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吉平 孫衛(wèi)民
【摘要】 施教之功,貴在引導,而引導之法,貴在善問。通過追問可以使學生逐步進行思考,深刻理解概念知識的內涵。追問能使學生對概念的知識點進行深入的思考與研究;也能幫助學生清晰辨析模棱兩可的問題,形成正確的認知;更能增強邏輯思維的能力。
【關鍵詞】 數(shù)學概念 追問方式 層遞式追問 逆向追問 疑題式追問 因果追問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7)05-108-01
0
數(shù)學概念是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好其他數(shù)學知識的基礎。數(shù)學中的概念繁多且關系復雜,給學生理解、掌握、以及應用數(shù)學概念帶來不少困難,有的學生死記硬背,不注意理解,忽略概念的形成和發(fā)展。施教之功,貴在引導,而引導之法,貴在善問。課堂提問是課堂教學經常采用的一種教學手段。因此,在“概念”類教學中,怎樣引導學生自己反思數(shù)學概念知識的形成過程?怎樣促使學生清晰有條理地表達自己的思考過程?“追問”無疑是最佳途徑之一。通過追問可以使學生逐步進行思考,深刻理解概念知識的內涵。追問能使學生對概念的知識點進行深入的思考與研究;也能幫助學生清晰辨析模棱兩可的問題,形成正確的認知;更能增強邏輯思維的能力。
在小學數(shù)學中,涉及的概念比較多,如數(shù)的概念、運算的概念、量與計量的概念、幾何形體的概念、比和比例的概念、方程的概念及統(tǒng)計初步知識的概念等等,隨著年級的增高越來越多,學生應該正確、清晰、完整的掌握數(shù)學概念。那么,如何進行概念教學的追問有效?在“概念”類教學中,我們通過不同的追問方式可以使學生逐步進行思考,深刻理解知概念的內涵。下面,筆者想談談自己的一些想法與做法,與大家一起共勉。
一、層遞式追問
層遞式追問,是指順應學生的思維過程進行追問。即教師在聽了學生的問答后,發(fā)現(xiàn)其思考有些膚淺、粗糙、片面、零碎甚至錯誤,再次發(fā)問,促使并引導學生就原來的問題進行深入而周密的思考,或由表及里,或由淺及深,或由此及彼,或舉一反三。直到形成準確、全面、細致、深刻的理解為止。層遞式追問講求層次性和遞進性。也就是將一個較難的問題(教學重難點)設計成一組有梯度的小問題。面向不同層次的學生,提高全體學生的思維能力。
對于學生難以全面理解、模棱兩可、容易遺漏前提條件的內容,教學時需要通過追問來不斷補充、更新、完善學生的認知。
二、逆向追問
逆向追問,能夠引導學生針對某一具體問題進行多角度多層面的分析與研究,培養(yǎng)學生的反思能力。數(shù)學是培養(yǎng)思維能力的重要學科。要正確地理解數(shù)學概念是學好數(shù)學的關鍵。因此,在概念的教學中,要講清一個新概念,僅靠正面講授是不夠的。學生往往對新概念理解是正面的,在講授新概念的同時,還要從新概念的反面加以剖析,加深認識。
比如在教學“角”的定義時,以前我們都是先讀概念,再畫角,既抽象有難以理解。在碰到這種類型的概念時,我們也可以反向運用。我們先不急著講角的定義,可以先讓學生自己動手畫一個角,學生畫完后,讓學生回顧剛才畫角的過程,教師可以這樣子追問:“誰來說一說,剛才你是怎樣畫角的?”學生嘗試著敘述,這樣一來,化難為易,化抽象為具體,最后得出角的定義:從一點引出兩條射線所組成的圖形叫做角。學生學習角的定義既輕松又透徹。
課堂上很多學生會“人云亦云”這需要教師要有針對性地追問“反之會怎樣”“你有不同看法嗎”。如在教學學生認識圓的半徑和直徑的長度時,學生有如下見解,所有的半徑或直徑長度都相等,老師可以這樣子追問:“是不是可以說,所有圓的半徑都相等?”“你有不同的看法嗎?”從而引發(fā)學生進一步深入的思考,從而引導學生去探索和發(fā)現(xiàn):“不同的圓,半徑其實是不一樣長的。”所以應該加上“在同一圓內,所有的半徑或直徑都相等”,這一發(fā)現(xiàn)才準確。
由此可見,逆向思維非常有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提高,因此,我們可以通過借助學生的反思能力理解概念。
三、疑題式追問
疑題式追問,也可以叫糾正式追問。面對學生不夠準確、完整的回答時,教師可以設計一些疑問、判斷等類型的題目,教師通過追問,可以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錯誤進而改正錯誤,或者通過追問提醒學生原來的理解不夠準確,還需做深入的思考。我們可以舉一些肯定例子和否定例子,來辨析概念,深入地去理解概念的本質。
四、因果追問
因果追問是反饋學生的思維過程的追問,它的優(yōu)點在于能展示學生的思維過程和方法。教學提問中常常使用一些判斷性語句,如“是不是”“對不對”“有沒有”等等,學生能正確回答問題并不等于其掌握了問題,。學生有可能是靠猜測得出了答案;有時可能答案正確但過程錯誤;尤其是在集體回答的情況下,一些學生可能根本就不知道正確答案,只是對他人得出的答案加以附和,而其本身并未理解該問題。因此,教師不能簡單地止步于判斷結果,要由果探因,要追問“為什么”“你是怎么想的”,讓學生解釋思考過程,有助于我們了解學生的思維水平。我們教學概念,亦是如此。
如:教學片斷一
師:關于半徑或直徑,還有哪些新發(fā)現(xiàn)?
生:我們小組還發(fā)現(xiàn),所有的半徑或直徑長度都相等。
師:你是什么知道的?(追問)
生:我們組是通過量發(fā)現(xiàn)的。先在圓里任意畫出幾條半徑,再量一量,結果發(fā)現(xiàn)它們的長度都相等,直徑也是這樣。
生:我們組是折的。將一個圓連續(xù)對折,就會發(fā)現(xiàn)所有的半徑都重合在一起,這就說明所有的半徑都相等。直徑長度相等,道理應該是一樣的。
生:我認為,既然圓心在圓的正中間,那么圓心到圓上任意一點的距離應該都相等,而這同樣也說明了半徑處處都相等。
通過因果追問,讓學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學生不再停留在概念的結論上,還知其形成這一結論的由來。
在實際教學中,我們應該根據(jù)想要達到的目的不同,選擇合適的追問方式,運用恰當?shù)淖穯栒Z言,把握追問時機,才能達到良好的追問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