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英昕[哈爾濱師范大學公共英語教研部, 哈爾濱 150025]
斯蒂芬·金恐怖小說的視覺化創(chuàng)作特色研究——以《魔女嘉莉》為例
⊙劉英昕[哈爾濱師范大學公共英語教研部, 哈爾濱 150025]
在視覺文化的興起與發(fā)展之下,“影視化”的文學創(chuàng)作觀在美國率先興起,“當代恐怖小說大師”斯蒂芬·金造就了從文學到影視的傳奇。金的恐怖小說具有明顯的“視覺化”的創(chuàng)作特色。以金的代表作《魔女嘉莉》為例,戲劇化的情節(jié)設置、劇本化的人物對白、鏡頭化的多角度敘事共同構成了文學的視覺化實踐的核心要素,對其文本“視覺化”特色的研究,有助于人們更好地理解視覺文化之下的文學創(chuàng)作。
斯蒂芬·金 恐怖小說 視覺化 《魔女嘉莉》
在印刷文化為主導的文化形態(tài)里,人們通常受過如何閱讀文字讀物的訓練,我們被教導:句子是如何由語法單元構成,作家如何使用一整套語法策略表達他們的意思,意義又是如何在一個非常復雜的層面被創(chuàng)造出來又傳達出去的,作家們以文字的形式與讀者進行著溝通,這種溝通看似平靜、無外力的阻擋。但是,隨著視覺文化的到來,這種平靜被完全打破了,從讀圖時代到影像時代,文字讀物的讀者數(shù)量在逐漸減少,而影視作品觀眾的數(shù)量卻在上升,很多讀者是在相關影視作品的影響下才產生了對其原著小說的關注。這是因為,文字以其抽象性和聯(lián)想性見長,而圖像則以其直觀性和具體性見長,文字讀物雖可以喚起讀者豐富的聯(lián)想和多義性的體驗,但圖像化的結果卻將文字深意感性化和直觀化,無疑會給人們增添新的意趣和快感。于是,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影視化”的文學創(chuàng)作觀在美國率先興起,大批作家投身其中,以期自己的小說能夠被改編成影視作品來吸引具有觀眾和讀者雙重身份的大眾,其中最為成功的當屬“當代恐怖小說大師”斯蒂芬·金。從1974年正式步入文壇以來,金創(chuàng)作了上百部小說,其中大部分都被好萊塢電影工業(yè)搬上了大銀幕,這些電影不乏人類電影史上的經典之作,而金的原著小說也因此不斷地被推為文學界研究的熱點。本文從金最具代表性的小說《魔女嘉莉》(又稱《魔女卡麗》)入手,對其具備的文本“視覺化”特色進行分析,更為全面地呈現(xiàn)視覺文化之下的美國恐怖小說的創(chuàng)作形態(tài)。
1.戲劇化的情節(jié)設置
在影視作品中,故事情節(jié)的設置往往具有戲劇化的特點,故事一般經過開端、發(fā)展、結局三個部分來展現(xiàn),每個部分之間環(huán)環(huán)相扣、高潮迭起,結局則是出乎意料的。在用精彩的劇情吸引觀眾的同時,這些作品常在結尾處將主題進行升華,展現(xiàn)出深刻的社會現(xiàn)實或傳遞出富有哲理性的生活啟迪。金的恐怖小說中的情節(jié)設置也完全符合以上的特點。在《魔女嘉莉》中,金在故事的開端向讀者展示了一個在身體和思想上遭受雙重禁錮的青春期少女形象,在家里,嘉莉無法擺脫瘋狂母親的扭曲的教育;在學校,她又被淹沒在同學們的嘲笑與戲弄中,大家都把她當作是異類,這是因為她雖擁有能用意念移動物體的超能力,但由于種種性格缺陷,無法與他人溝通。隨著故事的發(fā)展,由嘉莉的同學們制造的“舞會陷阱”逐漸呈現(xiàn)了出來,大家故意推舉她為舞會的女主角,讓她登上舞臺享受鮮花與掌聲,卻將事先懸掛在房梁上的一桶豬血掀翻,傾倒在她身上,盡情地嘲笑她。在故事的結尾,被激怒的嘉莉肆無忌憚地使用她的超能力,制造了舞會現(xiàn)場的火災,使大部分同學喪生。整個故事情節(jié)充滿了戲劇化的沖突,可歸納為嘉莉與外界、嘉莉與自身的沖突。前者包含嘉莉與母親之間非正常的母女關系造成的不可調和的狀態(tài),以及嘉莉與同學之間的格格不入,這些沖突推動著故事朝著戲劇化的方向發(fā)展,使讀者產生豐富的聯(lián)想和推測;后者則主要是以嘉莉內心的掙扎與矛盾來展現(xiàn)的,她的心理經歷了一個從一開始的膽小、怯懦最終變成了恐怖的魔鬼的過程,金通過戲劇化的情節(jié)將這個過程逐漸深入到讀者的心里,在造成驚悚之感的同時,又反映出了青少年的變態(tài)心理與校園暴力等社會現(xiàn)實,引發(fā)了社會對該小說多角度的關注與解讀。
