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顥和程頤
公元1032年、1033年,北宋朝廷任命程珦先生為黃陂縣尉,相當于今天的縣公安局長。官雖不大,在黃陂縣那也算根蔥,是個受人抬舉的角色。這伙計可謂春風得意,兩年里連著生了兩個兒子,出生在黃陂小菜湖湖區(qū),跟自己單名一樣,起名程顥、程頤。搞不懂程局長咋這么喜愛單名,不知道的,還以為程珦、程顥、程頤是三兄弟呢。
程顥、程頤兄弟祖籍河南洛陽,祖上都是做官的。曾祖父程希振任尚書虞部員外郎,以現(xiàn)在的官職對應,相當于副廳長;祖父程遹曾任黃陂縣令,級別相當于現(xiàn)在的縣長,正處級,但比縣長的權要大,黃陂縣境的黨、政、公、檢、法事務都由他一人說了算,之后仕途上進步是進步了,但不大,最后老死在異鄉(xiāng);父親程珦曾任黃陂縣尉,職責是負責治安,職位相當于現(xiàn)在的公安局長吧,往高處說,算得上是副處。往低處說,也是正科。
父親是公安局長,誰敢欺負程顥、程頤兄弟啊。通常應該是他們欺負別人。跟大多紈绔子弟不同,程顥、程頤從不惹是生非,愛學習,勤思考。出生干部家庭的程顥、程頤兄弟,衣食無憂,自然不會為生活發(fā)愁。兒童時代的程顥、程頤兄弟是幸福的,成天和小伙伴們在李家大湖、小菜湖、灄水河里捕魚撈蝦,在魯臺山上套知了、打雪仗、捉蛐蛐,那是他們在黃陂縣渡過的一段無憂無慮的快樂時光。只不過,窮人家的孩子捕魚撈蝦是為了賣錢打醬油、買食鹽,撿知了殼是為了拿到藥鋪賣錢,他們兄弟則純粹是為了找樂子。宋朝那個時候,湖不叫“李家大湖”,是后來人起的;山也不叫魯臺山,是后人為紀念他們兄弟才這樣叫的。反正,程顥、程頤兄弟在那山、那湖玩過。
程顥、程頤兄弟二人相差一歲,因此,他們同時發(fā)蒙,老師自然也是同一個人:北宋理學開山大師周敦頤。周敦頤,大家應該不陌生,學術界公認的理學派開山鼻祖,個人著作頗豐,代表作有《周元公集》、《太極圖說》、《通書》等。我們在讀初中時學過的散文《愛蓮說》,就選自《周元公集》,出自他的筆下,里面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人們耳熟能詳。周敦頤除了自身的成就外,最大的成就是培養(yǎng)出了程顥、程頤兩個理學家??梢赃@樣說,如果沒有周敦頤這位老師,中國歷史上就沒有理學家、思想家、教育家程顥和程頤兄弟。以程顥、程頤的天賦,做官、經(jīng)商沒準兒都會成功,但絕對不會成為理學家。
都知道古代魯國在山東省境內(nèi),湖北武漢境內(nèi)咋來的魯臺山、望魯臺呢?那是因為魯國誕生了孔子和孟子,其儒家思想對后世產(chǎn)生了廣泛影響,后人為紀念理學家程顥、程頤尊崇孔孟才這樣叫開的。此地留下了“程鄉(xiāng)坊”、“二程祠”、“二程書院”、“望魯臺”、“理趣林”、“聰明池”、“涵虛亭”等眾多遺址、遺存。因此可以說,小菜湖是理學之源,大點說,黃陂是理學之源,這點不容置疑。有關二程的籍貫、理學形成、對后世影響,在正史中都能查到。
