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立中 (甘肅省民勤縣文化館 733399)
獨具魅力的民勤婚娶習俗
楊立中 (甘肅省民勤縣文化館 733399)
甘肅省民勤縣地處古絲綢之路北路的交通要沖,土著與移民為鄰,胡人和漢族雜居,禮儀習俗無不烙印著多民族和睦相處、同舟共濟、和諧發(fā)展的鮮明特色。民勤婚娶習俗,在明朝以前,由于斷代史缺,無所考究。明洪武五年,明太祖朱元章派大將軍馮勝,平定河西后,立前、后、左、右、中五衛(wèi),鎮(zhèn)番序右衛(wèi),隸屬陜西行都司轄管。明太祖誥令:所行“夷虜婚俗,盡廢除,行都代”。民勤雖地處邊陲,但歷史也曾有過許多大興、大治、大盛時期,且有“塞上澳區(qū)”的美稱。在婚姻禮儀方面,也是“俗樸風醇”??季康溲?,既有祥瑞之義,更取好合之情,尚禮從簡,無大操大辦,去權貴華寵。使新婚夫婦,通過禮樂性的婚娶儀式,奠定“同心永結”,“百年好合”,“堅貞不二”的夫妻關系。民勤傳統(tǒng)的婚娶禮儀大多在農閑的秋冬季節(jié)舉行,從訂婚到舉行婚禮儀式需要經過相親、打發(fā)媒人、送訂婚茶、送聘禮、送嫁等幾個程序,大約半年多時間。民勤婚禮中迄今還保留著會盟、賣氈、跨騾鞍等古老的少數(shù)民族婚禮習俗。這些習俗已在少數(shù)民族后裔的生活中絕跡,卻在時間和空間上遠離少數(shù)民族文化圈的民勤婚俗中得以傳承,堪稱我國北方民族融合及民俗文化交融演變的活化石。
結婚,民勤人自稱“娶媳婦”。舊時,由男方擇定良辰吉日,女方同意后,即備辦結婚之事。親友為出嫁女子送禮物、衣服和錢幣,稱為“添箱”;為娶媳婦男子送賀禮、錢幣,稱為“賀喜”。結婚之日,男女盛裝,備轎車迎娶。女方送親的婦女稱之為“送親奶奶”,另有一小孩稱之為“壓轎兒”。陪新郎伴娶者必須是4人或者6人,其中有一婦女稱為“娶親娘娘”。至女家,將所帶“盤饃”(16個大饃頭)送上,并備有“壓禮”。用飯后,禮炮三遍,新娘由姐妹或嫂攙扶上“轎”車。也有“抱轎”的,即出嫁女坐在盛滿糧食的斗上,由兄長連人帶斗抱上轎車。后來坐斗除了,由兄長直接抱上轎車。至男家門口,男家以紅氈鋪地,迎新娘下車,有司儀唱禮:“新人下轎,大吉大利”。進街門時,男家事先在門檻前放上騾鞍、套簧(驢子拉磨的套具)。新媳婦要跨過騾鞍、套簧,然后進街門。這時唱禮的就唱:“新人跨騾鞍,一世保平安”,“新人跨套簧,進門就順當”。也有在車前布騾鞍的,跟前面講的一個意思。然后“拖婚”,即新郎用一條紅布由新娘牽著。踩著氈進入堂屋拜天地、拜祖先。禮唱“領進新人拜寶堂,專借寶壺上面安”。禮畢,則入洞房,夫妻互拜。此時,小伙姑娘們俱來鬧洞房,多以要喜物(紅頭繩、荷包、香袋等)、打趣、猜謎等方式取鬧,有些中老年的親友也會加入取鬧的行列,點煙、敬酒、“捉虱子”、吃蘋果等花樣百出。取鬧時不拘禮節(jié),習慣上有“三日不空房、三日不熄燈、三日無大小”之俗。很多鄉(xiāng)鎮(zhèn)在新娘子進街門前,親戚朋友們會就地取材,用蘿卜、皮襖、棉帽、牙膏、茄子、各色墨水等,精心打扮哥嫂叔伯嬸子攔門,向新娘討要鞋墊、手帕、喜糖,喜慶熱烈;孩子們身單力薄,大多會把洞房門反鎖,從窗子里伸手伸頭,討要他們想要的東西,誰也不會在意一個門上會掛那么多把鎖,一間屋子里竟然會有那么多人。總之,這一天,新娘子需要準備足夠多的鞋墊、手帕、喜糖、荷包、針扎,當然還有忍耐和笑臉;新郎官則需要提前在耳朵上多抹點凡士林,沒有把你的耳朵擰下來就不錯了。畢竟,大多數(shù)人一輩子結婚就結一回,這一天有一些熱熱鬧鬧,幸福難忘的記憶,也算是長大成人的重要一課。
