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文艷++吳智育++刁靜
收稿日期:2017-04-01
作者簡介:翁文艷,中國浦東干部學院領導研究院教授,美國麻省州立大學教育領導系訪問學者;吳智育,河北師范大學法政與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通訊作者;刁靜,電子科技大學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講師。(上海/201204)
*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的新途徑研究”(項目編號12CKS044)和上海市“陽光計劃”項目“積極青年發(fā)展視野下大學生領導力培育模式的研究” (課題編號112YG14)的研究成果,并獲國家留學基金資助。
摘要:將以價值觀為核心的大學生領導力作為分析框架,本研究發(fā)現(xiàn)當前我國大學生在價值觀上呈現(xiàn)出一些特點,如誠信上的知行分離,虛心態(tài)度與服務意識不足,合作關系難以建立,較少重視團隊目標等。研究還發(fā)現(xiàn),學習過領導力的大學生具備更積極的價值觀,更強調(diào)患難與共的誠信與責任,更擅長合作與助人的友善關系,更重視團隊價值和民族使命感。建議將大學生領導力作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一門拓展課程,作為高校價值觀教育的一種新途徑。
關鍵詞::大學生領導力;以價值觀為核心;實證調(diào)查
一、 研究背景
領導力是21世紀學習、工作與生活的必備技能。它強調(diào)在發(fā)揮影響力的過程中遵循誠實、正直等價值準則并在行為上體現(xiàn)社會責任感。[1]幫助學生發(fā)展誠信及堅強的性格以使其成為領導者,已成為高等教育最具挑戰(zhàn)性的重要目標之一。[2]國外大學生領導力教育的實踐表明,培養(yǎng)領導力可促進大學生樹立合作、服務、責任、奉獻等積極價值觀。[3]美國高等教育標準促進委員會所制定的大學生領導力培養(yǎng)目標包括價值觀、能力、知識三個維度,以價值觀為總目標導向,以知識為學習的基礎和前提,以各種各樣的個人品質(zhì)和能力素質(zhì)作為培養(yǎng)目標的主體內(nèi)容,社會責任感是大學生領導力價值層面的核心素質(zhì)。[4]可見,培養(yǎng)大學生領導力,不是要強化學生的“官本位”意識,而是要培養(yǎng)和提升他們在以后的職業(yè)領域、工作崗位上的影響力以及服務他人、團隊合作與溝通等人際交往能力[5],并強調(diào)社會責任感等價值核心。
我國高校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國民教育的主陣地,承擔著大學生價值觀教育的使命,需要適應時代發(fā)展的新要求和學生生活的新特點,不斷地豐富教育內(nèi)容、創(chuàng)新方式方法、激發(fā)學生學習進步的自覺性和積極性。學生認同和養(yǎng)成價值觀的過程與他們從自我走向社會的親社會行為的養(yǎng)成過程有關,屬于從小我到大我的社會性成長過程。針對90后大學生在價值觀方面強調(diào)自我中心和實際利益的普遍傾向,大學生領導力教育從學生自我能力提升的實用角度出發(fā),通過培育以價值觀為基礎的重要人際影響力,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奠定基礎。本文采用大學生社會責任型領導力量表對全國6所高校的1200名大學生進行了問卷調(diào)查,從實證角度發(fā)現(xiàn)我國大學生在價值觀上呈現(xiàn)出一些特點,學習過領導力的大學生具備更積極的價值觀,試圖為高校價值觀教育提供新思路。
二、 研究設計與方法
(一)以價值觀為核心的大學生領導力分析框架
目前世界各國大學生領導力教育中運用最廣泛的理論是美國高等教育研究所針對大學生群體提出的大學生社會責任型領導力理論。[6]該理論是由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高等教育研究院(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Institute)提出的,認為社會責任型領導力是“有目的的、合作取向的、以價值觀為基礎的引領社會的積極改變”的過程。該理論專門針對大學生群體的發(fā)展,整合了服務型領導、變革型領導、合作型領導等強調(diào)道德倫理要素的領導理論,形成以價值觀為核心的代表性理論,成為當前美國高校大學生領導力教育中最具影響力、應用最廣泛的模型。該理論強調(diào)兩個核心原則:一是強調(diào)領導力發(fā)展與社會責任感緊密聯(lián)系,強調(diào)領導力是通過激發(fā)變革、改善社會來促進公眾的共同利益;二是領導力發(fā)展需要提升每一個人的自我認知能力及與他人合作共事的能力。
