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 欣,孫 權,王 銳,王 婧,張佳群
(寧夏大學農學院, 寧夏 銀川 750021)
菌肥與有機肥配施對拱棚西瓜土壤的改良效果
顧 欣,孫 權,王 銳,王 婧,張佳群
(寧夏大學農學院, 寧夏 銀川 750021)
針對寧夏半干旱農區(qū)地力薄弱、西瓜連作土壤障礙等問題,通過田間試驗和室內分析,研究了不同有機肥和菌肥配施對拱棚西瓜土壤質量的影響。結果表明:有機肥配施菌肥有利于降低耕層土壤容重,增加田間持水量,改善土壤孔隙狀況,并顯著降低土壤pH值,尤其生物有機肥配施菌肥和豆餅粉配施菌肥使表層土壤的pH比CK分別下降5.66%~9.45%和2.24%~2.54%。施用生物有機肥能顯著增加土壤有機質和速效氮磷鉀含量,相應提高土壤水溶性鹽含量,表層土壤中養(yǎng)分平均增幅為有機質84.98%,堿解氮68.05%,速效磷586.11%和速效鉀80.11%。施用有機肥和菌肥能顯著提高土壤脲酶、蔗糖酶、堿性磷酸酶和過氧化氫酶的活性,其中生物有機肥配施菌肥的表層土壤分別提高了180.00%~220.00%、467.80~703.39%、190.91~245.45%和18.46%~21.80%,豆餅粉配施菌肥分別提高90.00%~150.00%、154.24%~174.58%、0.00%~163.64%和19.30%~20.97%。有機肥配施菌肥有利于增加土壤細菌和放線菌數量,降低真菌數量,生物有機肥配施菌肥和豆餅粉配施菌肥的表層土壤細菌數量增幅分別為303.92%~339.23%和135.29%~203.92%,放線菌增幅分別為225.00%~270.00%和30.00%~92.50%,真菌降幅分別為54.12%~56.47%和44.71%~45.88%。通過比較,各施肥處理以生物有機肥配施解淀粉芽孢桿菌為改良培肥瓜田土壤的最優(yōu)配施方案。
菌肥;有機肥;解淀粉芽孢桿菌;土壤質量;西瓜
菌肥富含功能微生物,在農業(yè)中發(fā)揮著改良土壤、維持根系微生物區(qū)系平衡、提高作物品質、促進增產等作用[1]。商品菌肥常以接種劑形式進行銷售和應用,但單純投入農田必然面臨嚴峻的生存挑戰(zhàn)。而有機肥富含作物所需養(yǎng)分,能保持較穩(wěn)定的土壤酸堿度[2],卻往往缺乏特定功能菌株。為達到優(yōu)勢互補,可人為將菌肥與有機肥配合施用,達到培肥土壤,促進功能菌生長、繁殖及產生生物活性物質,最終保障作物健康生長的目標。
有機肥和菌肥因原材料、菌種及生產工藝差別而種類多樣、功能各異。然而,即使在同一種植環(huán)境中,不同有機肥、菌肥的施用對土壤理化和生物性質的影響也存在差異。一方面施用有機肥可改善土壤物理性狀,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孔隙度;另一方面有機肥種類、數量直接影響有機肥的養(yǎng)分效應和土壤生物學特征[3]。低產黃泥田施用不同有機肥,9種土壤酶活性的響應不同,培肥效果具有差異[4]。施用有機肥的設施土壤鹽分累積量不同,累積量隨有機肥使用量增大而逐漸降低[5]。不同菌肥對生菜根際土壤理化性質、營養(yǎng)成分、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種群數量具有不同程度的影響[6]。以上均是針對不同有機肥或菌肥施用效果的研究,而對不同有機肥與菌肥配合施用對比的研究鮮見報道。