兄弟二人成年后,老大程顥官至監(jiān)察御史里行,為八品官,也算個不大不小的干部;老二程頤官職低一些,任河南汝州團練推官,是個虛職,非領導職務,是官又不是官。說是官吧,不是實職;說不是官吧,又在政府供職,拿政府的俸祿,類似于現(xiàn)在的主任科員、調(diào)研員之類??傊碳覍俚氐氐赖赖母刹考彝?。
北宋有位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改革家叫王安石,比程顥、程頤兄弟大十來歲。王安石向皇帝提出變法建議,這些改革主張包括均輸法、青苗法、市易法、免役法、方田均稅法、農(nóng)田水利法、置將法、保甲法、保馬法等,改革內(nèi)容很豐富,舉均輸法、農(nóng)田水利法兩個例子吧。
所謂均輸法,即按照“徙貴就賤,用近易遠”的原則,貯貨以備用,以節(jié)省價款和轉運的勞務費。此法損害了富商的利益,減輕了納稅戶負擔;所謂農(nóng)田水利法,即在開墾荒田,興修水利方面,實行誰出資、誰受益政策,在此政策的激勵下,全國掀起了興修農(nóng)田水利的熱潮,耕者有其田,解決了人民吃飯問題。
應該說,王安石這些改革措施增加了國家財政收入,減輕了百姓負擔,推動了國家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但這世界上就沒有讓天下人都滿意的改革,王安石的變革主張觸犯了皇親國戚和當官的利益。這些人對改革的態(tài)度就是看對自己是否有利,有利的就支持,不利的就反對,他們才懶得管什么國家不國家、老百姓不老百姓利益呢。
起初,程顥、程頤兄弟是支持并參與王安石變法的。后來眼見自己家的銀子越來越少,荷包越來越癟,就感到王安石變法不是那個事了,就跟那個砸缸的司馬光等人一起,公開跟王安石叫板,為此程顥、程頤、司馬光受到降級處分。王安石變革,刀子下得太陡,得罪了不少人,又跟同朝為官的蘇東坡等人鬧不團結,最終王安石灰溜溜下臺,程顥、程頤、司馬光又官復原職。
程顥和程頤兄弟對中國古代哲學貢獻較大,影響了幾個朝代,這個必須承認,但他們的思想也害了不少人,這個也必須承認。所害之人還是受保護的女人,讓天下許多父母失去女兒,丈夫失去妻子,子女失去母親,程顥和程頤的“罪過”可就大了。
中國有句成語叫“餓死事小,失節(jié)事大”,知道的人很多,卻未必知道出自何處,就出自程頤之口。
作為哲學家、教育家,程顥和程頤先生著作等身,著有《河南程氏遺書》、《河南程氏外書》、《明道先生文集》、《伊川先生文集》、《二程粹言》、《經(jīng)說》等,但在世時著作并不多,也就《定性書》、《識仁篇》、《周易傳》幾本,大量著作是后人根據(jù)他的言論輯錄的。其中一本叫《程氏遺書》,在卷二十二,記載有程頤與某人的一段對話:
或問:“孀婦于理,似不可取,如何?”
伊川先生曰:“然!凡取,以配身也。若取失節(jié)者以配身,是己失節(jié)也?!?/p>
又問:“人或居孀貧窮無托者,可再嫁否?”
曰:“只是后世怕寒餓死,故有是說。然餓死事極小,失節(jié)事極大。”
這雖然是文言文,接近白話,至少是半文半白,讀起來并沒有多少障礙。大意是:
有人問:“對寡居的婦女,是不是不能娶她?”
程頤先生回答:“是的。男人不應娶寡婦,寡婦改嫁是失節(jié),男人若娶失節(jié)者,自己也失節(jié)了。”
又問:“如果寡婦貧窮無依無靠,能不能再嫁呢?”
