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劉倩瑋
走進中國華夏文化遺產基金會,濃厚的文化氣息迎面撲來,滿屋的紀念照片似乎在訴說著中國華夏文化遺產基金會成立以來所做的點點滴滴。在這里,記者見到了一代猛將耿飚將軍之女,中國華夏文化遺產基金會的會長耿瑩女士。
出生名門的耿瑩從小隨著將軍父親南征北戰(zhàn),在車馬戎兵中度過了自己的幼年。如今她已78歲高齡,卻絲毫未有服老之心,依舊以實干家的精神面貌活躍在中國文化遺產保護的最前線,為搶救中國文化遺產四處奔走。在熟人眼中,她是熱心、謙和的“耿大姐”,在文化保護人眼中,她是倔強、執(zhí)著的“耿戰(zhàn)士”,在兩岸四地眾多年輕學子們眼中,她是慈祥、和藹的“耿奶奶”……耿瑩卻笑著說:“我其實就是一個沒讀過多少書,但敢想敢做的老太太?!?/p>
的確,耿瑩從小就是個極有主見,勇于挑戰(zhàn)自己的人。在北京制藥廠工作期間她自學醫(yī)學,并成功考取了北京中醫(yī)學院的研究生。為了國畫這個兒時的興趣愛好,她37歲時開始潛心鉆研,拜師學畫,創(chuàng)作的《聽琴》《文姬歸漢圖》《游園驚夢》入選了全國美展。在快50歲時,她更是出乎預料地選擇只身到美國打拼。
初到美國的耿瑩一個英文字母都不會,一句英文都聽不懂,她的朋友都擔心她的生存問題,更別提做生意了。但初生牛犢不怕虎的耿瑩卻信心十足,拍著胸脯說:“你們別小看我,給我三年時間,我能在美國‘橫著走’。”
耿瑩從小攤起家,自己設計項鏈耳環(huán),雇不起人賣就自己賣,不會說英文就手舞足蹈的比劃。熟悉美國后,她便開始著手更大的買賣。
“我父親當國防部長時,美國國防部長布朗曾訪問中國,當時我父親將我繪的一幅畫作為禮物送給他。于是我就給布朗先生寫了封信,夾著我和父親的合影以及那幅畫的照片。沒想到兩周后,布朗先生居然給我回信,邀請我去布朗的俱樂部?!辈痪煤螅撟鳛橐幻袊嫾?,走進了這個滿是石油大亨、軍火商、社會名流的上流社會場所。
在這里,耿瑩賣出了她人生的第一幅畫?!爱敃r有個在‘二戰(zhàn)’時期發(fā)了戰(zhàn)爭財的美國人說他的前妻對中國很感興趣,長得也像中國人,想讓我?guī)退捌蕻嬕环は癞?。我于是以李清照為原型為她畫了幅穿著古裝,拿著古書,還配著李清照詩的中國味的肖像畫。”憑此畫,耿瑩名利雙收,不僅拿到了2.7萬美元的酬勞,還一躍成為美國上流社會最受歡迎的中國女畫家。
事實證明,這個“兇悍”的北京菜鳥確實兌現了自己的“豪言”,不到三年時間,她就買了自己的房子,擁有了6畝土地和54裸果樹。
談起初到美國的那段艱難日子,耿瑩記憶猶新:“我那時候壓力很大,有時候會突然開車到山上沒人的地方大聲哭喊,但我屬于越挫越勇型的,喊完了繼續(xù)前進。因為我知道雖然我是耿家的大小姐,但父親的光環(huán)和功勞都是屬于他的,我的光環(huán)必須要靠我自己的努力獲得。”
在采訪過程中,耿瑩數次強調,在她的一生中,只要她決定做一件事,無論大小,無論難易,她一定會有頭有尾地把它做完,“我是一個喜歡畫句號的人,做任何事都要有始有終。”
作為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后代,上一代人的熏陶,鑄就了耿瑩堅韌的性格與敢想敢為的闖勁。而父親從小的教誨和多年的從畫經歷,則讓她與中國文化結下不解之緣。
耿瑩和父親耿飚
耿瑩的父親鐘愛國粹,小時候她偷彈房子老主人留下的鋼琴,在父親面前顯擺的第二天,父親就抱了把琵琶回來讓她彈;中學時,耿瑩特別喜歡畫油畫,攢了一年零花錢買了個最小的油畫箱,畫起來正得意時,父親卻把她的油畫箱給瑞了,說爸爸教你畫國畫;父親也不高興她看《復活》《紅與黑》之類的世界名著,讓她收起來,把《封神演義》和《西游記》塞給她讓她看……父親總是對耿瑩說:“你是中國人,你首先要了解中國的文化,中國的文化你都沒了解清楚就去接觸外國的文化,這樣你如何去糟粕取精華,為己所用?”
