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朗
一座門里一只耳,這就是“聞”。無論是簡體字、繁體字,還是更早時候的小篆,“聞”字都是由這么一座門加一只耳朵組成。而在最古老的甲骨文中,耳朵的元素更加明顯,甲骨文的“聞”字,看上去就像一個跪坐的人,正聚精會神地豎起耳朵,仿佛在傾聽著什么。
沒錯,“聞”的意思就是聽,但又和“聽”有所區(qū)別。如果說“聽”指的是一種狀態(tài),那么“聞”就更強調結果,聽,而且聽見了,這就是“聞”。
比如說,老師在講課,坐在教室里的你,一定聽得到老師的聲音,可如果你此時正在回想前一天看過的動畫片,沒有仔細聽講,那么對于老師的講話,就算不得“聞”。這種狀態(tài)用一個詞來形容,叫作“聽而不聞”。這就是說,明明聽到了老師講話的聲音,卻沒有收獲老師真正要教授的內容。這時,老師會板起面孔,提醒走神的你:“豎起耳朵,仔細聽!”
可想要聽進去,僅僅靠豎起“耳朵”就足夠了嗎?
有一個和“聞”有關的著名典故,叫“聞雞起舞”。東晉有位名將,叫作祖逖。他曾在北渡長江船行到江中時,用船楫擊打水面,發(fā)誓要收回國家失去的中原土地。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抱負,祖逖和好友劉琨互相勉勵,每天聽到雞叫,便起床舞劍,留下了“聞雞起舞”的故事。祖逖和劉琨的這種發(fā)奮之舉為后人所景仰,“聞雞起舞”的故事世代傳誦,用來形容有志之士的勤奮努力。
試想一下,祖逖每天“聞雞起舞”,靠的全是耳朵的功勞嗎?拂曉之時,聽得到雞叫的人有很多,胸中有理想,能愿意起床舞劍的人卻少之又少,就像鬧鐘的聲音比雞叫響得多,可愛睡懶覺的人不是一點兒都沒變少?
由此可以推想,能不能聽得到,達到“聞”的程度,并不單單取決于耳朵,還和我們的頭腦有關:它的主人究竟想不想聽,愿不愿聽?
聽是“聞”的本義,也許因為“聞”有收到訊息的意味,一些并非由耳朵帶來的訊息,只要我們收到了,也會用“聞”,比如主要由眼睛見到的“見聞”,用鼻子嗅的“聞一聞”,電視里每天播送的“新聞”?!奥劇币惨虼丝梢砸隇橹R,誰不想成為一個“博聞強識”,能夠“聞一知十”的人呢?
很久以前,除了利用書報,人們只能從自己身處的環(huán)境中直接獲取見聞,而在如今這個信息時代,網絡、電視、廣播等媒介變成我們眼睛、耳朵的延伸,讓我們擁有了神話故事中的千里眼、順風耳??擅刻炷敲炊嗟挠嵪涿娑鴣恚瑫r間和精力卻是有限的,那么我們究竟該“聞”些什么呢?對于這個問題,聰明的你又會給出怎樣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