程頤先生回答:“不能,寧可凍死餓死,也不能失節(jié)。因為,餓死事小,失節(jié)事大”。
“餓死事小,失節(jié)事大”作為一種精神與信念,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氣節(jié)也未必不對,但程頤先生說這話時,板著一副臉,其源頭是反對婦女改嫁,就不近人情了。雖然只是隨便一說,并非發(fā)自內(nèi)心,但出自理學家、教育家之口,又被弟子收錄于書,就成了金科玉律,流毒甚廣。就是這不經(jīng)意的一句話,讓多少女性活學活用,因故失身、失夫后,吞金、上吊、跳井,或終生守寡。
這個事告訴我們,有一定身份的人,特別是位高權重者,說話時得掂量掂量,想好了再說。
王叔英
王叔英籍貫浙江黃巖,并非湖北漢陽人。只是因為明朝皇帝朱元璋把他派到漢陽任過知縣,我才寫到他。
知縣是多大的官呢?放在國家層面,并不大,最高也就六品。都說七品芝麻官,六品呢,比芝麻高半粒。而在漢陽地界就不一樣了,掌一縣的刑名錢谷等事,獄訟、治安、征收賦稅都歸他管。說白了,公安局長、檢察院檢察長、法院院長、財政局長、稅務局長都由他一肩挑。再通俗地打個比方吧,他讓誰挨板子,誰的屁股就得疼三天。他說的話就是“法”,正所謂地地道道的“土皇帝”。
民以食為天,吃飯是天大的事,所以歷朝歷代都重視水利。為此,我常常為自己是一名水利人而感到自豪,水利是農(nóng)業(yè)的命脈,古代的執(zhí)政者都知道這個理。
轄區(qū)有大型湖泊張家大湖,主要承擔著農(nóng)田灌溉任務,關系著周邊百姓吃飯問題。作為朝廷知縣,王叔英是來過的,那時可能不叫張家大湖,可能是一片汪洋。總之,知縣王叔英來過這里,不來,有點說不過去。
據(jù)說有一年天旱,地里到處是裂開的口子,拳王的拳頭都能放下,張家大湖也干涸見了底。眼看農(nóng)田無收,那可要出大拐,百姓就要拖兒帶女去逃荒,那是他這個知縣最不愿看到的。王叔英心太軟,如果在自己的治下有百姓去逃荒,說明自己不稱職。有個說法叫“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王叔英不想回家賣紅薯,還想當朝廷命官,為老百姓做點事情??墒呛登閿[在這兒,如何是好呢?放到今天,也就是水利局長操心的事兒,開閘放水,起泵提水。再不行,就用消防車送水,用炮彈人工降雨??擅鞒莻€時候既沒有泵站,又沒有消防車,更沒有人工降雨的炮彈,說什么都是白搭。
他決定絕食祈雨,跟天老爺賭一把。讓人放下話來:天若不下雨,他就不吃不喝。打賭后的第一天,依然不下雨,天老爺才懶得管你是知縣還是皇帝呢,一點也不給面子。手下人急得直搓手,急得直跺腳,知縣要是有個三長兩短,手下人是有責任的。第二天,還是不下雨,還是不給知縣面子。連續(xù)干旱幾天的天空,劃根火柴似乎就能點燃,沒有絲毫下雨的意思,手下人勸知縣大人罷手。王叔英雖然餓得慌,但心里明白:“君子一言,駟馬難追”。寧愿餓死、渴死,也絕不向天老爺“投降”。要不,今后說話誰還聽呢,一個不講信用的人,活著有什么意思呢?
不知道是天老爺見他是個好官讓著他,還是它確實憋不住了,反正第三天不到正午就下雨了。結局當然是天老爺被打敗,贏家是王叔英。今年的糧食算是有救了,老百姓也不用逃荒了。現(xiàn)在的人都知道這是讓王叔英給蒙著了,下雨不下雨,跟他絕食沒有半分錢關系。但老百姓不這樣看,認為這雨就是王叔英祈來的,他是個好官,敲鑼打鼓慶祝。王叔英呢也覺得值,雖然絕食對自己的身體有所傷害,但贏得了民心,對執(zhí)政者而言,贏得民心比什么都重要。