我國中西部地區(qū)耕地以旱地為主,且地力多薄弱,成為限制作物高產的主因;種植瓜類等經濟作物對增加當地農民收入意義重大,但瓜類的連作障礙又成為制約產業(yè)發(fā)展的瓶頸。為此,針對不同有機肥與菌肥的適宜配施方案及其對拱棚西瓜土壤質量的影響開展研究,利用有機肥和菌肥培肥地力,改良土壤,優(yōu)化作物根部微生態(tài),能夠為相關肥料的科學應用提供依據,也有利于土地的合理利用和農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
1.1 試驗地概況
試驗地位于寧夏平原中部的吳忠市扁擔溝鎮(zhèn)。該地區(qū)平均海拔1 130 m,地勢平坦,設施農業(yè)發(fā)達,為引黃灌區(qū)。屬溫帶半干旱大陸性氣候,降水少蒸發(fā)多,干旱指數達10.41,年平均氣溫8.8℃,晝夜溫差大,日照時間2 936 h·a-1,無霜期短,僅為171 d。
1.2 試驗材料
供試土壤為新積土,質地砂壤。設施為鋼骨架塑料大棚,種植初期棚內加設小拱棚。西瓜品種為金城1號。
供試有機肥為商品生物有機肥(有機質≥45%,N+P2O5+K2O≥5%,有效活菌數≥2×108Cfu·g-1,主要原料為秸稈和羊糞)和豆餅粉(有機質≥30%,N+P2O5+K2O≥10%)。菌肥Ⅰ含單一生防菌——解淀粉芽孢桿菌(Bacillusamyloliquefaciens),有效活菌數≥500×108Cfu·g-1,稀釋1 000倍使用;菌肥Ⅱ為水溶性復合微生物菌劑,含地衣芽孢桿菌、枯草芽孢桿菌、巨大芽孢桿菌、固氮菌、圓褐固氮菌、解鉀菌、解磷菌和光合細菌等,有效活菌數≥20×108Cfu·g-1,稀釋500倍使用。
1.3 試驗設計
試驗采用單因素多水平隨機區(qū)組設計,共7個處理,以非耕種土壤為CK,另設6個處理,分別為豆餅粉(A1)、豆餅粉+菌肥Ⅰ(A2)、豆餅粉+菌肥Ⅱ(A3)、生物有機肥(B1)、生物有機肥+菌肥Ⅰ(B2)、生物有機肥+菌肥Ⅱ(B3)。試驗用有機肥于瓜苗定植前基施并旋耕,用量為生物有機肥15 t·hm-2和豆餅粉1.5 t·hm-2。采用半高畦種植,畦面寬1.4 m,畦距0.75 m。畦面三角式開穴定植,每畦兩行,株距50 cm,行距60 cm。瓜畦覆蓋地膜,膜下滴灌。每處理小區(qū)面積42 m2,每處理重復3次;試驗用菌肥于定植當日沾根,首花期和掛果初期為灌根和噴施葉面,施用量每株每次50 ml。
1.4 測定項目
土壤理化指標測定:土樣采集,CK于底肥施用前取樣,各施肥處理于收獲前一周取樣。用S型法分別取0~20 cm和20~40 cm土層多點混合樣,四分法留取化學分析樣,置土樣于無菌自封袋中,帶回實驗室以備分析。新鮮土樣經自然風干,過1 mm篩備用。土壤田間持水量、容重采用環(huán)刀法測定;土壤水分采用105℃烘干法測定;pH采用電位法測定;EC采用電導率儀測定。有機質采用重鉻酸鉀-硫酸氧化法測定;堿解氮采用堿解蒸餾法測定;速效磷采用鉬銻抗比色法測定;速效鉀采用火焰光度法測定[7]。
土壤酶活性測定:過氧化氫酶采用高錳酸鉀滴定法測定;堿性磷酸酶采用磷酸苯二鈉比色法測定;脲酶采用苯酚-次氯酸鈉比色法測定;蔗糖酶采用3,5-二硝基水楊酸比色法測定[8]。
土壤微生物測定:取土樣方法同上,新鮮土樣過1 mm篩,裝入無菌自封袋中,4℃保存。采用土壤懸液稀釋平板計數法測定可培養(yǎng)細菌、真菌和放線菌數量。細菌采用牛肉汁蛋白胨瓊脂培養(yǎng)基,真菌采用PDA培養(yǎng)基,放線菌采用改良高氏1號培養(yǎng)基進行選擇性培養(yǎng)[7]。
1.5 數據統(tǒng)計及分析
本試驗數據用Microsoft Excel 2010處理,制作圖表。采用SPSS數據處理軟件做方差分析;采用LSD法在P<0.05水平上進行差異顯著性檢驗。
2.1 不同施肥處理對土壤物理性質的影響
