茍均
【摘要】 音樂是義務教育階段最為重要的組成內(nèi)容,可以推動學生綜合能力的進步和發(fā)展,同時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學生的審美,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在初中音樂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
【關鍵詞】 初中音樂 審美能力 措施
【中圖分類號】 G633.9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7)05-072-01
0
引言
音樂作為一門深受中學生喜愛的基礎學科,其所蘊含的審美元素有助于陶冶學生情操,提升學生審美能力,尤其是在素質教育普及教育中,更具有其不可替代性。但是,結合我國中學實際,由于歷史的諸多因素,學校在開展音樂教學活動時仍舊無可避免地出現(xiàn)一些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嚴重影響音樂教學的整體質量。面對這種情況,初中學校只有轉變音樂教學思路,探索教育教學突破口,才能滿足素質教育發(fā)展形勢的要求。
1.初中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現(xiàn)狀
1.1傳統(tǒng)音樂教學模式對學生的影響
初中音樂教育的目的不僅是讓學生掌握相關的音樂知識和技能,而且還要培養(yǎng)學生欣賞美、感受美的能力。在中考的壓力下,很多中學不重視音樂課程,每周設置1—2節(jié)的音樂課程,有時候甚至出現(xiàn)音樂課被其他主課老師占用的現(xiàn)象。而大多數(shù)音樂老師,對學生的音樂教育也停留在表面,音樂課就是唱歌課,老師教學生學唱幾首歌。唱歌只是音樂課的內(nèi)容之一,如果將音樂課變成了歌唱課,那么只能單純地訓練學生的唱歌技能,不利于學生音樂素質和審美能力的提高。這樣的填鴨式的教育,忽視了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很容易讓學生走入學習的誤區(qū)。
1.2社會環(huán)境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影響
21世紀是信息時代,每天產(chǎn)生海量的信息,這些信息通過電視、手機、計算機等各種媒介廣泛傳播,學生接收信息的渠道越來越多,這對于開闊學生視野、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大有幫助。然而信息技術也是一把雙刃劍,學生每天接觸大量的信息中不乏有一些不健康的信息和思想,而初中生這個時候還不具備一定的判斷能力,所以容易受到錯誤思想和行為的影響。當下各大電視臺的歌唱比賽層出不窮,一些歌手在舞臺上出現(xiàn)假唱的現(xiàn)象,在學生之間造成了不良的影響,特別是初中生缺乏一定的社會閱歷和鑒別能力,很容易出現(xiàn)跟風的現(xiàn)象。
2.初中音樂教學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
2.1善于評價激烈,實現(xiàn)音樂活動的教育價值
積極的評價,對于保護中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尤為重要。為了凸顯評價的激勵功效,幫助學生體驗音樂活動的魅力,調(diào)動學生自主參與積極性,各音樂教師應把評價作為手段,轉變傳統(tǒng)的評價方式。譬如說:當學生對音樂活動失去興趣,對自己失去信心時,教師就可以采取以角色的身份參與指導,對他們在活動中的表現(xiàn)予以鼓勵,讓學生在教師的鼓勵下繼續(xù)勇敢地邁進。學生的自主參與積極性來自于活動中獲得的成功及教師、同伴對其成功的肯定。在音樂活動開展的過程中,教師應采取以朋友角色的身份更好地融入活動中,鼓勵他們勇于再次甚至多次嘗試,從而使學生成為敢于嘗試、樂于嘗試的人。
2.2多媒體教學及實踐教學活動的開展
科學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在很大程度上轉變了我國教師的課堂教學方式,多媒體設備開始被教師廣泛應用在教學中。初中的音樂教師在教學中也可充分地對多媒體設備加以運用,利用多媒體設備來豐富課堂教學的內(nèi)容并讓學生更加直觀的感受音樂之美。除了多媒體在教學中的運用之外,初中音樂教師還可以通過音樂教學實踐活動的組織開展來對學生的審美能力進行強化培養(yǎng)。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教學實踐活動的開展不僅能有效活躍教學的氛圍,同時還能利用自身的綜合性對學生進行更加全面的培養(yǎng),對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具有積極意義。
比如在京劇教學內(nèi)容的傳授中,隨著韻味十足的京調(diào)音樂奏起,大屏幕上呈現(xiàn)出色彩豐富、形態(tài)各異的京劇臉譜,學生們目不轉睛地看著屏幕,等待著一出好戲開演。多媒體教學方式充分發(fā)揮多媒體聲、光、色、形合一的優(yōu)勢,創(chuàng)設情景:綠色的茶林、燦爛的陽光、清澈的溪水、遠處的采茶姑娘,茶林、溪水、清新的茶香,再配上背景音樂,學生的思維、視覺、聽覺被調(diào)動起來了。這時讓學生為畫面編歌詞,再念一念,接著給畫面配上原歌詞,制成簡單的MTV讓學生欣賞??粗鴥?yōu)美的畫面,傾聽著悅耳的歌聲,學生仿佛置身于多姿多彩的大自然的優(yōu)美景色中,產(chǎn)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他們更深刻地理解了歌曲的內(nèi)涵,體會到歌曲的情緒,引發(fā)了強烈的情感共鳴,從而在學唱中將歌曲的情緒較好地表現(xiàn)了出來。
2.3讓學生了解音樂的主題思想
每一首歌曲創(chuàng)作的背后都包含著作者的思想情感,這也是音樂的主題思想,它一定程度上反應了時代的背景,所以想要欣賞一首歌曲,首先要了解這首歌曲背后的創(chuàng)作背景。比如《春天的故事》創(chuàng)作與上個世紀九十年代,贊美當時我們國家第二代領導人鄧小平同志,改革開放以后,將深圳設為特區(qū)以后,極大地促進了深圳經(jīng)濟快速發(fā)展。只有了解歌曲創(chuàng)作的時代背景,我們才能理解歌詞里面唱的:“1979年,那是一個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畫了一個圈”。因此在音樂欣賞之前,音樂老師要簡單地介紹歌曲的創(chuàng)作背景,才能讓學生更加深入的了解和理解。當下我們初中音樂欣賞歌曲大多數(shù)與學生現(xiàn)在的生活相距甚遠,因此學生理解起來也有一定的難度。所以為了提高學生的興趣,老師還可以在課堂上積極引入一些有價值的流行歌曲,滿足教學要求。
3.結語
總而言之,實現(xiàn)初中音樂教學方法改革,增強教學實效性,以提升音樂教育質量,是素質教育理念下的必然行為。為此,相關教學工作者,應在實施音樂教學活動的實踐過程中,根據(jù)中學生的學習特點,因材施教,不斷開拓創(chuàng)新,讓音樂學習不再枯燥無味,讓孩子享受搖曳多姿的音樂。
[ 參 考 文 獻 ]
[1]劉滿華.初中音樂歌唱教學“以音樂審美為核心”教育理念的思考與實踐[D].華中師范大學,2013.
[2]類小月.初中音樂教學中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J].學周刊,2013,05:202.
[3]肖玲.初中音樂教學中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J].當代音樂,2016,14:26-2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