2.劇本化的人物對白
雖然很多電影和電視劇改編自小說,但其拍攝基礎并非小說文本本身,而是經過編劇創(chuàng)作后形成的劇本,人物對白是構成劇本的核心要素之一。劇本化的人物對白常常具有三個顯著的特點:第一,結構緊湊、節(jié)奏快速;第二,被賦予“表情化”與“動作化”的色彩;第三,能夠有效地刻畫人物的心理活動。金的小說中的人物對白很好地詮釋了以上特點?!赌卫颉分械募卫蛉⒓訉W校舞會之前跟母親的對話可作為典型的文本來進行分析,嘉莉被自己心中的白馬王子邀請去參加學校舞會,她自己做了一條紅色的連衣裙,出發(fā)前,她穿上了這條紅裙子,梳洗打扮,可是身為宗教極端分子并有著“禁欲”思想的母親走了進來,企圖阻止嘉莉:
“紅的,”媽媽嘟噥道?!拔揖椭罆羌t的。”
嘉莉一聲不吭。
“我都能瞧見你的臟枕頭了。誰都能。他們會看著你的身子?!妒ソ洝飞险f——”
“那是我的胸,媽媽。每個女人都有的?!?/p>
“把裙子脫下來,”媽媽說。
“不?!?/p>
“把它脫掉,嘉莉。咱們下樓,把它放到爐子里燒掉,祈禱寬恕。我們要做懺悔?!彼难劬﹂_始閃爍著奇特的熱情。
“不,媽媽。”
“上帝是無法被挫敗的,”她低語道?!澳愕淖锬跻欢〞疑夏愕?。燒掉它,嘉莉!把魔鬼的紅衣從你身上脫下來,燒掉!燒掉!燒掉!燒掉!”
“走開,媽媽?!?/p>
在這段對白中,母親使用的大都是命令式的短句,雖然每個命令的字數(shù)不斷增加,但整體上都呈現(xiàn)出短促、有力的特點;而嘉莉使用的都是表示反抗的否定詞語,比如“不”“走開”,雖然只有短短的一兩個字,但作為對母親的命令語句的回答,清晰而又果斷,與之共同構成了快節(jié)奏的對話主體。這段對白同時又被“表情化”與“動作化”了,這主要源于兩個方面,一是從對白以外的文字表述來體現(xiàn)。嘉莉試衣時,恰巧母親走進來,母親開口說的第一句話采用了“嘟噥”的方式,母親便被賦予了一種因早有預料而不屑一顧的樣子,嘉莉雖“一聲不吭”,但她要反抗到底的表情卻突顯出來。當母親要求嘉莉把裙子脫掉并放在爐子里燒掉時,母親的眼睛“開始閃爍出奇特的熱情”,這是一處對眼神的細致描寫,在小說中,金稱這種眼神是在母親提到宗教并覺得是在考驗自身信念時才會閃現(xiàn)出來的,“奇特的熱情”這一描述使得母親在對宗教的非理性的、極端的狂熱之下猙獰、扭曲的面部表情得以放大。二是從金留給讀者的想象空間來體現(xiàn)。母親曾先后三次要求嘉莉把裙子脫掉,第一次只是簡單的祈使句,讀者可聯(lián)想她的動作為簡單的一個手勢;第二次在重復第一次語言的基礎上,又增加了“放到爐子里燒掉”“祈禱寬恕”“我們要懺悔”等語句,母親此時的動作應為雙手揮舞,甚至抱頭,并且做出禱告的姿勢;而第三次,母親則近乎瘋癲地讓嘉莉把裙子“燒掉!燒掉!燒掉!燒掉!”讀者不禁會將文字轉換為視覺畫面,母親暴跳如雷、捶胸頓足,像魔鬼一樣揮舞著手臂。此外,在刻畫人物心理方面,對白也起到了明顯的作用。面對母親的三次要求,嘉莉的回答從“不”“不,媽媽”到“走開,媽媽”,看似簡單,卻展現(xiàn)了她從打算抗爭到堅決抗爭到底的心理變遷過程。嘉莉自小沒有父親,在母親扭曲的教育下成長,長久以來奉母親的話為神的旨意,她從最初的敢于反抗沖破了困擾著自己多年的枷鎖,她要到外面去,她要走出家庭這個“精神牢籠”,要與心儀的男孩去跳舞,這種沖擊在她心底一定是伴隨著巨大的聲響,而她最后命令母親走開,并用超能力控制了母親的行動,這表明了她與母親、與家庭、與多重枷鎖徹底的決裂,她要自主地安排自己的生活,顯然,劇本化的人物對白使人物的這種心理變化躍然紙上。
3.鏡頭化的多角度敘事
