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云
【摘 要】本文以海頓、莫扎特、貝多芬三位作曲家的鋼琴奏鳴曲為對象進行分析比較,分別從快板樂章的主副部主題、對奏鳴曲典型結構的突破、調(diào)性和聲特點比較等方面分析他們在風格上的個人特點,并對奏鳴曲和奏鳴曲式的歷史發(fā)展進行梳理,從而更加客觀地看待作品的風格特征。
【關鍵詞】海頓 莫扎特 貝多芬 風格 主題 結構 調(diào)性和聲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6C-0172-03
在不同歷史時期,“奏鳴曲”的內(nèi)涵和外延是不同的?!白帏Q曲(sonata)源自意大利語suonare(意即發(fā)響)。13世紀始見于音樂用語中,16世紀初泛指各種器樂曲,以于聲樂曲的泛稱康塔塔相對?!?7世紀的奏鳴曲主要指室內(nèi)奏鳴曲和教堂奏鳴曲。室內(nèi)奏鳴曲由幾首風格化了的舞曲組成,后演變成今天的組曲;教堂奏鳴曲在樂譜上表現(xiàn)為三行譜的室內(nèi)樂形式,因而稱其為三重奏鳴曲,后來發(fā)展為兩個分支分別為近代奏鳴曲和大協(xié)奏曲。奏鳴交響套曲的形式結構在海頓的音樂創(chuàng)作中得到確立,后經(jīng)過貝多芬達到成熟。奏鳴曲在1840年以后雖然有一些浪漫主義時期的作曲家仍然遵守其規(guī)則模式進行創(chuàng)作,但其意義已同古典奏鳴曲有著較大的區(qū)別。
“奏鳴曲式”的含義不等同于奏鳴曲?,F(xiàn)代音樂理論對奏鳴曲式有著明確的結構意義上的界定,認為奏鳴曲式最重要的兩個原則是:雙主題原則和換調(diào)再現(xiàn)原則。作為奏鳴曲式的判斷,則需要滿足上述兩個原則。雙主題原則指的是作品必須包含兩個性格、材料、調(diào)性不同的主題,通常稱其為主部主題和副部主題(對于這一稱謂,有教材稱其為第一主題和第二主題,二者只是表述方式的不同,其指向意義則完全相同)。換調(diào)再現(xiàn)原則指的是副部主題經(jīng)過展開部的發(fā)展之后,再現(xiàn)部中的副部主題必須回到原調(diào),和主部主題的調(diào)性達到一致。也有稱這一原則為副部主題調(diào)性服從原則。這是現(xiàn)在對古典奏鳴曲式作為曲式結構的基本界定。若將奏鳴曲式的發(fā)展視為動態(tài)過程,那么奏鳴曲式中的上述原則早在巴洛克時期就已經(jīng)初現(xiàn)端倪?!肮诺渥帏Q曲式主要來源于兩種小的曲式,一個是為學術界普遍認可的二段式,另一個是巴洛克帶有利都奈羅的曲式,后者主要體現(xiàn)在巴洛克時期的各類詠嘆調(diào)和獨奏協(xié)奏曲中。而究其根本,二段式和利都奈羅曲式都體現(xiàn)了相同的‘兩極化的調(diào)性思維?!标P于奏鳴曲式的源頭也有人認為:“一些巴羅克風格特征影響了奏鳴曲式的曲式風貌。奏鳴曲式扎根于古二部曲式,而古二部曲式是由法國舞蹈音樂那里衍生來的……巴赫時期,大多數(shù)這種類型的樂章已演變?yōu)閹г佻F(xiàn)的二部曲式(有時稱作半奏鳴曲式)?!?img alt="" src="https://cimg.fx361.com/images/2017/11/06/gxjc201706gxjc20170678-1-l.jpg" style="">
海頓(1732—1792年)一生創(chuàng)作了42首鋼琴奏鳴曲,莫扎特是19首,貝多芬為32首(關于三位作曲家鋼琴奏鳴曲的數(shù)量存有一定爭議。莫扎特的鋼琴奏鳴曲數(shù)量存在著18首、17首、19首三種分歧意見;貝多芬鋼琴奏鳴曲存在32首、35首的分歧意見。造成分歧的原因是對于奏鳴曲的界定不統(tǒng)一)。下面將從以下方面對三位作曲家的鋼琴奏鳴曲風格進行技法分析。
一、關于主題的比較
海頓《D大調(diào)奏鳴曲》XVI:37的主部主題與副部主題之間存在的關系比較緊密。
