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敏
摘 要:在網絡技術和新媒體的快速發(fā)展下,網絡小說的產量和受眾群體不斷增長,得到了電影制作方的關注,很多網絡小說被改編成電影,提升了小說本身的影響力。文章以電影《致青春》為例,在闡述網絡文學作品和電影之間關系的基礎上,從背景、情節(jié)、人物三個方面分析網絡小說《致青春》的電影改編,透過改編從傳播學的角度分析網絡小說改編成功的原因。
關鍵詞:《致青春》;網絡小說;電影改編
[中圖分類號]:J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21--02
近幾年,大量青春校園題材的電影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并掀起了一場場熱潮,這些電影大多改變自網絡小說,具有很廣泛的受眾群體支持。2011年,九把刀《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兒》被改變成電影,取得了很好的反響,帶動了青春校園題材影視熱潮,從那以后網絡小說改編成電影成為影視制作方關注的焦點。網絡小說從上個世紀進入社會大眾視野,在后來十幾年的發(fā)展中逐漸壯大,為紙質文學發(fā)展帶來了不同程度的沖擊,但是在數量繁多的情況下,網絡小說的質量良莠不齊,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網絡小說的發(fā)展。電影作為一種受眾范圍廣、活躍度高的藝術媒介,和網絡小說的結合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網絡小說發(fā)展面臨的瓶頸,同時能夠進一步促進電影業(yè)的發(fā)展?;诰W絡小說和電影制作之間的密切關系,以《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以下簡稱《致青春》)為例,分析網絡小說的電影改編。
1、網絡文學和電影之間的關系
網絡小說是網絡文學的一部分,網絡文學的大部分內容都是網絡小說。長期以來,文學都是電影創(chuàng)作的重要改編來源。和傳統(tǒng)文學相比,在新媒體的發(fā)展下,網絡文學和電影創(chuàng)作之間體現了更多的共性特點。受大眾化和商業(yè)化的影響,網絡文學和電影創(chuàng)作之間的聯系更加緊密,很多網絡文學作品都被改變成電影。經過調查研究表示網絡文學創(chuàng)作題材中最受歡迎的以寫實為主青春文學作品,因而,對青春文學作品的電影改編會獲得較高的收視保障,并促進青春網絡文學小說的影視化寫作。電影和網絡文學都是在現代意義上產生的一種敘事樣式,具有大眾文化的印記,擁有廣泛的群眾支持,為此將網絡文學改編成電影是一種相互促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
2、網絡小說《致青春》的電影改編分析
2.1背景的改編
小說發(fā)生的時間是在2000年,對故事發(fā)生的背景沒有過多的交代和渲染。電影則是將背景改到了1994年,將南京一所快要被拆掉的大學改造成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中期的大學。編劇說這么改變的目的是通過尋找過去的場景和環(huán)境,讓看完電影的人能夠勾起更多對往事的回憶,同時也是為了讓作品創(chuàng)作背景符合導演的喜好和興趣,讓導演能夠更好地駕馭作品。
原著小說作者辛夷塢是一位80后作家,而電影導演趙薇是70后,這種改編也是出于導演和小說創(chuàng)作者生活年代的不同。另外,電影和小說采用了不同的藝術手段來表達故事,小說應用的是語言手段,電影應用的則是視覺手段。
2.2情節(jié)的改編