鏡頭是電影構成的基本單位,鏡頭的展開與連接都是電影的一種語言表達,金的小說中的很多語言描述與電影鏡頭的運動變化十分類似,而這種變化是通過敘事視角的轉換來實現(xiàn)的,小說中的敘事視角就等于電影中攝像機的視點,在拍攝時,攝像機必須要事先確認每一個鏡頭中影像的視點,亦即標明這個視覺圖像到底出自誰的眼睛?!赌卫颉房胺Q是金進行多角度敘事創(chuàng)作的典范之作,在體育館的舞會之夜,嘉莉被潑了豬血之后,受辱至極,她本能的反應是跑出體育館,逃避大家的嘲笑,在內心掙扎之后,她決定反抗,又跑了回去,在體育館外面用意念關上了所有的門,使一百多人困在里面,隨后,又在意念的驅使下,打開了噴淋系統(tǒng),又引爆了電線,制造了一片火海。但是,對這場災難敘事的視角并不是首先來自于嘉莉,而是來自于在舞會中逃生的學生諾瑪·沃森,他在多年后發(fā)表的《我們從黑色舞會逃生》一文中描述了發(fā)生大火時體育館內的情景,這些描述都源自他近距離的觀察,在門被關上之后,大家試圖破門無果,接著,噴淋系統(tǒng)開始灑水,大家亂作一團,互相撕扯,然后看到了一個接一個的爆炸和在空中飛舞的電線。這些描寫正如電影中的近鏡頭,鏡頭的變化是隨著學生逃生的步伐轉換的,時而停滯,時而旋轉,時而顛簸,使讀者感受到恐怖就在身邊,觸手可及;隨后,敘事視角變?yōu)榧卫虻难劬Γ驹隗w育館門外用意念施暴的同時在朝里看,她看到“有人撞在了玻璃上,掙扎著,推擠著,他的臉都被擠得變了形。這些人看起來就像水族館里的魚。有個家伙的身體通過了電流之舞,他的腳在水里倒騰著,頭發(fā)尖尖地豎了起來,嘴抽搐著張開著……”這些遠處的觀察好比電影中的遠鏡頭,用俯拍的方式呈現(xiàn)了災難現(xiàn)場的全貌,能夠使讀者在體驗了身臨其境的恐怖之感后迅速抽身出來,似乎是在舞池上空目睹著一切的災難又無能為力,這無疑更增強了恐怖效應。金在《魔女嘉莉》全書中將多角度的敘事方式貫穿始終,從而大大增強了小說本身的鏡頭感。
金的小說被高頻率地搬到大銀幕之上,煥發(fā)出奪目的光彩,這除了小說文本視覺化創(chuàng)作形成電影改編的基礎之外,還要歸功于好萊塢的導演們,與金合作的導演包括執(zhí)導《再死一次》的大衛(wèi)·柯南伯格、執(zhí)導《閃靈》的斯坦利·庫布里克等大師級的人物,更有執(zhí)導《魔女嘉莉》的布萊恩·德·帕爾馬,他被譽為好萊塢的驚悚大師,影片所呈現(xiàn)出的完美的恐怖視覺影像源于導演對小說的深刻解讀,在他看來,嘉莉的心靈感應其實是個體內心的性壓抑、宗教情緒和社會欲望的一種隱喻,這些被壓抑的欲望最終會從潛意識里爆發(fā)出來,進而毀滅個體、家庭以及所有美好的幻想。導演們在金的小說之上進行了更加符合視覺傳遞特點的二次創(chuàng)作,使小說在大銀幕上大放異彩。傳奇的“斯蒂芬·金”現(xiàn)象深刻地詮釋了處在當今視覺文化中的文學與影視的互動與共生的關系。
① [英]理查德·豪厄爾斯:《視覺文化》,葛紅兵等譯,譯林出版社2014年版。
② 周憲:《視覺文化讀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
③⑤ [美]斯蒂芬·金:《魔女卡麗》,管舒寧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12年版。
④ 羅姍:《可視性書寫——論斯蒂芬·金小說創(chuàng)作對電影技巧的借鑒》,湖南師范大學2016年碩士論文。
⑥ 汪影:《純藝術:恐怖電影》,中國畫報出版社2009年版。
作 者:
劉英昕,碩士,哈爾濱師范大學公共英語教研部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美國文學與文化。編 輯:
魏思思 E-mail:sisi123_0@163.com本文系2015黑龍江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規(guī)劃項目“視覺文化視閾下美國恐怖小說的影視改編研究”(項目編號:15WWB02);2015黑龍江省藝術科學規(guī)劃重點項目“斯蒂芬·金恐怖小說的影視改編研究”(項目編號:2015A015)