2.1.1 對土壤容重的影響 施用有機肥促進土壤容重改善(圖1)。西瓜為起壟栽培,0~20 cm土壤,豆餅粉處理組的容重比CK降低2.42%~4.03%,其中豆餅粉+菌肥處理的降幅較大;生物有機肥處理組對土壤容重降幅更大(4.03%~5.65%),其中B2有機肥+菌肥Ⅰ的降幅最大(5.65%),其次為B3。施肥后20~40 cm土壤容重與CK相比也多呈下降趨勢,其中B2降幅最大。可見,相對于CK,施用有機肥、菌肥均可不同程度降低土壤容重。施用生物有機肥較豆餅粉、配施菌肥較未配施菌肥、菌肥Ⅰ較菌肥Ⅱ更有利于降低土壤容重,改善土壤結構。以菌肥Ⅰ與生物有機肥配施更有利于土壤容重的降低。
圖1 不同施肥處理對土壤容重的影響
2.1.2 對土壤孔隙度的影響 施用不同有機肥后土壤總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都有增加趨勢(圖2)。由圖2a知,0~20 cm土壤中,豆餅粉處理組總孔隙度比CK增加1.54%~3.35%,生物有機肥處理組增加2.88%~4.93%,其中B2和B3的增幅較大。施肥后20~40 cm土壤的總孔隙度與CK相比也多呈增加趨勢。施用有機肥、菌肥可不同程度增加土壤總孔隙度,但差異不顯著。由圖2b知,0~20cm土壤中施用豆餅粉各處理毛管孔隙度比CK增加1.14%~5.90%,施用生物有機肥增加4.36%~15.77%,其中B3增幅最大(15.77%)。施肥后20~40 cm土壤的毛管孔隙度與CK相比也呈增加趨勢??梢?,相對于CK,施用有機肥、菌肥可不同程度增加土壤總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其中0~20 cm土壤中施加生物有機肥和菌肥的總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增幅均高于其它處理。
圖2 不同施肥處理對土壤總孔隙度(a)和毛管孔隙度(b)的影響
2.1.3 對土壤田間持水量的影響 試驗區(qū)西瓜采用膜下滴灌,田間持水量是進行田間土壤水分管理最主要的物理指標,以田間持水量的55%和85%作為滴灌的下限和上限。有機肥具有良好的物理性狀,故施用不同有機肥能明顯改善土壤田間持水量(圖3)。供試土壤的田間持水量較高,施用有機肥后,田間持水量得到提升。0~20 cm土層,豆餅粉處理組的田間持水量比CK增加2.92%~10.20%,而生物有機肥處理組增加10.40%~21.04%,其中B3增幅最大(21.04%)。20~40 cm土層,施肥后土壤田間持水量與CK相比均呈增加趨勢,同樣B3增幅最大??梢?,施用有機肥、菌肥可不同程度增加土壤田間持水量,其中生物有機肥配施菌肥Ⅱ的田間持水量增幅顯著高于其它處理。
圖3 不同施肥處理對土壤田間持水量的影響
2.2 不同施肥處理對土壤化學性質的影響
2.2.1 對土壤pH值和全鹽的影響 試驗區(qū)為強堿性土壤,土壤pH值8.5左右,不僅限制多種營養(yǎng)元素的有效供應,而且抑制植物根系的生長和吸收。由圖4知,與CK比較,施有機肥后土壤pH均呈降低趨勢。豆餅粉處理組與CK相比,其0~20 cm土壤pH值降低1.40%~2.54%;而生物有機肥處理呈顯著降低(2.78%~9.45%),其中B2降幅最大。施肥導致20~40 cm土壤pH亦呈下降趨勢,盡管降幅較小(1.94%~3.57%),但均達到顯著差異水平??梢?,施用有機肥、菌肥可顯著降低土壤pH,對堿性土壤具有一定調節(jié)和改良作用。
施用不同有機肥、菌肥對土壤全鹽含量影響不同(圖5)。施用豆餅粉與CK比較0~20 cm土壤中全鹽含量增幅15.27%~26.87%,而施用生物有機肥僅增加10.53%~13.16%,且差異顯著。20~40 cm土壤中,同樣表現為施用豆餅粉比生物有機肥顯著增加較多全鹽含量。豆餅粉處理的全鹽比CK增加0.26%~2.02%,但生物有機肥處理能顯著促進西瓜根系發(fā)育和對養(yǎng)分的吸收,故收獲后其全鹽比CK降低了5.25%~17.09%。
