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聰聰+彭新清+鄧鵬華
【摘 要】為了有效的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提高師資隊伍的整體素質(zhì);促進教學質(zhì)量的提高,本文利用層次分析法建立合理的教學評價指標體系,使得教師教學評價更加科學性、層次性、可行性、動態(tài)性。
【關鍵詞】層次分析法;教學質(zhì)量
一、引言
近年來,隨著高等教育規(guī)模的擴張所帶來的整個社會對高等教育教學質(zhì)量以及人才培養(yǎng)質(zhì)量的關注和審視,大學教學評價又成為一個備受矚目的熱點問題,得到了高等教育界乃至整個社會的高度重視。為了有效的促進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提高師資隊伍的整體素質(zhì);促進教學質(zhì)量的提高,本文利用層次分析法建立合理的教學評價指標體系,使得課堂教學評價更加科學性、層次性、可行性、動態(tài)性。
二、構建評價指標體系
根據(jù)教育素質(zhì)發(fā)展的要求,當前教師教學評價應由三個維度的評價構成,既教師教學素質(zhì)評價(反映教師教學的基本素質(zhì))、教師教學的職責評價(反映教師教學工作狀況)和教師教學績效評價(反映教師教學的成效)。其中素質(zhì)評價是教師實施教學的保障,績效評價是教師實施教學的最終目標。因此,教學評價指標體系如圖1所示。
三、基于層次分析法的評價結果計算
層次分析法是對定性問題進行定量分析的一種簡便、靈活而又實用的多準則決策方法。它的特點是把復雜問題中的各種因素通過劃分為相互聯(lián)系的有序?qū)哟?,使之條理化,而后,利用數(shù)學方法計算反映每一層次元素的相對重要性次序的權值,通過所有層次之間的總排序計算所有元素的相對權重并進行排序。
(一)構建判斷矩陣
在圖1所構建的評級指標體系基礎上,邀請教育領域相關專家對各評估指標進行打分量化,得出各層次的判斷矩陣,這里采用1-9比例標度進行打分量化,如表1所示。
因此,可以得出各層次的判斷矩陣A、A1、A2、A3。
(二)指標權重計算
對每一個成對比較矩陣計算最大特征值及其相應的特征向量,利用一致性指標、隨機一致性指標和一致性比率作一致性檢驗。然后得出相應的各層次權重數(shù)值為:
W=[0.298,0.545,0.157]
W1=[0.401,0.350,0.249]
W2=[0.399,0.308,0.202]
W3=[0.302,0.409,0.289]
(三)評價結果計算
根據(jù)層次分析法的定義和專家打分結果,可以計算所各層次的評價結果數(shù)值。
其中,指標元素層的評價結果分別為:
E1=■wiei=0.401*85+0.35*70+0.249*90=80.995
E2=■wiei=0.399*80+0.308*75+0.202*85=72.19
E3=■wiei=0.302*76+0.409*82+0.289*79=79.32
那么,教師教學評價結果為:
E=■wiEi=0.289*80.995+0.545*72.19+0.157*79.32=75.2
參考文獻:
[1]宮欣怡,艷玲.關于外語課堂教學評價的思考[J].天津教育,2006.
[2]陳紅,高校實踐教學質(zhì)量評價模型的構建與應用[J],驗室研究與探索,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