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尊知
摘要:作為小學數學教師,在課改浪潮中,學習各種新理念,嘗試各種教學方式,汲取來自各種渠道的豐富的教學新信息的過程中,我們面對新教材時往往感到無所事從,要么照本宣科,要么脫離教材而隨意另選材料,課堂教學中充滿“穿新鞋走老路”的現象。為了達到老師由“教”到“不教”,學生由“學會”到“會學”,進而“樂學”、“愛學”,需要我們每名教師對教材重新審視,正確理解教材,靈活使用教材。
關鍵詞:問題生活化;教學彈性化
一、增加課堂教學的趣味化,注重數學問題生活化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學習知識的最大動力,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我在教學新課時,常常借助一些電教媒體精心設計有趣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從新課開始就被一種愉快、和諧的氣氛所感染,激發(fā)起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以最佳的心理狀態(tài),投入到探索新知的學習活動中。例如,在“三角形的認識”一課時,我首先請大家欣賞一些美麗的圖片:埃及金字塔、悉尼大橋以及一些古典、現代房屋等,同學們留心觀察談收獲從而很快明確這些建筑物一部分是由三角形構成的,引出本課研究主題“三角形”。我又問:“你在生活中看到的哪些物品是三角形的?”,這時同學們開始以小組為單位動口、動腦,極大激發(fā)了同學們參與熱情。在進入三角形特性環(huán)節(jié)時,我設計了一個游戲環(huán)節(jié),出示用木條做的三角形與四邊形教具,請兩們同學任意拉動,只要形狀變化就算贏,這樣同學們在輕松愉快的體驗中明確了三角形具有穩(wěn)定性,并由此準確解釋出生活中這此物品被設計成三角形的原因。在課接近尾聲時,我請同學們以三角形的身份,做一段自我介紹,或給三角形做一段廣告語,為學生創(chuàng)造了探索數學知識的機會和條件,同學們很樂意參與,從而形成有效的建構性知識。這樣的教學設計從學生身邊的生活出發(fā),引發(fā)了學生學習的內驅力,激活了學生的認知需要和思維熱情,讓人真切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
在新課結束后,作業(yè)的布置環(huán)節(jié)如果簡單機械的布置一些基礎性練習,對孩子來說是無意義的枯燥的,教師講了半天學生機械做題,會考試,會拿高分,但從本質上只是充當了做題的機器,所以我們應該尋求數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培養(yǎng)應用意識。為此,我在教學《平面圖形的面積》后,依據對相關知識的了解,我充分利用學校內現有的教學資源,布置如下作業(yè):小組合作,測量并計算學?;▔拿娣e并最好記錄,學?;▔袌A形的、菱形的、長方形等,這樣孩子們在動手實踐操作的過程中,親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加深對知識的理解。體會到數學知識不再枯燥,數學充滿樂趣。
二、靈活地使用教材,注重數學教學彈性化
實現教材的知識結構轉化為學生的認識結構的過程就是我們每堂課講授的目的。要實現這一過程,就要求我們對教材理解的透徹與全面擴展,課堂教學設計要突出科學性和靈活性。靈活地駕馭教材是教師對學生素質的認知的駕馭以及對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的駕馭為依據的。當學生的認知水平高于教材的要求時,教師在設計教學過程中可適當簡化和變通,盡量地突出最主要、最本質的教學內容進行教學。例如,在教“數據的收集和整理”中學復式統(tǒng)計表時,我仔細研讀教材,發(fā)現本課學習重點是復式統(tǒng)計表制作方法及統(tǒng)計表頭設計,而課本提供的例題是以興農小學活動課程四個小組學生人數為參照,我想“為什么不從我們生活中選取課程資源呢”,于是我創(chuàng)造性改編了教材的情境,以本班內四大組男女人數為例,由學生統(tǒng)計本組人數,匯報,教師板書,這樣依次出現了四個單式統(tǒng)計表,為復式統(tǒng)計表學習做了鋪墊,本課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這樣在教學中改變常規(guī)加入實際生活元素突出教學彈性,為學生提供有利于他們理解的數學,探索問題的情境和素材,讓學生在體驗學習新知識的同時感到輕松、愉快,避免枯燥的學習。
三、靈活地使用教材,注重數學資源人文化
精心設計學習方式,滿足學生心理需求,教學的一切活動都應該從學生的實際需求出發(fā),以學生為中心,站在學生的角度來考慮,人性化地處理教材。每一章節(jié)的數學實踐活動必不可少,活動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生活性與形象性,相關的實踐活動能與教材知識內容相互碰撞,相互激活,能再現教材內容在現實生活中的位置或現實來源,所以能為學習教材內容創(chuàng)造良好的環(huán)境。例如:在“單式統(tǒng)計表”教學時,抓住學生愛活動這一特性,把教材的情景引入轉化為成一個實際活動來引入:課前,教師先期舉辦社會小調查,“今天我當家”到超市購物記錄物品單價、數量、總價。在課堂過程中,讓同學們把上超市中統(tǒng)計的各種數據展示出來,再根據本課要求講授單式統(tǒng)計表的制作方法及過程,課后,組織“小小調查員”調查本班內家庭人口數,制成統(tǒng)計表,調查本校各年級各班男女生人數制成統(tǒng)計表。
在學生探索、研討的整個過程中,由于教師從學生的現實生活背景出發(fā),創(chuàng)設開放的使用了教材資源,不僅激活了學生的思維,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而且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學會了數學思考,培養(yǎng)了他們的探索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其實,孩子的心靈就像井外那多彩的世界,需要跳出來的恰恰是我們教師自己, 教師在教學中教材的實施已不能像以往那樣就課本教課本,依樣畫葫蘆。而應立足新課標,以學生發(fā)展為本,多側面、全方面地分析教材,認真按教材的編寫意圖,結合學生學習和教學條件的實際情況,主動合理靈活地對教學內容和方法進行豐富與調整,大膽處理教材。只有這樣,才能使教材“唯我所用”又“不唯教材”所束縛,才能充分發(fā)揮教材的潛在優(yōu)勢。也只有這樣,課程改革的新理念,教學方法的改革才能有新思路、新視角、新突破,我們的課堂教學才能充滿生機、充滿創(chuàng)造,我們的學生才能想學、樂學、會學數學,獲得終身可持續(xù)性的發(fā)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