通過社會責任型的領導力發(fā)展,致力于幫助學生在以下七種價值觀方面有所發(fā)展。這七種價值觀是該理論的核心要素,可分為個人價值觀、團隊價值觀和社會價值觀三個層次。個人價值觀包括自我認知、言行一致、承諾三種價值觀。團隊價值觀包括合作、共同目標和禮貌地解決爭論三種價值觀。社會價值觀,也是社區(qū)價值觀,包括公民責任感(或社會責任感)這一最為重要的價值觀。在學生身上發(fā)展上述三個層次的七種價值觀,反過來又促進了第八種價值觀——積極改變,即為了公眾的共同利益而促進社會的積極改變。這些價值觀之間形成相互關聯(lián)、相互促進的格局,共同構成了促進社會積極變革的社會責任型領導力的發(fā)展的模型,該發(fā)展模式非常強調(diào)學生在領導過程中的積極實踐。本調(diào)查采用的大學生社會責任型領導力量表圍繞這8個維度的價值觀設計了68個題項,這8個維度成為本文的分析框架。見表1。
(二)研究對象
課題組于2014年3-5月采用隨機便利取樣方法選取東、中、西部高校各2所,并在選定高校中選取文科或理科院系各1個,從中選取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年級的學生各50名,每所高校共計200人。采用無記名團體施測方式,共計發(fā)放問卷1200份,回收有效問卷1159份,回收率96.6%。在被調(diào)查的大學生中,東部高校為381人(32.8%),中部高校為391人(33.7%),西部高校為388人(33.5%),地區(qū)分布基本均衡。其中男生526人(45.4%),女生633人(54.6%),基本符合目前大學在校生女生比例略高于男生的總體情況。其中大一284人(24.5%),大二305人(26.3%),大三299人(25.8%),大四271人(23.4%),被調(diào)查大學生出生年齡在1990~1995年之間,是典型的90后青年。調(diào)查樣本在各年級分布基本均衡。文科或社會科學專業(yè)大學生538人(46.4%),理科或自然科學專業(yè)大學生621人(53.6%),基本均衡,符合我國在校生理工科學生略多于文科生的總體情況。被調(diào)查大學生成長地區(qū)在農(nóng)村的573人(49.4%),城市383人(33.0%),都有過的203人(17.5%);獨生子女的492人(42.5%),非獨生子女的667人(57.5%)。據(jù)此樣本的調(diào)研數(shù)據(jù)結果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全國在校大學生的總體情況。
(三)研究方法
采用大學生社會責任型領導力量表作為研究工具[7],對我國大學生領導力的現(xiàn)狀進行分析。該問卷源自美國,已被國內(nèi)研究證明同樣適用于我國大學生,具有較高的信度和效度。[8][9]
調(diào)查問卷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基本信息”,內(nèi)容主要為大學生的各種特征及是否學過領導力的情況;第二部分為“大學生社會責任型領導力量表”,共68個題項,采用李克特五點計分量表。量表共分為8個維度,包括:(1)禮貌地解決爭論;(2)自我認知;(3)改變;(4)合作;(5)言行一致;(6)共同目標;(7)承諾;(8)公民責任感。量表整體α系數(shù)為0.941,每個維度和每個題項的α系數(shù)均為0.94左右,顯示該量表的信度良好。
采用描述性分析,比較領導力8個維度的均值,得出大學生領導力各個維度的現(xiàn)狀。采用頻數(shù)分析,看大學生總體在相應的價值行為或態(tài)度題項上所達到的水平。由于正態(tài)分布或方差齊性不能滿足T檢驗的要求,因此采用非參數(shù)檢驗中的秩和檢驗(Mann-Whitney 檢驗),檢測學習過領導力的大學生在領導力行為(含8個維度)上是否與從未學習過領導力的大學生有差異。零假設是兩類大學生的領導力行為相同。P值指Mann-Whitney 檢驗的漸進顯著性(雙側(cè))水平,P<0.05則拒絕零假設,認為兩類大學生在領導力(含8個維度)上有統(tǒng)計學上的差異。運用SPSS20.0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
三、結果與分析
(一)我國大學生領導力的現(xiàn)狀
總的來看,大學生領導力量表中8個維度依據(jù)均值的高低依次為:禮貌地解決紛爭、改變、共同目標、自我認知、公民能力、合作、言行一致、承諾。進一步分析大學生領導力量表中8個維度68個題項的百分比,分析大學生在相應的價值行為或態(tài)度上所達到的總體水平,發(fā)現(xiàn)具有以下幾個特征。
1.自以為真誠,但因缺乏自信、自省、自知而導致知行分離
