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峰
人類造園,其實是在造天堂
“老門東”是近年來南京城南重新恢復的歷史文化街區(qū),正逐漸成為南京的一張旅游新名片。
對于外地游客來說,“老門東”的知名度依然有限,以至于常有人將“老門東”錯念成“老東門”,并不知道其真實含義是指“中華門以東的老城區(qū)”。
一名學生在南京師范大學隨園校區(qū)內觀賞銀杏
但如果提起老門東地區(qū)曾經存在過的一座私家園林,卻幾乎家喻戶曉,它就是清代文學家李漁的芥子園。
近日,位于老門東三條營的芥子園,在消失了數百年后,進行了重建,已初露芳容。
愚園、芥子園、瞻園、煦園,南京城內至今還留存四座古典園林。這一數字微不足道,但從六朝發(fā)端的南京造園傳統,卻得以賡續(xù)。
千年造園史
同濟大學阮儀三教授在《江南古典私家園林》中說,人類造園,其實是在造天堂,園林是人類眼中一切美化事物的化身,是寄托精神的寧靜家園,是自己心目中的天堂,身處園林,我們看到的不止亭臺樓閣山水花草,還有中國古人的所思、所想、所為。
學者們將園林分為皇家園林、私家園林、寺廟園林和邑郊風景園林。
在南京最早出現的是皇家園林,距今將近1800年。公元229年,東吳定都建業(yè)(南京),隨即開始營建皇家苑囿。
首先建成的,是孫吳太初宮的西苑,占地面積極大,內有池沼湖塘,專供太子游玩,位于如今南京大學鼓樓校區(qū)南園一帶。
值得一提的是,孫吳西苑也是江南山水園林的發(fā)端,是從以建筑為主的秦漢園林發(fā)展出來的重要分支。
孫吳西苑之后,六朝的皇室、貴族們營建園墅的熱情并未消退,他們縱情山水,盤游山居,構筑園墅,相繼出現的皇家園林有孫吳華林園、東晉樂游苑、劉宋上林苑、劉宋南園、蕭齊芳林苑、蕭齊玄圃、蕭齊東田小苑、蕭齊芳樂苑、蕭梁建興苑等。在一些歷史時期,南京城內城外的皇家苑囿,竟多達20多座。
世家豪門建造的私家園林也不遑多讓,有東晉王導西園、東晉紀瞻園、劉宋王氏園、劉宋劉宏園、蕭梁沈約園、南陳江總園等名園。
宋代以后,隨著南京城市的日益發(fā)展,致仕的政客、隱逸的文人定居南京,營園造墅,私家園林成為南京園林的最重要組成部分。
北宋時期,退隱的宰相王安石在南京城東建半山園(位于今海軍指揮學院內,遺址尚存),此園依地形而筑造,景點因勢布置,不設墻垣,巧妙借用園外自然景色,充滿山林真趣。
明清兩代是南京園林發(fā)展的高峰期,涌現的名園數不勝數。民國學者陳詒紱所著《金陵園墅志》收錄的明清南京園林,多達數百座。
可惜的是,由于太平天國的戰(zhàn)火,金陵園林遭到空前破壞,隨園、芥子園等名園幾近無存。民國初年,南京私家園林只剩下十余座,且大多“諸景已廢,園墻已圮”。
時至今日,南京城中僅存瞻園、煦園、愚園三座明清園林,以及重建的芥子園。
隨園:性靈派文人隱居之地
隨著私家園林灰飛煙滅,太多的故事被長久塵封。
明代快園,是曲作家徐霖的私宅。明武宗巡游江南,慕名前來游玩,他在園中小西湖邊釣上一條金色鯉魚,隨從爭相購買,武宗大笑,竟不慎落水,被救起后興致勃勃地改小西湖為“浴龍池”。
石巢園園主是南明奸佞阮大鋮,阮氏同時也是出色的劇作家。石巢園由《園冶》的作者計成設計并主持施工。建成后,阮大鋮在此“蓄聲仗以自娛”,創(chuàng)作了《春燈謎》《燕子箋》等雜劇。
