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漢市江漢區(qū)小學教研室 夏綺云
基于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小學課程改革
——以武漢市江漢區(qū)“LCC”新讀寫素養(yǎng)課程改革為例
■ 武漢市江漢區(qū)小學教研室 夏綺云
我們正處在一個全球信息化的互聯網時代,一個由“知識核心”逐漸走向“核心素養(yǎng)”的時代。語文教育,就是要培育自由、健康、全面、和諧發(fā)展的“真人”,“具有中國心的現代人”。江漢區(qū)正在推進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課程改革(以下稱為“LCC”新讀寫素養(yǎng)課程改革),正是為了尋求語文教學的創(chuàng)新與突破。
(一)核心素養(yǎng)的三個關鍵詞
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是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崔巒老師認為核心素養(yǎng)有三個關鍵詞:適應、必備品格、關鍵能力。適應,指適應自身發(fā)展和社會需要。必備品格,指人的理想、信念、精神、道德。關鍵能力,指基礎性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能力。
(二)小學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三個關鍵詞
“學科素養(yǎng)”,是“核心素養(yǎng)”下位的概念。它是受核心素養(yǎng)引領,且為達成核心素養(yǎng)服務的。具體到語文學科,具體到小學語文,應該培養(yǎng)怎樣的核心素養(yǎng)呢?
在“部編本”小學語文新教材培訓會上,全國小語會理事長、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學語文室陳先云主任提出小學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四大清單”,即“理解能力”“運用能力”“思維能力”“審美能力”。
湖北省語文教研員特級教師李作芳著眼于學生未來發(fā)展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結合對課標中“語文素養(yǎng)”的解讀,基于小學語文教學實踐,梳理出小學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四種能力表現,即閱讀理解力、語言表達力、思維發(fā)展力、文化感受力。
筆者綜合學習研究,很認可上述概論中出現的三個高頻詞:語言、思維、文化。我們聚焦這三個高頻詞研究江漢區(qū)本土化的小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順應互聯網時代特征,放眼全球,結合江漢區(qū)小學生特點,我們找到一個切入點、突破口——“LCC”新讀寫素養(yǎng)培養(yǎng),大膽實施語文課程改革,以期實現課程超越。
(一)目標定位:“LCC”新讀寫素養(yǎng)
“LCC”新讀寫素養(yǎng),旨在激發(fā)和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豐富語言積累,培養(yǎng)語言感受力和表達力,發(fā)展批判性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關注學生學習經歷,提升學生語言素養(yǎng)?!癓CC”新讀寫素養(yǎng)具有社會性、多元性、多模態(tài)的特點。
簡言之,“LCC”新讀寫素養(yǎng)具有一個“基點”兩個“支點”。一個“基點”是指中國文化自信。沒有對母語文化的熱愛,就沒有真正的語文教育。熱愛母語是必備品格。兩個“支點”一是語言感受力和語言表達力,二是批判性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這是關鍵能力。
“LCC”圖解
(二)頂層設計:謀創(chuàng)新建構
“互聯網+”帶來了各行各業(yè)的顛覆性變革,語文教育也不例外。隨著課改的不斷深入,傳統(tǒng)的學科邊界必然會遭遇挑戰(zhàn)。這是由教育開放的號角催醒的。開放的教育會沖擊傳統(tǒng)學科間過分僵化的畫地為牢。從本質上看,語文作為生命的一種存在和表現,一種生活的表達與交際,其學習空間的廣闊正是它的本色狀態(tài)。我們應當把生活和世界作為活語文的“教科書”,這就對語文課程、語文課堂形成了一種倒逼機制:必須在更寬的程度上實行整合與超越。
如何將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落實在課程設置與教學實踐中呢?