如果把絕食祈雨叫傻,我們能夠接受,且傻得可愛。后面的事,可能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1398年6月24日,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駕崩。古話說“國不能一日無主”,6月30日,距朱元璋駕崩不到一個禮拜,其孫子朱允炆正式接班,史稱“建文帝”。朱允炆見王叔英是個好官,提拔他為翰林院修撰,比芝麻官又高了半粒。
朱允炆上任后,發(fā)現(xiàn)爺爺朱元璋當初為鞏固皇權,把兒子們分封各地,且都有自己的軍隊,未必是件好事。這些軍隊把守邊關那是沒話說,可是有個致命的缺陷,朱元璋在世好說,兒子、軍隊都得聽他的;朱元璋不在了,王爺們擁兵自重,就成架在新皇帝頭上的一把把大刀。朱允炆嫌頭上的大刀晃眼、礙事,決定削藩改制,先后廢黜了周王、湘王、齊王、代王、岷王,那可是他的叔叔、伯伯啊,搞不好自己就會人仰馬翻。燕王朱棣坐不住了,眼看下一個就是自己了,決定先下手為強,叔侄倆算結上了梁子。最后的結果大家都知道,侄兒朱允炆落荒而逃,叔叔朱棣上位。
按說這是朱家自家的事,可王叔英急了,真是生兒的不急抱腰的急。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文人,居然想跟朱棣叫板。不多日朱允炆就不知藏哪兒去了,形勢的發(fā)展讓王叔英感到無力回天,在家好好洗漱一番,找了跟繩子,一頭掛到樹上,一頭掛到脖子上,腿一蹬,一了百了。自己死了也就算了,還帶動了老婆和兩個女兒。老婆在獄中自盡,兩個女兒投井自殺。
對王叔英的行為,說什么的都有,有人說是氣節(jié),有人說是犯傻。不管說什么,他本人是聽不見了。嘴長在別人身上,隨他們說去。
蕭良有
明朝首輔張居正比國子監(jiān)祭酒蕭良有年長24歲。一個是湖北荊州人,一個是湖北漢陽(現(xiàn)蔡甸)人,放到省級層面,二人就是老鄉(xiāng),都給明神宗朱翊鈞當差。只不過張居正是首輔,地位挨到天花板了,皇帝年幼時,大政方針都由他作出。如果張居正起歪心,培植親信,自己坐上皇帝交椅也是有可能的。但張居正是忠臣,絕對不會做出這種大逆不道的事來。
國子監(jiān)祭酒呢,相當于現(xiàn)在教育部負責高考的官員,跟首輔大臣相比,級別差一大截。論職務,張居正是蕭良有的領導。按說有這么多層關系,倆人能夠和平相處,事實是倆人在共事中有點不太和諧,互不來往。
張居正位高權重,身邊自然不缺拍馬屁的,太監(jiān)馮保就算一個。某年蕭良有參加會試,一舉奪魁,按說狀元非他莫屬,如果不出意外的話。偏偏張居正的公子張懋修也參加了這次考試。張居正的公子參加了這次考試就使問題復雜化了,設想一下,讓一介草民奪得狀元,首輔大臣的公子卻屈居第二,這讓領導情何以堪?于是,很會來事的馮保精心謀劃,成功將張居正的公子運作為狀元,蕭良有為一甲二名。
這世界上就沒有不透風的墻,蕭良有很快就知道了自己的狀元被人家頂了包,那也沒辦法,只有干瞪眼。張居正也不笨,知道兒子的狀元是怎么來的,兒子的水平有幾斤幾兩,可悲的是他沒有制止,竟然默認了。馮保的所作作為,其實是在幫倒忙,害了政府領導。張居正日后遭到皇帝清算,兒子的狀元這檔子事成了一大罪狀。
蕭良有原本是尊重、敬佩張居正的,自從馮保將其公子運作為狀元,張居正未加制止后,蕭良有開始對張居正疏遠,敬而遠之。
張居正,正史中的形象很正面,勤勉,惜才。鑒于蕭良有的才能,張居正找人捎話于他,讓他跟著張居正干,有張居正罩著,總比一個人單干強。因為張公子頂包之事,被蕭良有婉言謝絕。張居正走他的陽關道,蕭良有走自己的獨木橋。
