刑院居于主導地位。需要奏報皇帝的各種案件,先由大理寺審理,再報到審刑院復核,定出處理意見再由中書奏請皇帝決斷。
宋真宗時期一度考慮是否恢復覆奏制度。宋真宗咸平四年(公元1001年)皇帝查檢囚薄,發(fā)現(xiàn)被判死罪的人非常多,究其原因,百姓犯罪的條目較多而且官吏常常不盡心盡力去審理以致天下被判死罪者眾多,所以宋真宗考慮是否恢復死刑覆奏制度,但終沒有實施。朝廷官員審理案件急于求成獲得獎諭,致使大量冤假錯案出現(xiàn),所以死刑覆奏制度的施行再次被提上日程,但最終也沒有實行成功。
宋仁宗時再次將覆奏制度的實施提上日程,自宋仁宗天圣年間開始,便在開始京師施行“一覆奏”制度。宋仁宗天圣四年(公元1026年)天子下詔令:宋代審官院、三班院、吏部流內銓主持官員考課升遷的人,根據(jù)呈進的功過書,等待批出,到崇政殿面見皇帝,主判官審閱研究,如有符合覆奏的案件,先上奏等候皇帝決斷。[1]宋仁宗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皇帝下詔:開封府自今日起,凡是決定大辟囚,需讓其覆奏。”[2]宋神宗熙寧四年(公元1071年)編修中書條例中記載:審刑院向皇帝上呈公事的時候,如果沒有符合覆奏的情況,下令不寫入熟狀中,先實行然而后上報奏狀,下發(fā)詔令到所屬的去處?!盵3]種種史料表明在宋仁宗天圣四年(公元1054年)開始中央實施“一覆奏”制度。
總之,北宋前期繼承隋唐立法精神,對違反覆奏制度的人加以懲罰。一部分重大案件不論中央與地方,必須實行“一覆奏”制度。如果遇到天子臨時決定不允許覆奏的命令,不允許不施行覆奏制度。北宋時期為了嚴格執(zhí)行死刑覆奏制度,對覆奏制度的執(zhí)行加以限定,如果有違反覆奏制度的執(zhí)行將給予不同程度的程度,從這方面來說,也不失為一種對死刑覆奏制度的監(jiān)察。
二、北宋后期覆奏制度
宋初以來的官制存在諸多問題,一是機構重疊;二是官職名實之間背離、混亂。宋神宗元年三年時取消審刑院,將其職權劃歸刑部。撤銷審刑院后死刑奏報恢復為唐代的“三覆奏”制度。宋神宗六年(公元1083年)天下死刑請讞,執(zhí)政者認為其極其麻煩,應該揭發(fā)不應該請讞的人。晉卿認為法在天下,有疑惑有需求的人向皇帝奏請以求審理,這是祖宗的制度。現(xiàn)在朝廷害怕罪人死于獄中的人多是無辜的人。所以希望能夠施行“三覆奏”制度。朝廷皆從之。[4]至此朝廷實行“三覆奏”,“三覆奏”即指死刑案件在判決后、行刑前、行刑時三個不同的時間向天子奏請是否可以重新審判案件,以防止在之前的審判中出現(xiàn)錯誤。
為了保證刑法的公正性,統(tǒng)治者希望最大程度上確保死刑覆奏制度的執(zhí)行。宋哲宗元符元年(公元1098年)御史中丞安惇說:“請求從今天起開封府、大理寺上殿公事,不允許不結案審錄和不覆奏。如果違例,雖允許其請求,其元奏官一并責罰。”[5]宋哲宗元符二年(公元1099年)下詔:“審訊徒刑以上的犯人,請求不結案及審訊覆奏判決遣發(fā),已經向皇帝請求覆奏的人,將其視為違制處理。臣僚請求今后獄具,一定依條差官審訊?!盵6]總之,統(tǒng)治者對于死刑案件給予了諸多的重視,從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刑法的公正性。
總之,北宋繼承了隋唐的死刑覆奏制度,統(tǒng)治者根據(jù)北宋的具體政治運作情況,在前代的基礎上作了進一步的發(fā)展和完善,北宋前期在中央施行“一覆奏”,地方機構直接擁有死刑決定權;北宋后期在中央撤銷審刑院,恢復“三覆奏”制度,地方機構直接擁有死刑決定權。其實唐代統(tǒng)治者也不可能對每個死刑犯進行重新審理,但確實能通過皇帝的特權為死刑犯提供覆奏的機會。
結語
北宋時期,隨著社會的穩(wěn)定,死刑定罪、執(zhí)行方式也引起了關注。唐末五代的“京師五覆奏,諸州三覆奏”變得有名無實,死刑覆奏沒有得到很好處理,基于此,北宋前期在中央施行一覆奏,地方機構直接擁有死刑決定權;北宋后期在中央撤銷審刑院,恢復三覆奏制度,地方機構直接擁有死刑決定權。覆奏制度與審刑院之間從制度的設計上很講究復核權力的互補和牽制,但最后還是要奏報皇帝并作出裁決,北宋時期二者的結合使得司法關系更為完善,刑罰體系變得相對平穩(wěn),是值得我們現(xiàn)代社會借鑒的,對當代中國慎刑思想的發(fā)展和慎刑制度的實施有一定的啟發(fā)。
參考文獻:
[1](宋)李燾撰:《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106,天圣六年四月丙寅,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第2470頁。
[2]同上,第4281頁。
[3]同上,第5488頁。
[4]同上,第8082頁。
[5]同上,第11961頁。
[6]同上,第12120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