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明代重要的筆記小說之一,《五雜組》具有重要的語言文學價值和歷史文化價值。目前學術界對于《五雜組》的研究多集中于文學內容與思想、歷史價值等方面,關于《五雜組》的語言、文字等方面的研究幾乎沒有涉及,故此,《五雜組》還潛藏著很大的研究價值。未來的研究工作應朝著多角度、多樣化、綜合化方向發(fā)展。
關鍵詞:五雜組;謝肇淛;研究綜述
作者簡介:張雅(1993-),女,漢族,安徽省阜陽市人,廣西師范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漢語史。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20-0-02
《五雜組》是謝肇淛所創(chuàng)作的一部筆記小說,該書內容豐富,觀點鮮明,所載內容涉及到明代特別是明代晚期的政治、經濟、社會生活的許多方面,具有重要的語言學、文學、史料學等價值。目前學界對《五雜組》的研究雖稱不上碩果累累,但也小有成就,下面對《五雜組》的研究概況作一綜述。
一、《五雜組》版本研究
《五雜組》的版本源流問題較為清晰,無太多爭議,目前學術界普遍認為該書共兩個重要版本,一是如韋館本,二是明刻別本。
廖虹虹《謝肇淛(五雜組)版本述略》[1]對《五雜組》各個版本的源流及變異情況做了詳細介紹。她通過分析《五雜組》如韋館本的序、跋內容以及謝肇淛《小草齋文集》相關內容,認為《五雜組》的最早刻本即是萬歷四十四年如韋館本,該刻本“每卷卷首有‘陳留謝肇淛著,榮陽潘膺祉校字樣,單數(shù)卷末有‘新安如韋館藏板字樣,雙數(shù)卷末有‘東吳范迂漫翁審定,新安如韋館藏板字樣”;《五雜組》另一個重要刻本是隨后出現(xiàn)的明別本,根據(jù)萬歷本刊刻時間推算,明別本刊刻出版的時間應在如韋館本出現(xiàn)后28年以內。后世出現(xiàn)的日本寬文元年覆刻本、1935年上海中央書店排印本等皆分別以如韋館本或明別本為底本重新影印或排印而出版,且各書在內容上都與底本有細微差別。
廖虹虹的研究使《五雜組》的各個版本及流傳情況一目了然,為《五雜組》的后續(xù)研究工作提供了寶貴的參考價值。近十年出現(xiàn)的學位論文如徐青《<五雜組>研究》、陳磊《<五雜組>研究》、車海童《謝肇淛與<五雜組>》等都專辟一個章節(jié)闡述《五雜組》版本流變問題,各家內容基本上都參考了廖虹虹的這篇研究成果。
近來,王蕾關于“《五雜組》版本源流”這一問題提出了自己的新觀點,她在《<五雜組>明刻本考述》[2]中通過分析明別本與萬歷本在刻板時間與字體、所載內容等方面的不同,認為《五雜組》“明刻本為第一次刻本,明萬歷四十四年潘膺祉如韋館刻本是第二次的刻本”,這一研究結果與之前大相徑庭,引人深思。
二、《五雜組》內容與思想研究
對于《五雜組》內容與思想等方面的研究可分為文學類和歷史文獻學類兩個部分。
(一)文學類
此類研究是指通過《五雜組》中所記載的相關內容來揭示作者個人思想及時代精神面貌等問題。上個世紀,該研究主要見于蔡景康《<五雜俎>研究》[3]一文,蔡結合《五雜組》對有關謝肇淛的生平事跡、《五雜組》的刊刻出版和思想價值以及謝的文學理念等問題進行了深入分析和思考,為《五雜組》開創(chuàng)了一條新的研究路徑。
2010年以來,有關于該方面的研究逐漸增多,但研究成果仍屈指可數(shù),單篇論文如李玉寶《從<五雜組>看晚明士人的心態(tài)》[4]通過《五雜俎》所載相關內容,揭示出晚明時期大部分士人對當時社會的認識;許雅玲《<五雜組>和謝肇淛的藏書、鑒書思想》[5]較為具體地介紹了《五雜組》中所記載的關于謝肇淛藏書和鑒書的主要觀點,在如今仍具有很大的實用價值;王超龍《謝肇淛文藝思想論略——以<五雜組>為例》[6]結合謝肇淛《五雜組》所載內容,具體闡述了謝所提出的“師古”與“師心”、“虛實相半”、 “天分”、“人品”等文學理論。其他相似研究還有:蔡清德《謝肇淛書法觀管窺——以<五雜組>為例》[7]、范莉莉《晚明宦游士人的生活世界——兼論謝肇淛<五雜組>的生活史研究價值》[8]、衡大新《謝肇淛<五雜組>中的讀書理念》[9]、王星光《謝肇淛<五雜組>與茶文化》[10]等。