2.2.2 對土壤養(yǎng)分的影響 在西瓜收獲期測定土壤養(yǎng)分含量,各施肥處理的土壤養(yǎng)分含量均比不施肥(CK)有顯著增加(表1)。
圖4 不同施肥處理對土壤pH值的影響
圖5 不同施肥處理對土壤全鹽的影響
施用有機肥和菌肥能顯著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在0~20 cm和20~40 cm土壤中,豆餅粉處理的有機質含量比CK平均增加66.95%和69.87%;生物有機肥處理的平均增幅為84.98%和95.90%。不同施肥處理的土壤有機質含量高低表現為B2>B1>B3>A3>A2>A1。施用生物有機肥比施用豆餅粉顯著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施用不同有機肥及配施不同菌肥對土壤有機質含量的影響也存在顯著差異。
施用不同有機肥和菌肥能顯著增加土壤堿解氮含量。0~20 cm土壤中,豆餅粉和生物有機肥兩組處理的堿解氮含量較CK平均提高62.629%和68.05%。豆餅粉供氮能力也較強,兩組處理的供氮效果無顯著差異。20~40 cm土壤中堿解氮含量與CK比較,同樣表現為豆餅粉處理組的平均增幅稍遜于生物有機肥處理組,為214.14%和236.29%。生物有機肥配施菌肥Ⅰ促進氮素礦化較有利于土壤堿解氮提高。
表1 不同施肥處理對土壤養(yǎng)分的影響
注:表中不同小寫字母表示處理間差異顯著(P<0.05),下同。
Note: Different small letters in the table mean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t 0.05 level among treatments. The same as below.
與CK比較,不同施肥處理的土壤速效磷和速效鉀含量顯著增加。豆餅粉處理組與CK相比,0~20 cm和20~40 cm土層中土壤速效磷含量平均增加392.21%(33.42 mg·kg-1)和195.24%(15.33 mg·kg-1);生物有機肥處理組比CK平均增加586.11%(49.94 mg·kg-1)和466.50%(36.62 mg·kg-1)。各處理的土壤速效磷含量高低依次為B3>B2>B1>A3>A1>A2。不同土層菌肥Ⅱ處理的速效磷含量增幅均為最高。可見,施用生物有機肥比豆餅肥顯著增加土壤速效磷含量,且生物有機肥配施菌肥Ⅱ提高土壤速效磷含量的效果最好。
0~20 cm和20~40 cm土層中,豆餅粉處理組土壤速效鉀含量比CK平均增加165.12%(191.00 mg·kg-1)和43.48%(50.00 mg·kg-1);生物有機肥處理組分別比CK增加80.11%(92.66 mg·kg-1)和15.94%(18.33 mg·kg-1)。各處理的土壤速效鉀含量高低排序為A3>A2>A1>B3>B2>B1。各土層中配施菌肥Ⅱ處理的土壤速效鉀含量均為各組最高值。可見,施用豆餅粉比生物有機肥、配施菌肥較未配施菌肥、配施菌肥Ⅱ較菌肥Ⅰ明顯增加土壤速效鉀含量。豆餅粉配施菌肥Ⅱ提高土壤速效鉀含量的效果最好。
2.3 不同施肥處理對土壤微生物學性質的影響