新媳婦迎娶到家后的當日下午,一定要舉行另一項意義重大而深遠的儀式——會盟。會盟在事先約好的盟友家進行,盟友必須是男方家的異姓鄰居或異姓親友,一般選擇德高望重的人家。盟友事先要準備香案、誓詞、食物供品、活雞或活羊等結盟儀式用品。新娘新郎在親人帶領下,來拜盟友,上香化表,祭拜天地,朗誦誓詞,歃血為盟,給長者敬酒,然后吃會盟飯,以示新郎新娘已成家立業(yè),成為一方水土的新入戶主,以后將與大家同心協(xié)力,肝膽相照,共建美好家園。女主人會用棉線或者麻線給新娘子凈面,輕輕絞去臉上的細小乳汗毛,也算是女子簡單的成年禮吧。會盟是新媳婦正式成為男方家庭成員的標志,也是一方水土對這對新人認可準入的重要儀式。此后新媳婦便可公開露面從事各種生產勞動,與新郎一起天長地寬地生活,希望大家多多關照。會盟蘊含著與大家結為同盟,融入“一方水土一方人”。會盟回來后,新郎新娘必須上水井抬水,夫妻雙雙合抬一桶水,叫新人抬水。以示新郎已正式開始行施主人翁義務權力,抬水是夫妻二人共同生活生產的開始。這時候,頑皮的孩子們往往會懸吊在抬水的桿子上,故意給新郎新娘增加點分量。抬回來的水會送去廚房,因為接下來公婆叔伯嬸子等親戚長輩們還要品嘗新媳婦端送的飯湯,當然長輩們會把老早就準備好的紅包禮品當面送給新人。這一婚俗習慣與唐朝文成公主入藏和親的漢藏“會盟碑”遙相呼應,異曲同工。
婚娶是人生禮儀中最為重要的一個禮儀活動。民勤婚娶禮儀既不同于其他民族婚禮的程序,也與其他地區(qū)的漢文化傳統(tǒng)婚禮有別,既吸收了漢民族傳統(tǒng)婚禮中最具特色、最有吸引力、最隆重的形式,也凝聚了民族禮儀風俗的精華,成為保留較為完整、內容較為豐富的一部民俗文化融合演變的風情畫卷,場面熱烈歡快、詼諧喜慶,內容健康,品格高雅,突出表現(xiàn)了傳統(tǒng)文化在民勤的深厚積淀和蘊藏,也體現(xiàn)了民勤社會歷史民族交融的鮮明特點。民勤特殊的地域位置,胡漢交融的歷史過往,還有民勤人勤勞質樸尚學求真的鄉(xiāng)土性格,造就了民勤人世居長城之外,文在諸夏之先,文運之勝甲于河西的文化和歷史底蘊。民勤人的婚娶習俗,以幸福、吉祥、喜慶、熱烈的情緒貫穿始終,表達了人們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具有豐富而深刻的文化內涵。獨具魅力的民勤婚娶習俗是儒家文化的具體顯現(xiàn),其形式同樣帶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可以為儒家文化的傳播發(fā)展及我國西部民俗文化的交融研究提供參考。但是由于社會演革,婚期縮短,有些表現(xiàn)形式已不復存在,只有一些老年人尚有記憶。民勤婚娶禮儀在史志資料中幾無記載,民勤鄉(xiāng)土地理歷史專家李玉壽,縣志民俗學者孫明遠對此做過一些傳承性的研究。但是幾百年來,民勤整個婚娶禮儀程序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傳承體系零散不完整,記錄整理保護已經刻不容緩。非遺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民族不斷傳承的民族文化基因,讓我們助力非遺,宣傳保護非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