在上述譜例中可以發(fā)現(xiàn),作品的主部主題與副部主題之間都存在著相同的材料音型。主部主題由八分音符的下行八度加同音反復構成,副部主題以同樣的方式開始。在海頓時期,奏鳴曲還不具有今天已經(jīng)模式化的結構力作用,甚至在當時看來,海頓只需要一個主題就能夠完成奏鳴曲,而一般的作曲家是不行的。這種看法包含著對海頓作曲技術高超的贊美之情。“《法國信使報》[Mercure de France]的評論家充滿敬意地寫道,才能較差的作曲家往往需要許多主題來支撐一個樂章,而海頓只需要一個主題即可?!?/p>
莫扎特的鋼琴奏鳴曲主部主題和副部主題之間已經(jīng)告別了海頓的單主題寫法。
在這首作品中,副部主題在性格上與主部主題差別并不大,但是已經(jīng)不同于海頓的單主題寫法。副部主題由一個下行的線條和上行的線條構成,這種音階式的線性進行在主部主題第5小節(jié)開始也有體現(xiàn)。副部主題采用切分音型以區(qū)別主部主題中的倚音音型,副部主題的前短后長的附點音型也與主部主題中的前長后短附點音型形成區(qū)別。從這首曲目來看,主部主題與副部主題之間有一定對比因素,但與貝多芬的主副部主題的對比強度仍有一定區(qū)別。
在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中,主題之間的對比因素已經(jīng)較海頓、莫扎特時期有了一定的發(fā)展。
這首鋼琴奏鳴曲是貝多芬早年創(chuàng)作的作品,主部主題與副部主題之間已經(jīng)形成了多方面的對比。在旋律行進方向上,主部主題是貝多芬最為經(jīng)典的極具動力發(fā)展的分解和弦上行,隨后環(huán)繞音型下行,兩個不同的音型形成主部主題的動機;副部主題則是下行的屬九和弦分解。在演奏法上,相對于主部主題的跳進,副部主題是柔和的連奏。在伴奏音型上,主部主題的柱式和弦與副部主題的分解和弦也對主題性格的形成起到一定作用。
二、對奏鳴曲典型結構的突破
海頓的鋼琴奏鳴曲中,第一樂章快板和急板速度占多數(shù),部分為中板和行板速度,沒有慢板和柔板速度。莫扎特的鋼琴奏鳴曲中,除了一首明確性質為幻想曲外,也是以快板速度為主,且只有一首是行板速度。這種情況在貝多芬的創(chuàng)作中就不同了。貝多芬鋼琴奏鳴曲Op.13(悲愴)在快板速度的主部主題出現(xiàn)之間增加了一個長達10小節(jié)的慢板引子,而在鋼琴奏鳴曲Op.27 No.2(月光奏鳴曲)中,第一樂章的速度直接標記為Adagio。因為其速度的原因,這首作品的曲式結構也引起了學者們的討論。匈牙利音樂理論家魏納·萊奧認為其是單三部歌謠曲式。武漢音樂學院孟文濤教授則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認為:“這一樂章仍是用的‘奏鳴曲式思維。雖然‘麻雀甚小,但對奏鳴曲式的合乎規(guī)范的、典型的結構來講,卻有著不折不扣的‘五臟俱全。”還有學者直接稱其為自由曲式,可能與作品前標記為“近似幻想的奏鳴曲”有一定關系。
從海頓、莫扎特、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創(chuàng)作情況來看,《月光奏鳴曲》確實有其特殊之處,尤其體現(xiàn)在速度上。筆者不能因為個案的研究而遺忘了整體。海頓鋼琴奏鳴曲第一樂章有大量中板速度存在,而莫扎特基本以快板為主,僅有一首是行板速度。莫扎特在海頓基礎上進一步明確奏鳴套曲中快板樂章的慣用模式。貝多芬第一樂章同樣較少中板,但是出現(xiàn)了慢板?!侗瘣碜帏Q曲》中的慢板是一個引子,帶有強烈的思考痕跡,與引子后的快板主部主題形成對比。而《月光奏鳴曲》第一樂章確實是一個例外。