電影《致青春》的改編和小說的情節(jié)安排上存在一些不同的取舍和變動,比如電影中沒有表現鄭微和母親的談話、鄭微和陳孝正母親的見面、鄭微和陳孝正之間的性關系以及鄭微在畢業(yè)之后的工作等,在刪掉這些情節(jié)的同時額外增加了電影開頭的鄭微的童話夢境、阮莞男朋友的女同學懷孕、黎維娟被男朋友拋棄、朱小北和超市老板發(fā)生沖突之后的退學等。另外,電影改編和原著小說改動的情節(jié)也有很多,比如鄭微和陳孝正是同事關系、阮莞車禍去世、許開陽和曾毓的聯姻、林靜和施潔之間的糾葛問題等。
關于電影改編對原著小說的變動,編劇認為這樣的改編是因為電影主要講述的是“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所著重表現得是青春逝去之后的內容,至于正值青春時候的內容需要進行刪減,因為不是影片的主題,只需要簡單地向觀眾進行交代就可以,不需要用太多的電影時間來表現。至于刪減鄭微和陳孝正之間的性關系,編劇認為這么做是為了豐富女主角鄭微的形象,將人物思想舉止和當時七十年代大學生的思想相貼切,即那個時候的學生,特別是女學生很尊重自己的感情,不管多愛一個人都不會嘗禁果、不會急于投奔情欲。也是向觀眾宣揚一種純潔的愛情觀,和大行其道的“打胎式青春”相比,這樣的省略也是對我們青春凈土的一種回歸。影片開場鄭微的童話夢在某種程度上隱喻了男女之間都有的一種幻想和向往,即女生向往白馬王子這種集體無意識的體現,往深處挖掘,這樣的設置是電影中體現的一種反諷。另外,在電影中增加朱小北和黎維娟等人物的戲份更是為了體現了電影表達的群像式特點,將次要人物和主要人物的故事交相輝映描述共同構成電影豐富的故事情節(jié)。電影最后對故事情節(jié)開放式的表達和小說大團圓的結局不同,編劇認為這樣改編是因為如果一個人跳出愛情固有大團圓才幸福的局限認知,并從愛情中獲得更多對愛情的理解以及更豐富的愛情選擇能力比陷在愛情中更具有意義,也是對人物性格形象的一種呼應。鄭微這個角色在愛情中學會了等待、學會了判斷才讓她最后變成了成熟、理性的女性。這是女性的成長史,如果在電影結尾安排了大團圓的結局,則是無法體現女主角鄭微的成長。
小說和電影的敘事都離不開故事本身的情節(jié)框架,需要在一系列的矛盾沖突中體現生活的真諦。和小說天馬行空創(chuàng)作不同的是,電影的改編創(chuàng)作會受到時間、空間的限制,為了能夠在有限的時間內表達完整的故事情節(jié),并在情節(jié)的表現中展現某種沖突、解決某種沖突,需要對一些小說情節(jié)進行忽略。小說的故事敘事方式一般是按照時間、情節(jié)發(fā)展的順序進行線性敘事,而電影是通過鏡頭來表現故事內容的,是立體化、動態(tài)化的,電影的呈現關鍵在于鏡頭語言,因而對原著小說的語言需要精確化提煉。
2.3人物的改編
在電影《致青春》中,大多數人物的性格都遵循了小說的安排,但在林靜角色上進行了較大的改編,并增加了朱小北、黎維娟的性格表現。小說中的林靜是一個檢察官,做事情很有自己的原則和方法、遇到事情表現沉穩(wěn),深愛鄭微,最后也和鄭微在一起。電影中的林靜只是將鄭微當作自己的妹妹。編劇認為這么改編是因為林靜這個角色在鄭微成長的重要幾年中缺席了鄭微的青春,只是作為一種青春里的象征存在,林靜和鄭微再遇見的時候五十認為,如果兩個人還保持那種小說中的愛戀關系不符合時間變化,因此對人物情感趨向上進行了改編。
另外,電影中也在展現鄭微形象的同時突出了朱小北和黎維娟的角色,編劇在詮釋朱小北人物角色時候說“這樣一個女性化特征不明顯的角色,在近幾年逐漸增多,這些女生具有獨立的尊嚴和道德,具有很強的信念感,是需要花筆墨多描繪的”。最后嫁給富豪的黎維娟則是代表了社會上這樣的群體:他們出身卑微、成長比一般人要負擔更多的東西,因此很早就懂得人們所想要和適合的幸福生活狀態(tài),對于這些人來講幸福更多是物質層面的,也是一種女性成長觀念的體現。 最后編劇將朱小北的結局安排成選擇去遺忘過去、但是卻發(fā)明了“記憶法”;黎維娟是一個拜金主義者,最后嫁給了富豪。這種人物形象的安排在某種程度上都是對現實社會的一種諷刺。
