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百無聊賴,一個朋友忽然發(fā)來消息,問我是否記得小學時的一堂課。三十年的流逝,我在記憶中搜尋著那些點滴片段,便隱約看到了曾經清澈的一片藍。
我記得那是一堂自然課,老師給我們講解天空為什么是藍的還是海水為什么是藍的,反正具體內容已經記不清了。當時,她讓我們回去做一個試驗,晚上把一杯水放在外面的窗臺上,早晨太陽剛升起時,那杯水就會變成藍色。三十年前的鄉(xiāng)下,懵懂的兒童,新奇的試驗,第二天早晨的一杯藍色,穿透了歲月的塵埃,點亮了回望的目光。
當回想起這一切,便依然有著那種期盼的心情。在曾經的那個夜里,想著外面窗臺上的一杯水,想著清晨時,它怎樣悄悄地變了顏色?,F在想來,在夜色中,它也曾裝過滿天的星光月色,也裝過我的夢。而現在,多少年的風塵浸染,早沒有了那么澄澈的渴盼,也沒有了那么清純的希望。就像怎樣的奔波都不會通向曾經的夢想,就像怎樣的努力都拖著欲望的影子。我們就這樣一步步地丟掉了許多不會再來的美好。
于是這個夜里,依然是一杯水放在外面的窗臺上,帶著兒時的期盼。可是醒來時的清晨,卻沒有了那么清爽的藍,反而落了不少塵埃。也許回不去的,不只是我,還有這個世界。是啊,想想看,曾經多少樸素的夢想,都失落于世事的塵埃中,我們茫然地向前走著,自己都不知走向哪里。
想起初中時的一個老師,那時我已經搬進了城里,她上課時經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是不是心里又長草了?”是啊,在曾經的課堂上,我們多少次想著自由而歡樂的事,讓心悄悄飛向遠方。后來,這個老師調走了,她走前對我們說:“記住你們心里長的草,也許以后你們會發(fā)現,那才是你們最為珍貴的東西!”
…………
忽然覺得,雖然時光已經覆蓋了煩惱,可是我們依然可以找到一片不曾被浸染的純凈?;蛘哒f,先前清空了心底的煩擾,身前身后便都是最清新的入眼入心的風景。就像撣去光陰的塵埃后,生命便清澈得可以洗凈世界的污濁。就算疲憊過后,返身回去的時候,等著我們的依然是洶涌而來的日月流年。但有了那樣一個輕松的時日,生命也多了一個緩沖,一片留白,一種休憩。就像上課時,心中偶然閃過的念頭,連綴著所有美麗的時光。
是啊,那么多的美好,依然還在等著我們去采擷,從不曾消逝。
(作者包利民,選自《做人與處世》2016年第22期,有刪節(jié))
讀后漣漪
三十年前的鄉(xiāng)下,一個懵懂的兒童在那個夜里,想著外面窗臺上的一杯水,幻想著清晨時,它是怎樣悄悄地變了顏色。那種期盼的心情,那份即將見證奇跡的忐忑和欣喜,令三十年后的作者依然能夠“穿透了歲月的塵埃,點亮了回望的目光”。
也許,生命中的某些美好,只能在回憶中撿拾,但我們知道,那是人生給予我們彌足珍貴的饋贈,值得我們永久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