朝廷重臣嚴嵩與徐階是兩個死對頭,水火不容。最終,徐階勝出,嚴嵩被拍熄火。在他們二人明爭暗斗時,張居正左右逢源,兩邊都不得罪,跟倆人都蠻合得來,至少表面上是這樣。也深得太后和皇帝信任,輔佐萬歷皇帝開創(chuàng)了“萬歷新政”。
“萬歷新政”內(nèi)容豐富,比較著名的是“一條鞭法”、“考成法”。所謂“一條鞭法”,就是把各地的田賦、徭役以及其他雜征打捆征收,合理征收勞役,堵塞收稅漏洞。此舉使朝廷的庫銀一下就增加幾百萬兩,百姓的稅負得以減輕。這項改革措施,讓國家創(chuàng)收,讓老百姓得利,顯然犧牲的是有錢人的利益。那些王公貴族,那些地主、資本家對張居正不恨得咬牙切齒?所謂“考成法”,類似于今天的考勤,似乎比今天的考勤還先進一些,考勤表一式3份,由本人、單位和上級分別記錄,相互監(jiān)督制約??记趯Φ蒙虾谜f,對不上就要核查,看是哪里出了問題,是單位和上級記錄有誤,予以更正;是本人弄虛作假,就要問責,讓官員不敢懶政??傊叭f歷新政”促進了全國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
別以為在皇帝身邊工作就很風光,別忘了還有“伴君如伴虎”這一說。張居正盡管為朝廷做了不少事,但也得罪了不少人,其中包括小皇帝?;实勰暧讜r,想搞一次燈火晚會熱鬧熱鬧,這想法似乎并不過分,可張居正就是不讓搞,講了一通大道理。核心意思是讓皇帝過緊日子,需要花錢的地方很多,防汛抗旱需要花錢,邊疆打仗需要花錢,不節(jié)省開支怎么行呢?這哪里是大臣跟皇帝說話,分明是老子跟兒子嘮嗑。小皇帝表面上雖然答應了,但心里很是不爽。
實事求是地說,張居正完全是為朝廷節(jié)約,避免浪費,也是為了樹立皇帝節(jié)儉、親民的形象。但他聰明一世糊涂一時,天下可是人家朱翊鈞的啊,人家想怎么花就怎么花,有你何干啊。他忘了皇帝是要長大親政的啊,果然,明神宗朱翊鈞親政后,隨便找了個理由,就抄了張居正的家。任何一個單位,任何一個領導,要想整一個人,還不容易?整人的“理由”一抓一大把。萬歷皇帝下旨將所賜張居正璽書、四代誥命悉數(shù)收回,親屬發(fā)配邊疆。
墻倒眾人推,蕭良有完全可以公報私仇,出一口惡氣。以蕭良有的狀元被張居正的公子頂包這事兒來說,蕭良有選擇跟大臣們一樣落井下石,外人無話可說,且可以理解。即便不落井下石,保持沉默也是一個選項。如果這樣,那就不是善良的蕭良有了。
蕭良有逢人就公開宣講張居正的功績,上奏皇帝,為張居正喊冤。畢竟張居正的功勞擺在那兒,畢竟張居正沒有功勞也有苦勞,畢竟張居正沒有把人得罪干凈,形勢開始反轉,輿論的天平對張居正越來越有利,使得萬歷皇帝對張居正的進一步迫害得以收手。從蕭良有對待張居正這事可以看出,衡量一個人的人品怎樣,要在關鍵時候才看得出來。別看一些人平時在一起吃吃喝喝,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狗肉朋友,你一旦有事,這些人跑得比兔子還快。交朋友要交蕭良有這樣的人,除了老婆,什么都可以換。
但是,一個人再會為人,再怎么小心翼翼,你太有才就是“問題”,別人就不舒服。這不,有人上奏皇帝,說蕭良有有野心?;实鄄]有追究,倒是蕭良有覺得官場險惡,把張居正的下場一想,覺得當官很沒意思,便炒了皇帝魷魚,回蔡甸養(yǎng)老了。
