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杰
〔摘要〕在推進教育現代化的浪潮下,微課由于能夠支持學習方式、學習理念和學習文化的變革,受到眾多學科教學的青睞。浙江省首屆中小學心理微課大賽關注心理健康教育與信息技術相結合,在心育創(chuàng)新方面進行了有益探索。研究根據微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性質,從心理微課的類型、評價標準和活動特點進行了分析,以期鼓勵更多心理教師參與到微課創(chuàng)作和心育創(chuàng)新的活動中來。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微課;信息技術;比賽
〔中圖分類號〕 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17)21-0024-03
2017年1月,浙江省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中心與浙江師范大學聯(lián)合舉辦了首屆中小學心理微課大賽活動。在5月舉辦的心理微課成果推廣會上,部分地市心理教研員與百余位心理健康教育專、兼職教師匯聚一堂,就心理微課的現狀與發(fā)展開展了深入而熱烈的討論。筆者比賽前對教師微課制作開展了培訓,且參加了大賽作品評審,并在最后的成果推廣會上對部分作品進行了點評,對此次心理微課大賽有所感悟,現進行論述與同行交流。
一、心理微課的類型
開展微課評比,首先要解決的是何為微課的問題。結合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1]和微課[2]的特點,我們認為心理微課需滿足三個條件:第一,微課具有明確而單一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題,具有聚焦性;第二,作品短小精悍,時間控制在15分鐘以內,便于碎片化和組合式學習;第三,作品可以鑲嵌在日常教學中使用,或使用者反復觀看,自定步調學習。按照這樣的標準,我們從收到的1050部參賽作品中篩選出886部入圍作品,其中164部作品因不符合上述心理微課特征而被淘汰。
我們對入圍作品進行分析,將心理微課分為四種類型。
第一是要點呈現類。這類微課主要采用短片、圖片和文字等表現形式,運用錄屏軟件和電子白板技術,通過顏色、字體和動態(tài)圖文等可視化提示的方法,突出問題解決的關鍵信息,教師多以畫外音形式參與其中,如嘉興市某中學一位老師的“如何毀掉你的孩子”。
第二是人物講解類。這類微課以教師、家長或某個卡通形象為核心,貫穿問題解決過程,多運用視頻畫中畫的技術,串聯(lián)展示心理健康教育知識技能要點的學習資源,如衢州市工程技術學校余老師的“刻板效應”。
第三是課堂展示類。這類微課以課堂教學為場景,將某個心理健康教育主題的現場講授截取下來,供大家學習使用,如海寧市某中學一位老師的“讓智慧照亮夢想”。
第四是劇情敘事類。這類微課有人物、場景與情節(jié),將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識技能融入相對完整的故事中,類似于微電影和心理劇的結合,在劇情的發(fā)展中引發(fā)學習者的共鳴與成長,如紹興市某中心小學一位老師的“嗨,特別的你”。
二、心理微課的評價標準
此次比賽設有大眾評審環(huán)節(jié),700余部作品,大眾投票超過1000次。我們首先隨機對參加投票的教師進行調查,然后再進行專家評價,最終確立3個一級評價指標、6個二級指標和具體評價標準(見表1)。按照這個標準,我們在886部入圍作品中,評選出717部獲獎作品。
從調查結果來看,無論是中小學心理教師還是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者都非常重視心理微課的科學性。很多心理健康教育問題,在日常生活中有各種不符合科學的解釋和解決辦法,夸大問題的嚴重性、單一原因的決定性和特定方法的成效性。因此心理微課的呈現要特別注意心理主題出現的情境與背景,強調解決辦法的針對性和使用條件。
微課是基于信息技術的教學模式,技術手段運用的水平直接決定了微課教學的效果。而且在利用微課時,聲音成為教師與學生最為重要的溝通方式。為此我們從語言和技術兩個方面,強調心理微課的規(guī)范性。很多教師表示,需要花一定時間用于微課的修改和編輯,以保證聲音、文字、圖片和視頻使用的規(guī)范性,這種后期操作更能體現教師的專業(yè)性水平。
我們將微課看作一種學習資源,一方面便于老師在自己的教學中鑲嵌使用,另一方面便于學生進行自定步調學習,為此微課使用者的體驗就非常關鍵。心理微課的體驗性表現為使用者的便利性以及使用過程中的心理感受。這種強調體驗性的評價標準將進一步推動心理健康教育由“教為中心”向“學為中心”轉變。
三、心理微課的特點
此次心理微課大賽是對心理健康教育創(chuàng)新的一次有益探索,眾多作品在主題選擇和內容設計上都顯現出值得關注的特點。
首先,心理微課主題涵蓋了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突出的問題。此次微課參賽教師包括幼兒園到高中各個學段,幼兒園主要集中在親子關系、情緒調節(jié)等主題,小學主要集中在情緒管理、習慣養(yǎng)成、預防欺凌與性侵害等主題,初中主要集中在壓力調適、人際關系、網絡和手機成癮等主題,高中(職高)則主要集中在時間管理、生涯規(guī)劃、自我概念等主題。這些主題反映了教師心目中心理健康教育需要關注的重點。
其次,心理微課的內容設計體現了問題解決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對于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教師和家長通常會采用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的方法,通過授予知識應對解決。此次心理微課輕解釋重解決,將更多時間留給問題解決的方法學習和變式練習。比如舟山市某中心學校一位老師的“親子溝通六大招”和寧波市某中學一位老師的“時間管理之四象限法”。這種問題解決導向的內容設計,充分體現了心育微課反復學習和助人自助的特點。
再次,在各類心理微課中,要點呈現與人物講解與其他學科微課有較多相似處,而劇情敘事類微課是心理微課較為獨特的形式,為其他學科所少見。教師在微課制作過程中融合了心理劇的要素和特點,采用故事劇情的形式論述心理主題,運用鏡頭語言從時間和空間維度上,把握心理主題形成的歷史性和系統(tǒng)性,并通過語言、行為、景物等隱喻手法,展示心理主題變化歷程,彰顯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質特點。比如寧波市某中學一位老師的“沒有誰是一座孤島”,借鑒了大量微電影的拍攝手法,主人公的故事引發(fā)了觀眾的心理共鳴,在藝術欣賞的共情作用下,起到了心理療愈的效果。
心理健康是學生、家長和教師發(fā)自內心的需求,這種需求具有不同的側重點和不同的層次。以心理微課為核心的學習資源,允許學習者按照自身需求特點和時間安排,根據實際情況開展學習,最終承擔起自我教育和自我成長的責任。廣大心理教師要在學校教育中發(fā)揮領導者的作用[3],不斷開發(fā)出適合學習者發(fā)展特點的心理微課,為心理健康教育創(chuàng)新做出有益的實踐探索。
參考文獻
[1]趙晶,徐莉亞.論活動課“以輔導需”的三項策略[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1(14):24—25.
[2]胡鐵生,黃明燕,李民.我國微課發(fā)展的三個階段及其啟示[J].遠程教育雜志,2013(4):36—42.
[3]趙晶.走向領導者——心理教師角色的轉變歷程[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6(21):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