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正華
教學過程是一個動態(tài)建構(gòu)的過程,其間存在著很多不確定性的因素。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時要關(guān)注學生學習的狀態(tài),不拘泥于預案,憑借自己的智慧,靈活調(diào)整教學思路和方法,將教師的預設(shè)和學生的生成有機融合在一起,在預設(shè)中生成,在生成中變化,讓一次次“意外”呈現(xiàn)出詩一般的美麗光芒。
一、于“課堂意外”處巧妙轉(zhuǎn)化
如《背影》一文中,“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苯陶咛釂?父親怎樣“爬上月臺”的?“爬”這個動作分解成了幾個動作?這種寫法叫什么?”這里重點是“細節(jié)描寫”。教者接著引導,“什么是細節(jié)描寫?有什么作用?你能否舉出細節(jié)描寫的例子?”學生這時茫然一片。教者正準備講解時,意外發(fā)生了教室外邊突然傳來一聲“報告”,有一名學生推門而入,恰又撞掉了同學的書本。不巧的是撞的人和丟書的人幾乎同時低頭撿書,又撞了個滿懷。這時,同學們哈哈大笑起來。
看到這個情形,教者靈機一動,微笑著告訴學生,“剛才精彩的一幕,誰能把進門同學的動作分解一下?”學生頓時嘩然,這個太簡單了?!敖?、推、跑、低頭、撞”等,一個個詞如珍珠般跳出來。教者又趁熱打鐵,“剛才同學們說的這些詞,與《背影》中父親的動作一樣,都是細節(jié)性的動作,請大家用生動的語言將剛才的一幕描寫下來?!庇谑峭瑢W們很快進入了角色,一段段精彩的語言躍然紙上。
課堂教學是人的教學,人是活潑的、開放的、有差異的,教師手握的是已知的教材,面對的永遠是學生未知的答案,課堂隨時都會有“意外”。若教師能夠隨機應變,將一些無法預測的內(nèi)容藝術(shù)化地及時轉(zhuǎn)化,利用課堂動態(tài)生成資源更好地進行教學活動。
二、于“課堂意外”處巧妙利用
如《濟南的冬天》一課,教者說,老舍滿懷深情的寫下了這篇文章,正是源于老舍對濟南的熱愛。下面請同學們象老舍一樣懷著對濟南的熱愛把文章朗讀一遍。教者問,你喜歡濟南的冬天嗎?有同學說喜歡,可有同學說不喜歡。對于反對的聲音我想置之不理,因為我下面的目標是要進行美言文賞析。但冷靜一想,我何不聽一聽,說不定有所收獲。經(jīng)過教者的認真傾聽,得知學生不喜歡的原因是對濟南不熟,更談不上喜歡。怎么辦呢?
老舍先生是語言大師,濟南的山水的在大師的筆下充滿了詩情畫意,找出你喜歡的句子,并說說為什么?對于描寫優(yōu)美的句子,學生基本能找出來,而且對于修辭的運用也適合學生的口味。賞析完之后,教者乘勝追擊,“剛才有同學說不喜歡濟南,那你喜歡哪兒?下面拿起你的筆,仿照大師的寫法,寫一寫你喜歡的地方?!睂W生頓時興趣盎然,紛紛動起手來。
課堂中每一個環(huán)節(jié)的設(shè)置都是在學生感受的基礎(chǔ)上隨機生成的,有了自己獨特的感受和體驗的基礎(chǔ),學生的興趣也就隨之而來,這堂課就是在學生的牽引下變成了一堂練筆課,真是“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而“花不開”和“柳成蔭”的關(guān)鍵就在于巧妙地利用了“課堂意外”,使課堂綻放出美麗的花朵。
三、于“課堂意外”處巧妙探究
如《十三歲的際遇》一課,有學生提出:“書中說‘當我在圖書館里一排一排落上了些許灰塵的書架間徜徉……,為什么圖書館的書會有灰塵,難道沒人打掃嗎7,這個問題教者在備課的時候沒有注意到,但很想聽聽學生們的看法。于是,教者因勢利導,把問題又拋給了學生,“老師現(xiàn)在請同學們來思考一下,是不是真的沒人打掃?”全班同學有說:“學校里沒有打掃衛(wèi)生的人”.有說:“不是那樣的,大學里怎么可能沒有人打掃呢,我想作者那樣寫是想從側(cè)面說明圖書館很大,書很多”:有說:“我覺得應該是喜歡讀這類書的人很少吧”……
學生們在不停地回答著。我說:“同學們分析得不錯,大學里的圖書館很大,書也很多。文中說‘落上了些許灰塵,說明灰積得多不多?”“不多”學生答?!昂?,既然不是厚厚的一層灰,那說明平時有沒有人打掃?”,“有”!“所以可以排除學校里沒有清潔工的說法。落了些許灰塵,還說明這些書很少被人翻閱。老師在前面就已經(jīng)交代過了,北大的圖書館很大,藏書400多萬冊,這是一個多么龐大的數(shù)目啊,學生人數(shù)與之更無法對比了。所以,很多書都未曾被翻過就不足為奇了。還有一種情況,大學里研究的領(lǐng)域很寬泛,也許某些領(lǐng)域?qū)儆凇溟T,研究的人少,自然書被翻看得的次數(shù)就少了。作者在文中這樣說,老師覺得她并沒有刻意安排,只是對大學圖書館情況的自然描述而已。當然,大家可以保留自己的看法。”
這堂課給我的啟示是不要怕學生有問題,應該給與學生一定的思維空間,放飛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主動探究意識。
四、于“課堂意外”處巧妙發(fā)揮
如《紫藤蘿瀑布》一文,這篇文章寫于1982年,創(chuàng)作背景離現(xiàn)在的學生很遙遠,但是只有聯(lián)系創(chuàng)作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單憑老師的講解,學生是不能深刻理解作者當時的心境的。于是我采用了“質(zhì)疑法”,在質(zhì)疑問難的過程中,有的同學認為,面對小弟的絕癥而有“精神的寧靜和生的喜悅”有些不合情理,這使我始料未及。這時我設(shè)計了一個發(fā)揮學生想象力的題目.假如你是文中的“我”,你會怎樣?有個女生說:“我會非常沉痛。”另一女生說:“賞花時可能輕松,過后又會非常難過。”這時有個同學說:“你們的境界太低了?!庇谑怯辛艘环案哒勯熣摗?,是關(guān)于生和死的,于是有了一番熱烈的討論。
至此,學生明確了作者表達的感情是含蓄的,并不是感情不深不真。在自然明確了主旨“花和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之后,又有一番對“無止境”的質(zhì)疑。為了化解難度,我引入了這樣一個問題讓學生討論生命是短暫的,又是永恒的。有的同學想起了海倫·凱勒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有的同學自然地想到了保爾的名言:“人最寶貴的是生命,……”有的發(fā)言很有創(chuàng)意。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在語文教學課堂中,只要我們善于捕捉課堂細節(jié),巧妙轉(zhuǎn)化課堂矛盾,定能在一個個“課堂意外”處,動態(tài)生成精彩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