1.繪制課程圖譜,建立課程群落。
“LCC”新讀寫素養(yǎng)課程主要有兩種類型:基礎課程和拓展課程。兩類課程都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實用于生活,關注學生學習經歷,提升學生語言素養(yǎng)。(如圖所示)
2.研制課程指南,設計研究路徑。
基礎課程。在原有的國家語文課程基礎上,適度突破,走一條在整合中實現課程超越的新路。我們把“整合”界定為一種教育運作,使不同的、原先分散的因素,彼此相互產生出有機的聯系和依存關系,讓它們按照某一既定目的,以一種新的鏈接,形成強大的效能。在基礎課程的整合教學中,我們聯通現代文閱讀、古詩文閱讀和寫作,以“學習清單”“群讀類學”“導圖與表格”為腳手架,適度突破常態(tài)教學,在傳承中求變,在改變中堅守規(guī)律,“不變”之中有融合,“變化”之中顯和諧。
拓展課程。分為學科融合課堂和社會研學課堂兩大類。學科融合課堂,采取跨學科教學,拓領域轉方式;社會研學課堂,采取牧式教學,組鏈條提內涵。拓展課程的實施順勢應時,時空靈活,形成知行合一的完整鏈條。拓展課程是我們核心素養(yǎng)落地的課程改革的主陣地。
(三)謀定而動:求扎實功效
1.基礎課程
語文是人類思想交際的重要工具,有助于人的整體精神世界的建設,語言文字在各領域都有靈活運用的生態(tài)存在,從而讓思維、閱讀、表達(寫作)的視界溝通,視野開闊。
課程形態(tài)與實施機制的一個重要特點,取決于教材的形式和內容。在基礎課程中,適度突破課堂,在整合中實現課程超越,往往更多地體現在教師對文本(課文)的處理與重構之中。
在文本性質上整合超越。如將“課本”與“參考書”兩種性質本來不同的文本直接整合,將“教案”與“學案”直接整合,提高學生自主閱讀能力。
在文本形式上整合超越。如將課文的連續(xù)性文本和圖表的非連續(xù)性文本整合,兩種文本表現形式互補,以及兩種文字(描述的語言文字和圖表的語言文字)互相照應。
在文體體裁上整合超越。如科普說明文與解說詞、劇本等多種文體整合轉換。
在文本數量上整合超越。如群讀類學這樣的整合閱讀策略,引導得當,可以大大提高閱讀效益。
在文本讀寫轉化上整合超越。閱讀是“吸”,吸收精神表達的養(yǎng)分;寫作是“呼”,把閱讀中所得的豐盈的思維、心境表達出來。生命就在這“呼吸”循環(huán)之中顯示了它的強大存在和無窮魅力。
2.拓展課程
學科融合課堂。我們積極探索超越學科的藩籬,打破學科壁壘,開展學科聯動,跨學科教學,這是一個具備自覺的文化訴求和理論基礎的融合性課程,屬于“基于以更寬廣的人文素養(yǎng)為訴求的學科融合課程”。學科融合課程的探索,必須同時認識到學科融合的優(yōu)勢和分科課程的必然性,既要融合在必需融合處,又要分科在必要分開處。當然,如何準確把握所謂的“合”與“分”的度,考驗著教師對于課程的駕馭能力,并且同樣需要實踐反思與經驗的沉淀、升華。
社會研學課堂。即以社會實踐活動為載體,突破單一學科的限制,整合資源,跨界融合,采用以學生體驗和感觸為關鍵,重視生活和自我的聯合,深入對話、充分自主、相對自由、促進自主有特色發(fā)展的牧式教學。身在一隅,心懷世界。這種貼近天空和大地的深度學習,以課程開發(fā)與課程實踐提升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溝通協作能力、創(chuàng)新素養(yǎng)、媒介素養(yǎng)和數字素養(yǎng)等,讓學生在走中學,見中思,行中反芻,讓書本知識活起來,讓知識面更廣?!八既f物理,寫萬篇文”,師生成長不斷獲得新的滋養(yǎng)。這將為網絡時代的語文學科的跨界深度學習帶來深刻啟示。
3.三種范式
目前,我們在拓展課程體系的建構中研究出三種模態(tài):前置范式、聯通范式、消弭范式。
