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昌梅
1969年出生于浙江省瑞安市,畢業(yè)于華東師范大學,現(xiàn)為浙江畫院專職畫師,國家二級美術師,中國美協(xié)會員,陸儼少山水畫研究會副秘書長,浙江省美術家協(xié)會理事。
近幾年來,浙江余昌梅在山水畫壇漸露頭角。這位畫家視野寬,取材廣,形式語言也多樣。因此,很難用一句話來概述余昌梅的山水畫全貌。不過,觀摩他的近作,筆者腦海中逐漸浮現(xiàn)出一組關鍵詞——溫潤,清新,雋永,奇峭,大氣,端正。
一
江南是容易讓人萌生詩情的地方,因此引得無數畫家為之寫照。但余昌梅能從中脫穎而出,他以江南水鄉(xiāng)、山鄉(xiāng)景物為題材的作品,以情見長,以韻取勝,每每讓觀者流連不已。成功的原因,不僅在于作者對家鄉(xiāng)風物有著真切的體驗,還在于他筆墨里飽蘸著濃濃鄉(xiāng)情,并且能把清雅的形式語言推上一個新的層面。
余昌梅用他的靈動之筆,為我們展現(xiàn)了這樣畫面:靜謐的山坳間,粉墻黛瓦的民居掩映在綠樹叢中,曲折的溪流與石橋相映成趣;縷縷微風吹皺一池春水,小園里雜花生樹、新篁拔節(jié);清秋的早晨,農家短墻外絲瓜藤上綴滿了晶瑩的露珠……作品中偶爾出現(xiàn)人物的身影,譬如農家院門前的少婦和臺階上玩耍的兒童,這些細節(jié)描繪,為畫面平添了生活氣息,也使作品具備了些許田園風情畫的意蘊,讓觀者感受到尋常巷陌人家平凡卻也安寧的生活。
余昌梅擅長渲染不同天氣環(huán)境的氛圍,陰晴冥晦均能各呈其妙。而他對江南雨景的刻畫尤其值得稱道,且不說他在表現(xiàn)“杏花春雨”的意境方面堪稱駕輕就熟,即便一些小景也被他賦予了雋永的詩意:民居的墻面被雨水打濕,留下淡淡的水痕;層層疊疊的樹葉在朦朧的雨霧中若隱若現(xiàn);小橋側面石縫里垂下縷縷藤蔓,隨著微風輕輕搖曳;橋上有三三兩兩的行人打傘行走過,似乎有吳儂軟語伴隨著瀟瀟的雨聲傳出畫面……畫面濕濡溫潤,“空氣感”很強,清新悅目。
就總體審美傾向而言,余昌梅的“江南”題材山水畫體現(xiàn)出明顯的唯美主義追求——一種理想化的詩性表達。而就技法而論,此類作品大體上可歸入小寫意范疇,細節(jié)描繪一絲不茍、精雕細琢,景物元素繁密,但不失空靈通透之逸趣。
二
余昌梅筆下的“江南”因雅俗共賞而一直受到收藏家的青睞。按照常理,他大可以順著這條路毫不費勁地走下去,享有一份輕松與富足。但余昌梅不滿足于在“小橋流水”和“小園幽徑”中淺吟低唱,更不屑于用一招一式的小技巧來炫人。他有著更高的追求。
余昌梅很欣賞元人筆墨之精致與到位,但他更傾心于五代北宋的山水那種史詩般的氣勢與豐厚的內蘊,他甚至認為“宋代是山水畫的一個制高點”?;诖?,在研摩傳統(tǒng)時,他繞過了明清以來許多旁枝末節(jié)的東西,直追北宋山水經典。而且,一旦作者將精致秀潤的筆墨語言融入宏幅巨構中,他筆下的巍峨的高山與奔流的大川立即兼?zhèn)錁愫衽c雅麗的美學品質,同時,原本景致小橋的江南園林也產生了宏闊感。
幾年來,余昌梅與浙江畫院的同道們到各地寫生,審美的觸角得以廣泛延伸。他畫奇秀的雁蕩,畫險峻的太行,也畫偉岸的泰山;他畫南方的丹霞春色,也畫北國的寥廓霜天。他寫雁蕩,山勢如水濤般起伏延展,豪放飄逸,律動感很強;他畫太行,強有力的走筆與磅礴的氣勢結合得很恰當。南北各地崇山峻嶺博大厚重的量感或無盡的闊遠感,在他筆下得到生動體現(xiàn)。譬如他表現(xiàn)浙西名勝的作品《大慈巖》,布局大開大合,章法險得出奇——畫面中懸崖凌空欲飛,陡峭的石壁壓頂逼人。若無過人的膽識與較強的筆墨駕馭能力,這種布局極容易陷入窘境。但余昌梅由于注重峰巒山崖的呼應關系,所以能夠險中求穩(wěn),不給人突兀之感。同時,變幻無蹤的的煙嵐云氣形象也有助于畫面的均衡,因此整幅作品既沉郁大氣,又奇峭瑰麗,引人入勝。