(二)歷史文獻學類
此類研究基本見于近十年的學位論文之中,且各家研究內容相似,大多從文獻學與思想史相結合的角度對《五雜組》中的作者生平、成書時間、版本源流、所載內容、思想價值等問題進行綜合考察和深入分析。
徐青《謝肇淛<五雜組>研究》[11]從內容與思想價值相結合的角度對《五雜組》進行全面系統(tǒng)研究,在介紹謝肇淛生平事跡的基礎上,分析其編纂動因,追溯其成書年代,梳理其版本流傳,對《五雜組》的史料及文學價值進行了挖掘和提煉,并提出其存在的若干問題。徐青的研究為后來的工作帶來了新的啟發(fā)和參考價值。此后,出現(xiàn)了如陳磊《<五雜組>研究》[12],采用文獻學與思想史相結合的研究方法,考證出謝肇淛的生平事跡及其著作的基本情況,闡述《五雜組》書名、版本、成書時間和流傳情況等問題,并從“補正史之疏”和“糾正史之謬”這兩個方面來論述《五雜組》的史料價值及其思想價值,指明《五雜組》所存在的時代局限性;又有車海童《謝肇淛與<五雜組>》[13]從歷史文獻角度對謝肇淛的家世、生平和主要著述作了簡單的論述,系統(tǒng)闡述了《五雜組》的資料來源、創(chuàng)作背景、主要內容、版本源流等問題,并指出《五雜組》一書具有巨大的史料價值。
三、其他相關研究
除專門辟文對《五雜組》進行各方面研究外,還有些學者在研究謝肇淛及其作品、明清筆記小說等各類問題時涉及到了《五雜組》的相關方面。
(一)謝肇淛及其作品研究
此類研究將作者研究和著述研究相結合,在對謝肇淛個人著述進行介紹時涉及到了《五雜組》一書的相關問題。陳艷紅《謝肇淛及其著述研究》[14]以《五雜組》等謝肇淛的主要著述和相關研究材料為依據(jù),分析其史料價值、思想價值及社會作用,肯定了謝肇淛及其主要著述在史學上的貢獻;李玉寶的學位論文《謝肇淛與晚明福建文學》[15]在前人研究基礎之上,結合當時歷史文化背景對謝肇淛的生活背景、人生際遇、結社活動、詩文創(chuàng)作等進行詳細論說,重點考察了《五雜組》等代表作的內容、流傳情況及影響。吳依珊的學位論文《謝肇淛及其<麈餘>研究》[16]指出《五雜組》這一作品在內容題材、思想觀念上對《麈餘》的繼承與發(fā)展。
(二)《五雜組》及其他作品相似性研究
張云帆的學位論文《從幾個個案看明清筆記雜著中的小說論述》[17]從《五雜組》、《閑情偶寄》等四部明清時期的筆記入手,就其中關于小說的研究、探討進行了梳理、考釋和評價,并對其他見于明清筆記雜著中的小說論述進行了搜集和歸類,指出此類看似缺乏系統(tǒng)性的文獻實則具有獨特的價值;雷敬敷《對<長物志>、<五雜俎>、<靈巖圖說>三篇明代賞石文獻的述評》[18]分別介紹了《長物志》、《五雜俎》、《靈巖圖說》這三部作品中有關“賞石”的不同觀點,并加以評論。
四、總結與展望
《五雜組》作為明代重要的筆記小說之一,內容廣博,涉獵豐富,具有很高的史料學價值和語言文學價值。一方面,目前漢語學界關于《五雜組》的研究多集中在文學、歷史文獻學這兩大塊,基本都是通過書中所載相關內容來闡釋謝肇淛的個人思想及《五雜組》的文學色彩,指明《五雜組》所蘊含的思想價值和歷史文化價值;另一方面,學界關于《五雜組》文字、詞匯等語言方面的研究似乎涉獵較少。
學術研究工作的開展應該向著多方面、綜合化方向發(fā)展。我們應當注意到,作為謝肇淛代表作之一的《五雜組》具有濃郁的個人特色,其遣詞造句等也具有個人和時代的雙重特征。從文字、詞匯的角度分析《五雜組》所呈現(xiàn)的面貌,將有助于對《五雜組》這一專書進行深入研究的工作;更甚者,我們可以從《五雜組》語言、詞匯的使用情況來窺探明代語言的時代特點,為我們探究漢語的歷時演變規(guī)律打下基礎。故此,未來關于《五雜組》的研究工作也許可以從以下兩方面著手:
1、加深研究力度,提升研究熱度。盡管《五雜組》一書問世已久,但當前學術界對《五雜組》的關注度似乎還不太足夠,有關《五雜組》的研究成果不在多數(shù)。故此,未來關于《五雜組》研究工作的展開,可以繼續(xù)沿著目前學術界的主流做法,對《五雜組》中所蘊含的歷史文化事跡以及作者個人思想等內容進行深入探究,挖掘其文學價值和思想文化價值,使其在這些方面的價值逐漸得到學界認同和重視,從而促進《五雜組》后續(xù)研究工作的開展。
2、開拓研究領域,擴展研究角度。除了挖掘《五雜組》的文學價值,研究工作還可轉向探究《五雜組》的語言學價值;不僅從文學和歷時文獻學的角度研究《五雜組》,還可以從語言學角度分析歸納《五雜組》在文字、詞匯等方面的使用特點,概括總結《五雜組》的語言面貌,探尋漢語言發(fā)展的歷史演變軌跡。同時也可將文學與語言這兩方面的研究相結合,對《五雜組》進行綜合式的深入研究,使《五雜組》的研究工作朝著多樣化、綜合化方向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廖虹虹.謝肇淛《五雜俎》版本述略[J].五邑大學學報,2004(4):115-120.
[2]王蕾.《五雜組》明刻本考述[J].圖書館學刊,2016(11):131-133.
[3]蔡景康.《五雜俎》研究[J].廈門大學學報,1996(2):97-102.
[4]李玉寶.從《五雜俎》看晚明士人的心態(tài)[J].蘭州學刊,2010(4):169-173.
[5]許雅玲.《五雜俎》和謝肇淛的藏書、鑒書思想[J].福建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11(4):58-60.
[6]王超龍.謝肇淛文藝思想論略——以《五雜俎》為例[J].廈門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3):79-83.
[7]蔡清德.謝肇淛書法觀管窺——以《五雜俎》為例[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2012(6):105-110.
[8]范莉莉.晚明宦游士人的生活世界——兼論謝肇淛《五雜組》的生活史研究價值[J].中國社會歷史評論,2012:222-244.
[9]衡大新.謝肇淛《五雜組》中的讀書理念[J].古典文學知識,2016(2):75-80.
[10]王星光.謝肇淛《五雜組》與茶文化[J].農業(yè)考古,2014(5):46-50.
[11]徐青.謝肇淛《五雜組》研究[D].新鄉(xiāng):河南師范大學,2006.
[12]陳磊.《五雜組》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1.
[13]車海童.謝肇淛與《五雜組》[D].呼和浩特:內蒙古師范大學,2012.
[14]陳艷紅.謝肇淛及其著述研究[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07.
[15]李玉寶.謝肇淛與晚明福建文學[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0.
[16]吳依珊.謝肇淛及其《麈餘》研究[D].臺南:國立成功大學,2006.
[17]張云帆.從幾個個案看明清筆記雜著中的小說論述[D].上海:復旦大學,2006.
[18]雷敬敷.對《長物志》、《五雜俎》、《靈巖圖說》三篇明代賞石文獻的述評[J].寶藏,2016(5):116-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