2.3.1 對土壤酶活性的影響 設施土壤中添加不同有機肥和菌肥,土壤脲酶、蔗糖酶、堿性磷酸酶和過氧化氫酶活性均呈增加趨勢(表2),對增強土壤微生物代謝活性、促進土壤質量改善具有積極作用。施用生物有機肥比豆餅粉有利于土壤脲酶、蔗糖酶、堿性磷酸酶和過氧化氫酶活性的增加。0~20 cm土壤中四種土壤酶活性與CK比較,豆餅粉組平均增加106.67%、165.54%、60.61%和18.17%,生物有機肥組平均增加190.00%、487.01%、200.00%和18.60%。施有機肥顯著增加有機碳、氮和磷源,土壤蔗糖酶的增幅最為顯著,其次是脲酶和堿性磷酸酶。20~40 cm土層中四種土壤酶活性的變化趨勢基本與0~20 cm土層相同。與CK比較,表層土壤中生物有機肥配施菌肥Ⅰ處理土壤脲酶和蔗糖酶活性增幅最大,分別為137.78%和703.39%,配施菌肥Ⅱ較CK土壤堿性磷酸酶增幅最大(245.45%)。生物有機肥與菌肥配施能促進脲酶、蔗糖酶和堿性磷酸酶活性的提高,各處理增幅大小可能與不同功能菌分解養(yǎng)分能力和土壤速效養(yǎng)分含量有關。施肥后過氧化氫酶活性有增加趨勢,其中配施菌肥Ⅰ處理較CK顯著增加,其它處理差異不顯著。各種土壤酶活性隨土層深度增加而降低。
2.3.2 對土壤微生物區(qū)系組成的影響 設施土壤中添加不同肥料后,土壤可培養(yǎng)微生物的數量及類群發(fā)生變化如表3。
施肥處理后,不同土層中均出現細菌和放線菌數量顯著增加、真菌數量降低。與CK比較,0~20 cm土層中,豆餅粉處理組的細菌、放線菌數量平均增幅126.14%和49.17%,真菌降幅39.61%;生物有機肥處理組細菌、放線菌數量增幅308.50%和223.33%,真菌降幅53.73%。20~40 cm土層中,三類微生物數量變化趨勢與表層相似。瓜類作物連作常導致土傳病害加重,突出表現為真菌數量和比例的大幅度增加。表3表明施用有機肥有助于避免設施土壤“真菌化”,且生物有機肥效果優(yōu)于豆餅粉。豆餅粉處理組各土層均為細菌數量A2>A3>A1,放線菌數量A3>A2>A1,真菌數量A1>A2>A3(表層中A2≈A3)。生物有機肥處理組各土層均為B2、B3細菌、放線菌數量增幅和真菌數量降幅都大于B1,其中B2變化幅度最大??梢姡陨镉袡C肥為底肥、配施菌肥均較未配施菌肥更有利于增加土壤細菌、放線菌數量,減少和控制真菌數量。豆餅粉配施菌肥Ⅱ放線菌和真菌數量指標優(yōu)于配施菌肥Ⅰ。生物有機肥配施菌肥Ⅰ各微生物數量指標均優(yōu)于菌肥Ⅱ。
表2 不同施肥處理對土壤酶活性的影響
表3 不同施肥處理對土壤微生物區(qū)系組成的影響
相關研究[9-10]表明,有機肥富含有機質,施入土壤后能有效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孔隙度、有效水含量和飽和導水率,使土壤具有較好持水性,有效改善土壤物理性狀。本研究發(fā)現,施用豆餅粉和生物有機肥都能不同程度地改善土壤物理性狀,且生物有機肥較豆餅粉的改善效果更好。此差異與有機肥的有機質含量及成分有關,這與李傳章等[7]的研究結論一致。同時發(fā)現配施菌肥較未配施菌肥更有利于土壤物理性質的改善,但不同菌肥表現出不同的改善程度。這可能與不同功能菌促進土壤營養(yǎng)物質的礦化和利用具有差異有關。
設施土壤施用有機肥,土壤鹽分含量出現不同程度累積[5]。本研究發(fā)現豆餅粉處理較生物有機肥的累積量多。一方面,土壤中未降解的豆餅粉顯著增大了EC值,生物有機肥通過降解可增加土壤速效NPK成分。另外,有機肥含有大量鹽離子,滴灌易使耕作層發(fā)生鹽分表聚。這與紀立東等[11]的研究結果一致。有機肥富含有機酸,功能菌代謝分泌有機酸,均促使土壤pH值下降。試驗區(qū)土壤為堿性(8.33~8.49),種植西瓜土壤最適pH范圍為6.0~7.5。生物有機肥配施菌肥Ⅰ的土壤pH降至7.54。故可利用有機肥和菌肥對當地堿性土壤進行調節(jié)和改良。
本研究結果表明,有機肥可增加土壤中有機質、堿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鉀含量,菌肥可促進有機質的分解利用和養(yǎng)分的有效化,與其它研究結果[10,12]一致。生物有機肥配施菌肥Ⅰ較其它處理有利于增加土壤有機質和堿解氮含量,配施菌肥Ⅱ更有利于增加土壤速效磷含量;豆餅粉配施菌肥Ⅱ速效鉀含量增幅最高。這可能是因為不同菌肥所含有益菌功能不同,菌肥Ⅱ中含有解磷菌、解鉀菌以及豆餅粉含鉀豐富有關。