言行一致是指思想、情感和行為的一致性,是真誠待人的基本表現(xiàn)。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大學生總體上重視真誠、正直的價值觀,有85.8%的大學生同意或完全同意“我是一個真誠的人” 的題項,有79.3%的大學生同意或完全同意“對我而言,別人認為我正直很重要” 的題項。但只有剛過半數(shù)的大學生認為自己的行為與信念相符(57.1%),能容易坦誠自己(53.2%)。僅僅三分之二(68.8%)的大學生認為自己在思想和行為上一致??傮w上看,大學生在言行一致上比較欠缺,這與我們強調(diào)要加強大學生的誠信教育的一般看法也是一致的。
準確客觀地自我認知,是培育價值觀的基礎,一個不能認知自我、無法建立自信的人是無法建立一套合理的自我價值體系的。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僅49.7%的大學生認為很了解自己,58.5%的大學生認為自己很自信,24.8%的大學生認為自省很難。自我認知是實現(xiàn)其他價值的必要條件,是驅(qū)使自我采取行動的價值、態(tài)度和情緒的認知和自覺。大學生總體上不了解自我、缺乏自我反省的能力,因而不能建立足夠的自信,這些都會阻礙他們構建誠信、正直、友善等符合道德倫理的自我價值體系。
2.在思想上有合作的態(tài)度與意愿,能尊重他人并分享自己的觀點,但在實際行為上不擅長合作且缺乏虛心態(tài)度
合作包括包容不同文化、善于溝通、表達與傾聽,能夠建立互相信任的關系。禮貌解決爭論包括傾聽、溝通、談判、對話的能力。
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85.9%的大學生愿意為了共同目標和別人一起努力,81.1%的大學生表示信任合作伙伴,79.0%的大學生認為自己樂于聽取別人的意見,75.7%的大學生認為合作會帶來更好的結果。82.4%的大學生認為自己能尊重別人的意見而不是獨斷專行,80.8%的大學生認為討論能激發(fā)創(chuàng)造力。然而,僅有67.3%的大學生認為自己樂于接受別人意見,57.8%的認為自己在別人眼里是很善于合作的,49.3%的認為自己在合作中能發(fā)揮重要作用。可見,大學生總體上能尊重他人而不是獨斷專行,能積極地參與討論,與他人分享自己的看法。但在實際合作行為上自認為不擅長合作,不擅長接受他人的意見,覺得自己對團隊的貢獻和作用沒有得到其他人的認可,這也許與之前大學生的自信度偏低且比較自我有關,所有這些特征都會影響大學生建立友善、合作、互惠的人際關系。
3.態(tài)度上認同團隊共同目標,但實際行動上缺乏足夠的參與支持
共同目標意味著為了共享的價值和目的而工作,具有與組織一致的價值觀是個體激發(fā)敬業(yè)精神的前提,只有具備共同目標和使命的組織和團隊才能激發(fā)成員之間的高度信任感。承諾是在行為上與價值觀保持一致,并信守諾言,為自己的承諾付出時間和精力,且有效實現(xiàn)承諾。只有在承諾之下堅持到底,才能最終對國家、社會作出積極的貢獻。
大部分大學生能認同組織共同目標或共同價值的重要性(84.6%),愿意與他人共同努力使所在團隊更好(87.7%),并對所在團隊具有較強的責任感(86.3%);但是在行為上卻相對較少參與那些有利于共同利益的活動(80.8%)。這也佐證了之前部分大學生在言行一致上比較欠缺的特征。
大學生總體上具有較高的承擔責任的意識。86.3% 的大學生認為自己會承擔自己應允過的責任;但在言出必行、言行一致方面,比較欠缺,僅有65.8%的大學生認為自己言出必行,66.4%的大學生認為自己在困難時期會和同伴在一起??梢姡髮W生總體上相比其他社會人群是比較單純而真誠的,但由于抗挫能力較弱,在遇到困難時,會因懼怕困難而導致逃避責任、不能踐行自己先前的承諾而產(chǎn)生言行不一致的情況。
4.態(tài)度上愿意為團隊作貢獻,實際上卻不愿意為他人花時間做重要事情,使命感較弱
公民責任感包括作為一個合格公民的能力與行為特征。公民責任感產(chǎn)生于個人與所在社會或社區(qū)之間的責任關系,具有責任感的個人在行為上表現(xiàn)為能夠積極主動地采取行動通過參與社區(qū)活動、為他人提供關愛和服務來改善所在社區(qū)、造福于社會。其中,也包含服務他人的意識,服務他人的體驗經(jīng)歷是培養(yǎng)學生領導力的一種強有力的手段,服務他人、關愛他人與社區(qū)是愛國情感產(chǎn)生的基礎。大學生群體有負責任的態(tài)度和意愿,87.7%的大學生認為愿意與別人一同努力使團隊變得更好,85%左右的大學生認為自己對團隊負有責任,并表示很珍惜能為團隊作出貢獻的機會。但在實際行為上,卻并不太愿意花時間為別人做重要的事情,缺乏使命感。此外,僅有60.4%的大學生相信自己肩負著國家和民族的使命,表現(xiàn)出大學生相對較弱的民族使命感。
(二)學習過領導力的大學生具備更積極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對學習過領導力和從未學習過領導力的兩類大學生群體進行非參數(shù)檢驗中的秩和檢驗,結果發(fā)現(xiàn)兩類大學生群體在領導力總分及除“禮貌地解決爭論”之外的7個維度上都存在統(tǒng)計學上的差異(見表2),學習過領導力的大學生都普遍優(yōu)于從未學習過領導力的大學生??梢?,學習過領導力的大學生在態(tài)度和行為上都表現(xiàn)出更為積極的價值觀。