漸漸的,耿瑩開始關注中國自己的文化,并深深愛上了它。談起什么是文化,耿瑩給出了一個簡單的答案,在她看來,文化就是生活,是人類創(chuàng)造生活的總和?!拔覀冏纳嘲l(fā),吃飯時用的筷子……這些都是文化,文化包括方方面面,文化無處不在?!?/p>
十九大提到,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在耿瑩看來,文化自信首先就來自于中國深厚的歷史底蘊,“以文字來說,中國的文字是語義文字,西方的文字是語音文字,這就意味著每個漢字背后都蘊藏著深刻的含義,就拿‘茶’這個字來說吧,草字當頭,中間一人,木字為底,人在草木之間。中國人崇尚自然,現代都市人活在鋼筋水泥的世界里,‘茶’這個字告訴我們,人只有在喝茶時,才能體會到自然環(huán)繞在自己身邊。西方文字是不可能有這種意境的?!碑斄钠鹬袊幕呢S富內涵,耿瑩難掩激動之情。
但對于現在一些忽視甚至輕視中國文化的年輕人,耿瑩也有著不少感慨和擔憂?!爸袊母镩_放以來,門戶大開,各國文化紛紛進入中國,這是好事,但與此同時,外國文化也形成了一個包圍圈,將我們的孩子包裹其中。孩子們開始染發(fā)、打耳洞……接受外國的一些他們認為新鮮、時尚的文化。當然,我并不反對這些,我只希望這些孩子們在沉迷國外文化時能認識到我們的祖宗有多偉大,我們的文化有多令人驕傲?!?/p>
耿瑩強調,中國文化要有家國情懷,漢字里的所有密碼就是我們中國文化的根,傳承中國文化,“承”是重點,沒有“承”下來,談何“傳”出去,要讓十三億炎黃子孫從國家歷史層面來弄清文化的來龍去脈。
從2007年成立起,中國華夏文化遺產基金會就一直通過各種項目,向世人發(fā)聲,希望喚醒炎黃子孫對中國文化的認同感,主動學習中國歷史文化。2014年7月底,基金會與蘭州大學共同主辦了“2014兩岸四地青年牽手絲綢之路行”的活動,組織近百名來自兩岸四地的年輕學子們踏上甘肅境內古老的絲綢之路,體會沿途的風土人情、文化傳統(tǒng)。
“所有中國人的骨子里都有一顆熱愛中國文化的種子,只是因為各種原因,一些人心中的種子被埋沒了。我們中國華夏文化遺產基金會要做的就是喚醒這顆種子,并讓它在每個人的心中深根發(fā)芽?!惫撜Z氣堅定,眼神中充滿信心。
耿瑩對老祖宗留下的文化愛得深沉,她常說:“中國文化博大而精深,正是華夏的文明,賦予了我們中華民族自信、包容、剛柔并濟、果敢、凝靜而胸懷浩瀚的品質,使之多個民族和諧相融,歷經數千年,演繹著知性‘人生’,啟動著未來的每個瞬間,才有今天的自強不息?!?/p>
然而,中國文化遺產現狀卻不容樂觀,過度開發(fā)、保護不力等多種原因,讓中國許多文化遺產面臨著消亡的巨大危機,如:敦煌壁畫風化變質、皮影戲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續(xù)香火”困難……看到這一切,耿瑩感到深深的焦慮,基于對文化遺產的保護之心,經過4年奔波籌備,耿瑩發(fā)起成立了中國華夏文化遺產基金會。
“很多人問我,這么大年紀了,為什么還要這樣折騰?或許是受我父親影響吧,他們那一輩只有一個信念,就是解放全中國,讓人民過上好日子,他們做到了,但沒有做完。作為他們的下一代,身為‘紅二代’,我要做些什么才對得起我的父親,對得起他們靠雙腿走出來的江山?!闭沁@種時間與經歷凝結而成的厚重,讓當時年近七旬的她堅毅地選擇了文化遺產保護事業(yè)的道路,選擇了一份執(zhí)著于追尋探索中國文化遺產保護事業(yè)理想的人生。
而對于中國文化遺產保護現狀,耿瑩則用“任重道遠”這個詞總結?!爸袊幕z產保護工作是一項重大的、長期的、全民性的偉大工程。中國文化遺產遍及祖國大地,單靠基金會的努力是遠遠不夠的。政府的支持、全社會的關注、大量人財物力的投入是保護現有文化遺產的迫切之需。如果每個中國人都能成為文化遺產的保護者,我們的理想就成功了一半。”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同樣,保護好文化遺產也是每個公民的神圣職責。只有將中國文化遺產保護行為,滲透到社會各個層面,讓大家從被動到主動,從意識到行為,將保護文化遺產當作每個中國人必須的事業(yè),我們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在現實中才能永不褪色。
耿瑩形容基金會就像一個“小燈泡”,這個“小燈泡”的工作就是喚醒全國人民對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照亮中國文化遺產保護之路。“生命不息,革命不止。為了讓這個‘小燈泡’能24小時不間斷亮著,我會使出我這老太太渾身解數?!?/p>
近年來,年過花甲的耿瑩仍堅持活躍在文化遺產保護的第一線,親自參與文化遺產保護有關的研究活動。她與多位同仁一起,奔赴全國各地考察文化遺產情況,并組織了與德國特里爾文化遺產保護團體的交流會,希望通過國際間的合作找到保護文化遺產的最佳辦法。在家鄉(xiāng),她與母親及慶陽旅游局一起策劃,將具有深厚民族特色的“慶陽香包”刺繡工藝品在北京的雙年會展上推出,使這項民族藝術得以更好的發(fā)展;在貴州關嶺縣發(fā)現完整魚龍化石,匯報有關部門主動協助保護,并積極推進貴州關嶺化石群國家地質公園的成功建立;考察云南孟連文化旅游資源,推進“孟連縣民族文化博物館”的建設……耿瑩女士在保護文化遺產方面所作的努力,數不勝數。
關于中國華夏文化遺產基金會的發(fā)展規(guī)劃,耿瑩介紹說,基金會將繼續(xù)腳踏實地,開展各方面的工作,搶救各類人類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比如,拍攝電視劇、紀錄片、專題片,舉辦文化活動,積極參與政府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各項文化遺產保護活動。而對于保護搶救正在消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還會充分利用現代化的科技手段,不僅要用文字記錄,還要運用影像等各種科技化的手段,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可視的、動態(tài)的、立體的、原生態(tài)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