施用有機肥和菌肥能顯著提高土壤酶活性,增加土壤有益微生物,促進土壤肥力提高[10,13-15]。本研究結果發(fā)現,酶活高低與不同功能菌分解養(yǎng)分的能力和土壤中速效養(yǎng)分含量有關。其中,土壤脲酶活性與土壤堿解氮含量,土壤堿性磷酸酶活性與土壤速效磷含量的變化趨勢基本一致,這與劉淑英[16-17]的研究結果相似。過氧化氫酶活性高低與土壤有機質含量和有機質轉化具有極好相關性[8]。本研究中施肥處理的土壤過氧化氫酶活性有增加趨勢,且有機肥配施菌肥Ⅰ處理較CK顯著增加,可能與菌肥Ⅰ的功能菌氧化還原能力較強有關。有機肥的有效組份及含量不同,菌肥的功能菌種類、數量、功能存在差異,導致不同有機肥、菌肥配施對土壤微生物區(qū)系、數量的影響不一致。生物有機肥配施菌肥Ⅰ各項微生物數量指標最優(yōu)。
有機肥配施菌肥有利于改善耕層土壤物理性質,調節(jié)當地堿性土壤pH值。施用生物有機肥導致土壤鹽分累積較豆餅粉少。生物有機肥能有效增加土壤有機質和速效氮磷鉀養(yǎng)分含量,菌肥中的功能菌可促進有機質分解利用和養(yǎng)分有效化,故二者能有效提高土壤酶活性,顯著增加土壤細菌、放線菌數量,明顯降低土壤真菌數量,生物有機肥處理相關指標均優(yōu)于豆餅粉。生物有機肥配施解淀粉芽孢桿菌有利于增加土壤脲酶、蔗糖酶和過氧化氫酶活性,配施復合菌有利于增加土壤堿性磷酸酶活性。由于有機肥和菌肥的組份、含量、功能存在差異,對土壤理化性質和生物性狀影響不同,故菌肥與有機肥配施應因地制宜,考慮其適配性,科學制定施用方案。本試驗各施肥處理中,生物有機肥配施解淀粉芽孢桿菌為最優(yōu)配施方案。
[1] 沈德龍,李 俊,姜 昕,等.GB 20287-2006農用微生物菌劑[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6.
[2] Stamatiadis S, Werner M, Buchanan M. Field assessment of soil quality as affected by compost and fertilizer application in a broccoli field (San Benito County, California)[J]. Applied Soil Ecology, 1999,12(3):217-225.
[3] 李傳章.不同有機肥分解轉化特性及土壤培肥效果的研究[D].南寧:廣西大學,2012.
[4] 榮勤雷,梁國慶,周 衛(wèi),等.不同有機肥對黃泥田土壤培肥效果及土壤酶活性的影響[J].植物營養(yǎng)與肥料學報,2014,(5):1168-1177.
[5] 肖 輝,潘 潔,程文娟,等.不同有機肥對設施土壤全鹽累積與pH值變化的影響[J].中國農學通報,2014,30(2):248-252.
[6] 褚義紅.不同微生物菌肥對溫室生菜生長、品質、產量及氮素積累的影響[D].呼和浩特:內蒙古農業(yè)大學,2014.
[7] 鮑士旦.土壤農化分析(第三版)[M].北京:中國農業(yè)出版社,2005.
[8] 關松蔭.土壤酶及其研究法[M].北京:農業(yè)出版社,1986.
[9] 王慎強,李 欣,徐富安,等.長期施用化肥與有機肥對潮土土壤物理性質的影響[J].中國生態(tài)農業(yè)學報,2001,9(2):77-78.
[10] 羅興錄,岑忠用,謝和霞,等.生物有機肥對土壤理化、生物性狀和木薯生長的影響[J].西北農業(yè)學報,2008,17(1):167-173.