1.更強調(diào)患難與共的誠信與責任。與從未學習過領導力的大學生相比,學習過領導力的大學生在困難時期會更多地與同伴患難與共,做事情時具有更強的責任感,更加為其他同伴所信任,在言行一致方面做得更好,在日常行為中表現(xiàn)出更強的真誠、誠信的觀念與行為。
2.更擅長合作與助人的友善關系。與從未學習過領導力的大學生相比,學習過領導力的大學生在與他人合作時,更能發(fā)揮重要作用,這也是領導力的重要特征。同時,也更樂意幫助他人、為他人爭取權利。更認同了解他人的重要性,更強調(diào)合作的好處,更樂于接受他人的意見和分享自己的看法,在日常行為中更容易建立友善、合作、互助的人際關系。
3.更重視團隊價值和民族使命感。與從未學習過領導力的大學生相比,學習過領導力的大學生在完成團隊目標和任務時,更能認同團隊價值觀,更能積極主動地為制定團隊目標和完成團隊任務作貢獻,具有更強的民族使命感和愛國意識。
4.具有更客觀的自我認知和更強的社會適應能力。與從未學習過領導力的大學生相比,學習過領導力的大學生表現(xiàn)出更了解自己的優(yōu)勢與不足,更為自信并能在變化的環(huán)境中也工作出色,能積極尋找新的做事方式和認識問題的新方法。
四、討論與建議
大學生領導力作為21世紀合格公民必備的素質(zhì),已成為我國大學生必須具備和需要掌握的綜合素質(zhì)與能力。一直以來,大學生通過參加各種形式的學生組織、擔任學生干部、參加社會實踐和志愿服務等,來自發(fā)地提升自己的領導力。研究表明,這些實踐經(jīng)歷都有利于全面提升大學生領導力。[10]近幾年,上海、廣州、北京、成都等地一些高校也嘗試開展大學生領導力項目或開設大學生領導力課程,將大學生領導力教育作為公民教育、通識教育的一種新途徑。參加過領導力項目或課程的大學生比沒有參與過相關項目或課程的大學生具有更高水平的領導力[11][12],具體表現(xiàn)為更具公民意識和社會責任,更加關愛他人、服務他人并能積極參與造福社會的活動。開展以價值觀為核心的大學生領導力教育有助于促進大學生的價值觀培育。
(一)以價值觀為核心的大學生領導力教育可以作為促進高校價值觀教育的新途徑
筆者2010年上海地區(qū)的調(diào)研結果表明,64.1%的大學生沒有參加過任何形式的領導力教育。[13]四年后的本研究發(fā)現(xiàn),從全國范圍看,從未接受過領導力教育的大學生比例下降了約一半(為34.6%),而且,學習過領導力的大學生具備更積極的價值觀。參加大學生領導力培訓項目或課程能顯著提升大學生領導力[14],能幫助學生主動總結以往參與領導過程的各種經(jīng)驗體會,進而積極主動地發(fā)展以價值觀為核心的領導力。建議高校不斷探索并優(yōu)化大學生領導力培養(yǎng)模式,開發(fā)以價值觀為核心的大學生領導力培訓項目或課程,作為培育大學生價值觀的一種新途徑。比如,在大學生領導力教育中加強大學生的自信教育、自我認知教育,作為加強大學生誠信教育的基礎;在大學生領導力教育中加強社會責任感的教育,并注重在困難時期、在遇到挫折的情況下堅守承諾的堅持性、意志力的教育;在大學生領導力教育中加強社會服務、社會實踐的活動教育,讓大學生在參與實踐活動的過程中用實際行動體驗社會責任感、國家使命感的精神實質(zhì)等等。
(二)以價值觀為核心的大學生領導力教育從培養(yǎng)內(nèi)容和教學形式兩方面都對學生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從培養(yǎng)內(nèi)容上看,領導力是21世紀技能中有效學習、并獲得工作與生活的成功的必備技能。筆者多年的大學生領導力教學實踐表明,領導力作為90后大學生必備的一種職業(yè)素質(zhì),對大學生有很強的吸引力,大學生學習領導力的主觀愿望比較強烈。本調(diào)查也顯示,約20%的大學生主動自學領導力的有關書籍和視頻??梢姡I導力是大學生喜歡并愿意學習的新內(nèi)容,對其未來職業(yè)與生活的成功有很大助益。從教學形式上看,大學生領導力教育以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新主題和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對學生有吸引力,能夠有效激發(fā)學生的服務意識和責任意識,促進學生養(yǎng)成誠信、友善、合作、奉獻等價值觀的形成。比如,通過課堂內(nèi)的游戲活動、小組研討、情境模擬、電影教學和課堂外的志愿服務、小組調(diào)研、現(xiàn)場參觀等體驗式教學形式,在“課堂-實踐-課堂”的教學循環(huán)中幫助學生先在課堂中進行理論學習,再在實踐活動中感知各種價值情感,最后在課堂中反思各種實踐體驗,潛移默化地促進其價值觀的養(yǎng)成。