回到蔡甸故土的蕭良有,原先忙忙碌碌,突然閑下來,開始有點不適應,就天天去王家涉湖釣魚。釣魚不是為了吃魚,主要是打發(fā)時間,他也常常思考,大明王朝忠奸不分,被人取而代之那是遲早的事。果不然,之后只經(jīng)歷了萬昌、天啟兩代,在崇禎手里就被李自成攆出了紫禁城。當然,這一局面蕭良有沒有看到。
在王家涉湖邊,無論天晴下雨,總能看到有個戴草帽釣魚的老人,不用猜,那準是蕭良有。
熊伯龍
公元1616年是個特殊的年份,按官方的紀年,當然是明朝萬歷44年,大明皇帝朱翊鈞當家。但在中國東北地區(qū),有一個伙計不按游戲規(guī)則出牌,這個伙計就是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宣布建立“后金”,紀年天命元年,此乃清朝的源頭。明朝這座大廈,從這時開始生縫,只是朱翊鈞先生還沒意識到。
這一年,武漢市蔡甸區(qū)奓山街紅焰村燕子咀落魄舉人熊鳴盛家,誕生了一個名人。當然,誕生時還不是名人,跟普通孩子一樣,赤身露體,一聲響亮啼哭,宣布來到這個世界。這年為生肖龍年,熊鳴盛為兒子起名“熊伯龍”。
熊伯龍的曾祖父熊珙、祖父熊士章、父親熊鳴盛都在政府擔任過一官半職,只不過職位都不高,都是跑腿的角色,父親可能還是個臨時工,沒有正式編制。跟當?shù)馗F人家相比,熊家也算干部家庭了。但那是和窮人相比而言的,其實并不富裕,一樣的吃了上頓愁下頓。到奓山砍柴,到官蓮湖捕魚,到田里撿牛糞,這些臟活累活,兒時的熊伯龍都干過。唯一的區(qū)別是,身為秀才的父親知道知識的重要,把熊伯龍送進了學校,這就不簡單。說的是學校,其實就是一座寺廟,放了幾張課桌而已。不過,這個決策正確,如果不讀書,那就沒有名人熊伯龍了。
熊伯龍血管里到底流著秀才的血,天資聰穎,清順治五年(1648年),參加順天府(北京)舉行的鄉(xiāng)試,奪得第一名,次年中進士榜眼。所謂“進士”,就是皇帝親自主持的考試,第一名為狀元,第二名為榜眼,第三名為探花。這前三名都要披紅掛彩,政府組織一套班子敲鑼打鼓,沿街巡游,昭告世人。這也意味著狀元、榜眼、探花人生轉運的開始,意味著當上了公務員,端上了鐵飯碗。熊伯龍入職的第一份工作是翰林院編修。
所謂“翰林院”,有點類似于今天的秘書機構,服務領導的部門;“編修”,相當于今天的秘書,給皇帝起草講話、通知、編寫史志等。職位并不算高,但由于在領導身邊工作,平時接觸的都是皇帝、皇子及王公貴族,提拔的要比別人快些。又由于見多識廣,經(jīng)常參加重要會議,學習皇帝治國理政,日后在地方做官的能力要比別人強些。熊伯龍屬于文官,只會做學問,不擅長組織協(xié)調(diào),未被封邊疆大吏,一直在中央機關工作。先后擔任國子監(jiān)祭酒、侍讀學士、內(nèi)閣學士兼禮部侍郎,相當于今天教育部負責考試的司長、副部長等職。
有人說他給康熙當過老師,正史里沒有記載,是不是教過少年康熙,無法考證,也許是一個傳說。但熊伯龍當主考官是稱職的,順治十一年甲午鄉(xiāng)試,由他擔任主考官,通過鄉(xiāng)試的這批學生,在殿試(科舉考試中的最高階段)中冒出了3個狀元。熊伯龍慧眼識珠,在社會傳為佳話。清《嘉慶漢陽府志》載:“才學深得順治、康熙二帝賞寵。著有《谷詔堂全集》,凡詩291首,文78篇”。
熊伯龍的成就遠不止這些,他還是一名無神論者。這世界上,很多人相信有神靈存在并左右人們。無神論者認為人死如燈滅,油盡燈枯,不存在鬼神靈魂。熊伯龍認為“人老而血氣自衰”,死后“猶火滅隨風散”,所謂“天堂地獄”是不存在的。他的這些思想,反映在一本叫《無何集》的書里。
在歷史進入二十一世紀的現(xiàn)實生活中,一些人特別是某些官員還信鬼神,真要向熊伯龍先生學學。
戴金