孟文濤先生的觀點是,盡管其速度為慢板,但從奏鳴曲式的雙主題原則和換調(diào)再現(xiàn)原則上來看,是一首不折不扣的奏鳴曲式,認為其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筆者認為,在古典奏鳴曲式中,速度是一個重要的因素,從某種意義上說速度決定了作品的性格特征,即使《月光奏鳴曲》第一樂章從奏鳴原則上能夠將其納入奏鳴曲式的范圍,但它同典型快板奏鳴曲式相比較,仍然屬于不同性格的作品。
這種突破典型的情況還體現(xiàn)在1780年以后的體裁混合現(xiàn)象上。海頓《C大調(diào)鋼琴奏鳴曲》H.48的終曲是一首交響性的回旋曲,而莫扎特奏鳴曲K.333的終曲是一首完整的協(xié)奏曲樂章,甚至還有華彩段。
另外,倒裝再現(xiàn)、換調(diào)再現(xiàn)也是典型奏鳴曲式的突破。莫扎特K.311第一樂章使用了倒裝再現(xiàn);而貝多芬F大調(diào)Op.10 No.2再現(xiàn)開始于下中音調(diào)。
三、調(diào)性、和聲特點比較
莫扎特在和聲語言上同貝多芬相比有著自己的特點。下面以莫扎特KV.309第一樂章為例簡單分析。作品調(diào)性為C大調(diào),快板速度,奏鳴曲式結構典型,裝飾音比較多,在裝飾音方面在記譜上明顯存在巴洛克時期旋律風格的特點,但是與巴洛克時期風格作品所不同的是更加強調(diào)樂句的清晰度。時常會出現(xiàn)八度重復,形成連接或引出下一部分。和聲進行方向明確,但是在聲部關系上會在和聲骨架上插入一些具有臨時傾向關系的音符,形成和弦。
貝多芬的和聲更加強調(diào)和聲的功能,和聲序進的方向感很強。貝多芬的作品特別強調(diào)主屬關系的和聲進行,再加上動機音型的重復獲得音樂推動的動力。在和弦外音方面,貝多芬運用的目的性非常明確。貝多芬的作品中時常會出現(xiàn)重屬和副屬和弦,但無論是重屬和弦還是副屬和弦,都是從另一個層面強調(diào)主屬的功能進行。貝多芬的音樂結構邏輯最為嚴密,強調(diào)音樂的動力性語言發(fā)展,而和聲就是其達到結構嚴謹?shù)闹匾巍?/p>
四、結論
現(xiàn)代我們所看到的模式化的奏鳴曲式對于身處其中的古典風格作曲家而言,并不是完全相同。在他們所處的時代,無論海頓、莫扎特還是貝多芬都是時代的先鋒,開創(chuàng)著屬于他們的藝術時代。有一些作品可以滿足奏鳴曲式的定義(如同貝多芬《月光奏鳴曲》),但它聽上去卻違背了我們對一首奏鳴曲的期待。但是這些模式并不是奏鳴曲形式,僅僅在創(chuàng)造性的沖動和引發(fā)奏鳴曲式的風格已經(jīng)完全逝去之后,這些模式才成為奏鳴曲式。社會與藝術家為了表達所希望表達的東西,召喚出他們所需要的風格——或者更準確地說,滿足他們自己所創(chuàng)造的審美需要。海頓的貢獻在于集大成,莫扎特的風格受歌劇旋律創(chuàng)作的影響,貝多芬的貢獻在于開創(chuàng)浪漫風格。
【參考文獻】
[1]魏納·萊奧.器樂曲式學[M].張瑞,譯,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2
[2]查爾斯.羅森.古典風格[M].楊燕迪,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3]J韋伯斯特.奏鳴曲式[J].葉燈,譯.藝苑(音樂版),1993(4)
[4]孟文濤.一首五臟俱全的奏鳴曲式[J].中國音樂學,1987(4)
[5]速如明.略論鋼琴奏鳴曲的發(fā)展[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2001(6)
[6]鄒彥.論古典奏鳴曲式的形成[D].上海:上海音樂學院,2006
【作者簡介】楊 云(1981— ),女,湖北武漢人,碩士,桂林師范高等??茖W校教師講師,研究方向:鋼琴演奏與教學、學前兒童藝術教育。
(責編 黎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