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麗媛
[摘 要] 中職學生正處于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形成的重要時期,而畢業(yè)后要走向生產、服務和技術第一線工作的他們,在校期間不僅要學會技術,而且要養(yǎng)成良好的職業(yè)道德素質。所以中職教育不僅要重視學生專業(yè)知識、技能方面的培訓,更重要的是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促使其良好道德素養(yǎng)的形成。尤其語文學科是一門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統(tǒng)一的學科,思想性強,知識面廣,有著非常豐富的人格教育素材,具有很強的德育滲透功能,值得教師拓展多種途徑進行德育。
[關鍵詞] 中職學校;語文教學;德育
當下,中等職業(yè)學校學生普遍學習成績較差,沒有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沒有較強的自律意識,處世的思想和方法不成熟,在個人心理品質方面,有些缺乏集體主義觀念、吃苦耐勞精神。《中等職業(yè)學校語文教學大綱》明確提出:“引導學生重視語言的積累和感悟,接受優(yōu)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思想品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形成良好的個性、健全的人格,促進職業(yè)生涯的發(fā)展?!边@就要求中職語文教學中一定要注重德育內容的挖掘,達到語文學科教學與德育滲透的協(xié)調發(fā)展。
一、中職語文教學中德育滲透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目標存在重技能而輕德育的傾向
在當今市場經濟的大環(huán)境下,受職業(yè)教育重技能輕德育的影響,大部分學校都把學生的技能水平作為教學質量的重要指標,把學生就業(yè)率作為職業(yè)學校的生命線。盡管職業(yè)教育搞得風風火火,但對技能的重視遠遠大于德育,兩者間還是有很大距離。因此,在如此的教育形勢下,教師把絕大多數(shù)時間花在知識和技能傳授,而忽略了道德素質的培養(yǎng)和滲透。所以,在中職語文教學中,德育往往是處于“缺席”的地位。
(二)教學過程中對于德育滲透的理解存在偏差
目前,部分職校語文教學片面追求工具性價值,而忽略了其內在的德育培養(yǎng)目標,或者把德育培養(yǎng)僅僅作為一種形式,并沒有體現(xiàn)其實質性的內容。教學過程中認為德育即政治教育或過分強調政治化,把德育跟政治色彩聯(lián)系在一起,從而使德育培養(yǎng)政治化、形式化。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大部分教師只是講一些老套的空話和套話,使德育培養(yǎng)脫離了實際,沒有與學生的實際相聯(lián)系。這樣就使語文知識訓練收效不大,也進一步使德育陷入蒼白無力的境地,導致教書與育人、文與道的兩敗俱傷。因此,德育過分強調政治化也是語文學科進行德育滲透的誤區(qū)。
二、中職語文教學中德育滲透的途徑
中職語文教材中所選的文章大多是一些中外名篇名作,這些文章或是作者真摯情感的流露,或有作者對人生的深沉思考……語文教學很重要的一個方面是通過引導學生閱讀文學作品,使其從文學作品中得到某種啟示或心靈受到震憾,從而潛移默化地塑造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吨械嚷殬I(yè)學校語文教學大綱》在教學建議中也指出:“重視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教師要充分發(fā)揮語文課程熏陶感染、潛移默化的功能。要尊重學生的感受與情感體驗,同時要重視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正確引導。”由此可以看出,培養(yǎng)一個人的人文素養(yǎng)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功能,作為中職語文教師,應該認識到教學中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都是德育滲透的途徑。
(一)備課時充分挖掘文章中所蘊含的思想道德因素