(三)以價值觀為核心的大學生領導力可作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一門拓展課程
借助大學生領導力的新載體,可強化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為價值觀培育奠定基礎。課題組在上海多所高校的教學實踐研究表明,學習過領導力項目課程的大學生中,73.3%的學生提高了團隊合作的意識與能力,68.0%的學生激發(fā)了主動服務他人的意識和行為,49.4%的學生激發(fā)了主動承擔責任的意識,48.6%的學生確立了友善、誠信的態(tài)度。大學生領導力教育作為豐富并拓展高校價值觀教育一個新途徑,可作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一門拓展課程。筆者自2013-2016年在上海某高校開設了“大學生領導力:信念與思維”、“大學生領導力:技能與實務”等課程,作為該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一門高階拓展課程,深受學生歡迎,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這種反映21世紀時代前沿理論與未來需求的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教學內(nèi)容與形式值得我們進一步研究、探索與思考。
參考文獻:
[1]Thrlling,B.,F(xiàn)adel,C.21st Century Skills:Learning for Life in Our Times[M].San Francisco:Jossey-Bass,2009:140.
[2]King P.M.Character and Civic Education:What Does it Take?[J].Educational Record.1997,78(3/4):87-90.
[3]Klau,M.,Boyd,S.,Luckow,L.,et.al.Youth Leadership:New Directions for Youth Development[M].San Francisco,CA:Jossey-Bass,2006.
[4]Mitstifer,D.I.CAS Professional Standards for Higher Education[A].Council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tandards in Higher Education[M].Washington,D.C: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Institute,2012:449.
[5]翁文艷.培養(yǎng)大學生領導力:高校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新載體[J].當代教育科學,2013(11):32-35.
[6]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Institute.A Social Change Model of Leadership Development:Guidebook Version III[M].College Park,MD:National Clearinghouse for Leadership Programs,1996.
[7]Komives,S.R.,Wagner,W.,Associates.Leadership for a Better World:Understanding the Social Change Model of Leadership Development[M].San Francisco,CA:Jossey-Bass,2009.
[8][12]陶思亮.中國大學生領導力發(fā)展與教育模型研究[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76-88.
[9][11]刁靜,陳正芹,鄭芬.上海大學生社會責任型領導力的調(diào)查研究與思考[J].當代青年研究,2013(3):77-84.
[10]李夏妍.大學生組織參與度對領導力的影響[J].高教探索,2016(8):115-121.
[13]翁文艷.當代大學生領導力開發(fā)現(xiàn)狀與途徑[J].當代青年研究,2011(3):21-26.
[14]梁楓,鄭文棟,趙建敏.大學生領導力的影響因素及培養(yǎng)模式研究——以上海交通大學為例[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5(3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