大凡穿金戴銀的人,不是有錢人就是貪官。明朝漢陽縣奓山有個人卻是例外,別人“戴銀”他“戴金”,卻既不是有錢人也不是貪官,猶如金堆湖的水,清清白白。
戴金1484年出生于奓山,1548年去世,葬于漢陽縣索河鎮(zhèn)仁山麓。在他64年的人生中,經(jīng)歷了4個皇帝執(zhí)政。出生時的皇帝是憲宗朱見深,4歲時的皇帝是孝宗朱佑樘,22歲時的皇帝是武宗朱厚照,38歲時的皇帝是世宗朱厚熜,直至去世。之所以寫這么多皇帝,是因為他跟這些皇帝有關,跟明朝那些事兒有關。當然,他主要的服務對象是嘉靖皇帝朱厚熜。
朱厚熜出生湖北鐘祥,他當上皇帝純屬意外。堂兄、武宗朱厚照是個花花腸子,私生活迷亂,掏空了身子,30歲就一命嗚呼了,沒留下子嗣。若留下子嗣,就輪不到他做皇帝了,皇冕這才戴到他的頭上。之前,作為皇族的朱厚熜不是沒有想過當皇帝,皇帝誰不想當啊。話得說回來,即便是皇子,也不是說當皇帝就能當?shù)?,有時皇太子接班就存在變數(shù)呢。朱厚熜當上皇帝,算他火好。
嘉靖帝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頗有爭議的皇帝,說他好的,其才能不在太祖朱元璋之下;說他不好的,其就是無道昏君。竊以為,這兩種說法都不靠譜。應當說,朱厚熜登基后的一段時間還是勵精圖治的,還是聽得進眾臣們意見的。比如,湖北老鄉(xiāng)戴金提的幾條合理化建議,他就全部照準。
嘉靖五年,戴金奉命巡視四川期間,部落酋長組織一支地方武裝,奪取了基層政府。都說官逼民反,朱元璋不就是因為前朝腐敗,才奪取政權的嗎?戴金深知,百姓、土匪不是走投無路,而是有吃有喝的,有女人抱在熱炕頭暖腳,誰愿意提著腦殼跟政府作對啊。為此,竟一口氣提出了7條建議,不外乎是一些堵疏結合的點子,朱厚熜全部準奏,最終平息了叛亂。
戴金第二次上奏,又是因為四川。蔚州告急,朝廷亂作一團,大臣們搖頭嘆氣。已是大理寺卿(相當于今天司法部部長)的戴金上奏皇帝,說:敵人沒有組織綱領,屬烏合之眾,不必驚慌。派兵四面包圍,堅壁清野,甕中捉鱉,可保萬全。眾臣們這回沒搓反繩子,附和言之有理。這些人有自己的小算盤,打贏了,軍功章有戴金的一半,也有自己的一半;打敗了,就說是戴金出的餿主意,可以推個一干二凈。退一萬步說,即便皇帝對附和者也追責,也比戴金要輕。嘉靖皇帝也沒別的好辦法,按戴金的法子實施,結果是政府軍大獲全勝。戴金算出盡了風頭,皇帝也越加信任戴金。
人怕出名豬怕壯,樹大招風,這些古話是經(jīng)過若干次事例總結得出的。博得皇帝信任未必就是好事,容易樹敵。大凡有才能、想干事的人,總會遭到小人嫉妒,戴金也不例外。嫉妒者嫉妒的理由很荒唐:我不做事你也不能做事,你做事就等于壓制了我不做事的;我受賄你也不能清廉,你清廉就等于我不清廉。他的同事、宰相兼書法家嚴嵩位高權重,害怕戴金哪天取他而代之,暗地里使絆子,戴金防不勝防,不慎摔倒,被朱厚熜削官為民,告老還鄉(xiāng)。朱厚熜皇帝以貶戴金為開端,腦殼就開始發(fā)昏了,以至于差點被以楊金英為首的宮女們用繩子勒死。
回鄉(xiāng)后的戴金賦閑下來,很不適應,就到住地附近的金堆湖、金龍湖去釣釣魚、散散心。倒不是人走茶涼,戴金在位時,從不吃拿卡要,退休后沒人上門也并不覺得失落。他在位時,家鄉(xiāng)人沒討什么好;免職回鄉(xiāng)后,家鄉(xiāng)人也沒落井下石,對他還蠻尊重的。
人生有幾怪,一怪,忙忙碌碌的時候也不覺得哪里不舒服,一閑下來,毛病就找上門來,戴金就是這樣,回鄉(xiāng)不久就因病去世;二怪,在一起時磕磕碰碰,看不順眼,這人不在了,就會念起人家的好來。朱厚熜也是,聽說戴金駕鶴西去,心中悲痛了好一陣。