語文學科中蘊含的思想道德因素非常豐富,新編的語文教材有其獨特的特點,每篇文章都具有可挖掘的德育滲透內容。例如,在講授老舍的《母親》、史鐵生的《合歡樹》時就可以挖掘文章中感人肺腑的“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的痛悔情感;在講授《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時,引導學生看到文章中橫眉怒目的愛國詩人聞一多的高大形象;在《我愛這土地》詩歌中體會至死不渝的愛國情懷……這些文章都是對學生進行人生觀、愛國主義與奉獻、堅韌、求實、自強不息等精神教育的好材料,對學生良好品格修養(yǎng)的形成都能起到潛移默化的促進作用,對培養(yǎng)學生成為一個合格的職業(yè)人和對學生今后的終身學習都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
(二)課堂上不失時機地巧妙滲透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重人物形象的感染作用,陶冶學生的情操,使他們在道德感上受到深切的影響。良好的道德品質的形成,要有道德情感的參與。因此,需要教師平時有意識地激發(fā),創(chuàng)造學生情感投入的時機,可以從導入、人物形象和語言等方面入手。
1.課堂導入中引入相關思想道德因素
以《善良》一文為例,文章中論述了人最寶貴的品質——善良,對于學生來說這是一個無形的東西,因此在課堂導入時可以播放感動中國人物的視頻以及社會上需要幫助的老人、小孩等圖片等,學生進行討論與交流,形成情景交融的學習氛圍,觸動學生的心靈,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最后,使學生認識到善良的美、善良的力量,懂得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惡、丑。這樣進行導入就把無形的論點形象化了,也調動了學生內心的情感,達到了德育滲透的目的。
2.分析人物形象引入相關思想道德因素
以《項鏈》一文為例,主人公瑪?shù)贍柕碌膼勖乐呐c虛榮心使她丟了項鏈,改變了人生的軌跡。一串項鏈,帶來了十年的辛酸,帶走了路瓦栽夫人的美好時光。在分析路瓦栽夫人的形象時,可以把買了真項鏈后路瓦栽夫人的變化作了重點分析。通過走近路瓦栽夫人這一人物形象,讓學生明白了每個人遇到困難時,要有勇氣負責任和擔當,只有這樣做才能讓人感到生命的力量和這力量的價值與意義,堅定自己的人生價值觀,從而達到思想教育。
3.品味文章語言,滲透思想道德
一篇好的文章、一段名人名言,往往能伴隨人的一生、激勵人的一生。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品味文章語言,對文章中的語言用心揣摩、理解,在領會語言中的內涵時,對學生滲透思想。如《合歡樹》中寫道:“‘到小院子去看看吧,你媽種的那棵合歡樹今年開花了!我心里一陣抖。”作者內心的疼痛、悔恨之情在一個“抖”字中傾瀉而出,讓學生體會到作者“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的愧疚與痛苦,從而進行親情的德育滲透。
(三)通過多種形式的語文實踐活動進行德育滲透
實踐活動的開展,是對語文課堂教學的進一步補充,也是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的又一良好途徑。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我們可以形象地說,由道德概念到道德信念的道路是從行為和習慣開始的,而行為和習慣中又滲透著兒童對于所見所為事物的深刻情感和個人態(tài)度?!闭n本中很多內容都是可以用于學生實踐的。如《鴻門宴》《廉頗藺相如列傳》《茶館》《羅密歐與朱麗葉》《雷雨》等故事性強的可以讓學生改編成劇本,在班會、新年會上表演;如《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善良》等議論性、邏輯性比較強文章,課下可讓學生開展辯論,各抒己見。給學生時間去感悟,給空間去創(chuàng)造,給舞臺去表演,讓他們動腦去思考,用眼睛去觀察,用耳朵去聆聽,用嘴去描述,用手去操作,從而學會生活中的做人、做事的道理。
總之,在中職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利用有效資源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以提升學生的品德修養(yǎng)和職業(yè)素養(yǎng),最終使其成為一名合格的高素質職業(yè)人。
參考文獻
[1]謝雙福.語文課堂德育滲透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科教導刊,2011,(01).
[2]王品德.針對實際講求實效——提高語文德育效率的思考[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11,(01).
[3]孫進秋.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尋找精神世界的突圍之路[D].東北師范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