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剛劍
課堂是教育教學活動的主要陣地,課堂是教育教學活動的源頭和根本。誰抓住了課堂,誰就抓住了教育成敗的關鍵,誰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誰就掌握了教育發(fā)展的核心競爭力。本著這樣一種觀點,我們緊緊抓住轉變教學方式這一關鍵,以模式構建為依托、以小組建設為核心、以導學案設計為抓手,整體有序推進課堂教學改革,形成了自主、高效、充滿活力的互助課堂,走出了一條符合學校實際的課改之路,探索出了一些具有本校特色的課改經(jīng)驗。
一、 我們的基本做法
(一)高端定位,統(tǒng)籌規(guī)劃。在打造陽光高效課堂、造就自信陽光少年、創(chuàng)建課改特色學校目標引領下,學校制訂的課改推進路線是分兩輪在六年內完成。超前的規(guī)劃和設計,明確的思路和目標,具體的要求和措施,保障了課堂教學改革的順利實施和快速發(fā)展。高新小學的課堂教學改革就是在這種明確的課改路線指引下,經(jīng)歷了規(guī)范教學——有效教學——高效課堂三個發(fā)展階段,實現(xiàn)教與學的根本轉變。
(二)分步實施,有序推進。以往的管理主要是以“檢查”為主,為了切實做好課改督導和輔助工作,學校要求所有管理人員必須轉變角色,必須以參與者、合作者、研究者的身份,與教師互動交流。堅持校長、業(yè)務副校長、教務主任與各年級組、教研組形成自上而下的教研工作機制。
1.課題帶動。建校伊始,學校就把加強教育科研作為強校之基。課改實驗開始以來,我們有意識地將課改工作與課題研究緊密結合起來,讓課題研究成為最有效、最能促進課堂教學的方式。
2.常規(guī)推動。在高效課堂推進過程中,學校充分發(fā)揮備課組、教研組、教科室的作用,始終堅持“五個一”校本教研常規(guī)活動。即堅持每周一次備課組高效課堂集體備課活動;堅持每月一次教研組專題研討活動;堅持每季度一次教科室專題論壇或主題沙龍活動;堅持每學期一次教研組(或備課組)面向全體教師高效課堂集體備課展示活動;堅持每學年一次課改成果征集評比活動。
3.多維培訓。一般情況下,高效課堂的培訓主要是針對學科教師和學生進行的,我們學校所不同的是把家長也納入了培訓計劃之中。每學年初,我們都要組織兩個培訓即一年級家長新課程培訓、課改年級家長高效課堂培訓。鼓勵家長了解課改、支持課改、參與課改、評價課改,從而強化家校共育,促進學生成長。
二、我們的收獲
課改以來,形成了我校校本教研八個常態(tài)化:推門聽課常態(tài)化、課堂孵化常態(tài)化、精品課展示常態(tài)化、成果評比常態(tài)化、研討總結常態(tài)化 、競賽測評常態(tài)化、資源積累常態(tài)化、課堂開放常態(tài)化,促成了我校四個發(fā)展共同體,創(chuàng)新了我校十個管理制度。課改以來,學校先后獲得國家省市區(qū)23項榮譽稱號。得到了學生、家長、社會的充分認可。
三、我們的困惑
(一)兩大難題尚未取得突破。
1.小組培訓與評價。小組建設的四個方面中,最難的是小組培訓和小組評價。由于小學生的理解力、自制力、保持力、組織能力都很差,所以教師用在培訓上的時間太多,反復培訓次數(shù)太頻繁,導致消耗了師生太多的精力和時間。
2.導學案的設計與運用。導學案的設計,看似簡單,實則很難。它對教師的要求很高:要求教師有豐富的教學經(jīng)驗、要非常熟悉教材并有很強的駕馭教材的能力、要有很高的業(yè)務素養(yǎng)。而學校恰恰就缺少這樣的教師,導致導學案設計沒深度、沒廣度、沒梯度、容量小、質量差。
(二)三個問題困擾著課改的發(fā)展。
首先是來自教育界對高效課堂的不同聲音,嚴重影響著教師的認識和行動;其次是高效課模式在各級各類評選競賽活動中遇到的尷尬局面,導致教師缺乏信心;第三是來自家長對成績的期待,嚴重束縛了教師的手腳,讓他們放不開,更不敢大膽前行。
今后,我們將繼續(xù)根植于校本、根植于課堂、根植于學生,走科研興教、科研興師、科研興校之路,把課堂教學改革進行到底;我們將繼續(xù)踐行“陽光教育”理念,把建設陽光教師隊伍,培養(yǎng)陽光學生群體,構建陽光高效課堂,打造和諧陽光校園進行到底。
作者單位 陜西省榆林高新小學
編輯 薛小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