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節(jié)令果實之葡萄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飲琵琶馬上催
葡萄,是常見的落葉藤本植物,鼠李目葡萄科葡萄屬。其枝蔓細長,呈粉紅色;葉近圓形單葉互生,近全緣(即無裂)至六到九裂,葉緣有鋸齒;花分雌雄花;果為漿果(果實的一種類型,一般由子房或聯(lián)合其他花器發(fā)育成的多汁肉質單果,其顯著特征為萼片宿存與果蒂相連,生活中常見的有藍莓、西紅柿、石榴、山楂等),圓形或橢圓形,多呈紫黑色或金綠色,味甘甜,成熟的時間一般是每年的八月到九月,其中一些早熟的品種七月份(農(nóng)歷六月)就可以采摘食用,故而《詩經(jīng)·豳風·七月》中說:「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蛊渲小甘牎辜刺c薁,是野生葡萄的一種。
關于葡萄名稱的由來,李時珍《本草綱目》載:「葡萄,《漢書》作蒲桃,可以造酒,人酺飲之,則醄然而醉,故有是名?!蛊渲小羔T」即歡聚飲酒的意思,「醄」即醉酒的樣子。可見葡萄的名稱就與它最主要的用途之一釀酒有關。葡萄酒起源較早,在古希臘《荷馬史詩》中第一次出現(xiàn)了與葡萄酒制作相關的記載,而在我國,關于葡萄酒最早的文字記錄來自《史記》,《史記·大宛列傳》載:「宛左右以蒲陶(即葡萄)為酒,富人藏酒至萬余石,久者數(shù)十歲不敗?!惯@當是張騫出使西域,鑿空時所見,我國開始引進國外葡萄的優(yōu)秀品種應該也是始于此時。李白以此典入詩,故而在《古從軍行》詩中有「年年戰(zhàn)骨埋荒外,空見蒲桃入漢家」之句。
隨著南北朝時期中亞等國家與中原內地的交流更加頻繁,葡萄酒在唐代達到極盛,從王翰、李白、鮑防等吟詠葡萄酒的詩中就可見一斑。其中王翰《涼州詞》:「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zhàn)幾人回?」更是享譽千古的名篇。葡萄作為邊塞詩中的重要意象,成為邊疆沙場上風土人情的典型代表,詩人們吟詠葡萄、葡萄酒,在帶來異域風情的同時,也發(fā)出了對漢唐兩代國家強大,帝王「益事邊功」、對外征戰(zhàn)死傷尤多的慨嘆。葡萄及葡萄酒作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物證,可以說是酸酸甜甜,充滿了回味。
關 鍵
唐 海獸葡萄紋鏡故宮博物院藏
明永樂 葡萄橢圓雕漆盤(局部)口徑二六·八×一八·五厘米底徑二一·九×一三·九厘米高三·一厘米故宮博物院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