清末金陵名園散原精舍,是“中國最后一位古典詩人”陳三立的故園。1900年,陳三立攜家小從南昌移居南京,在金陵西華門內頭條巷筑“散原精舍”,“花木蕭疏,亭館幽潔”,陳三立之子、國學大師陳寅恪在這里度過了童年時光。
細論起來,燦若繁星的金陵名園中,又以隨園、瞻園、愚園、芥子園最具知名度。
隨園,位于南京五臺山余脈小倉山一帶,前身是江寧織造曹鈷(曹雪芹的叔父)家族的故園。紅學界有一個影響較大的觀點:“隨園是《紅樓夢》中大觀園的原型?!辈芗冶怀液?,此園歸接任江寧織造的隋赫德所有,民間稱為“隋園”。
乾隆十三年(1748年),清代文壇“性靈派”領袖、時任江寧縣令的袁枚購得此園,命名為“隨園”,不久即退休隱居在此。
購得隨園后,袁枚進行大規(guī)模改造擴建,投入了大量的心血和財力。
隨園建在小倉山上,隨山勢按照北山、中溪、南山三條平行線各設景區(qū)。北山造居室、書齋、樓臺館閣;中溪為今廣州路,水上有閘、堤、橋、亭,水中種植荷蓮;南山建有半山亭、天風閣。其大門開在東北角,即今青島路,西北至今漢口路,西南至烏龍?zhí)叮瑬|南至永慶寺,占地面積極大,令人咋舌。
南京芥子園
袁枚晚年居住在隨園中,真正過上了“大隱于市”的生活。他在這里怡然自得,縱情聲色,不復作出仕之念。其代表作《隨園詩話》《隨園食單》就是在這里完成的。
嘉慶二年十一月,袁枚去世,享年82歲,葬在隨園之中的百步坡上,墓后來被毀。袁枚身后,子孫繼續(xù)經營隨園。隨園聲名遠播,游客紛至沓來,每年造訪者多達數萬,以至于大門口的門檻,一年都要更換數次。
太平天國時期,隨園遭到空前破壞,被夷為平地,園中珍寶被掠走,園池樓閣被夷為平地,開墾成軍田。一代名園從此被毀,只剩下“隨園”二字,作為地名,沿用至今。
瞻園:尚留明代遺存
被稱為“金陵第一名園”的瞻園,是南京地區(qū)歷史最為悠久、保存最為完好的古典園林。
瞻園兼具私家園林和官署園林雙重身份,其發(fā)端可追溯到明代開國元勛、中山王徐達府邸的西花園。
清代時這里曾是江南行省左布政使署、安徽布政使署、江寧布政使署。清代的瞻園,竹、石、卉、木為金陵園亭之冠。乾隆皇帝南巡時,特地來此園駐蹕,并御題“瞻園”匾額。
太平天國攻占南京后,瞻園先后成為東王楊秀清府、夏官副丞相賴漢英府邸和幼西王蕭友和王府。
民國后,此園改為江蘇省長官署、國民政府內政部、水利委員會、中統、憲兵司令部等。瞻園歷經滄桑,到新中國成立之前,已花木凋零、湖石流散,荒敗不堪。
1960年和1985年,瞻園兩次得到整修,分別由建筑大師劉敦楨和南京市園林局總工程師葉菊華主其事。修繕完畢后,瞻園重新煥發(fā)金陵名園的風采,與蘇州留園、拙政園、無錫寄暢園并稱。
瞻園南北長,東西窄,以山為主,以水為輔,建筑點綴其間。靜妙堂為主體建筑,將園子劃為南北兩景區(qū)。舊日瞻園的最大特色為山石,重修后依然體現假山為全園主要景致的特點。
全園有南、北、西三座假山。北假山為明代遺存,用體態(tài)各異的太湖石堆砌而成,保留了較多的明代疊石特征。
南假山位于靜妙堂前,為1960年重修瞻園時所建,當時用去太湖石1000余噸。臨池絕壁高7米,主峰高9米,由危崖、溶洞、鐘乳石、蹬道、石磯、瀑布組成。
西假山則主要為土崗,僅在臨池一側用太湖石堆出駁岸,山上有歲寒亭,亭前有梅花塢。這梅花塢曾在《儒林外史》中出現過。西假山上遍植各種花木,營建出野趣盎然的山林風景。
