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冉
摘 要:小學國學教育要以德育教育為國學教育的精神內核,注重趣味性和實用性,走出課堂,走向社會;同時要注重家庭教學和良好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在教材的選擇上,要從中國傳統(tǒng)教材中,借鑒好的經驗。
關鍵詞:國學教育;教材習慣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7)26-0192-0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26.120
在小學教育中,國學教育的推廣顯得尤為重要和緊迫。中國傳統(tǒng)的國學教育,具有家族傳承的特點,而童蒙教育起了最為關鍵和基礎性的作用。在具體的教學中,可將小學國學教育和中國傳統(tǒng)蒙學教育結合起來。
一、在教材的選擇上,要從中國傳統(tǒng)教材中借鑒好的經驗
經過千年的積累,在中國傳統(tǒng)的蒙學教育中,人們不約而同地選擇了一部分經典教材。例如《幼學瓊林》《增廣賢文》《五字鑒》《三字經》《千字文》《百家姓》,這一部分教材大都以韻文形式寫成,讀起來朗朗上口,很容易背誦。例如《五字鑒》,是一部幾百年來流傳較廣的蒙學讀物,按照時代的順序,從中國上古傳說,到明清的社會歷史,作了簡單扼要的總結概括。
二、以德育教育為國學教育的精神內核
德育教育是國學教育中很重要的一方面。人性本善,孟子說:“水信無分于東西。無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躍之,可使過顙;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豈水之性哉?其勢則然也。人之可使為不善,其性亦猶是也。”孟子進一步將人性本善,歸之于心,人有羞恥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惻隱之心“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p>
“天行健以自強不息,地勢坤以厚德載物”,中國傳統(tǒng)文化,自古就有一種陽剛之氣。孟子闡釋“浩然之氣”時說:“難言也。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yǎng)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則餒矣?!敝袊幕幌?,與中國知識分子自強不息的精神有一定關聯(lián)。教育的本質是人的精神力量重塑,在國學教育中,最本質和最核心的是,培養(yǎng)學生獨立、剛健的精神。
三、小學國學教育注重趣味性和實用性
眾所周知,童蒙時期所接受的教育和環(huán)境,對一個人的發(fā)展至關重要。例如錢穆、魯迅等國學大師,回憶童年生活時,都會提到三國戲,水滸戲對他們未來人生選擇的影響,錢穆先生甚至可以完整地背誦《三國演義》。眾所周知,在人的幼年時期,對世界的認知主要是通過聲音和影像。在現(xiàn)代,有聲讀物、網絡傳媒為童蒙教育提供了有利的條件。隨著現(xiàn)代網絡技術的普及,國學有聲讀物在小學國學教學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詩經》《楚辭》《唐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等都適合朗誦,這樣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這種教學方法也可以稱之為音樂教學,樂由心聲,子曰:“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可見在孔子時期,音樂教育就是很重要的手段。中國傳統(tǒng)國學,比如漢賦、唐詩、宋詞、元曲,被稱為音樂文學。可見國學教育具有很大的取材空間和拓展空間。
四、小學國學教育應該走出課堂,走向社會;同時要注重家庭教學和良好的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
中國傳統(tǒng)的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占據了重要地位。中國古代有關家庭教育的文獻,如班昭的《女誡》、顏之推的《顏氏家訓》、司馬光的《家范》、朱熹的《朱熹家訓》、曾國藩家訓等等。中國具有悠久的鄉(xiāng)賢文化歷史,我們要弘揚鄉(xiāng)賢文化,開展鄉(xiāng)賢教育,推動社會教育的發(fā)展。中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孔子,小的時候,嬉戲玩耍,經常把祭祀時存放供品用的方形和圓形俎豆等祭器擺列出來,并對著行禮。春秋時期,魯國特別重視禮樂教化,這無形中對當時的人們產生了重要影響。孟母三遷的故事,已經成為傳唱千年的經典,從根本上反映了社會教育的重要性。這就是社會環(huán)境和社會文化在教育過程中的重要影響。所以,我們每一個人都要以身作則,言傳身教,這樣才能真正地傳播國學教育。
總之,小學國學教育,任重道遠,需要一代代人的不懈努力。
參考文獻:
[1] 楊伯峻.孟子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60.
[2] 王春紅.如何將國學教育引入學校德育工作中[J].教育科學:全文版,2016(1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