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聲祥
祝福親人朋友,人們常常說,萬事如意??墒鞘聦嵣?,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因此也就有句話,“常想一二”。不去想那些不如意可謂鴕鳥政策;勇敢去想,并且試著理解人生困難和逆境,達成與人生的和解,是更為積極的辦法。英國才子型作家阿蘭?德波頓的著作《哲學的慰藉》一書(資中筠翻譯),講述一些圣賢先哲,包括蘇格拉底、伊壁鳩魯、蒙田、尼采、叔本華等大師,對人生苦難的思考,讓我們從他們的智慧中得到人生的慰藉。
塞內加讓我們和不利的環(huán)境和解。有這樣一個故事。波斯王居魯士有一匹白色戰(zhàn)馬,跟著他南征北戰(zhàn)。一次他率領大軍來到幼發(fā)拉底河邊,居魯士的白馬趁人不備,游水過河,淹死了。居魯士大怒,發(fā)誓要報復這條河。大隊人馬在河的兩岸挖出兩三百條小河流,河真的變淺了。當然,他雄偉的作戰(zhàn)計劃也被耽誤了。生活中某些事情客觀上對你造成影響,但不是別人的主觀意圖。塞內加認為,我們必須設法為我們的第一印象加一層防火罩,拒絕根據(jù)這一假設貿然行動,不把錯誤的解釋強加于一切事物。例如,屋外的叫賣聲打擾你讀書,同事碰面沒跟你打招呼。和環(huán)境和解,就不要樹立假想敵,作敵意的解釋。
尼采讓我們和苦難和解。趨利避害是人的本能。但是那些“害人”的苦事難事,能毀滅人生,也能成就人生。尼采認為,痛苦、困難是人生的肥料。植物的根常常奇形怪狀,面目可憎,但是對其潛力有信心的智者可以引導它們長出美麗的花朵和果實。他對希臘文明有自己的思考,認為古希臘文明絕不是來自寧靜肅穆,而是來自兇險力量的升華。
蒙田讓我們和人生的缺陷和解。人生有些挫折來自我們的不自信,強烈的羞恥心與挫敗感疊加,讓我們喘不過氣。蒙田告訴我們,凡是能發(fā)生在人身上的事情就沒有不是人道的。他要人們回歸自我,哪怕是不完美的自我,有缺陷的自我。蒙田這樣熱情地鼓勵我們,從自己身上得出的洞見勝過從所有古書中得到的。不僅如此,對于自己身上的缺陷,也沒有什么不可告人的。他以極大的勇氣坦言自己某些生理機能存在缺陷,而這在一般人是絕對的隱私,甚至是難以啟齒的。是的,凡是能發(fā)生在人身上的事情就沒有不是人道的。包括身體上缺陷。這樣一來,那些缺陷就不會在心理上留下陰影。
蘇格拉底讓我們和他人的非議和解。蘇格拉底是以56%的多數(shù)被判死刑的。當時,陪審團提出一個釋放他的條件——要他放棄哲學活動,他拒絕了。他并不因多數(shù)人反對就放棄信仰。這種信仰來自理性的思考,與他人喜好、贊許無關。面對眾聲喧嘩的世界,得以堅定信念,加持信心,靠的就是理性思考?!叭绻覀兟犃藥拙鋵ξ覀兊男愿窕驑I(yè)績的嚴厲批評就忍不住掉眼淚,那可能是因為我們相信自己正確的能力主要是由他人的贊許構成的?!碧K格拉底敦促我們把注意力放在他人得出結論的邏輯上,即使我們逃避不了遭遇反對的后果,我們至少可以免去自以為非的軟弱感。
叔本華讓我們和不如意的婚戀問題和解。婚戀的問題是最容易給人帶來挫折感的。叔本華認為,人的意識服從潛意識,潛意識受生命意志控制。他的意志論把愛情視為生物學上的本能選擇,是物種延續(xù)的關鍵。如何生育出更健康的下一代,是愛情外衣下包裹著的物種意志。這樣,我們對因愛情產(chǎn)生的怪異行為就能采取比較諒解的態(tài)度。
現(xiàn)代社會,生活節(jié)奏快,壓力大。挫折來襲,正常的生活、工作秩序打亂,不得不付出更多的心力去應對。這個時候如果精神調節(jié)跟不上,會更加被動。順著哲學家提供獨特的視角去觀察去思考,孤懸的心靈以最軟的方式著陸,不至于茫然無助、震驚、孤立。
《哲學的慰藉》讓我們聆聽先哲的絮語,懂得接受人生的不如意不完美,在理解的基礎上,實現(xiàn)對苦難的超越。
(作者單位:公安縣甘家廠中心學校)
(責任編輯 周小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