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春
【摘要】當前校園欺凌事件頻頻發(fā)生,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和重視,校園欺凌既會對被欺凌者的身心造成傷害,也對欺凌者的健康成長不利。調查分析中職校園凄冷的成因,探討作為學校如何有效預防校園欺凌并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為有效遏制校園欺凌、促進中職學生身心健康成長建言獻策。
【關鍵詞】中職 校園欺凌 成因 措施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25-0210-01
一、校園欺凌事件成因分析
本文以筆者所在學校的中職學生為調查對象進行了關于校園欺凌問題的實證研究,調查發(fā)現,有六成多的學生曾受到校園欺凌,其中受到其他同學言語上的取笑、作弄或侮辱等軟暴力占七成多,直接被暴力威脅、恐嚇、被打等硬暴力占兩成多;從性別角度分析,男生和女生參與到的校園欺凌比例沒有明顯性差異;另外,近八成學生都不愿意將自己所遭受的校園欺凌事件告訴老師、家長甚至同學,而是選擇了默默忍受,這更助長了施害者的囂張跋扈。
1.學生自身因素
中職學生學習壓力輕,體力和精力都比較旺盛,同時心理還不成熟,會為了“面子”,將自己的不滿發(fā)泄到他人身上。另外,從校園欺凌案例分析來看,大部分懦弱、孤僻的中職學生更容易被欺凌,而且這些學生因一旦被欺凌,大多選擇忍讓、不吭聲。中職女生相比男生,心理成熟較早但心智又不完全成熟,她們更加敏感,會因為別人的一句話或一個眼神而情緒失控,最后選擇辱罵等欺凌方式發(fā)泄內心的不滿。這幾年發(fā)生在中職女生之間的校園欺凌事件比例直追男生,而且手段也越來越野蠻粗暴。
2.家庭因素
家庭教育作為學生一生中最早接受的教育,與校園欺凌事件有著重大的聯系。根據筆者與中職學生家長的溝通,發(fā)現當前大多數中職學生來自社會中下層收入群體家庭,單親再婚家庭或父母關系緊張的家庭。這些中職生家長往往文化水平低,自身素質有限又疲于為生計奔波,平時很少關注孩子的內心感受和需求,致使中職學生長期目睹父母的悲觀消極、暴力敵對,沒有形成正確的思想態(tài)度和行為方式。
3.學校因素
在中職學校,學校更重視學生在學業(yè)上的技能訓練及高職類考試,因為這些才是家長、社會評價學校好壞的方式。受長期應試教育體制,教師忽視了對學生的德育教育、心理教育和法制教育,在學習上找不到成就感的中職學生,在處理同學關系時容易發(fā)生欺凌事件。
4.社會因素
現代社會造成孩子語言成人化的最根本原因,就是現在的獨生子女多,缺失玩伴,與電視、游戲為伍。大眾媒體也是不可輕視的因素,青春期的中職學生還沒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影視、網絡等大眾傳媒對暴力、兇殺等行為的過分渲染,會導致他們的效仿,增強攻擊性。
二、校園欺凌事件的預防與措施
每一次校園欺凌的發(fā)生都讓大家痛心疾首,是整個社會都不愿看到的,對此,筆者認為要以預防為主,讓校園欺凌消滅于萌芽之中。而學校作為中職學生成長必須依賴的場所,又是校園欺凌事件的多發(fā)地,應該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預防校園欺凌,以保障中職學生身心健康成長。
1.加強校園法制、文化建設
首先努力營造書香校園、和諧校園,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和健康成長。鼓勵中職學生多讀有益的書籍,豐富他們的精神世界;通過召開班會或學校集中培訓等方式,加強對學生的法制教育。另外,學校應與青少年紅十字會、公安、法院等單位協作,定期請相關專家到學校開講座,以增長學生法制知識。
2.提高學生的社交技能,完善健康人格
學校應該有特定的心理輔導教師,每個班級還要有能及時反饋問題的心理委員。對內向、孤僻的學生,要鼓勵他們積極融入班集體中去。要教會學生以積極的態(tài)度與人交往,學會控制情緒和解決矛盾沖突的技巧。
3.整合家庭、社會的力量,使教育保障更有力
校園欺凌事件的防范不能只局限在校園內,而應是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調查發(fā)現,學校與家長的溝通是不到位的。對此,學校應當采取一定的措施,如創(chuàng)新家訪機制,教師要與班里的學生家長保持經常性的聯系;創(chuàng)設家長心理課堂,對被欺凌和欺凌最多的學生家長也要進行心理方面的培訓等。
現在很多專家將中職學生校園欺凌事件比例之高,歸結于中職學校德育教育不力,這種想法是片面的。從小接觸的家庭、社會等教育對中職學生的思想和行為也有重大的影響,因此要最終解決校園欺凌問題需依靠學校、家庭、社會進行長期協作。
參考文獻:
[1]劉天娥.龔倫軍.當前校園欺凌行為的特征、成因與對策[J].重慶: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9(4):8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