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昉,張健,梁悅,李文鶴,楊怡,張琳,周亦武
(1.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yī)學院法醫(yī)學系,湖北武漢 430030;2.邵陽市公安局雙清區(qū)分局刑警大隊,湖南邵陽 422000)
電擊頭面部他殺1例
童昉1,張健2,梁悅1,李文鶴1,楊怡1,張琳1,周亦武1
(1.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yī)學院法醫(yī)學系,湖北武漢 430030;2.邵陽市公安局雙清區(qū)分局刑警大隊,湖南邵陽 422000)
法醫(yī)病理學;電擊傷;殺人
1.1 簡要案情
梁某,女,40歲,不明原因失蹤約半個月后被發(fā)現死于自家床上,尸體已高度腐敗。
1.2 尸體檢驗
尸表檢查:尸體高度腐敗,呈巨人觀。
尸體解剖:雙耳垂及右前額見小片狀表皮剝脫,中央區(qū)域凹陷,觸之質硬,沿前額發(fā)際下、雙側耳廓及下頜切割面部皮膚并剝除,口唇及鼻部周圍未見出血。頸部肌肉分層解剖未見出血。剖開胸腹腔,全身各重要器官(腦、心、肺、脾、肝、雙腎)不同程度腐敗。
組織病理學檢驗:右前額部分表皮層及真皮淺層脫落,可見炭化組織,殘存部分表皮細胞融合、致密,界限不清,真皮附屬器細胞核變細長,呈極化改變,形成核流或釘狀突起(圖1)。肺水腫顯著,灶性肺出血;部分心肌呈碎片狀斷裂,可見灶性肌溶解或收縮帶壞死(圖2),心肌間質未見炎癥細胞浸潤,冠狀動脈右主干見一孤立性Ⅱ級粥樣斑塊,傳導系統(tǒng)自溶。
圖1 左前額電流斑HE× 200;圖2心肌收縮帶壞死或灶性肌溶解HE×400
毒物檢驗:死者血液、尿液中均未檢出常見毒(藥)物成分。
法醫(yī)病理學診斷:(1)頭面部多處電流斑;(2)冠狀動脈右主干孤立性Ⅱ級粥樣斑塊形成;(3)肺水腫,灶性肺出血;(4)多器官腐敗自溶(腦、心、脾、肝、雙腎)。
在法醫(yī)學實踐中,電流損傷較為多見且多為意外及災害事故[1],而電擊他殺則極為罕見[2]。
電擊他殺屬排他性診斷,法醫(yī)工作者首先需排除其他致死可能(如中毒、機械性損傷或機械性窒息)。本例死者體表未見致死性機械性損傷,血液、尿液中均未檢出常見毒(藥)物成分,基本可以排除機械性損傷或毒物直接致死的可能。然而,由于行尸體檢驗時尸體已呈巨人觀,部分輕微損傷(如皮下出血或挫傷)難以觀察,雖然死者頸部諸肌群未見出血,但仍然無法排除其因口鼻部受捂壓窒息的可能。因此,辦案人員在經被害人家屬同意的情況下,將其面部皮膚剝除,口鼻周圍肌群未見出血,排除了因捂壓口鼻部引起窒息的可能。
秦志強等[3]認為,皮膚電流斑系電擊死的重要診斷依據,對于該類案件的死因鑒定具有重大意義。本案中,死者頭面部有多處表皮剝脫伴中央區(qū)域凹陷,組織病理學檢驗符合電流斑形態(tài)學改變。
一般認為,人在受到電擊時,電流通過心臟,導致心電功能紊亂,部分心肌壞死,最終引起心功能衰竭[4]。Fineschi等[4,5]研究發(fā)現,電擊可引起心肌斷裂、間質出血或收縮帶壞死等病變。本例死者部分心肌呈碎片狀斷裂,并檢見灶性肌溶解或收縮帶壞死,而冠狀動脈檢查僅發(fā)現右主干孤立性Ⅱ級粥樣斑塊形成。因此,結合死者頭面部所檢見的電流斑,綜合分析認為,死者系頭面部(前額、雙耳垂)受到電擊致死。
經調查,死者生前常因瑣事與丈夫發(fā)生爭執(zhí)。某日夜晚,其丈夫在家中趁其熟睡時用電線長時間電擊其前額及雙耳垂。發(fā)現梁某死亡后,其丈夫逃亡。上述調查結果與本案鑒定意見一致。
參考文獻:
[1]趙子琴.法醫(yī)病理學[M].第4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9:352.
[2]Liu S,Yu Y,Huang Q,et al.Electrocution-related mortality:a review of 71 deaths by low-voltage electricalcurrent in guangdong,china,2001-2010[J].Am J Forensic Med Pathol,2014,35(3):193-196.
[3]秦志強,龔毓昌,黃曉華.電擊傷組織的超微結構觀察[J].法醫(yī)學雜志,2001,17(3):142-144.
[4]Fineschi V,Karch SB,D’Errico S,et al.Cardiac pathology in death from electrocution[J].Int J Legal Med,2006,120(2):79-82.
[5]Fineschi V,Di Donato S,Mondillo S,et al.Electric shock:cardiac effects relative to non fatal injuries and post-mortem findings in fatal cases[J].Int J Cardiol,2006,111(1):6-11.
DF795.4
B
10.3969/j.issn.1004-5619.2017.03.024
1004-5619(2017)03-0316-02
2015-06-03)
(本文編輯:鄒冬華)
童昉(1989—),男,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法醫(yī)病理學研究;E-mail:drtongfang@163.com
周亦武,男,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主要從事法醫(yī)病理學研究;E-mail:45065492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