借大山大水寄托大情懷,把“江南絲竹”(優(yōu)美)轉變?yōu)椤包S鐘大呂”(壯美),成為他當前的自覺追求。然而即便如此,他畫面的氣息仍是內斂(一如他平素的低調謙和),畫幅中無咄咄逼人的霸悍之氣,但筆墨厚實而滋潤,自有一種博大曠遠之感。他的作品《泉響清谷》里山石的紋理呈豎向排列,而云氣呈橫向排列,秩序感很強,嚴整中帶有一些幽渺深遠、神秘莫測的氣息,令人有出塵之想。此外,這類作品,也因減弱了對故事情節(jié)的描寫而顯得更純粹。
三
余昌梅自謙為“草根”畫家,但其實他接受過系統(tǒng)的學院美術教育,他骨子里浸透著古典審美格調與文人畫的創(chuàng)作意識。立意既高,風格追求自然不凡。當然,風格的營造離不開具體而微的形式語言。從這個角度考量余昌梅,不難發(fā)現(xiàn)這位畫家的筆墨語言豐富而不乏個性特色。譬如,他畫全景山水的峰崖,中鋒、側鋒和逆鋒兼用,鏗鏘有力,動感強烈;他以斷續(xù)的筆畫寫園林中的亭臺樓閣,筆斷意連,很有節(jié)奏感;他畫樹木,一筆三折,頓挫感很強;他擅長濕筆疊加和層層積墨等技法,如此,既豐富了峰巒的質感,又讓粗糲的巖石顯出溫潤敦厚感。有時他用干皴法寫景物,干皴一經水色的罩染,立刻變得瑩潔通透。
在布局方面,他似乎喜歡“滿構圖”,但繁密中留出少許亮色,以此突出建筑物或人物,頗為醒目提神。此外,一些出奇制勝的表現(xiàn)也頗能顯現(xiàn)他的才華。譬如,在《霜林暮歸》中,大片黝黑的山石和叢生的雜樹占據中央主要位置,而房舍屋宇偏處一隅。這樣安排因極易呆板而為一般畫家所忌諱,而余昌梅不僅能在能“絕境”中逢生,甚至能左右逢源、游刃有余,讓人嘖嘖稱奇。
他的造型與設色也頗具現(xiàn)代感。這位畫家的墨筆民居寫生,本身就具有獨立觀賞的價值,而這些形象元素融入山水空間后,整幅作品具備了鮮活的時代氣息;他畫樹,不拘古法,而是靈活而大膽地放筆寫目之所見的對象。他有時特地突出樹木枝條的秩序感,有時用紛披的散鋒寫枝葉,混沌中見規(guī)律;有時用交融的水色染樹葉,樹木初春的嫩葉和秋天的黃葉都與或濃或淡的墨痕形成微妙的契合。他似乎不太喜歡強烈的明暗效果而更傾心于在統(tǒng)一中找對比,譬如他寫天平山秋色,色階變化自然,有著舒緩的節(jié)奏感;點點秋葉如同跳躍的色斑,使畫面活潑,再用素雅的灰色調統(tǒng)攝全局,效果顯得素雅而有清氣。
四
我們已經品味了余昌梅的“江南絲竹”與“黃鐘大呂”,盡管那只是他過去的階段性成就,但足以讓人振奮。余昌梅尚在探索與積累中,他不急于為自己定位,他仍在“盡精微”與“致遠大”的目標下勤奮筆耕。據說,這位畫家打算今后分“水鄉(xiāng)”、“北方山水”和“海景”等幾個專題展開創(chuàng)作實踐。筆者揣度,余昌梅今后除了豐富自己的圖式外,可能將進一步提升筆線的質量,特別會在落筆的“穩(wěn)、準、狠”方面下功夫。目前,他的“水鄉(xiāng)”已漸趨成熟,他的“北方山水”也初露崢嶸。而他的“海景”將會是怎樣一種面貌?讓人充滿期待。
(文/徐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