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寧
6月7日下午5點,當高考數(shù)學考試結束的一刻,兩個特殊的考場開始了考試。考場似乎不夠安靜,時不時出現(xiàn)人群的對話聲和背景音樂。但面對干擾,兩位考生都表現(xiàn)出了極強的心理素質(zhì),分別用時9分47秒和22分鐘完成考試,并取得了134分和105分的好成績。想必您已經(jīng)猜到了,兩位考生并不是人,而是人工智能——由“學霸君”推出的Aidam和由成都準星云學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AI-Maths。高考恢復四十年之后,人工智能終于姍姍而來。
由于時間太近,我們還很難一下子看清這次人工智能參加高考的長遠意義。不過,在我看來,如果人工智能能在高考這個教育的牛鼻子上有所突破,無疑是教育信息化的一大喜訊,具有不可估量的影響。
在教育信息化幾十年的發(fā)展歷程中,信息技術似乎一直有意無意地“躲著”考試,甚至和考試“對著干”。君不見,信息技術進入教育領域,強調(diào)的就是技術能帶給學生全新的學習方式,強調(diào)讓學生借助技術實現(xiàn)自主、協(xié)作、探究式的學習,強調(diào)技術帶給學生個性化的、快樂的學習。唯獨不強調(diào)用技術手段輔助考試、復習,因為技術和考試一旦“結盟”,在應試教育的“人灌”之余,豈不是會被扣上“機灌”“電灌”的帽子?
其實我們的心里都清楚,高考才是中國教育那根最大的指揮棒。假如有一天,技術能對高考產(chǎn)生影響,進而改變學生中學在校六年的學習方式,那才是邁出了技術改變學習的最堅實一步。
其實,換個角度看問題,我們就會豁然開朗。技術與考試相結合,就一定是要把學習的過程變成“機灌”“電灌”嗎?難道不能是把學生從重復的、機械的、繁重的考試復習中解放出來,讓他們有更多的時間去思考學科本身的意義,有更多的時間去體悟?qū)W習自身的樂趣,甚至是有更多的時間去擁抱藍天白云嗎?
學霸君創(chuàng)始人張凱磊對記者說,據(jù)他們的研究,以數(shù)學為例,中學階段大概有3529個考點。對于高考而言,平均每個考點做3~4道題就夠了。也就是說,出于純粹應試的考慮,學生在整個中學階段的試題量應該在1萬道左右??涩F(xiàn)實是,目前絕大部分學生在中學階段面對的練習題有3~4萬道。這就意味著,其中四分之三的題目是不需要做的,屬于過度訓練,一個學生花在數(shù)學學科上的時間,有75%被浪費掉了。
如果人工智能能夠通過對考試科目的深度學習,在儲存完備的學科知識體系的基礎上,通過模型和算法的建立,找到學科知識之間的內(nèi)在邏輯聯(lián)系,理論上就可以掌握該學科的最佳學習路徑,進而優(yōu)化現(xiàn)有的學習方式,把學生從過度的應試訓練中解放出來。再進一步,人工智能通過對考試科目的深度理解,或許能為學生揭示出更多的學科本質(zhì),帶領學生走入科學的殿堂去領略知識的奧妙。這些,難道不是學生的福音嗎?
人工智能參加高考,不是來和考生PK的,它最終將成為考生的幫手。古希臘科學家阿基米德說:“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撬動地球?!苯裉?,高考就如同一個支點,人工智能找到了這個支點,下一步能不能撬動現(xiàn)有的教育模式,真正引爆教育的革命?我們期待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