前置范式。“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前置范式就是將社會研學課堂置于學科融合課堂之前。為“知”而先“行”。鄂教版四年級下冊第六單元以 “中國文化”為主題。教師設計“尋找美好中國年”語文實踐活動,前置到寒假進行,在積淀著悠久歷史和文化元素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中,讓學生用眼睛發(fā)現年,用舌尖品嘗年,用巧手裝扮年,用妙筆書寫年,與真實世界進行積極有效互動,獲得真切體驗,豐富認知感悟、豐厚語言積累,使學生親身體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浸潤,為課內的學科融合課堂學習增加感性認識,驅動學習的深度發(fā)生。既以語言的聽說讀寫作為基底,又有高位的精神價值引領,學生的語言感受力與表達力以及語文應用的綜合策略與精神價值形成了動態(tài)的“立體樣態(tài)”,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品質與實踐中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師生的互動交流中螺旋上升。
聯通范式。紅領巾寄宿小學的聯通范式“文道岐黃”將傳統(tǒng)中醫(yī)文化引入課堂,學生一邊學文言文一邊識中草藥,從三方面聯通。一是聯通傳統(tǒng)文化。文言文是古代文明傳承的媒介,中醫(yī)藥學是國粹,兩者都是老祖宗留下來的瑰寶。聯通古文與中藥,縱貫古今,二者融合,獨具中華魅力,陶冶情操,增強中國文化自信。二是聯通語言材料。圍繞文言藥草主題,編寫兩本教材:《文道岐黃-文言文讀本》以及《文道岐黃—武漢中醫(yī)藥學基地研學繪本》。優(yōu)選誦讀內容,以主題帶動,引導學生的語言感受力與表達力走向深厚與深遠。三是聯通實踐活動。孩子們人手一本研學繪本來到中醫(yī)藥館,在語文老師和中醫(yī)專家的引領下,上了一堂能夠“動起來”的語文拓展課。讓學生將求知、治學的收獲,體現在言語“表現”(精神創(chuàng)造)上,提高言語素養(yǎng)、能力,且獲得愉悅感、存在感。課后孩子們由衷說道:“以前對文言文多是死記硬背,學習中藥文化后,發(fā)現其中的關聯和背后的意義,就好理解了?!?/p>
這是一種古今在場、身心在場、思悟在場、情理在場的深度學習,體現了知行合一、學以致用。是一種可以生發(fā)無限智慧的集體思維訓練。學生在浩如煙海的傳統(tǒng)文化中得到滋養(yǎng),在他們的童年留下文言藥草香!在以數字化標榜深度學習的網絡時代,這樣的學習更有體味和靈性。
消弭范式。消弭范式則是消除課內與課外學習、語文與其他學科、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知與行的界限。表面消除了課程界限,實際是課程的高度融合,知行相伴,互融無礙。
以北湖小學“寰宇川行”消弭范式課程為例,有三步。第一步是預學,以課內科學類文章閱讀為重點,從“科學”主題出發(fā),讓學生自學。第二步是研學,在學生課前預學文本的基礎上,將課堂內的學習移至社會研學課堂——武漢科技館。充分發(fā)揮牧式教學的最大自由度,讓學生自主學習、小組合作,對書本知識進行真切的印證與感受,課內外學習沒有界限。第三步是樂學,課后開放性的作業(yè)設計,讓學生從科學性特征中體會嚴謹表達之質,從知識性特征中破解多樣表達之法,從趣味性特征中感悟生動表達之道。不止是讓學生了解了科學類文章的內容、語言文字、表達方式,還讓學生感受到科學精神、科研品質等,把教學真正還給“語文”。鼓勵學生關注生活、系統(tǒng)思考、全面發(fā)展,很好地培養(yǎng)了學生的語文能力與核心素養(yǎng)。
心存繼往,意在開來。語文教學要在跨學科融合(跨界整合)中實現超越,讓學生回歸生活,提高靈活運用知識,綜合解決不確定的、復雜的實際問題的能力,以面對未來社會的挑戰(zhàn)。這是我們通過教研實踐而樹立的語文課改的價值自信和道路自覺。
責任編輯 成 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