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眾所周知,目的論是指導筆口譯實踐的重要理論。習語,作為中國文化的精華,經(jīng)常在外事活動中為中國領(lǐng)導人所引用。然而,由于文化障礙的存在,外國人常常無法真正理解和領(lǐng)會其中的含義。運用目的論原則處理這些習語則能準確有效的翻譯這些成語。本文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外事活動中習語的翻譯通常會根據(jù)目的論三原則來對中國習語進行翻譯。希望本文的研究能為外事活動中的習語翻譯提供指導。
【關(guān)鍵詞】目的論 外事翻譯 中國習語 翻譯策略
外事活動是一種跨文化交際活動。中國國家領(lǐng)導人經(jīng)常在外事活動中發(fā)表演講,引用各種習語,而由于文化差異,這些習語很難進行翻譯或者口譯。而國內(nèi)國外的研究人員也研究了在記者招待會等大型場合中由文化差異造成的翻譯難點。而本論文將從目的論角度分析外事活動中的中國習語翻譯。首先介紹了外事活動以及中國習語的定義和特點,其次介紹了目的論。后說明了目的論三原則的應(yīng)用并就外事翻譯中的習語翻譯給出相應(yīng)的建議。
一、外事翻譯的定義及特點
國家領(lǐng)導人在外事活動中發(fā)表演講,口譯人員將他們的講話譯成目的語。然而,由于教育背景和文化背景的差異,演講者在演講中傳遞信息時也會有所偏差?!靶畔鬟f是即時進行的,傳遞的信息也是松散的,語言組織也是即時進行的”?!巴馐禄顒又械姆g往往傳達出中國政府的外交態(tài)度及外交觀點,這也決定了外事翻譯的獨特性:高度的政治性、詞語的準確性以及引用各種習語”。
二、中國習語的定義及特點
文化的載體是語言,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習語從廣義上來說,包括成語,俗語,諺語,格言,慣用語,典故等,是一種在結(jié)構(gòu)上與意義上都比較穩(wěn)定的語言結(jié)構(gòu)。它是多民族語言中的精華與瑰寶,語言精煉,含義深刻且有濃厚的民族文化色彩。同時,習語又受文化的影響,反映其文化特征。
《辭?!分袑α曊Z做出廣義界定為:“熟語的一種,習用的固定詞組,在漢語中多由四個字組成。組織多樣,來源不一”。它擁有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并且使用大量的修辭格,結(jié)構(gòu)固定。
三、目的論簡介
翻譯目的論(Skopostheorie)是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德國學者弗米爾(Hans Vermeer)提出的一種翻譯理論。他認為:“翻譯并不是一個轉(zhuǎn)碼過程,而是人類中具體形式的行動。凡行動皆有目的,因此翻譯亦由目的支配。在任何一項翻譯行動開始之前,必須首先弄清楚它的目的是什么,否則無法進行翻譯。即翻譯的目的原則。除了目的原則之外,目的論還有兩個重要的法則,連貫原則和忠實原則。連貫法則是指必須符合語內(nèi)連慣的標準。忠實法則指譯文與源文間應(yīng)存在語際連貫構(gòu)成了翻譯要求”。
四、目的論在漢語習語翻譯中的應(yīng)用
1.目的論原則的應(yīng)用。
①“我們應(yīng)當堅持經(jīng)濟優(yōu)先、發(fā)展優(yōu)先、民生優(yōu)先的大方向,把焦點聚集在這里,繼續(xù)發(fā)揚團結(jié)協(xié)作、同舟共濟的精神?!?/p>
We should focus our attention to those three aspects and keep advocating the spirit of unity and cooperation,as well as helping each other.
(李克強在中國——東盟博覽會和商務(wù)與投資峰會上的致辭)
“舟”在中國是一種特定的意象,指一種幫助人們渡河的木制船。中國人總是使用“同舟共濟”來表達有著共同利益或命運的群體。所以,為了實現(xiàn)共同利益,人們應(yīng)該團結(jié)起來,互相幫助。因此,為了幫助外國人理解該成語,翻譯采用意譯的翻譯策略,并將其解釋為“helping each other”,這樣不但在外事翻譯中用詞正式得當,還確保了外國人能理解李總理的意圖,有效地幫助外國人了解中國政府的立場和態(tài)度。
2.連貫性原則的應(yīng)用。
②中日兩國一衣帶水。
China and Japan are close neighbors facing each other across a narrow strip of water.
(溫家寶總理十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記者會答記者問)
“一衣帶水”是中國的隱喻,意思是中國和日本在地理位置上非常接近,兩國之間的海峽就像一條帶子一般狹長。
然而,“衣帶”的概念不存在英語文化之中??谧g員應(yīng)避免采用直譯,以免造成外國人的誤解。因此,口譯者沒有解釋成語中包含的隱喻,而是使用“a narrow strip of water”來表達其含義。這就遵循了連貫性原則。
3.忠實性原則的應(yīng)用。
③“血濃于水,臺灣問題還涉及中國13億人的民族感情?!?/p>
“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 The Taiwan issue also involves the national sentiment of 1.3 billion Chinese people.”
(李肇星就國際形勢和我國的外交政策回答中外記者提問)
英語中存在“血濃于水”的等效表達,因此,可以做到完全忠實。
④“但是,個別外國人似乎看不到這一點,他們一葉障目,不見泰山。”
“But for a handful of foreigners they seem to turn a blind eye to the whole picture. They see only the trees,not the woods.”
(李肇星就就國際形勢和我國的外交政策回答中外記者提問)
中國讀者對 “一葉障目,不見泰山”耳熟能詳,但是外國聽眾可能無法理解。不過我們可以找到類似的表達:“turn a blind eye to the whole picture”. 這不僅能保存原文的隱喻,也可以準確傳達原文涵義,是忠實性原則應(yīng)用的典范。
五、結(jié)論
習語作為中國文化的瑰寶,為中國人所熟知,我國領(lǐng)導人也經(jīng)常在外事活動中引用習語。因此,如何在不損失中國傳統(tǒng)語言美景的情況下適當?shù)亟忉尰蚍g它們是外交活動中的口譯或翻譯人員的使命。國內(nèi)外許多研究者對漢語習語的翻譯策略或翻譯方法進行了研究。
從目的論的角度來看,本文分析了外事翻譯中漢語習語的翻譯,并提出相關(guān)建議,包括:
在目的論的指導下,翻譯可以根據(jù)外交背景靈活處理成語中的文化意象,解釋說話人的主要意圖,或根據(jù)上下文進行意譯。
考慮到外國人的文化背景,口譯員應(yīng)該盡力在目標語中找到等效表達。
如果說話人的目的是倡導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口譯員可以在口譯時可以保存成語中的隱喻或文化意向。
此外,由于不同國家的文化差異和語言差異,口譯員應(yīng)該采用適當?shù)姆g策略來解釋外國人容易理解的目標語言,并發(fā)揮積極作用。外事活動中的話語交際目的也將在翻譯過程中得以實現(xiàn)。
參考文獻:
[1]Gile,Daniel.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5.
[2]Kussmaul,Paul.Training The Translator.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5.
[3]涂和平.外事翻譯的政治性和時代性[J].上海翻譯.2005(1): 37-39.
作者簡介:張雨荷(1995-),女,漢族,山東青島人,英語口譯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語口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