可惜醒悟遲了。這世界上什么藥都有,就是沒有后悔藥。一般人會自責一輩子,朱厚熜是皇帝,自責了幾天就煙消云散。失去了戴金大臣,朱厚熜執(zhí)政后期搞的一些事就不叫事了,為求得長生不老,癡迷于煉丹,走火入魔,20多年不上朝,任由奸臣嚴嵩胡來,皇宮搞得烏煙瘴氣。
自此,大明王朝就開始走下坡路,最終被大清王朝端了鍋。
張京
中國古代隋唐至清,中央行政機關設有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六部,現(xiàn)在的中央政府組成部門是25個部委,那時候一個部的職能要對應現(xiàn)在幾個部委的職能。不能因此說那時的機構少,現(xiàn)在的機構多,以人口基數(shù)、經(jīng)濟發(fā)展折算,現(xiàn)在的機構并不算多。
武漢黃鶴樓下有一小巷,因毗鄰藩臺衙門(對應京城的戶部衙門)而得名戶部巷,隨著時代的變遷,如今舊跡難覓。古代縣衙保存完好的,當屬山西平遙古城的縣衙,各種設施都在。人入其中,仿佛時光倒轉,聽見古人“威武——”那有意拖長的聲音。
所謂戶部,主要負責全國疆土、田地、戶籍、賦稅、俸餉等事宜,職責相當于現(xiàn)在的國土資源部、公安部、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等部門。兵部么,肯定跟軍隊有關,主要負責武官選拔和兵籍、軍械、軍令、演習等事務,相當于現(xiàn)在的國防部、總裝備部。
六部主要負責人不叫“部長”,叫“尚書”;副職不叫“副部長”,叫“侍郎”。明朝六部尚書官階為正二品,級別不低。怎么說,兵部尚書張京就是一個大官、高官。
不過,張京任職時期的明朝,實為南明,跟執(zhí)政時的大明王朝還是大有區(qū)別的。北京紫禁城已換了主人,清朝愛新覺羅家族已經(jīng)入住,天下已是愛新覺羅的了,南明人等被清軍攆得東躲西藏。張京在四川奮勇抗清,曾經(jīng)的同事、投降清軍的洪承疇,以為張京跟他一樣是軟骨頭,去信張京,勸其歸降,許以要職,張京不為所動。吳三桂呢,也是徹頭徹尾的叛徒,也曾經(jīng)與張京共同效力朱明王朝。吳三桂眼看大明王朝氣數(shù)已盡,原本是要投降李自成的,沒想到李自成手下霸占了他的女人陳圓圓,差點把他氣死。“朋友妻不可欺”,李自成在這件事上不仗義,導致本來就搖擺不定的吳三桂轉而投降皇太極了。
順治十五年(1658年),吳三桂率清兵俘獲張京,以禮相待,好肉好酒招待。按說南明大勢已去,完全可以直接割下張京的腦殼向皇太極請功,不必麻煩。但吳三桂不想殺他,還算有點良心,念及昔日跟張京同事一場,勸張京反水。民國《夏口縣志》里記載:“勸之降,授以官,皆不應”。張京嚴詞拒絕,并寫下一首《絕命詩》:
彌月悲歌待此時,
存仁取義有誰知。
衣冠不改生前志,
名姓空留死后思。
破碎山河休葬骨,
顛連君父未舒眉。
魂兮莫認還鄉(xiāng)路,
直到朱陵禮舊碑。
不久,張京就被吳三桂殺害于四川,遺體輾轉運回并安葬于柏泉。
洪承疇、吳三桂這些人信奉的“有奶就是娘”,沒有人格可言。生來就是一兜墻頭草,倒去倒來,見利忘義、反復無常,即便是所效力的清政府也未必對他們完全信任,總防著一手。因為,一有風吹草動,他們又會倒向別處,隨時都可能再叛變。這樣的人多活幾年又有什么意義呢?連同子子孫孫都會被人瞧不起。而正氣凜然的張京就不同了,人們敬佩他,包括他的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