[11] 紀立東,楊建國,樊麗琴,等.滴灌施肥條件下設施甜瓜需水、需肥規(guī)律及土壤鹽分空間變異研究[J].北方園藝,2015,(16):50-52.
[12] 韓曉增,王鳳仙,王鳳菊,等.長期施用有機肥對黑土肥力及作物產量的影響[J].干旱地區(qū)農業(yè)研究,2010,28(1):66-71.
[13] 呂衛(wèi)光,黃啟為,沈其榮,等.不同來源有機肥及有機肥與無機肥混施對西瓜生長期土壤酶活性的影響[J].南京農業(yè)大學學報,2005,28(4):68-71.
[14] 郭小強,毛 寧,張希彪,等.不同施肥處理對辣椒根際土壤微生物區(qū)系和酶活性的影響[J].作物雜志,2014,(6):123-126.
[15] 李雙喜,沈其榮,鄭憲清,等.施用微生物有機肥對連作條件下西瓜的生物效應及土壤生物性狀的影響[J].中國生態(tài)農業(yè)學報,2012,20(2):169-174.
[16] 劉淑英.不同施肥對西北半干旱區(qū)土壤脲酶和土壤氮素的影響及其相關性[J].水土保持學報,2010,24(1):219-223.
[17] 劉淑英.有機無機肥配施對灌耕灰鈣土堿性磷酸酶和土壤磷素的影響[J].土壤通報,2011,42(3):670-675.
Microbialfertilizerandorganicfertilizeronsoilimprovementeffectofplasticshedwatermelon
GU Xin, SUN Quan, WANG Rui, WANG Jing, ZHANG Jia-qun
(AgriculturalCollegeofNingxiaUniversity,Yinchuan,Ningxia750021,China)
In order to solve the major problems such as poor soil fertility, soil obstacles from continuous watermelon cultivation in semi-arid area in Ningxia, a field experiment was carried out to study the effect of microbial fertilizer and organic fertilizer on soil quality with watermelon planted in the plastic sh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ompared with CK, organic fertilizer combined with microbial fertilizer could reduce the soil bulk density and soil pH, increase soil field capacity and soil porosity. In particular, surface soil pH values of B+M treatment (biological organic fertilizer cooperated with microbial fertilizer) and S+M treatment (soybean cake powder cooperated with microbial fertilizer) were reduced by 5.66%~9.45% and 2.24%~2.54% respectively, compared with CK. The content of soil organic matter, available nitrogen, phosphorus and potassium was increased by 84.98%, 68.05%, 586.11% and 80.11%, respectively, and soil salt was also increased in biological organic fertilizer. The activity of soil urease, sucrase, alkaline phosphatase and catalase was enhanced by 180.00%~220.00%, 467.80%~703.39%, 190.91%~245.45% and 18.46%~21.80%, respectively, in B+M treatment, and 90.00%~150.00%, 154.24%~174.58%, 0.00%~163.64% and 19.30%~20.97%, respectively, in S+M treatment. The organic fertilizer combined with microbial fertilizer could significantly increase the quantity of soil bacterium and actinomycete, but decrease the quantity of fungus. The soil bacterium of B+M and S+M treatments was increased by 303.92%~339.23% and 135.29%~203.92%. The quantity of actinomycete was increased by 225.00%~270.00% and 30.00%~92.50% and the fungus was decreased by 54.12%~56.47% and 44.71%~45.88%, respectively. Based on these results, the best measures for soil quality improvement in watermelon field was biological organic fertilizer combined with the microbial fertilizer of 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microbial fertilizer; organic fertilizer;Bacillusamyloliquefaciens; soil quality; watermelon
1000-7601(2017)03-0219-07doi:10.7606/j.issn.1000-7601.2017.03.34
2016-04-27
:2017-03-10
:寧夏高等學??茖W技術研究項目(NGY2014064);寧夏重點研發(fā)計劃項目“新型生物肥藥開發(fā)及健康土壤培育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寧夏農業(yè)科技支撐項目(2014寧財農06)
顧 欣(1973—),女,河北行唐人,副教授,主要研究主向為農業(yè)微生物資源與利用。E-mail:guxin929@163.com。
孫 權(1965—),男,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農業(yè)資源與利用。E-mail:sqnxu@sina.com。
S144.1;S651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