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雪端
小學階段科學實驗課堂中問題的形成主要是為了激發(fā)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針對學生提出的探究性問題,則是體現(xiàn)本節(jié)課教學質(zhì)量的重要內(nèi)容。文章針對科學實驗課題中,探究性問題的生成與教學分析,提出了相應的建議,為學生探究性思維的培養(yǎng)提供了有效的價值意義。
傳統(tǒng)形式的科學實驗課程,一般都是教師直接提出問題,讓學生自己動手進行驗證,或者是通過任務的方式直接布置給學生,讓學生以小組的方式對某一事物進行探究。以上做法都背離了現(xiàn)在以學生為主的教學模式。小學科學課程標準中對學生的探究性思維培養(yǎng)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學生需要在科學實驗課堂中對事物與現(xiàn)象進行觀察,進而形成探究性問題,從中獲得結(jié)論,同時這也是當前階段小學科學教學中的重點內(nèi)容。
一、探究性問題生成原因
(一)實驗材料的不同組合
進行科學實驗時,所選擇的材料不同,也會出現(xiàn)不同的實驗現(xiàn)象,以教科版科學《水和食物油的比較》一課為例,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此課的實驗時,首先將事先準備的材料分發(fā)給各個小組,有食用油、礦泉水、洗滌劑、冰紅茶四種,學生便會產(chǎn)生疑問:“老師,為什么還準備了洗滌劑、冰紅茶呢?”這時,教師便可以對這兩種材料進行比較了,通過顏色、氣味與黏度三個方面進行分析,或者讓學生自由組合,對準備的材料進行兩兩比較,便能夠獲得不同的結(jié)論。以此通過實驗的方式讓學生解答疑惑,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印象。
(二)實驗的不同操作
實驗操作是由學生主觀意念決定的,所以出現(xiàn)的這種差異對學生而言,是屬于一種無意識的行為,學生一般會根據(jù)自己腦中所想進行操作,由于操作差異使得實驗現(xiàn)象不同,以教科版科學《它們吸水嗎》一課為例,教師在實驗之前,先準備木片、金屬、紙以及塑料四種材料,將其分別平放在桌面上,并用滴管在上面滴一滴水,對水的滲透性進行觀察。因為不同的學生滴水的容量不同,所以最后形成的實驗效果也不同,這時,學生便會提出自己的疑問:“為什么紙的吸水時間要快于木頭和其他材料呢?”在這一過程中所生成的問題,需要學生對自己操作的實驗進行詳細觀察后解決,因為滴落水的容量不同,所以不同學生操作材料的吸水性不同,這時學生便會帶著疑問繼續(xù)深入實驗,從中探究結(jié)論。
二、形成探究性問題的教學分析
(一)基于單元教學確定延伸點
一般教學過程中所形成的教學主線,是基于對教材或是課程的具體解讀將知識點進行連接,使其能夠融會貫通,進而形成一條完整的知識鏈,即教材各個主題的根本線索。教師要做的便是將各個知識點進行連接,對其中的細節(jié)進行飽和,隨后在知識鏈上找點,通過對有關知識的思考對主線進行鞏固。以教科版科學“溫度與水的變化”一單元為例,通過對本冊教材的分析,可以確定該單元的主線,也就是“感受溫度一對具體事物進行溫度測量一水結(jié)冰與融化的過程一水融化過程中形成的水珠一水與水蒸氣一水的三種形態(tài)”。其次,對各個知識點之間的細節(jié)進行鏈接,通過具體實驗的方式了解溫度與水之間的關系,例如:“如何對水的溫度進行測量?”“水融化的過程中為什么會形成水珠?”“水和水蒸氣之間的關系如何?”等,通過一些細節(jié)的補充逐漸形成一些更加體現(xiàn)操作性與探究性的研究主題。
(二)重點對實驗現(xiàn)象的不同進行研究
學生在進行科學實驗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xiàn)不同的實驗現(xiàn)象,對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實驗材料、現(xiàn)象之間存在的差異進行觀察。例如,之前所舉《它們吸水嗎》這一課,教師讓學生對準備好的材料進行吸水性實驗,在其實驗的過程中,教師會對學生的行為進行觀察,教師在詢問學生實驗情況時,學生便會告知教師此時實驗進行的基本情況,隨后在實驗的過程中若是出現(xiàn)差異,那么學生便會向教師進行詢問,教師不能直接告知答案,而是要引導學生對實驗差異進行觀察,通過操作總結(jié)出結(jié)論。
(三)以問題為前提開展教學
教師在進行科學實驗教學的過程中,也可以以問題為前提展開教學,在課程的開始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例如,教師裝作偶然將磁石的兩端碰到一起,隨后以此向?qū)W生進行提問:“同學們,為什么這兩個石頭會粘在一起呢?”這時學生的目光便會集中在這兩塊“石頭”上,隨后,教師便可以確定問題:“如果將這兩塊石頭相反放置,那么還會出現(xiàn)相同的效果嗎?”再次,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可以通過小組討論的方式,小組成員各自發(fā)散思維,對磁鐵的兩極與相互作用等知識進行研究,并通過具體的實驗觀察現(xiàn)象,通過協(xié)作學習與合作,完成自己在小組中的任務,對實驗進行記錄。最后,由教師組織對學生觀察研究的結(jié)果進行效果評價,糾正學生觀察過程中存在的錯誤之處。
(四)教師確定問題并對其進行解決
部分學生對于研究性問題的生成,只能在腦海中理解,卻無法通過語言的形式進行傳遞,特別是教師將某一學生提出的探究性問題作為范例,讓學生進行展示時,學生很容易出現(xiàn)語無倫次的現(xiàn)象,嚴重的話還會不知所措。這時教師便要對學生進行鼓勵:“你真棒,可以再想一下,接下來要做什么呢?”學生所形成的這種猜想本身就是具備探究性的問題,教師可以將其觀點進行改變,以此幫助學生進行思考與理解。
三、結(jié)語
綜上所述,探究性問題的生成對于科學實驗的有效性而言,占據(jù)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不僅能夠幫助學生對科學實驗進行理解,同時也能夠提高學習的自主性,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作者單位:莆田市荔城區(qū)麟峰小學 福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