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紅霞
多年課改,教師對于學生的閱讀教學只是趨于課堂的“教”,而相對忽視了課內外的“學”,使得學生的文本悟性也僅限于課堂之內對課文一遍又一遍地誦讀感悟之中,流于表面。而對課外拓展閱讀只是提提而已,甚至置之不理。學生課外閱讀量不足,缺少老師的正確引領,故而在課外閱讀中,學生的文本悟性表現得差強人意。
對于學生悟性的培養(yǎng)與提高,需要教師不斷地激發(fā)學生的閱讀熱情,使得學生能在已有的閱讀基礎上提升自己文本的感知、分析、理解等能力,提高學生的文本悟性。具體做法如下:
一、入境——培養(yǎng)悟性之本
葉圣陶先生曾說過:“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北仨毥o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可閱讀的時間、空間及情境,引導學生走進文本,有感情地朗讀,用內心去感知,人情人境,和作者的情感形成共鳴,悟出文本所要表達的真情實感,讓學生在讀中悟情、在讀中悟理,培養(yǎng)學生的文本悟性。
1.引起閱讀期待
讀是悟之根本,在學生還未接觸文本之時,應該提前做好宣傳,引發(fā)學生的閱讀期待,這樣學生會很有興趣,想去閱讀文本,感悟文本的魅力,使得學生的文本悟性得到提高。讓學生從讀通文本到字面理解,從句段品味到領悟情感中,自主感悟,獲取知識,提高學生的文本感悟能力。教師應該設法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帶著好奇的心理走進文本。
2.創(chuàng)設閱讀情境
指導學生閱讀文本,可以從閱讀情境的創(chuàng)設做起。情境的創(chuàng)設非常重要,教學時,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課件,根據教學內容需要,創(chuàng)設一種與文本相關的情境,學生帶著好奇的心態(tài),設身處地進入文本,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的文本悟性得到提高。如視頻帶人情境,運用音樂渲染。通過音樂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去感悟作品等。實踐證明,讓孩子帶著已有的經驗走進文本世界,給學生的感受要來得深刻,來得有效。
二、入情——培養(yǎng)悟性之本
作者往往會通過一部小說、一個故事、一篇散文來抒發(fā)自己的情感以喚起讀者相類似的情感體驗,從而產生一種共鳴,來激發(fā)讀者的閱讀熱情。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說:“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fā),觀文者披文以人情,沿波討源,雖幽必顯,世遠莫見其面,覘文輒見其心?!闭f的就是這個道理。讓學生通過自己的閱讀體驗感同身受.從而提升學生的悟性。
但是,學生要做好這一點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要求讀者閱讀文本時要細細地揣摩、咀嚼、體味,這就可慢慢提高學生的悟性。具體做法如下:
1.理清脈絡培養(yǎng)悟性
在閱讀教學中,首先應該讓學生理清文脈,弄明白作者的思路,了解文章的層次邏輯,整體把握文本。葉圣陶曾在《語文教學二十韻》提到:“作者思有路,遵路識斯真。”更能說明只有理清脈絡,學生才能對文章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才能體驗到作者所表達的真情實感,才能領略到作者寫作的真正意圖,這樣學生才能真正走進文本。
2.抓住表情培養(yǎng)悟性
所謂抓住表情,朗讀課文時學生往往達不到所要表達的效果,老師也不必要在朗讀的技巧和方法上下功夫,可以引導學生先做做表情,從表情人手,再讀這些句子時就有了感悟,從而提高學生的悟性。
3.抓住詞句培養(yǎng)悟性
在閱讀文本時,我們應該引導學生抓住文中關鍵詞句,反復品讀,提升悟性,幫助學生理解文本的內容,體會文本的思想感情,感悟作者的表達效果。學生通過朗讀感悟體味字里行間所要表達的真情實感。
文章中許多人物的思想品質大多是通過動作行為表現出來的,那就要求我們教師在教學時,應該抓住文中關鍵詞句品析悟理。在教學《大江保衛(wèi)戰(zhàn)》中“錚錚鐵漢”時,引導學生抓住“拔”扯“捆”“扛”爬”等動詞,體現黃曉文不顧自己的安危,搶救大堤的崇高品質,使學生受到啟迪和教育,真正感受到黃曉文確實是一位錚錚鐵漢。
三、頓悟——培養(yǎng)悟性之本
所謂頓悟是指學生對閱讀情境、閱讀目的和解決問題等的一些看法與想法,完全是一種個人體驗。要使學生在閱讀中能產生探究和思考,從而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
一部作品大多會寓情于理,情景交融。在明晰文本內容的同時,更要明白文本所要表達的思想內涵,使得學生有更深刻的體悟。以“理”提升學生的悟性,更好地走進文本。
1.在表演中頓悟
閱讀過程是學生一種感悟體驗的過程,教學中教師可以在學生對課文內容熟悉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表演,加深學生對文本悟性的提高。
教完《公儀休拒收禮物》之后,讓學生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進行簡單的課本劇表演,讓學生抓住人物的語言、神態(tài)、動作進行感悟,加深對人物性格的了解,從而體會、學習公儀休清正廉潔的品格。通過表演,學生才真正明白,公儀休愛吃魚,但因為他清正廉潔,所以才拒收禮物。
2.在辯論中頓悟
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通過辯論引導學生解讀文本內容,引導學生在讀中明理,挖掘課文內涵,旨在培養(yǎng)學生傾聽、表達的能力。
在教學《彭德懷和他的大黑騾子》時,在學生細細地品讀課文之后,教師在對彭德懷的大黑騾子到底是殺還是不殺這個問題上,引導學生展開激烈的辯論。有的學生認為應該殺掉大黑騾子,因為當時情況緊急,只有殺牲口解決燃眉之急,或許能多一些人走出草地。有的學生認為大黑騾子不能殺,因為這匹從江西出發(fā)時就跟隨彭德懷的大黑騾子,一路上又馱傷病員,又馱糧食和器材,每天它背上都堆得像小山似的,它為革命立過功。就這樣,在大家的一次次精彩辯論中,學生深刻感悟到:彭德懷愛大黑騾子,但他更愛戰(zhàn)士們。
3.在實踐中頓悟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培養(yǎng)學生的文本悟性不僅要在學生言語的感悟力上下功夫,更應該走進生活大課堂中,讓學生在有趣的言語實踐中有所想、有所悟。
放手文本于學生,使學生有充足的時間、空間進行充分閱讀,在閱讀中培養(yǎng)學生的文本悟性,在文本解讀中體驗作者寫作時所要表達的情感,進而轉化為自己的認識與理解,培養(yǎng)解決問題、處理問題的思維能力,才使得閱讀教學達到高效,才能使學生的潛能得到極大的發(fā)揮,個性得到充分的張揚。
[作者單位:灌南縣新集小學 江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