愚園:南京的“獅子林”
提起愚園,很多南京人不一定知曉,但說起“胡家花園”,卻在南京尤其是老城南家喻戶曉。
胡家花園是民間對愚園的俗稱,因為花園主人姓胡,是清末南京富商胡恩燮。
愚園是清末乃至民國初年南京最大的一座私家花園,它位于南京城內西南隅,前臨鳴羊街,后倚花露崗,最早是明代開國功臣徐達后裔的私家園林,明清兩代先后為徽商汪氏、兵部尚書吳用光等人所有。
到清乾隆年間,愚園已經非常破敗,在太平天國運動中更是遭到嚴重破壞。
光緒二年(1876),當過官、曾經在徐州開礦的富商胡恩燮,買下了這片廢園,用來贍養(yǎng)老母。胡恩燮將這個園子起名為“愚園”,其用意為:“以愚名者,樂山水而自晦于愚也。”
胡恩燮在愚園四周修筑了圍墻,根據地勢的高下參差,迤邐曲折,建成了臺、榭、池、館數十所。中間還種植了各種花木。他著力模仿蘇州獅子林,在愚園內多處布置假山。愚園建筑,水木清華,一丘一壑,一閣一樓,無不盤曲奧折。愚園因此被譽為“南京獅子林”。
胡恩燮死于光緒十八年(1892),此后,他的兒子胡光國繼承了愚園,并且對園內的風景進行了重整。這座南京城南的私家園林,竟有了令人眼花繚亂的“前后七十景”。
進入民國以后,愚園漸漸衰敗,“疊石雖存,然久失修葺,已危不可登”。在整修之前,整個愚園的住宅部分成了一片破敗的大雜院;園內池塘成了臭水塘;假山也多被拆走,殘缺不堪。一代金陵名園的衰敗,令人扼腕嘆息。
從2011年開始,南京市秦淮區(qū)對愚園進行整修,再現了愚園“洼者為池,高者為亭,平曠者為臺榭,又疊石為峰巒洞壑之狀,環(huán)以花藥竹樹”的名園面貌。
芥子園:納須彌于芥子
此次南京重建芥子園的原址,正是歷史上的李漁芥子園所在地。
清順治十四年(1657)左右,李漁把家搬到了南京,先住在南京城南的金陵閘,不久后,他開始在中華門以東、周處讀書臺旁邊營建新居“芥子園”。
“芥子”,白芥的種子,極言其小。李漁自己也說:“此予金陵別業(yè)也,地止一丘,故名芥子,狀其微也!”
他在《閑情偶寄》中寫道,芥子園占地面積不過三畝,但“丹崖碧水,茂林修竹,鳴禽響瀑,茅屋板橋,凡山居所有之物,無一不備”。這就使人想起佛家“納須彌于芥子”的偈語,須彌山體積極大,卻能納入芥子。就仿若芥子園雖小,卻諸景畢集,無美不備。
芥子園內有棲云谷、月榭、歌臺、一房山、浮白軒、來山閣等建筑。李漁給各處都配上對聯,比如,書房的對聯是:“雨觀瀑布晴觀月,朝聽鳴禽夜聽歌?!?/p>
這位風雅的作家,甚至還在碧水環(huán)流的石磯上,為自己塑造一尊握竿垂釣的笠翁雕像,為一泓綠水增添靈動的神韻。
芥子園很小,但規(guī)劃設計得極為精妙,體現了李漁在造園方面的高超水準。在這不大的院子里,李漁特地設置歌臺,作為其私家戲班排練演出的場所。他在這里潛心創(chuàng)作劇本,指點演員,為外出巡回演出做排練準備。
“芥子園”也是李漁所設書肆的名字,《芥子園畫譜》在中國美術史上留下了重要一頁。
康熙十六年(1677),李漁移居杭州,芥子園被轉讓給他人,此后幾易其主,到民國初年淪為菜地。
最近,芥子園得以重建,雖然還沒有正式對外開放,但從前期的探訪來看,此園按照文獻記載重建,再現了李笠翁芥子園的景點設置和造園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