3、從傳播學角度看《致青春》電影改編的成功
3.1改編準確定位,符合了年輕受眾的精神需求
網絡小說的創(chuàng)作題材類型多樣,內容的設置更加生活化,在語言的選擇上言簡意賅,在閱讀形式上表現為可以應用電腦、手機等新媒體進行閱讀,由此得到了很多年輕受眾的青睞。以往改編的網絡小說,比如《杜拉拉升職記》、《失戀33天》、《搜索》等高票房影片,都是以青春、愛情、校園生活等為主題,這些主題的設置迎合了青年受眾對小說閱讀的精神追求。80、90后一代的年輕人接收能力很強、欣賞面廣,但是受平時工作和學習壓力的影響,他們在電影的選擇上一般會青睞于主題鮮明、輕松愉悅、接地氣的電影。網絡小說的 題材廣泛、通俗易懂,大多創(chuàng)作是寫實主義,對青年人的生活進行了不同程度的表現,特別是以青春、愛情、校園等為主題的網絡小說數量更是層出不窮。將這種類型的網絡小說改編成電影不僅豐富電影這種大眾文化娛樂方式,而且也滿足了青年受眾的觀影需求?!吨虑啻骸穼儆谇啻簯雅f類電影,主要受眾群體是80后青年,影片中描述的鄭微和陳孝正之間的朦朧愛情和當時那個年代青年之間的愛情模式基本一致,符合他們的審美特點,很容易引起受眾的情感共鳴。
3.2充分利用新媒體進行宣傳
《致青春》電影獲得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離不開電影上映之前的重復性新聞報道,通過重復性的新聞報道提升了這部作品在公眾心中的重要性?!吨虑啻骸肥?007年很火的一本網絡小說,小說在連載之后就贏得了一定的人氣和關注,之后有關傳播者利用新媒體議程對這部作品進行了再度宣傳,擴散了小說的影響力。比如,2012年《致青春》開機之后,官方微博就對這部電影的內容和主角進行了宣傳,并隨后確定了電影的公映時間。一時間,官方微博獲得了162779次轉發(fā)。同時,由于電影的主要演員有韓庚,導演是趙薇,使得 他們的粉絲紛紛關注電影的進展和有關問題,每天將和電影有關的劇照、拍攝花絮等通過微博進行轉發(fā),在電影上映之前就收獲了眾多的關注和期待。
4、結束語
綜上所述,網絡小說改編為電影在近幾年是影視界發(fā)展的一個熱點問題,通過對網絡小說的挖掘和改編為電影創(chuàng)作發(fā)展注入了新的力量,《致青春》作為這種現象的典型代表,六天票房超過了三億,從票房上看,這無疑是一種成功的體現。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在小說改編為電影的過程中,關于人物角色、故事情節(jié)、故事背景等始終存在一些爭議的問題,同時改編自網絡小說的電影是否能夠真正做到對原著精華內容的充分利用值得有關文藝界人士的思考,在對小說改編的過程中不能盲目追求電影的商業(yè)意義,而且還應該通過思考將網絡小說所表現的具有價值的部分和影像化創(chuàng)作充分結合,從而促進網絡小說和電影的共同進步。
參考文獻:
[1]楊晴. 從傳播學視角淺析網絡小說與電影“聯姻”的成功——以電影《致青春》為例[J]. 新聞知識,2013,06:87-89.
[2]歐冬春. 辛夷塢小說及其文學效應研究[D].廣西民族大學,2015.
[3]謝冰瑩. 論中國網絡小說影視的改編[D].杭州師范大學,2015.
[4]孟艷. 中國網絡小說影視劇改編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3.
[5]董文杰. 網絡小說影像改編策略分析——以電影《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為例[J]. 山東文學,2014,07:79-80.
[6]王婭楠. 論網絡小說電影改編的特色和文化意義[D].華中師范大學,2014.
[7]申舒堯. 90年代以來文學影視化現象研究[D].信陽師范學院,2014.
[8]覃思思. 網絡小說的影視改編與傳播策略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